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拉格群岛论文-孟茜

古拉格群岛论文-孟茜

导读:本文包含了古拉格群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古拉格,手风琴,文学,音乐

古拉格群岛论文文献综述

孟茜[1](2016)在《谈《古拉格群岛组曲》中手风琴与文学的完美结合》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于精神方面地追求甚至要超越物质方面的追求,对于电影爱好者而言,可能一部经典的电影将会让他们感受到无比的喜悦,那么对于广大的音乐或者文学爱好者来说,一部由音乐和文学共同支撑的音乐佳作将会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古拉格群岛组曲》是前苏联作曲家乌拉索夫创作的曲调悠扬的手风琴音乐作品,而这首组曲正是对于前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创作的世界文学名着《古拉格群岛》的敬礼性音乐作品,整首组曲在手风琴悠长细腻的乐风节拍中将古拉格群岛发生的故事用音乐的韵律涤荡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使听者与故事人物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共鸣,在音乐的抑扬顿挫当中,随着节拍的上下跳跃,感受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本文就将文学原着和音乐作品相呼应,以故事情节为主线,分析找出《古拉格群岛组曲》感人至深的灵魂所在。(本文来源于《语文建设》期刊2016年09期)

刘珠凤[2](2015)在《论《古拉格群岛》的道德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是一部根据作者经历和实际调查创作的纪实性小说,它全面而细致地记录了前苏联斯大林时期的劳改营状况。一方面,小说揭露并批评了劳改营的残酷,另一方面,小说也展示了作家在艰苦的劳改营生活中所获得的精神体验与升华。这种升华,使作家体验到灵魂、道德、善良的真正价值,而这也构成了该小说拥有巨大影响力的真正原因。(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王达敏[3](2013)在《中国的古拉格群岛》一文中研究指出伟大的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197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又抛出一部震撼世界的长篇小说《古拉格群岛》。俄罗斯民族、特别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精神里有一种神圣而高贵的品质,能够通过人道主义把人类精神推演到顶级状态的力量。在人道主义思想史和文学史中,俄罗斯(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期刊2013年06期)

羽戈[4](2013)在《从苏联漂来的“古拉格”群岛》一文中研究指出劳动教养制度的前世,当在苏联。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便处处以俄为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法与经济制度大半照搬苏联,劳教亦属其列。据孔祥新先生考证,劳教的原型即列宁时代的"劳动营",俗谓"古拉格",全称是"苏联劳动改造营总管理局",这些称谓背后的历史实在惨绝人寰,若你读过索尔仁尼琴的名着《古拉格群岛》,对此应该不会陌生。(本文来源于《党政论坛(干部文摘)》期刊2013年04期)

宫世元[5](2012)在《论《古拉格群岛》的政治写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古拉格群岛》在索尔仁尼琴所有作品中古有很大的分量,是索氏文学风格及个人品格的主要代表,也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并在文学界及政治界比较有影响的一部作品,若要真正地、全面地认识索尔仁尼琴,就不能忽视或回避《古拉格群岛》。本文以文本为基础,以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作为切入点,将《古拉格群岛》放在政治场域进行研究,一方面揭示出政治因素对这部作品在写作、出版和流传上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揭示出这部作品对政治意识形态及苏联国内政治实践的影响。同时,本文通过对作品中描述的政治的分析,揭示出作者的政治理想,以及所采用的这种独特的政治写作方式,为有力地揭露真相和批判极权主义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2-05-20)

曹寇[6](2011)在《逃离古拉格群岛》一文中研究指出即便人间大恶,善已稀薄,但只要后者还存在,人类就有值得历险流亡的价值和希望一群从苏联西伯利亚集中营逃出的"罪犯",凭借对自由的信念,徒步穿越西伯利亚、贝尔加湖、蒙古、西藏,到达印度,他们除了要面对这个星球上最恶劣的地理环境,还要面对这个星球上最丑恶的人际关系(无处不在的监控和人群之间的仇恨与举报)。此外,严寒酷暑、饥渴难耐和凶禽猛兽这些危及生理底线(本文来源于《董事会》期刊2011年12期)

蓝英年[7](2011)在《苏俄禁书成了中学教科书——《古拉格群岛》命运之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曾被克格勃撒下天罗地网搜查的禁书我已记不清什么时候听说过《古拉格群岛》这本书了。但却记得见过这本书的时间。1980年暑假前几天,外语系一位老先生神秘地告诉我有一本书,可以借给我看,晚上到她那儿去取,但只能看一天半。(本文来源于《同舟共进》期刊2011年08期)

