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价发行机制论文-侯晓鸿,韩鑫

询价发行机制论文-侯晓鸿,韩鑫

导读:本文包含了询价发行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询价发行机制,信息不对称,价格支持

询价发行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侯晓鸿,韩鑫[1](2012)在《累计投标询价发行机制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询价发行机制作为主要的新股发行方式倍受关注。本文从信息不对称视角和价格支持视角对询价发行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发现这些研究中承销商具备自主配售权且询价只有一个阶段。与此同时,针对我国现行询价发行机制与主流机制的区别,提出了一些值得深入研究的新问题。(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2年07期)

刘钰善[2](2009)在《我国IPO市场的询价发行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各国家或地区的IPO发行机制向累计投标询价机制融合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趋势,我国的新股发行也开始全面采用询价机制,要实现与全球市场的接轨,必须接受和适应累计投标询价机制,为此对询价发行机制的深入研究意义重大。在发行方式历经诸多变迁,甚至在引入询价机制后,我国的IPO抑价程度依然保持长期以来的高位,对询价发行机制做出客观评价将有助于我国新股发行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我国采用的询价机制与主流询价机制的最大不同就是没有赋予承销商自主分配权,对有自由分配权时的利与弊的认识,将有助于未来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询价制度。而对无自主配售权下的询价发行机制的研究则更多考虑了我国询价发行的实际背景,有助于在当前把握作为询价发行主体的机构投资者的申购策略对发行的影响。另外,对发售数量控制权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使用超额配售选择权的认识,为我国是否有必要推广超额配售选择权的应用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提供了借鉴。基于以上研究意义和目的,综合运用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机制设计理论、信息经济学、博弈论、拍卖理论、最优控制理论等相关理论,通过规范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以及数值模拟方法,结合我国询价发行的流程背景,主要围绕询价发行的配售权要素,从自主分配权和发售数量控制权两方面对不同前提条件下的询价发行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考察,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相比固定价格机制类的发行方式,我国询价机制类的发行方式能够显着降低IPO抑价水平。市场投资者情绪抵消或掩盖了询价机制的作用效果,使得询价机制阶段的抑价水平依然较高。询价类发行方式下向机构投资者配售的股票在锁定期到期时的持有收益率仍然维持非常之高的水平。2、在有自主分配权的询价过程中,可以同时利用低定价和数量歧视来实现最优机制设计,除了折价以外,承销商还可以充分利用自主分配权来激励知情投资者真实报价。在发生超额认购时,承销商通过有策略地分配股票可以有效地降低折价水平并保证较高的发行底价,减少了发行成本的同时也减轻了IPO抑价程度,建议我国监管当局可以考虑在适当的时候赋予承销商一定的新股自主分配权。3、在有自主分配权的条件下也可能会发生承销商与关联机构投资者共同进行市场操纵的行为。当新股未来可能的真实价值的差异足够大时不会发生混同均衡的操纵。在一定条件下,操纵存在的概率与未来股票真实价值为高的概率、关联投资者长期持股成本、动量交易者数量以及承销商从关联投资者处获取的提成比例正相关,而与操纵者进入市场的先验概率、流动性交易者新股申购量对发行价的敏感度、市场价格对需求量的敏感度、承销商从发行公司处获得的佣金比例以及发行规模负相关。此外,承销商与关联投资者在IPO及二级市场的操纵行为会使新股价格在上市后短期内增长而长期则下降。建议未来我国询价发行逐渐放宽或取消股票分配权限制时,制定有效的监管措施来保证承销商不滥用分配权,并密切关注一些相关因素防范此类操纵发生。4、在无自主分配权下与固定价格发售混合的询价发行中,机构投资者的申购策略会对发行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机构投资者在询价与固定价格发售序贯与同步进行的两种方式下的申购策略要点分别是网下投标策略及网上网下申购资金分配策略。在机构投资者完全对称情况下,通过数值仿真发现,机构投资者在两种方式下的申购策略使得发行价格、IPO抑价以及发行价格与真实价值差异对各个变量变化时的响应变化基本保持一致,随着真实价值期望、上市首日价格期望、上市首日价格高于真实价值的概率、网下发行比例、网下申购成本的减少,或是随着机构投资者数量的增加,IPO抑价以及发行价格与真实价值的差异都会有所降低。建议市场管理层可以据此采取适当措施降低IPO抑价水平、减小发行价格与真实价值差异、提高询价发行效率。5、包含超额配售选择权的询价发行中,承销商被赋予的在一定范围内对发售数量的控制权,可以让承销商在热销策略和弱销策略两种定价策略中做出选择。预期上市初期价格较低时,承销商会选择弱销策略,制定相对较高的发行价格,通过二级市场买入来轧平超额发售的空头,发售总量维持不变;预期上市初期价格较高时,承销商会选择热销策略,制定相对较低的发行价格,最终全额执行超额配售选择权,发售总量增加。建议市场管理层进一步鼓励推广超额配售选择权的应用,发挥超额配售选择权对询价发行的负反馈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平抑发行价格及上市初期价格的较大波动。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1、在对我国IPO首日收益率的实证分析中,与已有文献不同的是,利用主成分法综合五项因素构建了投资者情绪指标,并将其加入控制变量中,在此基础上检验了发行机制对IPO上市首日收益率的影响。此外,对我国A股市场询价发行方式与固定价格发行方式下的IPO锁定期到期时持有收益率、以及我国A股市场与香港市场的询价发行价格区间进行了统计比较,为评价我国IPO市场的询价发行提供了比较全面的依据。2、相比已有文献仅考虑折价和分配中的一种激励措施,本论文在有自主配售权下的机制设计中并用了分配与折价两种激励措施,并且在价格区间的制定中引入发行底价,考察了价格区间与分配量之间的关系,得到最优的价格区间和分配策略,从中体现自主分配权的优点;在有自主分配权下的操纵行为研究中则体现了自主配售权的弊端,与已有文献不同的是,在模型中引入了累计投标询价机制,研究了承销商在混同均衡操纵中采取的分配策略,并对操纵存在的条件进行分析讨论,得出各个因素对混同均衡操纵存在的影响。3、在无自主分配权下的询价发行中,充分考虑了我国实际应用的背景,加入了与固定价格发售混合的条件,并将询价与固定价格混合发行分为序贯与同步两种方式,指出机构投资者在两种情况下申购策略的侧重点各有不同,通过对序贯混合发行方式下的网下累计投标策略以及同步混合发行方式下的资金分配策略的模型建立和数值仿真,考察了机构投资者申购策略对无自主分配权下的询价发行的影响,填补了相关研究文献的空白;在包含超额配售选择权的询价发行中,将发行定价策略分为热销策略和弱销策略,在考虑了我国含超额配售选择权的发行流程下,通过建模以及数值仿真得出承销商会对发行定价策略作出怎样的选取,进而会对新股发行价格、发售数量产生怎样的影响,对目前相关研究的缺乏做出了有益的补充。(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09-03-01)

