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侧缰核论文-李继成

外侧缰核论文-李继成

导读:本文包含了外侧缰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外侧缰核,谷氨酸神经元,厌恶,奖赏

外侧缰核论文文献综述

李继成[1](2019)在《外侧缰核在调节小鼠厌恶和奖赏行为中的作用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奖赏和厌恶系统是调节动物机体“趋利避害”这一动机行为的重要保障,是生物生存、种族延续和生物进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奖赏刺激可产生愉悦、兴奋和欢快的感觉,进而导致趋向行为,并最终引导行为加强,诱发生物体有目的、有动机的行为反应,形成一种正性强化作用;相反地,厌恶刺激会导致生物产生恐惧、厌恶和反感等消极情绪,诱发回避行为,表现为一种负性强化效应。外侧缰核(LHb)作为脑内十分重要的负性行为调控中枢,也被称为“反奖赏中枢”,其与脑内重要的奖赏中枢——腹侧被盖区(VTA)之间不仅有着密切的纤维联系,而且二者均可对外界的各种奖赏或厌恶刺激产生反应,参与调节脑内奖赏和厌恶系统。但二者是如何汇聚奖赏和厌恶这两种相反的刺激信息,尤其是其中的单个神经元是否可汇聚并处理厌恶和奖赏这两种不同的传入信息,以及LHb中相关种类神经元对奖赏和厌恶行为的调节作用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结合多通道整体电生理和光遗传技术,我们记录了LHb和VTA中单个神经元分别对奖赏和厌恶刺激这两种不同的刺激信息的反应,分析了奖赏和厌恶信息在单个神经元中的汇聚情况,并进一步对LHb中对奖赏和厌恶刺激均有反应的神经元进行了鉴别,以明确其中谷氨酸神经元所占的比例。之后,结合光遗传技术和行为学检测,分别兴奋或抑制LHb中的谷氨酸神经元,或是VTA中来自LHb的谷氨酸神经纤维末梢,记录观察小鼠奖赏和厌恶相关行为的变化。结果显示,LHb神经元主要对奖赏刺激产生抑制反应,对厌恶刺激产生兴奋反应;而VTA神经元相反,其主要对奖赏刺激产生兴奋反应,对厌恶刺激产生抑制反应。在LHb和VTA中分别有75%和55%的单个神经元可汇聚奖赏和厌恶这两种信息的传入(汇聚神经元),但二者的反应趋势相反:LHb中77%的汇聚神经元为厌恶兴奋-奖赏抑制神经元,且主要是谷氨酸能神经元(88%);而VTA中51%的汇聚神经元是奖赏兴奋-厌恶抑制神经元。更为重要的是,兴奋LHb中的谷氨酸能神经元可明显抑制VTA中的这类汇聚神经元。行为学结果显示,不论是激活小鼠LHb谷氨酸神经元,抑或是激活LHb至VTA的谷氨酸能神经纤维投射均可引发厌恶行为;抑制LHb至VTA的谷氨酸神经纤维投射可产生奖赏行为,然而,抑制LHb谷氨酸神经元却未能诱发奖赏行为。我们的研究表明,厌恶中枢LHb中汇聚奖赏和厌恶这两种不同信息的单个谷氨酸神经元和奖赏中枢VTA中汇聚厌恶和奖赏信息的单个神经元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并在机体奖赏和厌恶行为调节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刘鑫[2](2019)在《外侧缰核介导T3改善甲状腺功能低下所致抑郁样行为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甲状腺激素(TH)是由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包括叁碘甲状腺氨酸(T3)和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在机体内,甲状腺激素主要是通过T4转变为T3而发挥作用,T3的活性大约是T4的5-10倍左右。T3中有20%的比例是由甲状腺直接分泌的,而其余的80%是由T4经过外周脱碘而产生。其在体内主要是通过与具有高亲和力的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进而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发生、代谢及功能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甲状腺功能紊乱往往会伴有情感疾病和精神障碍的发生。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常伴有运动迟缓、表情淡漠、行为绝望的抑郁样行为。反之,相对于正常人,抑郁症患者更易发生甲状腺功能低下。因此,探讨甲状腺功能低下所致抑郁症的神经病理机制,将对改善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的抑郁样症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外侧缰核(lateral habenular nucleus,LHb)在抑郁症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研究表明甲状腺激素受体β(TRβ)在大脑中呈现广泛又不均匀的分布,其在嗅球,缰核中分布水平最高。但是,LHb是否能直接介导甲状腺功能低下导致的抑郁样行为的产生,尚未完全阐明。本实验我们应用丙硫氧嘧啶(PTU)诱导甲状腺功能低下模型大鼠,通过行为学检测观察其抑郁样症状;之后用组织化学及Real-time PCR方法检测甲状腺功能低下伴随抑郁样症状大鼠LHb活动的改变及TRβ受体的表达变化,最后在LHb微量注射T3观察其抑郁样行为的改善情况。实验结果显示,首先,PTU诱导甲状腺功能低下模型大鼠饮水量、摄食量和体重均较对照组降低,而且测定其血清中T3、T4的含量均降低,确定甲状腺功能低下模型建立成功。之后,我们对PTU组与Control组大鼠进行旷场、糖水偏爱、强迫游泳行为学检测,发现PTU组大鼠表现有抑郁样行为。进一步在Real-time PCR实验中检测出PTU组与对照组相比LHb中TRβmRNA水平明显下降;而且,在进行LHb组织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染色中,发现PTU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LHb神经元活动度升高。以上结果说明,甲状腺功能低下大鼠伴有抑郁样行为,而LHb与此密切相关。最后,我们在PTU组大鼠LHb内微量注射T3,在给药后即刻和12h后,分别进行行为学检测观察大鼠抑郁样行为是否得到改善。实验结果表明PTU诱导的甲状腺功能低下大鼠的抑郁样症状在给予T3后快速得到改善,而12h后改善作用消失。总之,PTU诱导甲状腺功能低下大鼠表现有抑郁样行为,此时LHb内神经元活动度升高,而TRβ表达降低。LHb给予T3可快速改善甲状腺功能低下时的抑郁样症状。(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王睿哲[3](2019)在《外侧缰核和伏隔核DNMT1和PRMT1表达在大鼠酒精依赖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酒精依赖或酒精成瘾对个体和社会的危害是有目共睹的,相关机制的阐明有助于人们认识并帮助酒精成瘾者摆脱酒精依赖。现有研究证明,脑内奖赏通路的重要核团(如VTA、NAc和LHb)参与酒精依赖或酒精成瘾的形成,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新的研究显示,表观遗传修饰可能在酒精依赖形成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研究聚焦于表观遗传修饰中的甲基化修饰的关键酶——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s,DNMTs)、10-11易位蛋白(ten-eleven translocations,TETs)和组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protein-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s,PRMTs),探讨酒精依赖动物模型脑神经核团NAc和LHb内甲基化修饰关键酶的变化及可能作用。我们首先制备了酒精依赖动物模型,通过让大鼠自由选择饮用水和20%酒精溶液,我们获得了两组不同程度酒精依赖的大鼠模型——高酒精依赖组和低酒精依赖组。低酒精依赖组对酒精的偏爱百分比不随饮酒天数发生变化,基本保持在10~20%的之间,而高酒精依赖大鼠随着饮酒天数的增加对酒精的偏爱明显增加,饮酒第十天后酒精偏爱百分比可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稳定在20~30%之间,即高酒精依赖大鼠对酒精的偏爱程度明显高于低酒精依赖大鼠。我们推测,大鼠对酒精依赖程度的不同可能与脑奖赏通路中特定神经核团的不同兴奋程度有关,因此我们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酒精依赖模型大鼠饮酒前NAc和LHb内c-Fos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大鼠相比,高酒精依赖和低酒精依赖大鼠的NAc和LHb中c-Fos阳性神经元数量均明显增加,说明NAc和LHb的活动与酒精渴求有关,参与酒精依赖的形成;此外,高酒精依赖大鼠LHb内c-Fos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多于低酒精依赖大鼠,表明在酒精依赖动物模型中LHb内c-Fos阳性神经元数量与酒精依赖程度有关。我们又检测了Camk2a、Camk2b和GLT-1这些神经兴奋关联基因的表达情况。与正常对照大鼠相比,酒精依赖大鼠LHb和NAc中Camk2a和Camk2b m RNA表达均明显升高,GLT-1 m RNA表达均明显降低,提示酒精依赖大鼠LHb和NAc神经元兴奋性较高。接下来我们检测了酒精依赖大鼠NAc和LHb内甲基化关键酶——DNA甲基转移酶(DNMT1、DNMT3A)、10-11易位蛋白(TET1、TET2)和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PRMT1、PRMT5)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大鼠相比,酒精依赖大鼠LHb神经元DNMT1 m RNA表达明显降低,PRMT1 m RNA表达明显升高,其他甲基化关联酶m RNA表达未见明显变化,提示酒精依赖大鼠LHb神经元DNA甲基化程度下降,而组蛋白甲基化增加。另外,酒精依赖大鼠NAc神经元DNMT1和PRMT1 m RNA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大鼠,其他甲基化关联酶m RNA表达未见明显变化,提示酒精依赖大鼠NAc神经元DNA甲基化和组蛋白甲基化程度均有提高。我们推测,LHb和NAc内DNMT1和PRMT1的变化与酒精依赖形成有关,更多研究有待于后续实验进一步证实。(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吴雨星,胡婷婷,杜禹,张世红,陈忠[4](2018)在《抑制外侧缰核的谷氨酸能神经元能减轻神经病理性痛觉过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外侧缰核(LHb)是一个"反奖励"的核团,同时疼痛慢性化是一个奖励缺失的过程。但LHb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尚不清楚。本实验旨在研究LHb谷氨酸能神经元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在体电生理记录、(本文来源于《2018年药理学前沿国际研讨会暨浙江省药理学会浙江省药学会药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8-09-15)

