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消费符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鲍德里亚,消费体系,符号拜物教,文艺社会学
消费符号论文文献综述
范瑞雨[1](2019)在《文艺社会学视阈下的鲍德里亚消费符号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和消费符号理论建基于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二战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了更切合社会现实的理论进展。面对日渐丰富的社会和人们信仰的缺失,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居伊·德波的情境主义,鲍德里亚的消费符号理论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对其展开批判。消费符号理论是鲍德里亚认识社会的重要视角。鲍德里亚以社会异化为线索,从物与人的关系、符号与人的关系诠释人与社会关系的变化。消费社会中人的行为活动、思想信仰的变化归根结底是消费社会产生的独特的消费文化的影响。中国改革开放后加快了现代化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并助力西部城镇化建设。鲍德里亚消费符号理论是其对消费社会的解剖,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化和西部城镇化建设有积极地启示作用。本文从理论来源、形成过程、运行机制、社会意义四个方面研究鲍德里亚消费符号理论。第一章追溯鲍德里亚消费符号理论来源。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理论和法兰克福学派、列斐伏尔、居伊·德波的消费批判是消费符号理论的消费批判理论的来源。索绪尔、皮尔斯、罗兰·巴特的符号理论是消费符号理论的符号学来源。第二章鲍德里亚消费符号理论的形成过程。“物体系”所有符号化的物构成“符号-物”的价值体系,该价值体系在消费社会发生作用。鲍德里亚认为消费行为、商品的符号价值是消费社会的主导。符号价值是鲍德里亚一般政治经济学和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概念。第叁章消费符号理论在消费社会的运行机制。符号拜物教控制下的社会发生了更深层次的异化。社会形成符号主导的层级,符号的虚拟意义解构了传统社会价值和文化。“单向度”的人和无根的文化是消费符号主导的社会的特点。第四章消费符号理论的社会意义。本章主要考察消费符号理论对中国社会文化建设的意义。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化以及市场经济文学商品化、产业化的现象与消费社会符号化的过程契合。消费文化占据大众文化主流。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借助现代传媒创造优秀的文化消费符号,发展优质的文化消费对中国现代社会文化建设意义重大。符号在消费社会有了新的价值。本文旨在从文艺社会学的角度探究鲍德里亚的消费符号理论。首先是对消费符号理论本身的探索,最后是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本论题的研究价值及创新点在于:首先,探讨鲍德里亚消费符号理论的文艺社会学价值是对其理论新的阐释。其次,依据鲍德里亚对社会的深度剖析提出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建议。鲍德里亚消费符号理论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得到进一步阐发。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消费符号理论的政治经济领域阐述较少,研究不够全面且缺乏一定的理论深度。(本文来源于《陕西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唐雅静[2](2019)在《符号消费理论视角下的星巴克消费符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星巴克咖啡越来越受年轻人的欢迎。星巴克门店作为消费和社交场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消费者习惯于将星巴克与高品质的咖啡豆、顾客私人定制的咖啡、充满异国情调的咖啡店、甚至墨绿色的双尾美人鱼商标联想到一起。然而,这些文化符号所引起的身份认同的混乱和消费观的异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值得关注的现象。本文借助鲍德里亚提出的符号消费理论,重点分析两个问题:一是星巴克消费符号对消费者产生了何种影响,二是星巴克的消费符号如何引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首先,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观察法两种方法调查星巴克消费符号对消费者可能产生的影响。问卷主要从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两个维度出发来验证星巴克的消费符号是否对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和社交生活产生了影响。观察法采用叙述性描述和图片辅助的方式对星巴克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进行观察和分析。其次,文章重点阐释了星巴克对其商品从编码到引发购买行为的过程。星巴克先通过符号能指与所指的任意关系,把抽象的文化概念变成商品的自然属性,使得其商品成为文化符号。再通过广告、门店布局等方式创造的仿真世界,加强商品的符号价值,使得其代表的文化内涵为大多数人接受并认同。继而,当潜在的消费者希望通过购买星巴克产品来获得其品牌所代表的象征意义时,购买行为便有可能发生。最后,通过调查结果显示,星巴克的消费主体多为在校大学生和年轻的公司职员,并且星巴克对他们的身份认同和消费观念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文章从避免用消费符号构建身份认同、分清真实需求与虚假需求、以及消除物化意识叁个方面提出了对策。(本文来源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期刊2019-05-01)
