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佛并坐论文-白文

二佛并坐论文-白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二佛并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249窟,灵山圣会,六瑞,二佛并坐

二佛并坐论文文献综述

白文[1](2019)在《“灵山圣会”与“二佛并坐”:敦煌莫高窟第249窟图像结构与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敦煌莫高窟第249窟天地间的动静分明,实际是《法华经·序品》的释迦神力"六瑞"制造的既庄严又幻化的神奇空间,以表现永恒的释迦和灵山圣会的真实。天井图像结构分别对应欲界、色界,以及六道诸神的汇集,加上"二佛并坐",实际是对释迦的《法华经》这"一大事因缘"出世的回应与期待:即永恒、万能的释迦可以维护世界秩序的期盼。(本文来源于《艺术工作》期刊2019年04期)

山田胜久[2](2019)在《关于敦煌之二佛并坐的渊源——走访已消失的城市》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走访了敦煌、楼兰、西域北道、西域南道、中亚以及印度等地,介绍了《法华经》在西域至中亚的影响力,梳理了法华思想的传播路径,指出传播《法华经》的重要据点是克什米尔和吉尔吉特,敦煌壁画中的"二佛并坐"图像的渊源在今天吉尔吉特的霍杜尔(Hodur)。(本文来源于《敦煌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贾瀜[3](2019)在《麦积山石窟的二佛并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北朝是《法华经》信仰最流行的时期,以云冈石窟为代表,在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大量宣扬《法华经》的二佛并坐题材造像内容,该文通过对麦积山石窟现存二佛并坐图像的调查研究,分析了二佛并坐像在北朝时期麦积山石窟的流行阶段和特点。(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朱宛月[4](2018)在《对云冈石窟中二佛并坐的造像观念及造像美学形式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四大石窟的云冈石窟,石窟内题材丰富多彩,造型风格迥异,吸取并融合了中原文化和印度风格。石窟中雕刻了大量"二佛并坐"的佛像造型龛,其位置也灵活多变,本文尝试对其造像原因、观念及其造像造型艺术的美学形式进行分析归纳,审视与研究"二佛并坐"造像,有利于通过对佛教石窟艺术创造对北魏的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有一个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本文来源于《西部皮革》期刊2018年18期)

刘丽莉[5](2017)在《太和十叁年贾法生兄弟造金铜二佛并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铜佛在佛教造像中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多宝佛是金铜佛中的一大体系,在金铜佛研究中十分重要,但国内外对于该种佛教艺术形式了解不多。所以,对该种形式进行系统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以太和十叁年(489)贾法生兄弟造二佛并坐金铜佛像(以下称贾法生造像)为个案进行研究。文章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是对北魏时期二佛并坐像的相关期刊、论文等的分析,并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与方案。第二部分是文章的第一章,主要是对贾法生兄弟造像进行分析。从正面看,二佛造型已存在向汉化转变的趋势,面容丰满,衣着较宽松。背面佛像仍存在印度早期佛像的特征。第叁部分是文章的第二两章,是贾法生兄弟造像与丘比造像等的对比分析。从对比看出,贾法生兄弟造金铜二佛并坐佛像与同纪年叁件造像各部分的形制基本相同。但在铸造方面仍有些许差异,应是由于造像大小、铸造工艺、铸造者习惯等原因导致的。第四部分是文章的第叁、四两章,将贾法生兄弟造像与石窟寺早期二佛并坐造像、延兴二年像、太和四年像、神龟二年像等进行对比,旨在对贾法生兄弟造像的来源和流向进行分析。并阐述了二佛并坐样式兴盛的社会因素,解释了贾法生造像与早期石窟壁画等的联系。最后一部分是第五章,是对前四章所做研究的总结。最能体现本论文创新成果的部分为第叁章。这一章中笔者论述了二佛并坐金铜佛的兴盛的社会因素。笔者从社会制度的角度解释了在二佛并坐样式极其流行的北魏,为什么二佛并坐金铜佛超越了其他佛教造像如此大量的铸造并保存下来。就风格而言,贾法生兄弟造像也受到了北魏早期石窟寺壁画和佛教造像的风格影响。另外,贾法生兄弟造像风格直接来源于早期二佛并坐金铜佛像。贾法生兄弟造像与延兴二年像、太和四年像的各部分形制基本相同,应出自同一地区。因此,笔者认为,贾法生兄弟造像的风格应直接来源于早于该像的延兴二年像、太和四年像。(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4-28)

