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乐君
珠海市金湾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广东珠海519000
摘要:当前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的进步,家庭宠溺教育普遍存在,同时,虽然现在的教育模式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由于应试教育的侵袭,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也是以科学知识普及为主,而忽略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该如何进行经典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如何将国学经典融入到学生的道德品德发展教育中去,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对实现全方位的素质化教育意义非凡。本文就将对此问题进行全方位解析,试图找到国学经典的传承与学生道德品德发展的平衡点。
关键词:国学经典;学生;道德;品德;发展
前言
学生道德品德的发展对全方位实行素质教育,对社会的稳定与进步有着不小的促进作用,但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当代学生的德育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解析目前学生道德品德发展现状,并提出解决措施是迫在眉睫的,下面就对这一问题进行解析。
1.当代学生德育发展现状与问题
1.1家庭宠溺式教育现象普遍
一方面,由于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享受需求越来越凸显,同时,由于这个时代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的焦点和核心,备受宠溺,导致现在一些学生染上了不良的习气,自私自利、沉迷网络、缺乏宽容、自理能力差、我行我素、心智不成熟等等问题都是当代部分青少年所渐渐面临的问题,这些性格缺陷正在一步步侵蚀青少年学生的心智。
1.2学校应试教育风气盛行
虽然新课标提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中考、高考的压力,学校的教学方向仍然是绝大部分的向科学知识普及以及考试考点解析倾斜,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空谈,使得学生缺乏内心建设以及优秀道德品质的教育和熏陶,所以,找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平衡点是关键。
1.3不良社会现象频发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物质文明的建设,金钱利益的追求,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和追求却越来越匮乏。同时,由于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的屡屡发生,例如“老人摔倒无人敢扶”、“交通事故现场无人敢帮忙”、“乞讨者成为行骗团伙”这样类似的负面新闻正在一步步考验社会整体素质,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些频频发生的社会不良现象被学生耳濡目染,对他们健康品德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
2.国学经典如何进行有效运用
国学经典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它能净化人心,培养人们的善心、爱心、恻隐之心、是非心,是纠正社会不良风气,促进青少年学生培养良好品德的有效途径,下面就来谈谈如何利用国学经典来进行学生的道德品德教育。
2.1营造浓厚国学教育氛围
氛围是学习和熏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要想让国学教育深入学生的教育之中,氛围熏陶是有效途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家庭教育上,应该要求学生家长进行国学知识普及,熟知儒释道三方经典文化核心要义,了解各经典文化中故事、公案的由来及教育目的,在平时跟孩子的接触过程中,以史明今,改变宠溺式教育现状,用国学当中的经典小故事来教育孩子生爱心、善心、恻隐之心,教会孩子明是非、懂分享、学会宽容和谦让,要求孩子生活自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设坚韧善良的心智,例如“温故知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悬梁刺股”、“闻鸡起舞”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国学经典故事都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生生活习惯,可以摒除现代青少年学生懒惰、网瘾大、拖延症等等不良恶习[2];另一方面,学校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国学教育,可以通过教学场地的布置、教学道具的引用,来让学生们接触、了解。例如,教室是学生在学校接触最多的场景,学校可以在教室里贴一些插画,或者将国学经典文化中的一些名言警句和人物用卡通人物的形式搬到墙上,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不经意就学习了。我们可以看到湖南卫视有一档小节目叫做《中华文明之美》,由一个既严格又爱孩子的师父和两个搞笑逗趣的学童展开,用课堂的形式串通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教育学生们一些国学文化和礼仪,是一个极具社会影响力和魅力的节目,深受小朋友欢迎,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氛围,学校可以效仿。
2.2开设国学课程
开设国学课程是促进学生道德品德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它是扁平式的直接教育方法,学校把国学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将经典读物引入课堂,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德建设的有效方法[1]。当然,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采取独特的授课模式。其中,一、二年级应以故事带讲,联系生活实际,熟读成诵为主;三、四年级应以自读自悟,悟中求实,导读成诵为主;五、六年级应以温故知新,升华内涵,吟读成诵为主。通过国学教育校本课程的开设,可以充分开发学生的个性及潜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同时,学校也可以将“国学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例如,将古诗文与语文教学水乳交融,用古典名题丰富数学课堂,将剪纸艺术、国画绽放于美术课堂,将中华武术纳入体育课程,将民乐旋律奏响音乐课堂,将墨海书香飘溢写字课堂,将中医、中药、茶文化充实综合实践活动等等。力求通过构建丰富的课程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入到学生良好的性格品德培养中去。
2.3提升教师国学素养
由于要将国学课程搬上课堂,这就要求学校要配备足够数量和有较高国学素养的师资,一方面,学校要通过集中学习和培训,增加老师的国学专业知识,提升任课老师的国学素养;另一方面,老师自己也要通过阅读、进修来丰富自己的学术内涵,改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2.4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社会是培养青少年性格品德的大染缸,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品德。通过在整个社会中进行传统经典国学文化教育,可以对社会不良风气有抵制作用,扶正人心,当青少年学生看到社会都是善良友好的一面时,自然而然也会群起效仿。
3.将国学经典运用到学生德育教育发展的意义
3.1利于培养学生人格
国学从根本上来说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例如《论语》、《孟子》,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早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例如儒家思想教导人从善从德,勤勉友善,明辨是非。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学生的人格,提升着学生的素养,多了解一些国学方面的知识对培养学生优秀人格有着很大的帮助。
3.2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儒家文化重孝道,教育我们上孝父母下教子女,教导我们友善、宽容等等这些优良传统,一方面可以引导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在家庭里孝敬父母,孝敬老人,与家庭成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与同龄人之间互敬互爱、友善平等,与同学、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将来走进社会也能与领导、同事、爱人、子女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个人健康心理的养成,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有利于健康人际关系网的形成。
3.3利于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改善
社会价值观对整个社会上的人有着重要的牵引和指导作用,前面提到“老人摔倒无人敢扶”、“交通事故现场无人敢帮忙”、“乞讨者成为行骗团伙”这样的现象都是社会价值观偏离的表现,人人自扫门前雪,人人自危的社会现象是缺乏爱和友善的体现,是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的结果,这个时候急需精神文明的介入来引导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改善,使社会向友善、友爱、互帮互助的价值观形态发展,只有这样,社会才能长远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才能和谐发展,长久共存,我们青少年学生才有一个良好的大环境来成长[3]。
4.结束语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初升的太阳,他们形成优良的性格品德将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推进作用,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所以应该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最优良的传统经典文化运用到学生的道德品德教育中去,摒弃现代青少年学生的不良习性,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风尚。
参考文献:
[1]张琼.班主任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品德教育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10):230-230.
[2]谢旭霞.《品德与生活》和国学经典整合的实践与研究[J].吉林教育,2017(18):81-82.
[3]陈琳.小学高年级学生诵读国学与形成良好学风、班风的关系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5):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