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金城遗址论文-王强,王青,李明启

西金城遗址论文-王强,王青,李明启

导读:本文包含了西金城遗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西金城遗址,淀粉粒分析,植食性食谱,小麦族

西金城遗址论文文献综述

王强,王青,李明启[1](2015)在《河南博爱西金城遗址石器及陶器上残存淀粉粒反映的古人类植食性食谱——四千年前的麦作农业》一文中研究指出西金城遗址淀粉粒分析表明,来源于小麦族(the Tribe Triticeae)大麦属(Hordeum spp.)的淀粉最多,约占淀粉粒总数的70%,其次为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此外还有少量疑似高粱属(Sorghum spp.)、豆科(Leguminosae)及块根块茎类植物淀粉粒。据此结果可推断,西金城遗址的先民采用了多种作物混耕,并辅以少量采集经济的生计模式。其中尤其是大量大麦属淀粉粒的发现表明中原地区的先民早在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即已开始种植麦类作物,这对研究麦类作物在中国的起源、传播及扩散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器物不同部位残存的淀粉粒也可以有效对其用途进行判定。(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史》期刊2015年05期)

宋艳波,王青[2](2011)在《河南博爱西金城遗址哺乳动物遗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遗址简介西金城遗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金城乡西金城村下及村东,海拔106~107米。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穿过遗址东部,受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项目办公室委托,山东大学考古队于2006年夏季对该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取得了重要成果,出土遗存分属龙山文化、东周至汉代和唐宋时期。本次主要整理了出自龙山时期、汉代和唐宋时期的哺乳动物遗存,我们在鉴定的过程中主要参照了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动物考古实验室的现生动物标本和遗址中出土的古代动物标本,同时也参考了部分文献2。(本文来源于《东方考古》期刊2011年00期)

陈雪香,王良智,王青[3](2010)在《河南博爱县西金城遗址2006~2007年浮选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西金城遗址2006~2007年浮选的样品,植物遗存包含了粟、黍、小麦、大麦、大豆、豇豆属和稻谷等农作物,为研究该遗址龙山文化时期、汉代以及唐宋时期农作物结构的发展变化提供了重要资料。植物种子在遗址中的分布情况,也为我们了解不同人群在农作物消费方面的差异以及粮食作物的贮藏、加工等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线索。(本文来源于《华夏考古》期刊2010年03期)

王良智[4](2010)在《博爱西金城遗址出土圆田螺的采集季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贝类采集季节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如贝壳生长线分析法、壳体氧同位素分析法和壳体尺寸测量统计分析法。本文采用壳体尺寸测量统计分析法对河南博爱西金城遗址出土的圆田螺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该遗址出土的圆田螺采集于晚春,数据统计分析同时显示人类采集行为对30毫米以上的圆田螺个体形成了"捕捞压"。(本文来源于《华夏考古》期刊2010年03期)