张春奎[5](2018)在《外侧缰核—中脑腹侧被盖区传导通路参与慢性痛诱导抑郁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痛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长期的疼痛可导致包括焦虑、抑郁在内的多种精神障碍。有报道指出慢性痛患者患抑郁症的机率为正常人的叁倍,且抑郁症发病率随着疼痛症状的增多而逐渐升高。多种动物模型实验结果显示长期的慢性痛可诱导产生抑郁样行为。然而,慢性痛及抑郁的中枢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慢性痛患者或慢性痛模型动物都会表现出抑郁样行为。因此,对慢性痛如何导致抑郁的中枢通路和神经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可能为临床上预防慢性痛诱发抑郁的发生,以及阻断慢性痛和抑郁的交互恶化提供新的策略和靶点。近年来,外侧缰核(lateral habenula,LHb)及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因其同时在疼痛和抑郁中发挥作用而引起广泛关注。LHb属于上丘脑的一部分,主要向中脑单胺能核团,VTA及中缝背核(dorsal raphe nucleus,DR)等发出投射,参与调节脑内多巴胺(dopamine,DA)及5-羟色胺能系统的功能活动。临床上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 MRI)的研究及相关动物研究均显示LHb在疼痛刺激和抑郁存在的情况下可被激活。有报道证明,LHb激活后,大鼠强迫游泳实验中的不动时间及快感缺失行为均增加,而LHb损毁后抑郁样行为则得以改善。以上结果均提示LHb作为边缘前脑和脑干之间的一个重要枢纽,不仅与奖赏-厌恶、成瘾、内分泌、动机活动等有关,而且也是疼痛调控和抑郁产生的一个重要的汇聚站。另一方面,慢性痛和抑郁的发生发展也和中脑DA系统的异常息息相关。诸多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均显示,长期慢性痛状态可能会引起中脑DA系统紊乱;影像学研究也表明慢性痛患者纹状体中的突触前DA活性均降低。同时,慢性痛模型动物体内DA水平也有下降。这种慢性痛引起的机体的低DA状态会导致动机性行为的减少,从而进一步诱发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和快感缺失等抑郁症状。到目前为止,有关慢性痛诱导抑郁症产生的机制尚不明确;且慢性痛状态下LHb-VTA传导通路投射神经元功能活动的异常是否会参与抑郁的发生也不十分清楚。因此,为了搞清以上问题,本实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部分:LHb向双侧VTA内DA能和GABA能神经元均有直接投射研究目的:探讨LHb神经元向VTA内DA能神经元和GABA能神经元的投射关系实验方法:将顺行示踪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es,AAV)AAV-Ca MKIIa-mcherry定位注入LHb,或将逆行示踪剂荧光金(Flurogold,FG)定位注入VTA,然后通过观察LHb内逆标神经元的方法,来验证LHb向VTA的投射关系;利用改装过的狂犬病毒和两种Cre转基因动物(DAT-Cre:标记DA能神经元和GAD2-Cre:标记GABA能神经元),进行细胞特异性的单级跨突触逆行示踪,以观察是否有LHb神经元直接投射至VTA内DA能或GABA能神经元,并在动物处死前制作福尔马林急性痛模型,结合Fos免疫荧光染色,观察LHb向VTA内DA能或GABA能神经元发出投射的神经元是否可直接被外周伤害性信息所活化。结果:(1)VTA可接受双侧LHb的纤维投射。将顺标病毒AAV-Ca MKIIa-mcherry定位注入LHb后,可观察到双侧VTA内有大量的呈红色荧光的投射纤维;而将FG定位注入VTA后,也可在双侧LHb内观察到大量的FG逆标神经元,且以同侧投射为主。(2)VTA内DA能和GABA能神经元均接受LHb神经元发出的纤维投射。将两种重组的AAV:AAV-Ef1α-DIO-EGFAP-TVA和AAV-Ef1α-DIO-RVG定位注入DAT-Cre动物的VTA区,并在VTA内联合注入RV-ENVA-ΔG-ds Red病毒后,可观察到RV-ENVA-ΔG-ds Red在感染VTA内DA能神经元后可逆行跨突触标记双侧LHb神经元;同样在GAD2-Cre动物的实验也观察到自VTA内GABA能神经元逆行跨突触标记的LHb神经元。(3)在逆行跨突触示踪的基础上结合福尔马林急性痛模型和Fos染色,观察到投射向VTA内DA能和GABA能神经元的LHb神经元中均有部分呈现Fos免疫阳性。结论:LHb向VTA有大量的纤维投射,这些纤维不仅可直接投射至VTA内DA能神经元,也可直接投射至VTA内GABA能神经元,且这两条神经通路均可被外周疼痛刺激所激活。第二部分:慢性痛诱导抑郁后动物LHb和VTA内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的改变目的:构建慢性痛动物模型,并检测慢性痛诱发抑郁后动物LHb和VTA内神经元的电生理学特性改变。方法:根据文献构建小鼠坐骨神经套管模型(sciatic nerve cuffing model),简称为cuffing模型,并用von Frey丝检测该模型小鼠的痛行为,用悬尾实验、溅水实验(splash test,ST)、新奇抑制摄食实验(novelty suppressed feeding test,NSF)和强迫游泳实验分别检测小鼠的抑郁样行为。根据小鼠抑郁样行为的表现可将其分成叁组:对照组(Con组);单纯疼痛组(Pain组);疼痛伴抑郁组(Dep组)。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LHb内与抑郁发生密切相关的蛋白β-Ca MKII和VTA内DA合成的限速酶TH的表达情况;利用四甲基罗达明(TMR)进行逆行示踪,结合电生理学方法,检测该模型小鼠LHb-VTA投射神经元在慢性痛和慢性痛诱发抑郁后的自发放电频率和幅值的改变,以及慢性痛和慢性痛诱发抑郁后小鼠VTA内DA能神经元和GABA能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的改变。结果:(1)小鼠坐骨神经cuffing模型术后1 d即表现出缩足阈值明显下降,且可保持长达10周以上,部分小鼠在术后8周时可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样行为。