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本课程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浅谈校本课程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一、略谈校本课程开发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宣龙安[1](2021)在《地方历史资源与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北海市第二实验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柯青苗[2](2020)在《潮汕乡土史课程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胡思思[3](2020)在《智力障碍儿童视觉感知特点及其校本课程开发》文中指出视觉是儿童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基础。视觉的发展对特殊儿童的认知发展、生活学习、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多数特殊儿童存在视觉感知异常问题,有研究者已针对其出版了《特殊儿童感知能力评估量表》,但与其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仍不充足。基于此,本研究以智力障碍儿童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视觉感知特点,并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综述,即阐述儿童视觉感知发展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主要是梳理和掌握现有的研究成果与研究进展,为后续研究智力障碍儿童视觉感知特点与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参考和依据。第二部分是分析智力障碍儿童视觉感知特点。本研究以《特殊儿童感知能力评估量表》中的视觉感知评估分量表为研究工具,对335名1-9年级(6-17岁)智力障碍儿童和180名3-6岁普通儿童进行视觉感知评估。经统计结果显示,智力障碍儿童视觉感知能力总体落后于普通儿童;在不同维度上,智力障碍儿童间也存在显着差异;这些差异主要受年龄和障碍程度影响。第三部分是基于智力障碍儿童视觉感知特点,开发针对性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主要包括四个环节。一,设置校本课程目标,根据训练对象学情,设计总目标与具体目标。二,构建校本课程内容,其包括明暗度、颜色、形状、物体线性尺度、大小、方位6个维度。三,开展校本课程实施,以一名智力障碍儿童为个案,从训前、训中、训后进行阐述,结果显示该校本课程对该儿童视感知发展有所成效。四,评价校本课程,自编评审表通过德尔菲法,收集专家意见,分析该校本课程目标、内容、过程和效果,结果显示该校本课程开发科学、合理。第四部分是研究讨论。基于研究可知,智力障碍儿童视觉感知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且维度发展不均衡,所开发的校本课程目标设定科学、内容设计合理、实施过程完整、实施形式多样、实施效果良好。第五部分是研究总结。主要包括总结、创新、展望与不足。其中,展望与不足主要是从丰富样本、改进量表、增加个案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黄东联[4](2019)在《基于农耕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以开州区书香小学校本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校本课程开发在基础课程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农村校本课程开发是否进一步顺畅的进行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的综合素质以及国家发展水平。如果将农耕文化融引入到农村课程开发中,那么对于农村学校来说便会有更加便捷的资源,把这些资源转为学校的课程资源,对于农村学校课程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本研究立足样本校区域实际,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根据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结合农村小学所处地域的区位优势,根据查找文献以及相关文章,对于农村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了一个较为综合的研究,了解了其目前面临的问题,总结阻碍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原因,探究农耕文化应用于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是否可行。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以及农耕文化的内容及特点作了一系列的研究,进而将农耕文化作为基础阐述其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其次对研究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方面存在的困难与优势进行了分析,并从理论上阐明基于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可行性。然后再把农耕文化校本课程的实行作为基础,详细的讨论研究了农耕文化校本课程的主要引导方向、进行的目的、遵守的基本原则、如何避免风险、怎样实施的过程,通过列举案例学校在基于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实施方面中的详细事项,在此基础上,对农耕文化校本课程的实行方式进行更深入的讨论。最后的有关于实行农耕文化校本课程的评价,得出所研究的学校通过基于农耕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实施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并将此作为依据,证实西部农村小学在以农耕文化为基础下实行校本课程的可行性和重要性,西部农村小学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不仅可以成就学生、成就教师,还能形成学校特色。

蒋凌燕[5](2016)在《基于单一性别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个案研究 ——以无锡市女子一中《女生生涯规划》课程为例》文中指出单一性别教育所倡导的“因性施教”能够基于学生的性别差异及身心特点,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校本课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灵活性便使得它能成为满足单一性别教育需求的现实可行的途径。本研究主要围绕单一性别教育和校本课程开发相契合的研究主题,填补校本课程开发中忽视性别差异的研究及实践缺口;同时也为单一性别教育在普通中学的展开指出了可行的实现路径。本文采取了文献分析法、调查法与案例研究法。研究对象是江苏省内唯一的公立完全女子中学——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的《女生生涯规划》课程开发案例。笔者以奥利弗课程开发模式为理论框架,对《女生生涯规划》一课进行现状调查与效果评估,为该校课程本身与广大普通中学基于单一性别的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了值得借鉴的有效策略与经验建议。研究发现:(1)无锡女子一中在开发《女生生涯规划》一课时,一方面高度重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探索,另一方面更注意根据女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特点,以探索更加适合于女生有效学习的方法和模式,因此基本实现了最初的课程开发目标与理念。(2)基于性别差异的校本课程开发,往往更需要对“学生本位性”的关注。而《女生生涯规划》一课的开发过程缺少学生群体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实施的有效性。(3)基于以上两点,本文从课程开发模式的角度提出:单一性别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需求分析、理念目标、组织策略、团队组建、教材编写、实施与评价的展开都应最终着眼于男/女学生的终身幸福和健康成长,真正从男/女生们的身心、智力、潜能、兴趣等综合素养去考量并建构出富有男/女子教育特色的课程。