薛莲[3](2018)在《消费符号的生产与意义——以扁平化设计风格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符号消费的视角下研究图形用户界面中设计形式的转变,并对扁平化设计形式在各视觉设计领域的使用与风格形成进行思考,同时进一步剖析视觉符号在消费过程中的生产与意义。使用符号学的研究方法对扁平化设计风格进行语义分析。发现扁平化设计形成风格的原因在于其背后所代表的消费性象征。得出在生产相对过剩的后工业时代,消费已不是简单的消耗与使用,而成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关系上的符号意义的购买。(本文来源于《设计》期刊2018年23期)
俞璋凌[4](2018)在《论网络经济时代消费符号的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理论联系实际归纳总结了消费符号的能指所指、传播及语义隐喻,试图分析消费符号依托互联网生存环境所产生的附加值及其在传播过程中所构建的消费群体自我认同的消费文化图景。最后提出由于资本红利驱动下网络经济产业化的盛行,容易使人们产生缺乏自主判断、过分依赖的从众心理,一旦形成扭曲消费观和价值观的结果令人隐忧。(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张莹[5](2018)在《消费符号与空间:陕西袁家村民俗文化的美学体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进入消费社会,消费的本质也与过去存在极大差异。消费者所购买的不仅限于物品的使用价值,更关注于物品是否能产生或制造意义,消费俨然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此背景下,也涌现了一大批新型的消费符号与消费空间,其中民俗文化旅游消费愈发受到学界的关注。在传播学视角下,这种消费过程即为一种传播过程,其中旅游地作为“传者”,所传播的是其物质载体与精神内涵相统一的讯息,且讯息是具备地域文化意旨的符号,消费者则为“受者”。换言之,符号、空间成为旅游地文化传播的最佳媒介。在众多民俗文化旅游地中,陕西袁家村树立起“关中民俗体验地”的品牌传播主题,先后被评为“全国民俗示范村”、“中国最美乡村”,每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逐渐成为消费者心中“关中民俗”的代名词。这一现象引起笔者的审视与反思:在消费形态转变的时代背景下,袁家村建构起何种民俗符号消费空间,消费者在此产生了哪些美学体验?本研究以消费符号、空间消费理论以及生活美学、美学体验的论点为指导,首先对符号消费、空间消费理论和生活美学、美学体验的论点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并论证出适用于本研究的消费符号空间与美学体验之分析架构。其次,本文对袁家村的民俗消费符号体系展开研究,分析发现袁家村所呈现的关中民俗消费符号分为民俗LOGO、民俗建筑、民俗语言、民俗服饰、民俗工艺、民俗美食六大类别,这些符号又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集合意义”,共同建构起具有该品牌独特氛围的民俗文化消费空间。接下来,本文在民俗消费符号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焦点置于较微观的个人生活经验层面,即袁家村消费者的美学体验,分析发现消费者的体验都涉及到“差异化”的建构,这也符合了符号价值的差异逻辑。最终,本研究总结前文的分析研究结果,解析Baudrillard所提出的符号的“集合意义”,即符号集合为空间,空间成为品牌传播的最佳媒介,并思考“体验感”的美学化趋势在陕西其他旅游地的应用。综上,本研究认为传播空间以各种美学化的符号营造而成,成为可供消费的整体意涵,即“符号消费”此现象不仅涉及物品本身转变成为符号的过程,同时也牵涉消费者个人主观的认知与行为。(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白江葳[6](2018)在《新世纪以来作为消费符号的《小王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以来,在消费主义逻辑的主导下,人们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而是符号价值,如鲍德里亚所说:“我们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生存而是欲望”,符号消费也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并且消费文化迅速成为占据主导位置的形态,渗透影响着文化艺术领域。作为经典童书的《小王子》与这样的消费主义文化相遇时,并未像普通童书那样,限于家长与孩子的购销,而是在大学生和白领等成人群体中流行,本文着力研究的就是这一独特的文学消费现象。