与Con组相比,Dep组小鼠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时间明显延长(P<0.001),ST实验中小鼠的理毛行为潜伏期缩短(P<0.001),以及NSF中小鼠第一次取食的潜伏期延长(P<0.001)。(2)长期慢性痛后,Pain组和Dep组小鼠LHb内与抑郁密切相关的蛋白β-Ca MKII的表达明显上调,而VTA内TH的表达则显着下降。(3)在VTA内注射逆行示踪剂TMR后,记录LHb内TMR逆标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可观察到慢性痛后cuffing模型小鼠LHb-VTA投射神经元的自发放电的频率和幅值均显着增加,且慢性痛诱发抑郁的Dep组s EPSC的频率和幅值均较Pain组明显增高。(4)全细胞膜片钳记录VTA神经元,可观察到长期慢性痛对Pain组和Dep组小鼠VTA内DA能神经元的自发放电的频率和幅值均无显着影响,而VTA内GABA能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和幅值则明显增加。对VTA内DA能神经元的IPSC记录显示:与Con组比较,cuffing模型小鼠(包括Pain组和Dep组)的IPSC频率和幅值均有明显增加。结论:长期的慢性痛可以诱发部分小鼠出现抑郁样行为,同时导致慢性痛模型小鼠LHb内β-Ca MKII表达增加。慢性痛发生后LHb-VTA投射神经元和VTA内GABA能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增加,使VTA内DA能神经元受到抑制性传入增多,导致VTA内DA能神经元的活动受到抑制,TH的表达下调。其中慢性痛诱发的LHb神经元的过度活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对VTA内DA能神经元功能的降低可能与慢性痛诱发抑郁密切相关。第叁部分:特异性调控LHb-VTA投射通路对慢性痛及慢性痛诱发抑郁样行为的影响目的:利用药理遗传学和光遗传学方法探讨特异性调控LHb-VTA通路对慢性痛动物的痛行为和抑郁样行为的影响。方法:将RetroAAV2/2-CMV-bGlobin-Cre定位注入小鼠双侧VTA,同时将Cre依赖性表达的药理遗传学病毒AAV2/9-Syn-DIO-h M4Di-m Cherry或AAV2/9-Syn-DIO-h M3Dq-m Cherry定位注入双侧LHb,腹腔注射氧化氯氮平(clozapine N-oxide,CNO)后,检测特异性抑制或激活LHb-VTA投射神经元对小鼠痛行为和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将Cre酶依赖性表达的光遗传学病毒AAV2/9-Ef1a-DIO-Ch R2-m Cherry定位注入DAT-Cre或GAD2-Cre转基因动物的LHb内,VTA内植入光纤,给予光照特异性的激活或抑制VTA内的DA能神经元或GABA神经元,观察对小鼠痛行为和抑郁样行为的影响。结果:(1)给予CNO特异性抑制LHb-VTA投射神经元后,Con组小鼠缩足阈值无明显改变,但Pain组和Dep组小鼠缩足阈值明显升高,Dep组小鼠悬尾实验不动时间和NSF实验的取食潜伏期较给药前明显缩短,而splash test的理毛潜伏期则明显有所回升,小鼠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也明显缩短。(2)与(1)相反,给予CNO特异性激活LHb-VTA投射神经元后则使Con组、Pain组和Dep组动物的机械痛缩足阈值均有所下降,同时可诱使小鼠出现抑郁症状或加重抑郁小鼠的抑郁样表现。(3)利用光遗传学特异性激活VTA内DA能神经元可显着改善Pain组和Dep组小鼠的痛行为学表现,使其缩足阈值明显回升,同时伴有对抑郁样行为的改善作用;而特异性激活VTA内GABA能神经元,其作用正好相反,叁组动物的缩足阈值均明显下降,并伴有抑郁样行为的加重。结论:LHb-VTA通路可参与对慢性痛模型小鼠的痛行为和抑郁样行为的调控,而其中VTA内GABA能神经元的活化可能发挥更关键的作用。第四部分:慢性痛促使的LHb-VTA投射通路可塑性改变是慢性痛诱发抑郁的关键目的:研究慢性痛后LHb-VTA投射通路是否发生了突触可塑性改变,以及其改变对小鼠慢性痛诱发抑郁的影响。方法:将光遗传学病毒定位注入LHb,对cuffing模型小鼠的痛行为和抑郁样行为学进行检测,之后结合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光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双脉冲比值(paired-pulse ratio,PPR),以探索LHb投射至VTA的突触终末突触前释放是否发生了改变。另外,记录并计算光诱发的AMPAR/NMDAR比值(AMPAR/NMDA ratio)来反应LHb-VTA神经通路突触后AMPAR和NMDAR的相对变化。最后利用光诱发长时程增强(long term potentiation,LTP)的方式,改变慢性痛模型小鼠LHb-VTA通路的可塑性,观察对该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结果:(1)利用光遗传学方法特异性激活VTA内来自LHb的投射终末可降低慢性痛模型小鼠的机械性缩足阈值,加重其痛行为学表现,诱发小鼠出现抑郁样行为或加重其抑郁样行为学表现。(2)在VTA脑片上,蓝光刺激可在DA能神经元上直接诱发出AMPA受体依赖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同时亦可在一定时间延长后诱发出抑制性突触后电流。(3)在全细胞膜片钳下对光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PPR进行检测,可观察到Pain组和Dep组VTA内DA能神经元的PPR均无明显改变,但VTA内GABA能神经元的PPR在慢性痛模型建立后明显降低。(4)在全细胞膜片钳下记录光诱发的AMPAR电流和NMDAR电流,并计算二者的比值,可观察到VTA内GABA能神经元在抑郁发生后其AMPAR/NMDAR比值明显较Con组和Pain组有所增加。(5)利用光刺激诱发LHb-VTA投射终末LTP后,可促使慢性痛模型小鼠理毛实验的潜伏期缩短(P<0.001),悬尾实验不动时间明显延长(P<0.01)。结论:LHb投射纤维与VTA内DA能神经元之间既有单突触连接,亦可通过局部GABA能神经元的中继后再间接投射至DA能神经元;而慢性痛状态尤其是诱导抑郁发生后LHb-VTA投射通路会发生突触可塑性改变,这种改变既有突触前机制的参与,亦有突触后机制的作用。在体利用光诱发LTP的方式也进一步证实,该通路可塑性改变可能是慢性痛诱发抑郁发生的关键。(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期刊2018-05-01)

