导读:本文包含了意象转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油画,写实,意象转换
意象转换论文文献综述
陶泉[1](2019)在《写实油画中的意象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写实油画作为改造中国传统绘画的良药被引进后,始终贯穿于中国百年油画美术史,在不同的时代承载了不同的历史使命,经过一代又一代画家的艰辛探求,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一些画家从艺术意象论的角度出发,将中国传统的"写意"精神融入写实性的油画之中,研究写实油画意象转换的当代可能性,试图在写实主义油画中植入新的个性化语言,从而体现民族精神和品格,实现写实油画的本土化。(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中)》期刊2019年01期)
王云龙[2](2018)在《中国油画的意象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油画在经历过全盘吸收西方油画艺术,发展到以东方传统文化为根基挖掘本土新的时代精神,建立起属于中国独有的意象油画体系。传达转换过程中作用于油画的概念以及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油画领域的相互渗透。(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8年01期)
周发忠,涂慧娟[3](2017)在《及物性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以《荒原》中译本的意象转换对比分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教学实践强、理论多。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理论作为一大热点理论,对翻译教学与实践具有可指导性。以《荒原》的叁大文学意象在叁个中译语文本中的转换为例尝试分析与探讨这一理论的指导作用,通过定量比较分析,既有过程类型转换的宏观对比,又有小句和词项意义表达的微观比较,最后证实及物性理论在翻译批评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本文来源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汪黎明,杨战江[4](2016)在《目的论视角下文学作品中人名及绰号翻译的文化意象转换——以《鲁迅小说选》杨宪益夫妇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和绰号通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象,它们可以使一部作品更加精彩,因此在目标语中如何诠释和转换文化意象是翻译过程中需要考量的重中之重。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依据,分析探讨了《鲁迅小说选》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中人名和绰号的英译策略,提出了在使用音译、直译、变译的基础上,可以采用注释、解释的方法更好地实现原文人名和绰号的文化意象转换。(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期刊2016年11期)
许怡文[5](2016)在《格式塔意象再造视角下里提摩太《西游记》译本中的意象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西游记》有多个英文译本,里提摩太的英译本是其中最早,且是全章回的英译本,由于译本中一些意象转化使用了较多的与基督教相关的表述方式,有明显的译者作为晚清传教士身份的痕迹。因此,该译本一直被排除在被认可的主流译本之外,其翻译文学价值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被认为是对原着文学价值的彻底基督化和扭曲,是背叛原着的一部宗教色彩很浓的翻译作品。基于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文学文本作为艺术客体具有其相对独立的整体性,即格式塔质。文学翻译则是格式塔意象转换与格式塔质传达的过程,而非纯词语或句式的对应,格式塔质及语言文化等因素超越了语言成分的简单相加。意象翻译有时难以在不同的语言层面达到对应,而不同语言中一些字面表述相去甚远的意象有时又拥有相同的格式塔质。此外,考虑到译者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研习颇深这一因素,本论文试图抛开先行研究对该译本的评价,从意象的格式塔质传达这一角度,探讨里提摩太译本中的意象转化是对原意象的扭曲,还是以使用与原文差异较大的意象为手段传达了原文的格式塔质,并讨论译本中典型的基督教相关表述方式是否导致了格式塔质的基督化转变。通过对原着及译本中对应意象在心理实现和语言实现两个阶段的格式塔质的对比分析,本论文发现大量的意象转化的确改变了原意象的格式塔质,但与先行研究不同的是,格式塔质的变化有多种类型,而非仅仅基督化,且语言的基督化表述与意象的格式塔质基督化不存在必然联系,故语言层面的基督化表述不能被作为译文基督化的评价标准。本研究有助于重新认识和评价里提摩太的译本,论文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加深了对原着意象的理解,且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与研究结果表明,从格式塔质角度来研究评价译本这一方法对于同类型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03-01)