熊维勤[3](2007)在《我国IPO高抑价和询价发行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IPO抑价现象几乎存在于全球所有资本市场。近叁十多年来,国外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多种理论和假说,然而迄今为止尚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得到一致认同。中国新股发行市场上同样存在IPO抑价现象,但与成熟资本市场不同的是,新股抑价幅度很高且长期居高不下。这一IPO抑价的异常现象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他们结合中国特殊的市场环境和制度背景提出了多种理论和假说,然而这些理论和假说或者与实际不符,或者尚处于描述和猜测阶段,已有的实证研究文献通常只能得出某一因素与IPO抑价相关,却不能准确测度该因素对抑价的影响幅度。从2005年开始,我国新股发行开始全面采用累计投标询价制,然而发行定价的市场化改革并未从根本上消除IPO高抑价现象。新股发行高抑价究竟来源于何方?为什么市场化的定价方式不能消除这一现象?对此问题的回答能为消除IPO高抑价,从而提高一级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提供借鉴意义。同时,我国现行的询价机制与主流询价机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区别,这种询价机制上的差异对询价效率有何影响?目前也缺乏从理论和实证上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献。有鉴于此,本文将对我国新股发行市场上的IPO高抑价现象和现行询价发行机制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并试图从理论和实证上回答上述几个问题。在对IPO高抑价现象的研究中,本文首先提出了先验乐观情绪假说,认为基于以往新股发行的高抑价历史信息,无信息优势的散户投资者趋于高估IPO内在价值,从而形成对新股发行的狂热情绪。根据这一假设,建立了投资者先验乐观情绪与IPO抑价的关系模型,从理论上证明了投资者的先验乐观情绪会导致IPO高抑价和长期弱势现象,并使询价发行机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IPO高抑价现象;当新股发行市场存在投资者乐观情绪时,IPO抑价可分解为发行人故意抑价和二级市场高定价两部分等结论。应用相关样本数据,本部分从实证上证实了投资者先验乐观情绪与IPO抑价之间存在显着正正相关关系,并进一步应用随机前沿方法对IPO高抑价进行了分解,发现我国新股发行市场上不存在发行人故意折价行为,怀疑IPO高抑价可能完全来源于二级市场因投资者乐观情绪而产生的高定价。对我国现行询价发行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机构投资者的IPO配售和锁定规则两个方面。其中在对配售规则的研究中,通过借鉴份额拍卖所用的研究方法,建立了对机构投资者新股配售比例事前确定和不确定情形下的IPO抑价模型,证明了将现行事前确定配售比例的规定改为事后确定有助于提高IPO询价效率,并将份额拍卖研究中所得出的需求隐藏可以提高拍卖抑价的结论推广到了投标人风险规避情形。本部分的研究还进一步发现了一类基于合谋的的均衡线性报价策略,并证明该策略比已有文献基于投标人效用最大化所得出非线性均衡报价策略更具现实可操作性且对投标人更为有利。在对锁定规则的研究中,首先实证检验了锁定制度对机构投资行为的影响,发现锁定制度的实施平抑了新股上市初期的价格波动,但并未实现机构投资者长期持股的目的。其次通过拓展Aggarwal模型建立了锁定期与IPO抑价的关系模型,证明了当首日抑价所产生的边际信息动量效应足够大时,锁定期将不能发挥传递公司质量信息的作用,并从实证上证实了该模型的关键假设和结论。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①提出了投资者先验乐观情绪假说,建立了投资者情绪与IPO抑价的关系模型,从理论上证明了投资者先验乐观情绪会导致IPO高抑价和长期弱势现象的产生;且证明当新股发行市场存在投资者乐观情绪时,IPO抑价应由一级市场的低定价和二级市场的高定价共同决定。②在对IPO配售规则的研究中,建立了不同配售规则之下的IPO抑价模型,证明了IPO供给不确定有助于提高询价效率,并对份额拍卖研究中所得出的一些结论进行了推广。③基于我国IPO市场的现状,通过拓展Aggarwal模型,建立了锁定期与IPO抑价的关系模型,证明了当首日抑价所产生的边际信息动量效应足够大时,锁定期的信息传递作用将不复存在。(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7-03-01)