王颖,付立波,周强[6](2017)在《外侧缰核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缰核是背侧间脑传导系统的中心环节,整合接受信息并投射到下游的脑干。缰核分为外侧缰核和内侧缰核,缰核具有多样的生理功能,其参与机体奖赏行为、呼吸、睡眠、生物节律等功能的调节,特别是近年来对痛觉调节的研究更为深入,缰核的大部分生物学功能与外侧缰核有关。本文以外侧缰核的主要功能为中心进行阐述,主要包括治疗抑郁症的新靶标、参与奖赏系统和药物成瘾等,对近年来学者的相关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为临床上治疗与外侧缰核有关的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高良才,刘鑫男,李蔚然,边靖文,张燕[7](2017)在《叶酸对PCPA抑郁小鼠外侧缰核β-CaMKⅡ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叶酸对PCPA抑郁症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及其对外侧缰核β-Ca MK II水平的影响,将昆明种小鼠40只随机分为叁组:对照组、模型组、叶酸组,通过腹腔注射PCPA(100 mg/kg)每日1次,连续4 d构建抑郁症模型,旷场与悬尾实验观察小鼠行为变化,HPLC检测小鼠下丘脑5-HT含量,免疫组化测定小鼠外侧缰核β-Ca MK II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自主活动能力下降,悬尾不动时间延长(P<0.05),而叶酸组与对照组相比上述实验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下丘脑5-HT含量降低,外侧缰核β-Ca MK II表达水平下降(P<0.05)。结果表明叶酸能显着提高下丘脑5-HT含量与外侧缰核β-Ca MK II水平,其抗抑郁作用机制可能与之有关。(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7年07期)