黄火,黄雅雯[6](2015)在《论贵霜经雕造像对早期敦煌石窟的影响——以“护法”模式和“二佛并坐”模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早期敦煌石窟的建造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了大乘涅盘系经雕造像的影响,即依据佛经文本进行造像。其中,"一佛一转轮王"的"护法"模式以及"二佛并坐"模式最能体现这一影响。此外,敦煌石窟的造像活动并非简单复制印度佛教的做法,而是在继承贵霜造像模式的同时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并集中体现在层积性、继承性和创造性叁个方面。(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张保珍[7](2014)在《二佛并坐像在中原地区的初流布》一文中研究指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形象出自大乘经典《法华经》,为中国佛教艺术所特有。北朝至隋,二佛并坐题材曾一度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并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本文对二佛并坐像的经典来源及其表现形式进行了梳理,并对其形象在不同时期所具有的造像观念和宗教意义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期刊2014年01期)

林伟[8](2012)在《佛教“法身”概念的另一种解读方式——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华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佛教传入中土以来最受广大信众尊崇和信仰,与《华严经》《楞严经》并称"诸经之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造像中有大量依据《法华经》内容塑造的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它们以蒙太奇的手法将过去世间的多宝佛与现在世间的释迦佛连接在同一画面,借助过去佛与现在佛、存与亡的关系深刻地阐述了"法身"的惟一性、永恒性和平等性。这种二佛并坐像以直观感性的艺术手法使抽象的"法身"概念形象化、通俗化,以有相之造型艺术诠释"法身"的无相之理,因而成为《法华经》思想的象征性造像。(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高金玉[9](2009)在《回归——释迦、多宝二佛并坐造像》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圆拱龛中,左右并坐着两个佛像的造型,叫做"二佛并坐"。遗存的北魏佛教洞窟中,如炳灵寺洞窟、巩县石窟、天龙山石窟、云冈石窟中,都出现了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据贺世哲先生统计,仅昙曜五窟就多达120余铺,整个云冈石窟,二佛并坐像约385个,几乎每个洞窟都有它的形象。在龙门石窟中,也出现多宝佛的造像。在敦煌莫高窟北朝石窟中,现存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4铺。(本文来源于《美术大观》期刊2009年11期)

张元林[10](2009)在《敦煌北朝—隋时期洞窟中的二佛并坐图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对敦煌北朝—隋时期洞窟中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的基本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作了较系统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二佛并坐图像与出自其它经典题材组合起来,共同表现法华思想几种主要的组合形式。(本文来源于《敦煌研究》期刊2009年04期)

二佛并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者走访了敦煌、楼兰、西域北道、西域南道、中亚以及印度等地,介绍了《法华经》在西域至中亚的影响力,梳理了法华思想的传播路径,指出传播《法华经》的重要据点是克什米尔和吉尔吉特,敦煌壁画中的"二佛并坐"图像的渊源在今天吉尔吉特的霍杜尔(Hodur)。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佛并坐论文参考文献

[1].白文.“灵山圣会”与“二佛并坐”:敦煌莫高窟第249窟图像结构与主题[J].艺术工作.2019

[2].山田胜久.关于敦煌之二佛并坐的渊源——走访已消失的城市[J].敦煌研究.2019

[3].贾瀜.麦积山石窟的二佛并坐像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

[4].朱宛月.对云冈石窟中二佛并坐的造像观念及造像美学形式的分析[J].西部皮革.2018

[5].刘丽莉.太和十叁年贾法生兄弟造金铜二佛并坐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6].黄火,黄雅雯.论贵霜经雕造像对早期敦煌石窟的影响——以“护法”模式和“二佛并坐”模式为例[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7].张保珍.二佛并坐像在中原地区的初流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

[8].林伟.佛教“法身”概念的另一种解读方式——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的意义[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9].高金玉.回归——释迦、多宝二佛并坐造像[J].美术大观.2009

[10].张元林.敦煌北朝—隋时期洞窟中的二佛并坐图像研究[J].敦煌研究.2009

标签:;  ;  ;  ;  

二佛并坐论文-白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