潘镇[4](2002)在《拍卖机制中的效率——对IPO询价发行方式的一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拍卖解决资源分配问题应该实现配置效率。在Myerson的最优机制设计中,取得收益最大化的拍卖商并不总是有效率地分配资源。依据修正后的有效拍卖机制原则,我们发现,由于投资者之间可获得的最大持股数的不平衡,大(机构)投资者在IPO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他们总有动力去隐藏需求,这会导致股权分配的无效率。而无效率地分配股权,不仅不利于资金的合理流动,影响证券市场长期稳定的发展,也会制约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当代财经》期刊2002年07期)

询价发行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各国家或地区的IPO发行机制向累计投标询价机制融合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趋势,我国的新股发行也开始全面采用询价机制,要实现与全球市场的接轨,必须接受和适应累计投标询价机制,为此对询价发行机制的深入研究意义重大。在发行方式历经诸多变迁,甚至在引入询价机制后,我国的IPO抑价程度依然保持长期以来的高位,对询价发行机制做出客观评价将有助于我国新股发行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我国采用的询价机制与主流询价机制的最大不同就是没有赋予承销商自主分配权,对有自由分配权时的利与弊的认识,将有助于未来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询价制度。而对无自主配售权下的询价发行机制的研究则更多考虑了我国询价发行的实际背景,有助于在当前把握作为询价发行主体的机构投资者的申购策略对发行的影响。另外,对发售数量控制权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使用超额配售选择权的认识,为我国是否有必要推广超额配售选择权的应用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提供了借鉴。基于以上研究意义和目的,综合运用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机制设计理论、信息经济学、博弈论、拍卖理论、最优控制理论等相关理论,通过规范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以及数值模拟方法,结合我国询价发行的流程背景,主要围绕询价发行的配售权要素,从自主分配权和发售数量控制权两方面对不同前提条件下的询价发行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考察,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相比固定价格机制类的发行方式,我国询价机制类的发行方式能够显着降低IPO抑价水平。市场投资者情绪抵消或掩盖了询价机制的作用效果,使得询价机制阶段的抑价水平依然较高。询价类发行方式下向机构投资者配售的股票在锁定期到期时的持有收益率仍然维持非常之高的水平。2、在有自主分配权的询价过程中,可以同时利用低定价和数量歧视来实现最优机制设计,除了折价以外,承销商还可以充分利用自主分配权来激励知情投资者真实报价。在发生超额认购时,承销商通过有策略地分配股票可以有效地降低折价水平并保证较高的发行底价,减少了发行成本的同时也减轻了IPO抑价程度,建议我国监管当局可以考虑在适当的时候赋予承销商一定的新股自主分配权。3、在有自主分配权的条件下也可能会发生承销商与关联机构投资者共同进行市场操纵的行为。当新股未来可能的真实价值的差异足够大时不会发生混同均衡的操纵。在一定条件下,操纵存在的概率与未来股票真实价值为高的概率、关联投资者长期持股成本、动量交易者数量以及承销商从关联投资者处获取的提成比例正相关,而与操纵者进入市场的先验概率、流动性交易者新股申购量对发行价的敏感度、市场价格对需求量的敏感度、承销商从发行公司处获得的佣金比例以及发行规模负相关。此外,承销商与关联投资者在IPO及二级市场的操纵行为会使新股价格在上市后短期内增长而长期则下降。