王颖[8](2017)在《M1145参与大鼠外侧缰核的镇痛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外源性神经肽类物质甘丙肽Ⅱ型受体激动剂M1145在大鼠外侧缰核的镇痛作用。方法:采用行为痛觉测试方法,分别在正常、炎症痛和神经痛大鼠的外侧缰核内微量注射不同浓度的甘丙肽Ⅱ型受体激动剂M1145、拮抗剂M871以及PKC通路阻断剂白屈菜赤碱,测定和记录大鼠对伤害性热刺激和机械刺激引起的后爪缩爪反应潜伏期,并作为痛觉的衡量指标,用以探究甘丙肽Ⅱ型受体在外侧缰核内是否具有镇痛效应。结果:在正常大鼠外侧缰核注射不同浓度的甘丙肽Ⅱ型受体激动剂M1145,延长了其对机械刺激和伤害性热刺激的HWL,且在15 min处作用效果最好。同时注射甘丙肽Ⅱ型受体拮抗剂M871可以部分阻断甘丙肽和M1145的镇痛作用。注射PKC通路阻断剂白屈菜赤碱可以抑制甘丙肽的镇痛效果,提示甘丙肽镇痛作用机理与Gi/o型G蛋白介导的通有关。注射M1145增加了慢性痛大鼠模型对伤害性刺激的痛阈,且在慢性痛大鼠和正常大鼠的镇痛作用无明显差异。在正常大鼠和神经痛大鼠外侧缰核注射不同浓度的甘丙肽Ⅰ型受体激动剂M617,痛觉信息的传递均可以被抑制,且二者镇痛作用无明显差异;与M1145的镇痛的作用相比也无明显差异,提示甘丙肽Ⅰ、Ⅱ型受体均参与神经痛大鼠的镇痛作用。结论:甘丙肽Ⅱ型受体激动剂在正常和慢性痛大鼠的外侧缰核内均有镇痛作用,且其拮抗剂M871能够部分拮抗M1145及甘丙肽的镇痛作用,同时甘丙肽Ⅰ型受体激动剂M617也可以抑制痛觉信息的传递,与M1145的镇痛的作用相比也无明显差异,提示甘丙肽Ⅰ、Ⅱ型受体均参与神经痛大鼠的镇痛作用,且PKC通路参与镇痛作用。(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王国强[9](2017)在《外侧缰核DNA甲基化改变诱导大鼠抑郁样行为的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情感障碍精神疾病,其发病原因及机制十分复杂。目前普遍认为中枢神经系统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多巴胺)的缺少或不足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机制。表观遗传研究证实,情感障碍与表观遗传学修饰有很密切的关系[10,11]。LHb作为连接边缘前脑和中脑的关键枢纽,它在包括抑郁症在内的情感障碍中的作用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研究显示,LHb神经元极度活跃可以引起抑郁,抑制其活动度又可以起到抗抑郁的效果。目前还不清楚,LHb神经元的这种兴奋性变化是否与其DNA甲基化的改变有关,以及到底哪些基因发生了甲基化改变。我们早期的研究证实[9],LHb内有丰富的DNMTs的表达,当抑制LHb内DNMTs活性时,LHb内DNA甲基化水平发生改变,动物的情感关联行为也发生明显变化。但LHb内发生DNA甲基化改变时,核团内哪些基因的表达水平受到了影响以及这些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改变等具体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检测了LHb内微量注射DNMTs抑制剂5-aza D引起大鼠行为学改变,同时也检测了LHb内兴奋关联基因、抑制关联基因及应激关联基因的表达水平,再通过甲基化DNA免疫共沉淀(methylated DNA immunoprecipitation,Me DIP)及关联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基因Exon I前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改变情况,从而探讨LHb内甲基化的变化诱导行为改变的可能机制。我们以前的研究证实,LHb内微量注射DNMTs抑制剂5-aza D可明显降低LHb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可减少大鼠在旷场中探索行为,增加大鼠在强迫游泳中的不动时间[9]。在本研究中,我们应用同样的注射方法并检测了大鼠的快感缺失行为。在糖水偏爱实验中,LHb内微量注射5-aza D的大鼠对糖水的偏爱程度显着低于对照的溶剂组,表明降低LHb内DNA甲基化可诱导大鼠快感缺失。上述所有结果表明,降低LHb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可诱发大鼠的抑郁样行为。然后我们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了LHb内微量注射DNMTs抑制剂5-aza D或对照溶剂大鼠的LHb内兴奋关联基因(βCa MK II、αCa MK II、Glu R1)、抑制关联基因(GABAAα1、GAD67、GAD65)及应激关联基因(GR)的m RNA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溶剂组相比,5-aza D组大鼠LHb内βCa MK II、Glu R1m RNA表达显着增加,GR m RNA表达显着减少,αCa MK II、GABAAα1、GAD67、GAD65 m RNA表达无显着变化。我们的实验结果提示,降低LHb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可通过兴奋关联的βCa MK II、Glu R1表达增加,提高LHb神经元的兴奋性,诱导大鼠抑郁样行为。那么,LHb给予DNMTs抑制剂5-aza D是否直接改变了上述基因Exon I前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进而影响其m RNA表达,这还不清楚。我们利用Me DIP-q PCR方法检测了βCa MK II基因(Cam K2b)和GR基因(NR3C1)Exon I前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情况。结果显示,注药后两个基因的Exon I前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程度无显着变化,表明5-aza D不是通过改变Cam K2b和NR3C1基因Exon I前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来影响βCa MK II和GR m RNA的表达,其它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情况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究。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表明:LHb内微量注射DNMTs抑制剂5-aza D后,大鼠对糖水的偏爱程度显着降低,引起快感缺失为特征的抑郁样行为;同时测得5-aza D组大鼠LHb内兴奋关联的βCa MK II、Glu R1 m RNA表达显着增加,而糖皮质激素受体GR m RNA表达显着降低;Me DIP-q PCR法测得Cam K2b和NR3C1基因Exon I前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程度无显着变化。本研究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揭示了LHb内DNA甲基化改变与抑郁样行为的联系及机制,为更多了解情感障碍发病机制及可能的治疗提供更多的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05-01)

