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后悬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连杆,多体仿真,试验台,载荷分析
后悬架论文文献综述
王长明,王仕伟,李云鹏[1](2019)在《后悬架系统试验载荷分析与验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实测数据在ADAMS/CAR中建立多连杆后悬架系统多体动力学模型和虚拟台架模型,以后悬架系统实物试验工况为输入条件,通过虚拟试验分析获取悬架系统级工作载荷,并与实际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虚拟试验分析所得载荷结果与实际试验结果在系统刚度、载荷分配、时域、频域和系统传递特性等方面趋势基本一致,该虚拟试验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其分析结果可为悬架系统级疲劳寿命分析和结构优化提供有效的载荷边界条件。(本文来源于《汽车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姜静,张可维,李荣杰,吴瑞先,王健[2](2019)在《一种山地自行车后悬架机构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改进一种山地自行车后悬架设计以提高骑行舒适性,首先根据其后悬架类型建立四杆机构联接的后悬架机构简图,进而以后悬架的后轮瞬时位移量为核心进行机构结构性能分析,研究和比较不同部位对后悬架的特性的影响,经过分析了解到影响后悬架系统结构性能的设计参数:连架杆长度、连杆长度和减振器与车架连接的位置,从而以这些参数为设计变量,以实际后悬架空间结构和所受力添加限制约束条件,以座椅振动加速度为研究目标。在通过ADAMS进行叁维模型的运动学分析,优化了后悬架系统结构参数,对山地自行车的设计具有可参考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机械研究与应用》期刊2019年04期)
黄纬,廖美颖,郭绍良,罗谢盼[3](2019)在《某汽车后悬架下摆臂尺寸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汽车后悬架下摆臂为设计对象,综合进行截面优化和厚度优化,获得下摆臂的尺寸优化方案,使得应力和重量都得以减小,并通过仿真与试验予以验证。(本文来源于《客车技术与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贾天乐,王洪亮,李育龙,薛冻,李明阳[4](2019)在《基于后悬架扰度的载货汽车质量辨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载货汽车质量辨识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后悬架扰度的质量辨识算法。建立了基于后悬架扰度的质量辨识模型,分析了质心位置变化和坡道角度测量误差对汽车质量辨识的影响。通过建立货厢模型,制定不同类型货物的质量分布规则,模拟出不同载货种类和质量下质心分布情况,得到质心距前轴距离与载货质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汽车质量辨识迭代算法。实车试验表明,所设计的汽车质量辨识算法能够有效估计整车质量,受货物种类和摆放位置的影响小。(本文来源于《汽车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黄丰云,刘路,徐劲力[5](2019)在《基于运动学橡胶衬套对独立后悬架性能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空间机构运动学和数值计算方法建立刚性连接的H臂型独立后悬架系统,分析不考虑衬套特性的悬架性能参数;简化衬套为线弹性模型,建立含衬套特性的悬架数学模型,并改变衬套刚度,利用MATLAB计算,对比分析悬架参数变化。理论计算表明,衬套刚度对悬架的操纵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可通过适当的增加衬套的刚度,从而增加悬架的操纵稳定性。利用ADAMS/CAR建立仿真虚拟样机,仿真结果验证了数学模型的准确性。研究结果为悬架衬套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9年03期)
介石磊,孙玉凤,方月[6](2018)在《应用驾驶员在环平台非独立后悬架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悬架对矿用自卸车具有举足轻重作用,其特性直接影响整车性能。由于整车结构特殊性,后悬大多数采用非独立悬架,主要有A型架-横拉杆式和四连杆式。针对两种悬架特点,基于MapleSim建立分析模型,对悬架刚体运动学和弹性运动学性能(K&C特性)进行分析;基于驾驶员在环仿真平台对整车进行闭环操纵稳定性试验对比分析。结果可知:C特性指标数值非常小;两种非独立后悬架在不同K特性指标上发挥优势;平行轮跳时,四连杆式悬架运动学性能在侧向位移变化上优于A型架-横拉杆式悬架,纵向位移变化相差不大;反向轮跳时,A型架-横拉杆式悬架在后桥侧向位移和纵向位移两个指标上变化优于四连杆式,而在后桥侧倾转向角指标上则劣于四连杆式;A型架-横拉杆式悬架应用于整车后表现出较好稳态回转特性,不足转向度高;四连杆式悬架应用于整车后瞬态响应速度快,横摆角速度稳态增益较小。(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8年10期)
胡勇[7](2018)在《汽车后悬架拖曳臂台架疲劳试验失效分析及其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某SUV后悬架拖曳臂台架试验耐久失效故障,首先建立后悬架系统有限元分析模型,根据悬挂系统耐久试验装置及其失效工况,在轮心处沿着纵向施加6 000 N,对其进行强度分析,以此确定应变片测试位置。然后基于胡克定律对测试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得到测试点的应力值,与有限元模型进行对标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应变片测试点的台架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的误差率分别为4.5%和5.1%,因此该有限元模型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再基于对标成功的有限元分析模型,约束车身所有自由度,在轮心位置施加以纵向力12 000 N,分析结果表明拖曳臂的最大应力为397.3 MPa,并且其应力集中位置与裂纹源一致。通过在开裂的螺栓孔处焊接大垫片,改进之后拖曳臂的最大应力为313.74 MPa,其较改进之前降低了21.1%。最后基于Miner线性损伤理论和Ncode软件对拖曳臂原始方案和改进方案进行分析,其最大损伤值分别为2.3和0.9,相应的拖曳臂疲劳寿命提高了60.9%,改善效果非常明显,其最大损伤值位置也与失效件裂纹源位置相吻合,并且其改进方案最终顺利通过了悬挂系统的台架耐久试验验证。(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陶峰[8](2018)在《基于CATIA建立带拖曳臂的四连杆后悬架运动仿真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详细讲解如何运用CATIA软件中的DMU模块对带拖曳臂的四连杆后悬架系统建立运动仿真模型。(本文来源于《时代汽车》期刊2018年08期)