建议未来我国询价发行逐渐放宽或取消股票分配权限制时,制定有效的监管措施来保证承销商不滥用分配权,并密切关注一些相关因素防范此类操纵发生。4、在无自主分配权下与固定价格发售混合的询价发行中,机构投资者的申购策略会对发行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机构投资者在询价与固定价格发售序贯与同步进行的两种方式下的申购策略要点分别是网下投标策略及网上网下申购资金分配策略。在机构投资者完全对称情况下,通过数值仿真发现,机构投资者在两种方式下的申购策略使得发行价格、IPO抑价以及发行价格与真实价值差异对各个变量变化时的响应变化基本保持一致,随着真实价值期望、上市首日价格期望、上市首日价格高于真实价值的概率、网下发行比例、网下申购成本的减少,或是随着机构投资者数量的增加,IPO抑价以及发行价格与真实价值的差异都会有所降低。建议市场管理层可以据此采取适当措施降低IPO抑价水平、减小发行价格与真实价值差异、提高询价发行效率。5、包含超额配售选择权的询价发行中,承销商被赋予的在一定范围内对发售数量的控制权,可以让承销商在热销策略和弱销策略两种定价策略中做出选择。预期上市初期价格较低时,承销商会选择弱销策略,制定相对较高的发行价格,通过二级市场买入来轧平超额发售的空头,发售总量维持不变;预期上市初期价格较高时,承销商会选择热销策略,制定相对较低的发行价格,最终全额执行超额配售选择权,发售总量增加。建议市场管理层进一步鼓励推广超额配售选择权的应用,发挥超额配售选择权对询价发行的负反馈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平抑发行价格及上市初期价格的较大波动。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1、在对我国IPO首日收益率的实证分析中,与已有文献不同的是,利用主成分法综合五项因素构建了投资者情绪指标,并将其加入控制变量中,在此基础上检验了发行机制对IPO上市首日收益率的影响。此外,对我国A股市场询价发行方式与固定价格发行方式下的IPO锁定期到期时持有收益率、以及我国A股市场与香港市场的询价发行价格区间进行了统计比较,为评价我国IPO市场的询价发行提供了比较全面的依据。2、相比已有文献仅考虑折价和分配中的一种激励措施,本论文在有自主配售权下的机制设计中并用了分配与折价两种激励措施,并且在价格区间的制定中引入发行底价,考察了价格区间与分配量之间的关系,得到最优的价格区间和分配策略,从中体现自主分配权的优点;在有自主分配权下的操纵行为研究中则体现了自主配售权的弊端,与已有文献不同的是,在模型中引入了累计投标询价机制,研究了承销商在混同均衡操纵中采取的分配策略,并对操纵存在的条件进行分析讨论,得出各个因素对混同均衡操纵存在的影响。3、在无自主分配权下的询价发行中,充分考虑了我国实际应用的背景,加入了与固定价格发售混合的条件,并将询价与固定价格混合发行分为序贯与同步两种方式,指出机构投资者在两种情况下申购策略的侧重点各有不同,通过对序贯混合发行方式下的网下累计投标策略以及同步混合发行方式下的资金分配策略的模型建立和数值仿真,考察了机构投资者申购策略对无自主分配权下的询价发行的影响,填补了相关研究文献的空白;在包含超额配售选择权的询价发行中,将发行定价策略分为热销策略和弱销策略,在考虑了我国含超额配售选择权的发行流程下,通过建模以及数值仿真得出承销商会对发行定价策略作出怎样的选取,进而会对新股发行价格、发售数量产生怎样的影响,对目前相关研究的缺乏做出了有益的补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询价发行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侯晓鸿,韩鑫.累计投标询价发行机制研究述评[J].价值工程.2012

[2].刘钰善.我国IPO市场的询价发行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

[3].熊维勤.我国IPO高抑价和询价发行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7

[4].潘镇.拍卖机制中的效率——对IPO询价发行方式的一种研究[J].当代财经.2002

标签:;  ;  ;  

询价发行机制论文-侯晓鸿,韩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