周芩稷[10](2017)在《L型钙通道介导突触可塑性参与外侧缰核深部脑刺激的抗抑郁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抑郁症严重影响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世界卫生组织估计至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疾病。当前针对抑郁症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以及心理治疗为主,然而仅有叁分之一的患者取得较满意疗效。临床上把久治不愈的的抑郁症病人称为难治性抑郁(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TRD),对于这类患者,临床上往往采用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的治疗方式,并取得了显着的疗效。外侧缰核(Lateral Habenula,LHb)是连接基底节与边缘系统的核团,参与调控奖赏系统及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分泌。深部脑刺激外侧缰核(LHb-DBS)是治疗难治性抑郁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其机制目前仍不明确。Malinow.R、Hongmei Meng等认为,DBS通过调控LHb神经元的放电,上调脑内单胺类递质的释放从而改善抑郁症状,然而这一提高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假说与DBS运用于对单胺类药物不敏感患者的临床现象以及DBS快速起效的临床特点不相符合,提示LHb-DBS治疗抑郁存在其它机制。目前研究发现快速抗抑郁效果是由哺乳动物雷帕霉素位点(mTOR,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激活介导的,而在下边缘皮层进行深部脑刺激能上调mTOR磷酸化水平,提示LHb-DBS可能通过激活mTOR达到治疗抑郁。Duman等发现L型电压依赖钙通道(L-type voltage-dependent calcium channel,L-VDCC)阻断剂能有效阻断mTO R的激活与KET的快速抗抑郁作用,提示L-VDCC也可能参与了LHb-DBS治疗抑郁的过程。同时其它研究表明,DBS能诱导长时间的突触改变,而mTOR的激活常常伴随着树棘突发生、突触重构等突触改变。进一步提示LHb-DBS可能通过激活mTOR改善突触可塑性达到抗抑郁效果的机制。本研究采用免疫印迹、行为学和膜片钳等技术,揭示并探讨mTOR激活以及相关突触可塑性在LHb-DBS治疗抑郁的机制。【研究目的】验证激活mTOR与改善神经可塑性是LHb-DBS治疗抑郁在重要途径,明确L-VDCC是否参与了LHb-DBS治疗抑郁症的过程,探讨LHb-DBS上调神经可塑性的具体机制。为DBS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运用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并针对其机制开发抗抑郁新药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LHb-DBS对LH大鼠的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参照Daniela Schulz等的方法,建立大鼠习得性无助(LH,learned helplessness)抑郁模型。观察LH大鼠与正常大鼠行为差别,评价LH造模的可行性;对LH大鼠进行外侧缰核深部脑刺激,观察LHb-DBS对习得性无助大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同时给予侧脑室注射L-VDCC阻断剂(硝苯地平,nifedipine),观察其对LHb-DBS抗抑郁作用的影响。LHb-DBS对mTOR磷酸化及其表达的作用参照Daniela Schulz等的方法,建立大鼠LH抑郁模型,通过手术安放电极于LHb,深部脑刺激为实验组,深部脑假刺激为阳性对照组,未接受LH造模的正常老鼠为阴性对照组。通过western-blot,观察外侧缰核深部脑刺激后,海马内mTOR磷酸化的表达变化。同时给予侧脑室注射L-VDCC阻断剂(硝苯地平,nifedipine),观察其能否改变外侧缰核深部脑刺激对mTOR磷酸化的调节。通过脑片模拟深部脑刺激观察其对突触可塑性影响急性分离LH大鼠冠状位脑片于人工脑脊液中孵育,采用体外模拟LHb-DBS技术(具体详见方法)刺激LHb,在海马CA1 stratum radiatum(SR)亚区记录由刺激联合纤维引起的兴奋性突触后场电位(Shaffer collateral-CA1 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s,SC-CA1 fEPSP),观察外侧缰核刺激对SC-CA1 fEPSP的影响;给予20uM硝苯地平灌流脑片,观察其对外侧缰核刺激引起SC-CA1 fEPSP变化的影响;给予冠状脑片模拟外侧缰核深部脑刺激情况下,记录海马CA1区椎体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探讨LHb-DBS激活L-VDCC的机制。【研究结果与结论】LHb-DBS能显着改善LH大鼠的抑郁样行为,而硝苯地平能有效阻断外侧缰核深部脑刺激的抗抑郁作用,提示L-VDCC参与了LHb-DBS的抗抑郁机制。同时LHb-DBS能激活海马mTOR并引起海马SC-CA1 fEPSP长时程升高,这一现象也能被硝苯地平阻断,证明LHb-DBS能通过激活mTOR、改善突触可塑性达到抗抑郁作用,且这一机制依赖L-VDCC的激活;LHb-DBS能显着提高海马CA1区椎体细胞自发动作电位的频率以及宽度,增加L-VDCC的开放次数与时间,进一步证明了L-VDCC参与其抗抑郁的机制。(本文来源于《广州医科大学》期刊2017-03-01)

