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塔河油田南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奥陶系,热液流体,热液作用,稀土元素
塔河油田南部论文文献综述
周吉羚,李国蓉,李辉,雷和金,高鱼伟[1](2015)在《塔河油田南部奥陶系热液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塔河油田南部地区发生多次强烈的岩浆喷发活动,岩浆活动带来地壳深部的热液流体,对储层形成多种改造作用.根据岩心薄片观察资料,分析研究区热液作用模式与机制,结果表明,塔河油田南部奥陶系热液流体活动显着,岩石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典型的热液成因硅化硅质岩、热液溶蚀缝孔洞发育.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热液作用缝洞方解石的稀土元素分配曲线较平缓,表现为LREE富集,显示明显的正Eu异常和较高的Y/Ho值,与研究区所经历的二迭纪岩浆—火山活动有关;热液成因方解石具有较低的87Sr/86Sr值,低于碳酸盐围岩与同期海水的,主要受幔源锶的控制及围岩重溶锶的缓冲影响;受高温高盐度热液流体影响,热液矿物的包裹体均一温度均高于奥陶系地层正常埋藏温度40℃以上,盐度质量分数为正常海水的3~5倍.该研究为塔河油田南部奥陶系碳酸盐储层的油气勘探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李辉[2](2015)在《塔河油田南部奥陶系热液地质作用及其储集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塔里木盆地在海西晚期(二迭纪)发生过一次强烈的岩浆-火山活动,有关钻井揭示出塔河油田南部奥陶系受到深部热液流体改造作用,为了进一步确认热液地质作用及其储集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测井、录井、钻井等资料,通过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地球化学分析、单井储层解剖及储层综合解剖分析等方法,本次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对区内奥陶系热液作用相关井进行岩芯观察和薄片鉴定,研究区内奥陶系具有明显的热液流体活动,岩石学特征主要表现典型的岩石热褪色、不规则热液破裂缝、热液成因硅化硅质岩发育、热液溶蚀缝孔洞普遍发育;矿物学特征主要表现热液矿物、热液矿物组合的发育,如萤石、鞍形白云石、重晶石、石英、硬石膏、黄铁矿、萤石-石英组合、重晶石-硬石膏等矿物组合。(2)对研究区内热液作用缝洞方解石和碳酸盐岩围岩做了一系列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如下:阴极发光结果显示,受海西晚期热液改造的缝洞方解石发较强的亮桔红色光,热液流体改造的泥灰岩褪色部位也发亮桔红色光,未被热液改造的方解石和围岩均发暗桔红色光,其与矿物中的Mn含量及Fe/Mn比值有关;热液作用缝洞方解石δ13C值总体低于微晶灰岩,δ18O值较低,小于-10‰PDB,揭示不是大气水加入的作用,而可能是热液温度升高增强了热力分馏作用,导致热液方解石δ18O值更低;受热流体改造的缝洞方解石富含Ba、Mn的特征,较正常海相沉积微晶灰岩高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且具有较高的Mn/Sr比值,暗示经历了较强的成岩蚀变;热液作用缝洞方解石的稀土元素分配曲线总体较平缓,大都表现LREE富集,显示明显的正Eu异常和较高的Y/Ho比值,认为与研究区所经历的二迭纪岩浆-火山活动有关;热液成因方解石具有较低的87Sr/86Sr值,均低于碳酸盐围岩与同期海水,主要受幔源锶的控制及围岩重溶锶的缓冲影响。(3)对研究区内热液作用缝洞方解石和热液矿物做了流体包裹体分析,结果显示:萤石均一化温度分布在197.7~231.5℃之间,平均温度约为214.4℃;盐度分布在22.5wt%~24.3wt%NaCl之间,平均盐度约为23.5wt%NaCl;鞍形白云石均一化温度分布在158.2~219.2℃,平均温度为184.7℃,盐度分布在17.4wt%~23.1wt%NaCl之间,平均盐度约为21.4wt%NaCl;热液作用缝洞方解石均一化温度分布在135~250℃之间,平均温度约为171℃,其盐度分布在18.7wt%~21.4wt%NaCl之间,以上矿物的均一化温度均高于奥陶系地层正常埋藏温度40℃以上,盐度均为正常海水的3~5倍,认为研究区受高温高盐度热液流体的影响。(4)研究表明研究区热液作用流体可能来源于地壳深部的岩浆热液,与海西晚期运动期间的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断裂和断裂带是深部热液流体运移的重要通道,热液作用主要沿断裂及断裂带附近发育,并且探讨了热液作用的机制和模式。(5)研究区热液成因储层的储渗空间主要为溶蚀孔洞类和溶蚀孔隙类;热液成因储层类型划分为溶蚀缝—孔洞型储层和溶蚀孔隙型储层,溶蚀缝—孔洞型储层可进一步划分为沿缝溶蚀孔洞型储层、溶蚀孔洞型储层和硅化硅质岩溶蚀孔洞型储层,其中沿缝溶蚀孔洞型储层最为发育,溶蚀孔洞型储层发育较少,硅化硅质岩溶蚀孔洞型储层和溶蚀孔隙型储层仅在个别井中发育。这四类储层主要受岩性和断裂带的控制,主要沿断裂带及断裂附近发育分布,且主要发育在中奥陶统一间房组。沿缝溶蚀孔洞型储层,主要在微晶灰岩及颗粒灰岩中发育,主要发育在一间房组,由北向南贯穿的断裂带是此类储层发育的关键控制因素,为此,划分出该类储层的叁个发育有利区域,分别为T760─S115─S112井断裂带及附近、S1101─AT5-2─AT5井断裂带及附近和S101─AT21X─AT23X井断裂带及附近。(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5-05-01)