徐婧[6](2016)在《小学武术校本课程开展研究 ——以济南市经五路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武术发源于中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艺术的瑰宝。它拥有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历史,是一项集丰富内涵和民族文化特色与一身的运动项目,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想象的作用。近几年来,武术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学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在绝大多数的高等院校中都开设了基础武术的学习课程,要求每位学生都能懂得武术的精髓,善于利用武术的优点,强身健体并利用武术的功效进行养生。渐渐的武术已经成为了体育教学中的核心课程,武术课也在一学期的体育课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已经成为一些学校的特色课程,这些良性的发展趋势对于我们当今无论是武术课的调查研究还是武术校本课程的调查研究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如今对于武术课程的重视更有利于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扬,其文化与历史也深深影响着我们当代人的生活和学习,使我们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多元性与包容性。然而,现在在中小学中开展的体育课中的武术项目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中小学生对于武术运动技能学习的热情和对武术文化、武术精神的追求,同时在越来越深入的教育改革中,应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标准的要求,促进中小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全方位发展,使他们拥有健康体魄的迫切需要,传统的体育课和武术课无法满足学生和学校的需要,为此,提出了武术校本课程这一创新性课程概念。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制定了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设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开设和实施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这就要求学校和一线体育教师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和实施者向课程的设计者和建设者的角色转变,要根据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发掘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如今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校本课程的全面实施,为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机遇,有效地促进了实现校园“健康第一”的思想。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分析法、等方法了解山东省小学中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展现状,对武术校本课程对小学生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对已经开展武术校本课程的小学与未开展武术校本课程的小学的调查,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对比学生的学习热情及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找出武术校本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优劣势,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武术校本课程进行优化和改革,并对未开展武术校本课程的小学提出有利建议,为提高山东省小学体育教学水准,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张天明[7](2016)在《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百年沉浮(1912-2014)》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传统教学思想是中国教学论的文化根基。对这一文化根基的研究,是基于文化传承进行的与时俱进的诠释和探索,是中国教学论发展的基础研究。而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之研究,是指从学术史角度对“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进行的梳理与审视,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学术研究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国教学改革立足“本土根基”的实践需要,是中国特色教学理论构建与形成的应然选择,是中华民族教学自信培育与提升的重要途径。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百年中的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只是进行了较为零星地探讨。为此,有必要从学术史视角对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百年研究的变化沉浮展开系统梳理,总结其中的利弊得失,以便为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未来研究和现代转换提供基础与参考。百年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经历了三大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12-1949年的“沉寂与兴起”时期。该时期的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在“全盘西化”、“文化本位”、残酷战争等因素影响下先后经历了沉寂、兴起、微弱延续三个阶段。该时期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于三个维度:一是专题研究初步兴起。传统教学目的研究阐释了“闻道”和“育人”,但较为零散;传统教学原则方法研究整体相对繁荣,学法研究初步显现;有关传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时机、考试等其他思想研究有所涉及,但论述不多。二是比较类研究处于“表层对比”层次。虽出现了许多比较类的研究,但主要是追求民族教学自信下思想本身的对比。三是研究视角上史观多样。研究开始运用了实证史观、进化史观、实用史观、唯物史观等史学观点,不过,史观之外的其他视角非常缺乏。虽然该时期研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如下问题不得不让人思考: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基本藏匿于教育思想研究之中;研究主要在教育史领域中展开,而极少进入教学论的学科视域;研究多为解读性研究,缺乏真正的实践教学运用;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与外国教学理论研究呈现出难以融合样态。第二个时期为1949-1976年的“缓行与异变”时期。该时期的研究在“全盘苏化”、“中国化”、“革命化”等因素影响下先后经历了冷落、缓行、异变三个阶段。整个研究时期,相关论着不多,进展缓慢。该时期出现了学而不厌、启发教学、师生关系、闻道与行道、教学活动史等方面的研究专文,首部传统学习思想研究专着问世,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初步独立。但是,该时期传统教学思想批判性“研究”铺天盖地,比较类研究集中于儒家教学思想与法家教学思想之间的对比。经过对这段时期的研究进行梳理后发现,该时期的研究在发展态势上处于踟蹰状态,研究总体“下沉”,但以潜隐的方式继续前行;研究性质逐步走向了异变,在文革时期达到高峰;研究主体的整体学术心态呈现出鲜明的“纠结”特征。第三个时期为1977-2014年的“恢复与发展”时期。该时期研究在“拨乱反正”、“国学热”、“本土化”等因素影响下逐步从恢复走向发展,进而达到相对兴盛。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研究总体上走向独立化与体系化,出版了多部传统教学思想的相关学术着作;二是专题研究“百花齐放”。传统教学目的研究兼有整体与细微,开始延伸到“自然”层面;传统教学过程研究出现多种阶段论,其本质观也渐受重视;传统教学内容研究深入细化,出现总体概述和纵向梳理,阴阳学教学内容受到重视;传统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研究全面繁荣,古代读书法备受关注;教学艺术日渐受到重视,出现了禅宗教学艺术的专门研究;教学主体研究上,教师研究集中于社会地位和德能素质,师生关系研究主题和视角有所拓展。此外,其他方面的专题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三是比较类研究涉及更多主题与人物,开始深入到文化内层。该时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看上去非常繁荣,但这种“繁荣”却令人担忧:其研究论着数量的飙升只是相对于以往研究绝对性的数字增长,这些论着在研究内容上内含大量重复,其所谓内容之丰富并非完全真实,而是具有一定的虚假性,且其研究话语的表达西方化,缺少中国自身话语的运用。纵观百年,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呈现出“高-低-高”的起伏态势,研究从“教育藏匿”走向“教学独立”,研究从重于“教学”走向偏重学习,研究从重于事实叙述转向重视问题评论,研究从思想本身走向文化内层。百年里,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重复性研究较多,许多主题未能拓展细化;研究地位边缘化,传统教学思想长期缺乏应有的重视;研究材料挖掘不够,原始材料与外延材料忽缺;研究视角与方法依然狭窄,难以对传统教学思想做到客观审视;研究话语他者化和政治化,非科学性显着。鉴于此,我国传统教学思想未来研究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努力:注重已有成果的学术梳理,挖掘原始典籍之教学本意,构建中国特色的教学话语,加强研究视角与方法的多维运用,强调中外教学思想的融合创生。