外侧缰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甲状腺激素(TH)是由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包括叁碘甲状腺氨酸(T3)和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在机体内,甲状腺激素主要是通过T4转变为T3而发挥作用,T3的活性大约是T4的5-10倍左右。T3中有20%的比例是由甲状腺直接分泌的,而其余的80%是由T4经过外周脱碘而产生。其在体内主要是通过与具有高亲和力的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进而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发生、代谢及功能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甲状腺功能紊乱往往会伴有情感疾病和精神障碍的发生。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常伴有运动迟缓、表情淡漠、行为绝望的抑郁样行为。反之,相对于正常人,抑郁症患者更易发生甲状腺功能低下。因此,探讨甲状腺功能低下所致抑郁症的神经病理机制,将对改善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的抑郁样症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外侧缰核(lateral habenular nucleus,LHb)在抑郁症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研究表明甲状腺激素受体β(TRβ)在大脑中呈现广泛又不均匀的分布,其在嗅球,缰核中分布水平最高。但是,LHb是否能直接介导甲状腺功能低下导致的抑郁样行为的产生,尚未完全阐明。本实验我们应用丙硫氧嘧啶(PTU)诱导甲状腺功能低下模型大鼠,通过行为学检测观察其抑郁样症状;之后用组织化学及Real-time PCR方法检测甲状腺功能低下伴随抑郁样症状大鼠LHb活动的改变及TRβ受体的表达变化,最后在LHb微量注射T3观察其抑郁样行为的改善情况。实验结果显示,首先,PTU诱导甲状腺功能低下模型大鼠饮水量、摄食量和体重均较对照组降低,而且测定其血清中T3、T4的含量均降低,确定甲状腺功能低下模型建立成功。之后,我们对PTU组与Control组大鼠进行旷场、糖水偏爱、强迫游泳行为学检测,发现PTU组大鼠表现有抑郁样行为。进一步在Real-time PCR实验中检测出PTU组与对照组相比LHb中TRβmRNA水平明显下降;而且,在进行LHb组织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染色中,发现PTU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LHb神经元活动度升高。以上结果说明,甲状腺功能低下大鼠伴有抑郁样行为,而LHb与此密切相关。最后,我们在PTU组大鼠LHb内微量注射T3,在给药后即刻和12h后,分别进行行为学检测观察大鼠抑郁样行为是否得到改善。实验结果表明PTU诱导的甲状腺功能低下大鼠的抑郁样症状在给予T3后快速得到改善,而12h后改善作用消失。总之,PTU诱导甲状腺功能低下大鼠表现有抑郁样行为,此时LHb内神经元活动度升高,而TRβ表达降低。LHb给予T3可快速改善甲状腺功能低下时的抑郁样症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侧缰核论文参考文献