莫刚华,容家坤,黄海路[9](2018)在《扭转梁后悬架转向特性分析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空间坐标转化矩阵的方法对扭转梁后悬架反向轮跳运动模型进行推导,分析初始车轮定位参数对侧倾转向特性的影响。重点对扭转梁后悬架侧向受力进行分析,推导出衬套的刚度及布置方位角与侧向力变形转向系数的关系,通过MATLAB的优化工具箱把衬套刚度及衬套的布置方位角作为设计参数,对扭转梁后悬架随动转向特性进行优化设计。(本文来源于《汽车零部件》期刊2018年07期)
李秀梅[10](2018)在《某独立后悬架硬点坐标和衬套刚度匹配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悬架系统作为汽车底盘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着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平顺性及制动性等整车性能水平,在现代汽车底盘开发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在悬架开发过程中,如何匹配悬架参数以满足人们对车辆性能的要求,成为悬架设计开发的核心内容。本文结合某企业乘用车底盘平台开发项目,针对硬点坐标和衬套刚度与悬架性能的关系以及其对整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展开研究。首先,对于悬架系统运动学以及弹性运动学(K&C)性能所包含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并阐述了研究悬架K&C特性的虚拟样机仿真以及台架试验方法。以对标车为例,进行悬架K&C特性台架试验,将处理后的试验数据做为后期研究样车悬架性能的优化目标。其次,从理论角度出发,利用刚体空间运动学理论,建立多连杆悬架的运动学数学模型,并在Matlab中求解车轮定位参数的变化曲线,分析硬点坐标对悬架K特性的影响。然后综合考虑橡胶衬套性能建立独立悬架的弹性运动学数学模型,分析衬套刚度对悬架C特性的影响。然后利用Adams/Car建立该多连杆悬架的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对其进行仿真分析并与理论结果对比分析,相互验证两种模型的准确性。之后将研究样车悬架的K&C特性与对标车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针对与对标车不吻合的K&C特性,建立优化目标函数,利用多目标优化软件Isight和Adams/Car以及Matlab软件搭建联合仿真优化平台,采用NSGA-Ⅱ遗传算法,基于硬点坐标和衬套刚度进行多工况多目标寻优。让研究样车的K&C特性接近甚至吻合于对标车型,为合理匹配悬架性能参数提供方法与依据。最后建立了研究样车优化前后的动力学整车仿真模型,按照国标规定的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分析两者在整车性能仿真试验中的不足转向特性、侧倾特性、横摆特性和俯仰特性等性能,由对比分析可知,经优化后的悬架能使整车的操作稳定性得到更好的改善。研究表明,建立的悬架运动学和弹性运动学数学模型、使用Adams/Car的悬架建模方法、以及悬架性能优化方法是合理有效的,能使优化后的悬架性能与整车操纵稳定性达到更好的匹配,对悬架研究和优化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后悬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改进一种山地自行车后悬架设计以提高骑行舒适性,首先根据其后悬架类型建立四杆机构联接的后悬架机构简图,进而以后悬架的后轮瞬时位移量为核心进行机构结构性能分析,研究和比较不同部位对后悬架的特性的影响,经过分析了解到影响后悬架系统结构性能的设计参数:连架杆长度、连杆长度和减振器与车架连接的位置,从而以这些参数为设计变量,以实际后悬架空间结构和所受力添加限制约束条件,以座椅振动加速度为研究目标。在通过ADAMS进行叁维模型的运动学分析,优化了后悬架系统结构参数,对山地自行车的设计具有可参考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悬架论文参考文献
[1].王长明,王仕伟,李云鹏.后悬架系统试验载荷分析与验证研究[J].汽车技术.2019
[2].姜静,张可维,李荣杰,吴瑞先,王健.一种山地自行车后悬架机构优化分析[J].机械研究与应用.2019
[3].黄纬,廖美颖,郭绍良,罗谢盼.某汽车后悬架下摆臂尺寸优化设计[J].客车技术与研究.2019
[4].贾天乐,王洪亮,李育龙,薛冻,李明阳.基于后悬架扰度的载货汽车质量辨识研究[J].汽车技术.2019
[5].黄丰云,刘路,徐劲力.基于运动学橡胶衬套对独立后悬架性能影响[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9
[6].介石磊,孙玉凤,方月.应用驾驶员在环平台非独立后悬架特性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8
[7].胡勇.汽车后悬架拖曳臂台架疲劳试验失效分析及其改进[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8
[8].陶峰.基于CATIA建立带拖曳臂的四连杆后悬架运动仿真模型[J].时代汽车.2018
[9].莫刚华,容家坤,黄海路.扭转梁后悬架转向特性分析及优化[J].汽车零部件.2018
[10].李秀梅.某独立后悬架硬点坐标和衬套刚度匹配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