刘群,李海英,邓光校[3](2013)在《地震断裂检测技术在塔河油田南部碳酸盐岩储层及油藏预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塔河油田南部奥陶系一间房组碳酸盐岩储层具有油层薄、油水关系复杂及断层控储、控藏的特征。应用地震资料进行断裂检测的准确与否,关系到断控型油藏预测的准确度,决定了本地区的勘探开发的成效。基于塔河地区高品质二次采集叁维地震资料,应用精细相干及蚂蚁体断裂检测技术对南部斜坡区断裂进行了检测。参考检测结果,结合地震剖面对断裂开展了精细解释,将解释断层平面多边形与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振幅变化率属性进行迭合,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断控型油藏预测研究,总结出塔河油田南部地区两种与断裂相关的油气富集模式:主干断裂上倾封挡型和分支断裂上倾封挡型。按此模式部署,在该区取得了较好的勘探开发效果。(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3年02期)
甘丽丽,何志强,董文玉,徐猛[4](2013)在《塔河油田南部盐下流体分布的控制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分布的强非均匀性、储集空间连通关系的复杂性以及油气充注成藏的多期次性,导致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的油水关系极为复杂。对塔河油田南部盐下各类流体资料研究表明,丰富的油源是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有利的区域构造位置控制油气运移,岩溶缝洞储集体的发育控制油气富集,封盖作用控制油气藏的纵向分布,多期次的充注控制油气的平面分布以及不整合面及断裂控制油气的聚集成藏等。(本文来源于《油气地球物理》期刊2013年01期)
张永贵,张忠民,冯兴强,苏小军,宋海明[5](2011)在《塔河油田南部志留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塔河油田南部志留系储层主要发育于柯坪塔格组上段、中段和下段,与上覆泥岩组成3套储盖组合,其油气藏类型可分为构造-地层复合油气藏、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以及地层超覆油气藏。岩心微观观察、原油地化特征、自生伊利石K-Ar测年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表明,塔河油田南部志留系以多期充注、多期成藏为特征,加里东晚期—海西期为稠油、沥青主要形成期,可动油成藏期为喜山期。油气成藏主要受古构造及其演化、断裂-砂体-不整合面组成的输导体系以及优质储层的控制,油气成藏模式可概括为"多期充注、多期调整、喜山定型、储层控富、输导控藏"。塔河油田南部志留系资源潜力可观,志留系剥蚀尖灭线附近有利于成藏。(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屈红军,蒲仁海,冯杨伟[6](2011)在《塔河油田南部奥陶系储层类型及测井识别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确定塔河油田南部地区奥陶系储层类型及测井识别特征,以指导油气勘探与开发。方法以岩心观察、铸体薄片观察、生产测试资料为基础,通过测井响应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研究区奥陶系碳酸盐岩3类储集空间类型分别为孔洞、裂缝、孔隙,4类储层组合类型分别为裂缝-孔洞型、孔洞-裂缝型、裂缝型和裂隙-溶孔型,不同的储层类型具有不同的测井识别特征。结论储层总体表现为如下测井识别特征:深浅测向电阻率缩小,并显示明显正幅度差,密度减小,中子孔隙度、声波时差增大。(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郝帅,程流,陈琳[7](2010)在《塔河油田南部奥陶系礁滩相展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已有的勘探开发及研究表明,塔河油田广大区域奥陶系受礁滩体控制的储层主要分布于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和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本次研究根据区内礁滩体地震响应特征,预测了一间房组和良里塔格组礁滩相展布。(本文来源于《内江科技》期刊2010年11期)
