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快速步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快速城市化,步行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行为活动
快速步行论文文献综述
黄敏文[1](2018)在《快速城市化下城市步行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城市化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明显的提高,生活方式快速发生改变,商业空间也开始逐渐发生变化。我国正处在城市快速发展阶段,很多城市都处在大规模建设中,其中也出现了很多成功的步行商业街区的项目。而事实证明,一个成功的步行商业街区的项目,不但能吸引本地的居民,还能吸引外来的游客,从而带动城市的发展,为城市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目前,在很多中小城市也着手建设属于蕴含自己城市特色的城市步行商业街区,但是由于发展过快理论和实践不足,步行街建设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有些步行商业街区忽视了其外部空间与城市界面的联系及其商业街区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特点,且未考虑到人的真正的需求,甚至有些街区的外部空间出现了交通混乱、公共设施不足等问题。总的来说,我国在城市步行商业街区外部空间布局模式、空间序列、人性化以及特色文化塑造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而这些问题,由于国内外的商业建筑发展阶段不同、我国的国情和文化背景不一样,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因此,本文试着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分析我国步行商业街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结合人的活动与外部空间的研究,再结合国内优秀步行商业街区调研案例分析试着研究城市步行商业街区外部空间的设计方法。全文共分为五个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内容、对象、目的和意义,并总结了国内、国外之前的研究成果,最后归纳总结了全文论文框架;第二章为快速城市化和城市步行商业街区的发展分析,首先阐述了相关概念,其次从国外内两个角度概述了城市步行商业街区的发展历程,接着分析了快速城市化和城市步行商业街区的相关性,最后对目前我国城市步行商业街区现状进行了分析;第叁章首先归纳总结城市步行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要素及类别,其次结合调查问卷和人的行为心理对人在步行商业街区的行为活动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步行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设计原则;第四章是本文课题研究的主体,在前文的基础上提出快速城市化下城市步行商业街区外部空间四个设计策略;第五章是深入的分析了国内四个成功的步行商业街区,再对比分析总结其成功的共同因素,最后是以笔者参与的一个实践项目,论证理论研究的实践意义,从而体现本课题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双重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4-20)
杨婷,林强,程凯,杨倩,谢增艳[2](2017)在《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快速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快速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患者社区性步行能力及生理耗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及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采用功能性电刺激(FES)结合快速步行训练,FES刺激患侧腓总神经和胫前肌;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减重跑台快速步行训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评定6分钟步行距离(6MWD)及生理耗能指数(PCI)。结果:治疗4周后,2组PCI较治疗前有显着降低(P<0.05),6MWD均较治疗前显着增加(P<0.05);静息心率治疗前后比较差值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观察组的PC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6MWD、静息心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快速步行训练和传统的减重跑台快速步行训练都能够显着改善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患者的社区性步行能力及生理耗能;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快速步行训练降低生理耗能更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期刊2017年06期)