冯代红[6](2016)在《中国传统哲学典籍翻译中的意象转换——以《庄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庄子》是一部"以象筑境"的哲思典籍。译介《庄子》,既要译者能够充分理解原作的精神格局,运用"意象思维"走进原作者的认识世界,充分认识原文中的"象",又要译者高度重视"意象转化",合理地进行翻译,保证这些文本精神格局,如哲学范式、"意境"等的原汁原味。以《庄子》为例,探讨典籍翻译中的意象转换及翻译策略,以期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庄子》中所蕴藏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有益借鉴。(本文来源于《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杨莉[7](2015)在《中国哲学典籍《庄子》中的意象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意象"在典籍翻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如果英译中仅用概念思维对中国典籍中的"意象"进行翻译和诠释,很难让西方读者领略到中国文论的表达张力和特殊魅力。《庄子》是一部"以意筑象"的哲思典范,是在意象思维主导下产生的诗性人生哲学。"象""境""意""神"是领会《庄子》本真意蕴的思想通道,"以意筑象"是其行文思路,读者可以通过理解《庄子》的"象"而通向《庄子》的"意",以此去接近不可言说之"道"。译者在翻译时要与作者"梦怀相契",在对中华典籍中的文化意象准确认知的基础上,可采用"增词达意""虚实互化""陌生化"等翻译策略,对意象合理地翻译转化,将中华智慧体系、价值观念的文化精神展示给其他国家的文化群体。(本文来源于《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赵春雨[8](2015)在《通感意象转换的认知与美学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通感隐喻是一种普遍认知方式。感官感觉互相联系,彼此贯通,是通感产生的生理基础。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可以通过感官际沟通,引起基于相似性的心理联想,是通感产生的心理机制。通感隐喻的认知过程把某一感官域的意象投射至其它感官域,是不同的感官意象之间的转换,且该转换过程具有层级性。通感隐喻意象的转换过程具有很强的美学功能,它以审美体验为基础,是审美想象的结果,同时强化了审美表达。(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周李英[9](2014)在《英汉翻译中的意象转换与变通》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字是一个符号系统,而文字符号的本质是任意性、社会性、心理性和文化内涵。由文字符号将意象物化以及从物化意象还原本初意象都涉及到这个本质。鉴于民族文化间的差异,相同的客观事物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中所形成的主观意象是不同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尽可能弄清与历史典故、民族特色、宗教习俗等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谨慎处理各种特定的文化意象。(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霍小静[10](2014)在《文学翻译中的意象转换及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翻译是一门与语言学、心理学、文化和社会等领域相关的学科。当代翻译研究致力于把其作为一门科学去建构。最近几年对翻译的研究促进了文学理论的发展。在翻译过程中,一些译本没能传递原文的意象,削弱了原文的感染力。一、文学翻译中的意象(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4年02期)
意象转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油画在经历过全盘吸收西方油画艺术,发展到以东方传统文化为根基挖掘本土新的时代精神,建立起属于中国独有的意象油画体系。传达转换过程中作用于油画的概念以及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油画领域的相互渗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意象转换论文参考文献
[1].陶泉.写实油画中的意象转换[J].美与时代(中).2019
[2].王云龙.中国油画的意象转换[J].明日风尚.2018
[3].周发忠,涂慧娟.及物性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以《荒原》中译本的意象转换对比分析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
[4].汪黎明,杨战江.目的论视角下文学作品中人名及绰号翻译的文化意象转换——以《鲁迅小说选》杨宪益夫妇译本为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
[5].许怡文.格式塔意象再造视角下里提摩太《西游记》译本中的意象转换[D].西南交通大学.2016
[6].冯代红.中国传统哲学典籍翻译中的意象转换——以《庄子》为例[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
[7].杨莉.中国哲学典籍《庄子》中的意象转换[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
[8].赵春雨.通感意象转换的认知与美学阐释[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9].周李英.英汉翻译中的意象转换与变通[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10].霍小静.文学翻译中的意象转换及其策略[J].芒种.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