张德民[8](2010)在《塔河油田南部盐下地区奥陶系岩溶储层流体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储层特征认识、井剖面流体识别、油田水成因类型,不同断裂带油水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油气充注成藏以及断裂演化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塔河油田南部盐下地区油水分布规律,主要取得以下认识: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依据试油结果确定的流体类型训练神经网络,利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对塔河油田有关井段奥陶系缝洞型储层的流体类型进行了有效识别。通过编制奥陶系油田水化学离子浓度散点图、水化学参数随深度变化图、水化学参数等值线图,揭示了奥陶系油田水化的成因和水化学场特征,指出盐下地区油田水依然有叁个来源,大气水下渗向心流来源、泥岩压实排水离心流来源、大气水与沉积埋藏水混合来源。同时指出了其平面分区和纵向分带性。结合地质、生产动态、水化学资料,指出不同断裂带、同一断裂带的不同部位井产液性质完全不同、水体成因也存在差别;单井缝动单元油水关系相对简单,可见纯水式、纯油式、一般式、复合式等多种油水关系模式;多井缝洞单元油水关系复杂,各井之间不存在统一的油水界面,存在一个或多个水体通过裂缝或断裂为缝洞单元提供能量。从上奥陶统的封盖作用、油气充注成藏、断裂暨油气运移主通道角度分析了盐下地区油水分布的控制因素,认为上奥陶统的封盖作用控制了区内油气的纵向分布,喜山期油气充注及油气运移的主通道控制了区内油气的平面分布。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依据断裂沟通烃源的状况、不同期次断裂间的匹配关系以及油水分布状况,认为盐下地区自西向东存在7个较大的断裂带,它们构成区内7个油气运移的主通道。围绕油气运移主通道区域是油气富集区域,两个主通道之间、离开主通道较远的区域油气相对欠富集,出现水层的几率较大。(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0-05-01)
马国伟,董伟,李国蓉,李成,甘霖[9](2009)在《塔河油田南部盐下奥陶系油藏产量递减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塔河油田南部盐下奥淘系油藏开发程度较低,通过有限的钻井资料认识油藏有一定的困难,为了深入了解油藏的储层特征,文中采用动态资料间接地认识油藏储层类型。通过研究油井的产量递减特征,把油井划分成4种基本类型:高产稳产型、低速递减型、中速递减型、快速递减型。这四种递减类型分别对应了该区块的四种储集类型:岩溶洞穴型储层,岩溶缝孔洞型储层,溶蚀孔隙型储层,裂隙型储层。岩溶洞穴型储层产量递减不是很明显,岩溶缝孔洞型产量递减较平缓,溶蚀孔隙型储层递减明显,持续时间较长。裂隙型储层递减速度极快,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准确识别储层储集类型可以更好指导油田的开发。(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天然气》期刊2009年04期)
丁文龙,漆立新,吕海涛,杨国庆[10](2009)在《利用FMI资料分析塔河油田南部中—下奥陶统储层构造应力场》一文中研究指出钻探结果表明,塔河油田南部地区上奥陶统覆盖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发育与分布明显地受断裂和裂缝控制。裂缝主要为构造开启缝,其次为钻井诱导缝,裂缝走向具有明显方向性,其形成与古构造应力场关系密切。利用大量中—下奥陶统钻井FMI资料进行裂缝识别、成因分类和走向统计分析,认为钻井诱导缝受现今构造应力场控制,构造开启缝主要受古构造应力场控制,裂缝走向与最大主应力方向一致。塔河油田南部地区诱导缝优势走向为北东向,现今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东向;构造开启缝优势走向主要有北北东向和北东东向两组,北北东向裂缝中可见充填缝,反映北北东向裂缝形成时间早于北东东向,其分别与加里东中期和海西早期的古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相一致。(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09年05期)