庞子力[3](2017)在《基于对步行行为特征分析的步行网络快速检测优化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多年来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机动交通出行已逐渐成为国内最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之一。过去国内多数城市的交通发展重心放在了以小汽车为主导的机动交通之上,忽略了对步行网络的建设,而这一发展模式,已造成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现今,国内外家学者都已达成共识认为:促进步行交通网络的发展是缓解这一系列城市问题的关键。步行网络作为步行活动的空间载体,对促进步行的发展与否,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本文的核心价值观使步行网络更契合步行行为特征。本文研究的总体思路是:基于对步行行为特征的深入理解,对步行网络与步行行为特征二者间关系进行深度挖掘,通过应用关系规律,最终构建出一套可以运用于实际项目的步行网络快速检测-优化方法,推动步行网络朝着更符合步行者行为特征的方向发展。目前国内外关于交通行为特征与步行网络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叁类,分别是基于几何性分析、基于拓扑性分析、基于可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但这叁者的研究基础均基于城市机动交通网络或慢行网络,缺少专门针对步行行为特征或步行网络特征的考虑。同时这这叁种方法分别代表了叁种研究步行网络的视角,现今学界缺乏将叁者结合运用的方法,以致全方位分析网络特征的能力较差,即使有结合运用的办法,但也均因时间、人力、技术等成本要求过大而难以运用于实际项目。因此本文将研究的基本发展方向确定在:专门针对步行行为与步行网络特征,根据步行网络与步行行为特征间的相互关系,构建一套快速的量化描述方法,以对步行网络进行精准的描述与检测,根据检测结论,快速确定步行网络的缺损状况,并有针对性的对现有步行网络进行改造、优化,最终使得该网络更符合人们的步行行为特征,以达到促进步行出行的最终目的。根据总体发展思路,首先,我们对步行行为特征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找出了这些步行行为特征与步行网络形态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最终对应了叁种研究步行网络的视角:几何性、拓扑性、可达性视角。从以上叁种视角出发,通过结合步行的行为特征与总体研究目的的价值观导向(如:快速研究、精准分析等),以及探索性研究的逻辑推导,得出各个视角针对步行网络研究相应的量化描述指标,和其具体的计算公式。最终将叁种视角结合,梳理出了一套针对步行网络专有的量化描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可以反映不同网络中步行者的行为状态。通过对东京浅草、成都金融城、厦门鼓浪屿等城市的案例对比研究,完成了对指标数值涵义的推演,使得我们可通过解读相关指标数值的大小,来较为精准的判断人们在某步行网络内可能的步行行为状态(如:绕路是否明显、是否容易分辨方向等)。然后,因丽江大研古镇步行网络具有整体性高、相对独立、不受机动车干扰、网络由自发形成、知名度和影响力大等先天优势,本文选取了大研古镇作为本次研究的实证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实证研究分析,不仅证明了量化描述体系的可靠性与科学性,同时也深挖出了更多关于步行网络与步行行为特征、网络周边功能业态、人流聚散程度等多个研究主体间的关系规律。进一步强化了量化描述体系对步行网络属性的解读能力,使我们可以通过指标数值预测更多、更全面的关于人们在某步行网络内的步行活动状态。并通过对实证案例形态特征规律的总结,以及对步行网络量化描述体系计算思路的深刻理解,文中梳理出了多条优化步行网络的普适性设计策略,形成了一套设计策略体系,结合之前研究所得到的量化描述体系,笔者总结出了一套,以构建符合步行行为特征的步行网络为目标导向的快速检测-优化方法。最后,本文以贵阳市南明河片区的步行网络优化改造项目为例,将步行网络的快速检测-优化方法作为设计指导方法,予以应用。对改造前的步行网络进行了量化检测,快速分析出步行网络内的现状问题,并查找出具体的网络缺损区域。根据南明河片区的实际情况,从设计策略体系中筛选出了多条网络优化设计策略,并对优化前后的步行网络进行了量化对比检验。验证结果显示改造后的步行网络明显得到了提升优化。整套方法的操作时间控制在了8小时以内,由一人完成,这体现了快速检测-优化方法具有较高的实践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5-01)
朱宏,谢云侠,张汝华,姜洋[4](2015)在《快速公交站点类别及步行吸引范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对BRT站点简单的分类及步行吸引距离的粗泛定义,以济南市1~3号快速公交作为研究背景,开展了关于快速公交站点分类方法及各类站点对步行吸引范围的研究。以在19个快速公交站点中进行的RP(Revealed Preference Survey)调查及济南Arc GIS数据库为数据基础,选取了9个站点步行吸引距离的影响因素,借助聚类分析法并利用Matlab工具箱拟合正态分布模型,最终总结归纳出5类快速公交站点,并计算得到各类型站点的步行吸引距离。结果表明:终端型站点的步行吸引距离最长,为1 300m;其次是交通枢纽型站点,为1 100m;城市次中心型与城市中心型站点步行吸引距离相差不多,平均为750m;一般型站点步行吸引距离最短,约为630m。不同类型站点的步行吸引距离相差较大,不能以单一经验值解释所有BRT站点,其中城市次中心型与城市中心型站点步行吸引距离适中,是理想的站点类型。(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肖轩[5](2012)在《带横轴的轮辐欠驱动步行器快速收敛步态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轮辐步行器作为最简单的被动动态模型而被广泛研究。在McGeer早期的研究中表明,轮辐步行器的被动动态情况总是可以达到一个稳定状态阶段。因为当每步碰撞损失的能量与每步下降获得的重力势能相等的时候,那么每次碰撞前步行器的速率就会相同,从而进入循环的稳定状态。而且这种被动动态行走显然是非常自然而高效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逐渐证明了有限循环步行的原理,并开发了很多有效的模型。然而控制设计这个问题在轨迹误差方面的原理,至今仍然不清晰。基于以前的研究,我们已经实现了通过使用既定时间轨迹的方法来达到快速收敛步态生成,并且通过调节参数,可以使模型仅仅一步就可以进入稳定循环。这种情况在有限循环步行器之中无疑有重大意义,也就是说在任何微小扰动中,模型可以快速恢复应有的稳定速率。最近基于Coleman近期的误差传递分析的方法,我们成功的将该方法应用于我们的模型之中,并且开发出了离散型的输出控制方法从而使模型可以达到快速收敛的效果,并对控制有了严谨的数学证明。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连续型的控制输出方法,从而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更加快速高效的控制方法,并且对不平整地面的实验也有了一系列的研究实验。(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2-12-06)