王良智[5](2009)在《西金城遗址环境考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河南博爱西金城遗址为个案,试图从环境考古的角度对其进行综合研究。文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环境考古的研究现状及环境考古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方法,其次对西金城遗址的地层堆积情况、出土遗迹、遗物情况及年代推断等做了简单介绍。本文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第叁和第四部分。第叁部分是对西金城遗址古环境的恢复,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对西金城遗址的古地貌、古植被、古动物、古土壤、古气候等几个方面做了一定程度上的复原。研究表明该遗址所在区域龙山时期的地貌类型以山前平原为主,北部为山地,东、南、西部至少存在叁条较大的河流,遗址周边地区沼泽密布。植被应以阔叶树为主,农业植被有粟、黍、水稻、大豆、小麦(?)等。动物资料较少,但仍可判断当时本地区至少存在斑鹿等大型哺乳动物和各类软体动物及鱼类等。土壤情况,该地区第四系地层中始出现粘土,下部为棕红色至黄褐色粘土、亚粘土。中部为棕黄色、黄褐色亚粘土(黄土)具钙质结核、铁锰质结核。上部为褐黄色、黄色亚粘土、亚砂土等。发掘表明西金城遗址周围还存在沼泽土。综合各项指标,可以看出该地区龙山时期气候特点如下:西金城龙山时期年均气温高于现今,冬季不结冰,年降水量大于现今水平,气候特征与现今长江流域相似。文章第四部分是建立在第叁部分基础上的综合研究,即人地关系研究。作者认为古代人类行为受到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综合影响,这些影响中有些是被动地接受,如洪水等自然灾害;有些则是主动地适应,如采集软体动物、石器生产等。本章主要通过石器研究和软体动物研究进一步论证人类是如何适应古代环境的。软体遗物的分析显示,西金城龙山居民在附近河流或沼泽中采集软体动物如圆田螺等作为食物的补充,据作者研究显示西金城龙山居民只在春末夏初采集圆田螺,并对圆田螺的生长造成一定的捕捞压,但影响不大。石器研究结论表明,西金城龙山居民已熟练掌握石器磨制技术,遗址东部大石河中的河卵石是制作石器的主要原材料,也有部分可能来源于北部山地,石器的残断与原材料的低质量(绝大多数为石灰岩)有密切关系,另外西金城遗址的土壤类型、石器的制作使用方法等也对其残断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五部分是结论部分。通过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显示:西金城遗址龙山时期各种资源十分丰富,良好的水热及土壤条件,使得当地居民可以选择种植多种农作物,如粟、水稻等,并极易取得好的收成。在春末夏初的断粮季节,则采集圆田螺等软体动物作为食物的补充,并有一定的肉食资源,如鹿等。丰富的矿石资源可以让他们轻易制作各种石器工具。唯一的威胁是夏季可能的洪水泛滥,但龙山居民修建的城墙似乎是应对这一威胁的有效办法。人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只需要充分的利用大自然的赐予就可以满足生活需求,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和谐的状态,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的恩赐,虽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并没有破坏人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状态。(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9-04-10)

王青,王良智[6](2008)在《河南博爱西金城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成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受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项目办公室委托,山东大学考古队自2006年夏季开始对西金城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至2007年冬季经过4次发掘和钻探,目前野外工作已经完成。西金城遗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本文来源于《中国文物报》期刊2008-01-23)

王青[7](2007)在《西金城遗址发掘的多学科研究尝试》一文中研究指出西金城遗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金城乡西金城村下及村东,海拔高程106-107米。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穿过遗址东部,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项目办公室委托,山东大学考古队于2006年夏季对该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取得了(本文来源于《中国文物报》期刊2007-09-21)

西金城遗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遗址简介西金城遗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金城乡西金城村下及村东,海拔106~107米。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穿过遗址东部,受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项目办公室委托,山东大学考古队于2006年夏季对该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取得了重要成果,出土遗存分属龙山文化、东周至汉代和唐宋时期。本次主要整理了出自龙山时期、汉代和唐宋时期的哺乳动物遗存,我们在鉴定的过程中主要参照了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动物考古实验室的现生动物标本和遗址中出土的古代动物标本,同时也参考了部分文献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金城遗址论文参考文献

[1].王强,王青,李明启.河南博爱西金城遗址石器及陶器上残存淀粉粒反映的古人类植食性食谱——四千年前的麦作农业[J].中国农史.2015

[2].宋艳波,王青.河南博爱西金城遗址哺乳动物遗存分析[J].东方考古.2011

[3].陈雪香,王良智,王青.河南博爱县西金城遗址2006~2007年浮选结果分析[J].华夏考古.2010

[4].王良智.博爱西金城遗址出土圆田螺的采集季节分析[J].华夏考古.2010

[5].王良智.西金城遗址环境考古研究[D].山东大学.2009

[6].王青,王良智.河南博爱西金城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成果[N].中国文物报.2008

[7].王青.西金城遗址发掘的多学科研究尝试[N].中国文物报.2007

标签:;  ;  ;  ;  

西金城遗址论文-王强,王青,李明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