本文以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罗兰巴特的神话理论和符号学理论等作为支撑,用符号研究、文本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小王子》在新世纪以来独特的消费现象做出全面的分析,指出《小王子》的这一消费属于符号消费现象,进而分析了《小王子》作为消费符号的意指,建构路径,并对之进行理性反思与审视,以期对消费社会中符号消费现象特别是文学的符号消费现象做出合理的阐释。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从消费社会的背景入手,分析了消费时代文学的新境遇:经济的发展,传播媒介的支持和大众审美的转向共同改变了文学的生产条件,大众的符号化文学消费行为日益普遍,通过对读者的阅读问卷调查发现《小王子》存在着典型的符号消费现象。第二章从《小王子》的接受者对作品符号的解码入手,得出《小王子》在当下形成的几种消费符号内涵:“纯爱”“品位”“治愈”“时尚”,分析了消费社会价值观念及作品本身与这些符号的勾连,发现这些符号均契合了大众对消费社会的价值取向,并且与作品内容、精神内核、艺术手法、体裁和形式关系密切。第叁章分析《小王子》的符号建构路径,进行符号编码的主要有知名作家对其进行的二次创作,评论家对其进行的文艺批评,社交媒体上明星意见领袖的宣传引领和电影人的改编营销策略,几股力量共同促成了《小王子》的符号价值。第四章对《小王子》的符号消费现象进行了理性审视和反思,符号建构作为一种文学传播手段既有其可取之处也有可能让读者对作品的文本内涵接受出现偏差;消费异化现象导致的图书消费主义繁荣了图书市场的同时也存在阅读被悬置问题;追求符号价值既有可能帮助读者从文学阅读中建立身份认同也有可能迷失自我。消费文化背景下,符号消费现象已经成为常态,并对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接受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希望以《小王子》的符号消费现象为个例,以小见大对消费的文学符号更好地融入消费过程进行有益探索,为当下的文学创作、传播与接受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8-05-18)
向明生,桂富荣,普雁翔[7](2018)在《消费符号化背景下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着眼于我国农产品符号性消费需求发展新趋势,对符号消费内涵及特征进行诠释,构建了符号消费导向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并对符号消费导向农产品流通模式与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异同进行剖析。认为发展符号消费导向农产品流通,需要从农产品流通理念创新、流通组织变革、流通人才培育、流通产品目标消费群体定位、产品符号消费新趋势识别五个方面进行系统推进。(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研究》期刊2018年07期)
李峰[8](2018)在《从整体性到原子式与消费符号:城镇化进程中民间信仰的社会特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城镇化已步入快车道,民间信仰在此中的处境以及可能的发展趋势成为学界关注的议题。依照"通过社会来分析民间信仰,通过民间信仰来透视社会"的分析思路,文章认为,我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使得民间信仰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兼顾大我与小我之需。近代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总体性社会以及个体在政治、文化和经济上的多重原子化之格局;1980年代后,消费文化日盛;而城镇化使得这些在特定的时空结构中发生着聚合反应。在此背景下,民间信仰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趋同;传统社区认同型的民间信仰呈衰落之势;某些地域认同型的民间信仰在外力的推动下作为一种消费符号表现出形式上的兴盛;体现原子式生存和消费社会之特质的即时灵验型/灵媒型民间信仰赢得了广阔的社会空间。其中私密性和符号消费是最显着的特征。(本文来源于《东南学术》期刊2018年02期)
张梦瑶[9](2018)在《消费符号在绘画作品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消费主义文化的出现,在其视觉层面中的“消费符号”往往意蕴着消费主义文化这一主体概念的多个层面的观念,并且从对于符号主体的认知逻辑之中,为观者构筑着对于消费文化的种种认知,对于符号解读的本身是多义性的,如观者可以在“消费符号”的存在去认知消费主义文化对于生活景观的改变,以及其是如何通过视觉性符号关系的组合关系而塑造购物者对于“物”的诉求欲望,再如“消费符号”对于社会身份意义的塑造等,可以看到视觉符号表征背后往往意蕴着丰富的意义指向。在当代艺术作品中,“消费符号”被广泛运用于其中,艺术家始从中发掘其丰富的文化意指与图式组合结构运用于自身的艺术创作中,这些尝试超越了“消费符号”自身的视觉表征层面成为了某种文化与社会意义的叙述,表现出艺术家对于这一现象不同逻辑视角的思索。可以看到,在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英国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以及中国艺术家王广义的作品中都作以“消费符号”的运用,但其对于这一符号思索与认知的逻辑基点是不同的,如对于艺术家王广义作品中的“消费符号”的认知,需要以中国即有的社会语境去作以符号意域的解读,即中国90年代,经济层面的改革开放这一历史现象,以及需要考量到80年代历史的上下文关系,而不能单一地将其归结为一种后殖民主义定义中的政治性逻辑。