肖萌[6](2012)在《快速步行可消耗更多热量》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步行健身的支持者越来越多。这是因为,走路简单易行,并且能够强身健体。专家建议,一个人每天的运动量,至少应该消耗3000卡的热量,这正好与走1万步所消耗的热量大体相当。当然,对于现代人而言,每天走1万步实在不是一件轻松事。"健走"的(本文来源于《晚报文萃》期刊2012年09期)
吴祥国,姜洋,张汝华,雷丽[7](2011)在《快速公交站点步行吸引范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济南市快速公交站点问卷调查结果与GIS处理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快速公交的各类型站点步行吸引范围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站点步行吸引范围应主要以乘客步行吸引距离为标准;乘客步行吸引距离与其月收入相关性最大;快速公交的首末站步行吸引半径为普通站点的2~3倍。(本文来源于《交通信息与安全》期刊2011年03期)
吴伟国,侯月阳,姚世斌[8](2010)在《基于弹簧小车模型和预观控制的双足快速步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机器人的滑动和滑转,补充了机器人稳定步行的修正条件;利用叁阶泰勒公式引入舒适度的概念,推导出基于舒适度的ZMP公式;提出一种用于动力学分析的叁维弹簧平台-小车模型,通过简化的舒适度ZMP公式推导出该模型的运动规律;基于叁维弹簧平台-小车模型,结合预观控制理论生成步行样本;最后,进行了机器人虚拟样机快速步行仿真,步速达到2.088km/h。(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期刊2010年04期)
蔚伟,包钢,王祖温,吴伟国[9](2010)在《基于腰关节力矩补偿的仿人机器人快速步行模式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地提高仿人机器人动步行能力,利用基于预观控制的ZMP步态生成模式的优点并引入脚尖脚后跟与地面间的旋转关节,生成了机器人的质心和踝关节轨迹.同时,为了得到更快的步行速度,提出了侧向质心摆动幅度递减和腰关节偏摆力矩补偿的方法.最后在虚拟物理环境下,利用动力学仿真软件实现了虚拟3-D仿人机器人快速动步行.仿真结果证明了所采用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机器人》期刊2010年02期)
蔚伟,吴伟国[10](2009)在《双足步行机器人快速步行与仿真(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基于预观控制的ZMP步态生成模式的优点并引入脚尖脚后跟与地面间的旋转关节,以生成双足步行机器人质心和踝关节轨迹,同时提出了侧向质心摆动幅度递减方法以降低快速步行下侧向关节力矩。通过2km/h双足动步行样本生成实例,利用机械设计与动力分析软件在虚拟物理环境下实现了快速动步行,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系统仿真学报》期刊2009年13期)
快速步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快速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患者社区性步行能力及生理耗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及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采用功能性电刺激(FES)结合快速步行训练,FES刺激患侧腓总神经和胫前肌;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减重跑台快速步行训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评定6分钟步行距离(6MWD)及生理耗能指数(PCI)。结果:治疗4周后,2组PCI较治疗前有显着降低(P<0.05),6MWD均较治疗前显着增加(P<0.05);静息心率治疗前后比较差值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观察组的PC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6MWD、静息心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快速步行训练和传统的减重跑台快速步行训练都能够显着改善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患者的社区性步行能力及生理耗能;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快速步行训练降低生理耗能更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快速步行论文参考文献
[1].黄敏文.快速城市化下城市步行商业街区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8
[2].杨婷,林强,程凯,杨倩,谢增艳.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快速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7
[3].庞子力.基于对步行行为特征分析的步行网络快速检测优化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7
[4].朱宏,谢云侠,张汝华,姜洋.快速公交站点类别及步行吸引范围研究[J].交通运输研究.2015
[5].肖轩.带横轴的轮辐欠驱动步行器快速收敛步态生成[D].天津大学.2012
[6].肖萌.快速步行可消耗更多热量[J].晚报文萃.2012
[7].吴祥国,姜洋,张汝华,雷丽.快速公交站点步行吸引范围研究[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1
[8].吴伟国,侯月阳,姚世斌.基于弹簧小车模型和预观控制的双足快速步行研究[J].机械设计.2010
[9].蔚伟,包钢,王祖温,吴伟国.基于腰关节力矩补偿的仿人机器人快速步行模式生成[J].机器人.2010
[10].蔚伟,吴伟国.双足步行机器人快速步行与仿真(英文)[J].系统仿真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