塔河油田南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塔里木盆地在海西晚期(二迭纪)发生过一次强烈的岩浆-火山活动,有关钻井揭示出塔河油田南部奥陶系受到深部热液流体改造作用,为了进一步确认热液地质作用及其储集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测井、录井、钻井等资料,通过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地球化学分析、单井储层解剖及储层综合解剖分析等方法,本次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对区内奥陶系热液作用相关井进行岩芯观察和薄片鉴定,研究区内奥陶系具有明显的热液流体活动,岩石学特征主要表现典型的岩石热褪色、不规则热液破裂缝、热液成因硅化硅质岩发育、热液溶蚀缝孔洞普遍发育;矿物学特征主要表现热液矿物、热液矿物组合的发育,如萤石、鞍形白云石、重晶石、石英、硬石膏、黄铁矿、萤石-石英组合、重晶石-硬石膏等矿物组合。(2)对研究区内热液作用缝洞方解石和碳酸盐岩围岩做了一系列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如下:阴极发光结果显示,受海西晚期热液改造的缝洞方解石发较强的亮桔红色光,热液流体改造的泥灰岩褪色部位也发亮桔红色光,未被热液改造的方解石和围岩均发暗桔红色光,其与矿物中的Mn含量及Fe/Mn比值有关;热液作用缝洞方解石δ13C值总体低于微晶灰岩,δ18O值较低,小于-10‰PDB,揭示不是大气水加入的作用,而可能是热液温度升高增强了热力分馏作用,导致热液方解石δ18O值更低;受热流体改造的缝洞方解石富含Ba、Mn的特征,较正常海相沉积微晶灰岩高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且具有较高的Mn/Sr比值,暗示经历了较强的成岩蚀变;热液作用缝洞方解石的稀土元素分配曲线总体较平缓,大都表现LREE富集,显示明显的正Eu异常和较高的Y/Ho比值,认为与研究区所经历的二迭纪岩浆-火山活动有关;热液成因方解石具有较低的87Sr/86Sr值,均低于碳酸盐围岩与同期海水,主要受幔源锶的控制及围岩重溶锶的缓冲影响。(3)对研究区内热液作用缝洞方解石和热液矿物做了流体包裹体分析,结果显示:萤石均一化温度分布在197.7~231.5℃之间,平均温度约为214.4℃;盐度分布在22.5wt%~24.3wt%NaCl之间,平均盐度约为23.5wt%NaCl;鞍形白云石均一化温度分布在158.2~219.2℃,平均温度为184.7℃,盐度分布在17.4wt%~23.1wt%NaCl之间,平均盐度约为21.4wt%NaCl;热液作用缝洞方解石均一化温度分布在135~250℃之间,平均温度约为171℃,其盐度分布在18.7wt%~21.4wt%NaCl之间,以上矿物的均一化温度均高于奥陶系地层正常埋藏温度40℃以上,盐度均为正常海水的3~5倍,认为研究区受高温高盐度热液流体的影响。(4)研究表明研究区热液作用流体可能来源于地壳深部的岩浆热液,与海西晚期运动期间的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断裂和断裂带是深部热液流体运移的重要通道,热液作用主要沿断裂及断裂带附近发育,并且探讨了热液作用的机制和模式。(5)研究区热液成因储层的储渗空间主要为溶蚀孔洞类和溶蚀孔隙类;热液成因储层类型划分为溶蚀缝—孔洞型储层和溶蚀孔隙型储层,溶蚀缝—孔洞型储层可进一步划分为沿缝溶蚀孔洞型储层、溶蚀孔洞型储层和硅化硅质岩溶蚀孔洞型储层,其中沿缝溶蚀孔洞型储层最为发育,溶蚀孔洞型储层发育较少,硅化硅质岩溶蚀孔洞型储层和溶蚀孔隙型储层仅在个别井中发育。这四类储层主要受岩性和断裂带的控制,主要沿断裂带及断裂附近发育分布,且主要发育在中奥陶统一间房组。沿缝溶蚀孔洞型储层,主要在微晶灰岩及颗粒灰岩中发育,主要发育在一间房组,由北向南贯穿的断裂带是此类储层发育的关键控制因素,为此,划分出该类储层的叁个发育有利区域,分别为T760─S115─S112井断裂带及附近、S1101─AT5-2─AT5井断裂带及附近和S101─AT21X─AT23X井断裂带及附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塔河油田南部论文参考文献
[1].周吉羚,李国蓉,李辉,雷和金,高鱼伟.塔河油田南部奥陶系热液作用分析[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5
[2].李辉.塔河油田南部奥陶系热液地质作用及其储集意义[D].成都理工大学.2015
[3].刘群,李海英,邓光校.地震断裂检测技术在塔河油田南部碳酸盐岩储层及油藏预测中的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3
[4].甘丽丽,何志强,董文玉,徐猛.塔河油田南部盐下流体分布的控制因素[J].油气地球物理.2013
[5].张永贵,张忠民,冯兴强,苏小军,宋海明.塔河油田南部志留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J].石油学报.2011
[6].屈红军,蒲仁海,冯杨伟.塔河油田南部奥陶系储层类型及测井识别特征[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7].郝帅,程流,陈琳.塔河油田南部奥陶系礁滩相展布分析[J].内江科技.2010
[8].张德民.塔河油田南部盐下地区奥陶系岩溶储层流体分布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
[9].马国伟,董伟,李国蓉,李成,甘霖.塔河油田南部盐下奥陶系油藏产量递减特征研究[J].新疆石油天然气.2009
[10].丁文龙,漆立新,吕海涛,杨国庆.利用FMI资料分析塔河油田南部中—下奥陶统储层构造应力场[J].现代地质.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