于佳[8](2010)在《伏拉索夫《古拉格群岛组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伏拉索夫创作的大型手风琴曲《古拉格群岛组曲》是一首具有深远社会背景与政治意义的史诗性作品,该组曲以其丰富的音响效果和深邃的音乐内涵受到人们的喜爱与追捧,逐渐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并成为手风琴乐曲中的优秀典范。此曲根据类似同名的小说,前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世界文学名着《古拉格群岛》创作而成。作家索尔仁尼琴曾在197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3年出版的这部140万字的长篇巨着《古拉格群岛》,是他最着名、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作品。作曲家伏拉索夫在《古拉格群岛组曲》中以其独特丰富的音乐语言形象鲜明地表现了这部世界文学名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思想主题。这部组曲中所蕴含的社会与政治主题以其绝对的新颖性而成为近年来众多手风琴演奏者在音乐会和比赛中的保留曲目。彼得洛维奇·维克多·伏拉索夫不仅是优秀的手风琴演奏家,还是当今国际优秀的教育家、作曲家,他的作品涉及小型歌剧、儿童剧以及电影、艺术片和电视剧的配乐,但是他更热衷于在他最喜欢的乐器――巴扬手风琴上进行创作,他的作品曲调优美、性格鲜明、手法精妙、风格多样,完美地展现了手风琴独有的特性与气质。在国际国内重大的比赛以及巴扬手风琴和键盘式手风琴音乐会上,都可听到他的作品,尤其爵士风格的作品如低音叁部曲《爵士低音》、《回旋低音》、《音乐会低音》等更在同类手风琴作品中独树一帜。其中伏拉索夫创作的《古拉格群岛组曲》以其宏大深刻的历史题材、真实震撼的旋律和音符中所蕴含的强烈民族情感而成为了史诗性作品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组曲共分五个乐章,在内容上再现并深化了文学原着中具有概括性和代表性的五个场景,分别是:《边境》、《押解途中》、《对白》、《伐木》、《监狱长和小人物》。本文将从六个部分对作品进行研究分析。第一部分是引言。这一部分主要从《古拉格群岛组曲》的创作背景、创作动机等方面入手,结合文学原着进行总体把握。第二部分对伏拉索夫的生平及其创作特色进行介绍。分四节来做详细的阐述:第一节是作曲家生平简介;第二节介绍作曲家关于巴扬音乐创作的几个阶段;第叁节涉及了作曲家一些其它方面的创作领域;第四节对《古拉格群岛组曲》创作的社会背景进行设想。?第叁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这一节将详细对《古拉格群岛组曲》进行深入细致的全方位音乐本体性分析。首先对组曲体裁的特点进行说明,其次分乐章对作品的旋律、和声、曲式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力求发掘其创作手法和创作风格的特点以及各乐章之间的内在联系。第四部分是演奏技术要点分析,主要根据笔者自身的演奏经验,对作品在音乐处理、技巧运用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演奏提示。分五节来进行阐述:第一节是变音器的使用与表现;第二节是风箱的各种运用;第叁节是不同刮奏的演奏提示;第四节是演奏技法中的音响模仿;第五节是对键盘琴和巴扬琴在此曲演奏中技法的不同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是《古拉格群岛组曲》中音乐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包括两方面:一是结合文学原着和音乐作品本身,对两者做一相对应的比较与分析,找出两者的共鸣点;二是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对此作品进行浅析。第六部分是结语,总结本曲的研究价值。本篇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使演奏者对《古拉格群岛组曲》这部作品不仅从音乐上而且从文学角度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以此为突破点在对“古拉格现象”、“大清洗运动”、“斯大林个人专政”等前苏联历史名词进行初步的了解后,能够用更加冷静理智的头脑去分析看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的世界巨着《古拉格群岛》,并对伟大的苏联人民在极权主义统治时期畸形病态的环境中和令人窒息的沉闷空气下所展现出来的人性光辉和道义力量有更加透彻的体会,从而在演奏中达到技术与感情的完美结合,更加深刻准确地演绎诠释本作品。(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0-04-08)

于佳[9](2009)在《诗乐合璧 相得益彰——谈《古拉格群岛组曲》音乐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文学名着《古拉格群岛》是前苏联俄罗斯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长篇小说;而《古拉格群岛组曲》则是前苏联作曲家乌拉索夫创作的手风琴音乐作品,这两种体裁用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表达着同一个主题。在音乐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大众传播方面,两者相互促进,在思想内容方面,两者相互渗透,在本文中笔者将对《古拉格群岛组曲》每个乐章所要讲述的意思在文学原着中找出其对应,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刻系统地了解这部音乐作品。(本文来源于《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期刊2009年04期)

李庆华,曲雅静[10](2009)在《《古拉格群岛》名称的文化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古拉格群岛》是享受到历届总统亲自接见或探望殊荣的,原苏联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早期创作的文艺调查性质的长篇小说,全书共分上、中、下叁册七个部分,约一百四十万字。书名给读者的第一印象似乎是描写自然景象的作品,其实不然,小说的内容与自然风光没有任何直接联系,书中的典型人物是囚犯,其活动的典型环境是古拉格的劳动改造营,因此,不研究书中涉及到的约四十年间的劳动改造营相关文化背景,就很难理清作品名称的含义,作品内容的脉络,进而妨碍对这部作品的全面认知和深入研究。然而,截至目前为止,在我国很难找到从文化层面对这部作品进行阐释的文章,本文的目的就是尝试通过用目前已经解密的原苏联相关档案文献等资料,对该小说标题的语境文化进行解读,以便拓宽对作品的认知和研究视角。(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古拉格群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是一部根据作者经历和实际调查创作的纪实性小说,它全面而细致地记录了前苏联斯大林时期的劳改营状况。一方面,小说揭露并批评了劳改营的残酷,另一方面,小说也展示了作家在艰苦的劳改营生活中所获得的精神体验与升华。这种升华,使作家体验到灵魂、道德、善良的真正价值,而这也构成了该小说拥有巨大影响力的真正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拉格群岛论文参考文献

[1].孟茜.谈《古拉格群岛组曲》中手风琴与文学的完美结合[J].语文建设.2016

[2].刘珠凤.论《古拉格群岛》的道德意识[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

[3].王达敏.中国的古拉格群岛[J].安徽文学.2013

[4].羽戈.从苏联漂来的“古拉格”群岛[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3

[5].宫世元.论《古拉格群岛》的政治写作[D].南昌大学.2012

[6].曹寇.逃离古拉格群岛[J].董事会.2011

[7].蓝英年.苏俄禁书成了中学教科书——《古拉格群岛》命运之变迁[J].同舟共进.2011

[8].于佳.伏拉索夫《古拉格群岛组曲》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0

[9].于佳.诗乐合璧相得益彰——谈《古拉格群岛组曲》音乐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

[10].李庆华,曲雅静.《古拉格群岛》名称的文化解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标签:;  ;  ;  ;  

古拉格群岛论文-孟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