可以看到,对于图像之中“消费符号”的理解是一复杂性的意义逻辑关联关系,所以本文将从其意域中,抽取“物欲症”这一现象进行论述,去探究符号本身是如何作以消费欲望的塑造。在这一探讨中,将对于“消费符号”作以解读,这一解读将以符号学家皮尔士与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的理论作以方法论介入去作以叙述,主要是作以符号意义链条生成逻辑的探究,而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之中,将作以艺术家案例分析的介入,应最终的叙述逻辑是基于视觉性层面之上的,以上的叙述过程主要是为本文对于“物欲症”的探究作以方法论铺设,使得这一命题的意义呈现更为详实且具有学术的深度性。最终,在这一过程之中,更加明确自我的实践创作之中,对于这一命题图像意义的预设与思索,并且确认自我的图式结构的表达。目前中国社会逐渐呈现出许多消费社会的特征,消费主义为我们带来丰富物资的同时也带来对于“物”的欲望渴求,即“物欲症”问题,这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反省的一个课题。在围绕“物欲症”这一现象进行创作前,通过对艺术作品中对于“消费符号”的运用这一现象的思索,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当代艺术创作之中对于“消费主义”这一现象的表现背后的深层意义思索。(本文来源于《四川美术学院》期刊2018-02-22)
孙雯[10](2017)在《从钻石到旅行——广告传播中的爱情消费符号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中国社会的中产焦虑延伸到了关于爱情的认知方面。钻石等传统的婚恋消费符号难以安抚新生代消费者对爱情的恐慌,婚恋市场需要新的角度弥合消费者的情绪,充满冒险的意味的旅游产品就应运成为爱情消费符号的替代品。本文旨在通过爱情消费符号的更迭分析广告中消费符号的建构跟特定时期社会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7年34期)
消费符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中国,星巴克咖啡越来越受年轻人的欢迎。星巴克门店作为消费和社交场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消费者习惯于将星巴克与高品质的咖啡豆、顾客私人定制的咖啡、充满异国情调的咖啡店、甚至墨绿色的双尾美人鱼商标联想到一起。然而,这些文化符号所引起的身份认同的混乱和消费观的异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值得关注的现象。本文借助鲍德里亚提出的符号消费理论,重点分析两个问题:一是星巴克消费符号对消费者产生了何种影响,二是星巴克的消费符号如何引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首先,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观察法两种方法调查星巴克消费符号对消费者可能产生的影响。问卷主要从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两个维度出发来验证星巴克的消费符号是否对消费者的心理感受和社交生活产生了影响。观察法采用叙述性描述和图片辅助的方式对星巴克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进行观察和分析。其次,文章重点阐释了星巴克对其商品从编码到引发购买行为的过程。星巴克先通过符号能指与所指的任意关系,把抽象的文化概念变成商品的自然属性,使得其商品成为文化符号。再通过广告、门店布局等方式创造的仿真世界,加强商品的符号价值,使得其代表的文化内涵为大多数人接受并认同。继而,当潜在的消费者希望通过购买星巴克产品来获得其品牌所代表的象征意义时,购买行为便有可能发生。最后,通过调查结果显示,星巴克的消费主体多为在校大学生和年轻的公司职员,并且星巴克对他们的身份认同和消费观念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文章从避免用消费符号构建身份认同、分清真实需求与虚假需求、以及消除物化意识叁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消费符号论文参考文献
[1].范瑞雨.文艺社会学视阈下的鲍德里亚消费符号理论[D].陕西理工大学.2019
[2].唐雅静.符号消费理论视角下的星巴克消费符号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9
[3].薛莲.消费符号的生产与意义——以扁平化设计风格为例[J].设计.2018
[4].俞璋凌.论网络经济时代消费符号的传播[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8
[5].张莹.消费符号与空间:陕西袁家村民俗文化的美学体验[D].西北大学.2018
[6].白江葳.新世纪以来作为消费符号的《小王子》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
[7].向明生,桂富荣,普雁翔.消费符号化背景下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8
[8].李峰.从整体性到原子式与消费符号:城镇化进程中民间信仰的社会特质[J].东南学术.2018
[9].张梦瑶.消费符号在绘画作品中的运用[D].四川美术学院.2018
[10].孙雯.从钻石到旅行——广告传播中的爱情消费符号建构[J].长江丛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