[1].李继成.外侧缰核在调节小鼠厌恶和奖赏行为中的作用及机制[D].吉林大学.2019

[2].刘鑫.外侧缰核介导T3改善甲状腺功能低下所致抑郁样行为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19

[3].王睿哲.外侧缰核和伏隔核DNMT1和PRMT1表达在大鼠酒精依赖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19

[4].吴雨星,胡婷婷,杜禹,张世红,陈忠.抑制外侧缰核的谷氨酸能神经元能减轻神经病理性痛觉过敏[C].2018年药理学前沿国际研讨会暨浙江省药理学会浙江省药学会药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8

[5].张春奎.外侧缰核—中脑腹侧被盖区传导通路参与慢性痛诱导抑郁的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2018

[6].王颖,付立波,周强.外侧缰核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

[7].高良才,刘鑫男,李蔚然,边靖文,张燕.叶酸对PCPA抑郁小鼠外侧缰核β-CaMKⅡ水平的影响[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7

[8].王颖.M1145参与大鼠外侧缰核的镇痛作用[D].长春师范大学.2017

[9].王国强.外侧缰核DNA甲基化改变诱导大鼠抑郁样行为的机制探讨[D].吉林大学.2017

[10].周芩稷.L型钙通道介导突触可塑性参与外侧缰核深部脑刺激的抗抑郁机制[D].广州医科大学.2017

标签:;  ;  ;  ;  

外侧缰核论文-李继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