高雪[8](2011)在《《情境模拟 礼仪修炼》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以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学校为例》文中指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赋予了广大教师更广阔的课程开发天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结合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已经成为摆在思想品德教师面前一项紧迫而任重道远的课题。本文在梳理借鉴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我国当前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不足之处着手,将研究方向和创新点确定为:应用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理论,结合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学校思想品德学科开设《情境模拟礼仪修炼》校本课程的实践经验,探索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规律。论文主体部分第二章在理论层面从概念界定、思想基础和基本理念、课程特征和开发原则等方面阐述了对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性思考;第三、四章在实践层面,从课程开发方向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实施的安排、课程评价的选择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东北师大附中初中部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情境模拟礼仪修炼》的开发经验,其中采取嵌入式必修+常规选修+专业队伍训练的立体组合型校本课程实施方式形成的《情境模拟礼仪修炼》校本课程内容设计和课堂教学模式,以及以话题为载体对北师大版思想品德学科七年级教材内容的校本化整合都具有创新意义和一定的推广价值。

万国华[9](2008)在《困境与出路: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江苏省常熟市Z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悄然兴起。但是,在城市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得轰轰烈烈的同时,农村学校在这方面却是举步维艰。因此,了解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况,发现其中的问题,寻求对策,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已有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梳理,以一所农村小学为个例,通过问卷与访谈,从Z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数量及实施情况、校本课程的质量、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制度等五个方面对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状况进行了描述。调查发现,由于目前农村小学校长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意识仍然不够,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和时间普遍不足,以及农村小学内外部尚未形成有利于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支持系统,所以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普遍出现了数量、质量不均衡以及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的差异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提高校长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构建农村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库、完善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管理制度等三个方面就如何推进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试图为农村小学走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困境尽一份绵薄之力。

陈薇[10](2006)在《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桂林市十六中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的课程三级管理。”因而,校本课程开发逐渐成为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自上而下的国家课程开发策略,学科专家长期处于课程开发的核心位置,同时开发课程的学科专家与实际执行课程的教师之间缺少应有的紧密联系,因此学校在自主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相比较,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对理论的研究较多,具有独特“校本”色彩的实证研究或个案分析较少;在研究内容上,偏重于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论证与宣讲,对中小学的现实状况关注不够。本研究拟在对广西桂林市十六中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寻求解决之策,以利于整体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利于构建出体现学校特色、利于学生发展、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课程体系,以适应教育改革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研究问题的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通过运用访谈法、主要介绍了桂林市十六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现状。第三部分:通过个案分析,指出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校长的课程开发理念问题;教师素养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协调性问题;课程开发理论和实践的缺失;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第四部分:针对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提出对策及建议:明确校长办学理念;提高教师素养;多种渠道丰富校本课程理论及实践积累;建立有效评价机制。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对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这是本文的一个创新之处,但同时也由于个案的局限,对于其他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是否有普遍意义,是值得商榷的。对于研究中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也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其可行性及有效性,这些都是笔者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二、略谈校本课程开发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谈校本课程开发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3)智力障碍儿童视觉感知特点及其校本课程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1 视觉感知的相关研究
        2 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
第二部分 智力障碍儿童视觉感知的特点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实施
        1 研究对象
        2 评估人员
        3 评估工具
        4 评估方法
        5 评估准备
    三、研究结果
        1 智力障碍儿童视觉感知能力在性别、年级、障碍程度上的差异研究
        2 智力障碍儿童视觉感知发展水平研究
第三部分 智力障碍儿童视觉感知训练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一、校本课程的目标
        1 校本课程总目标
        2 校本课程具体目标
    二、校本课程的内容
        1 校本课程设计的理念
        2 校本课程结构的确定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
        1 实施原则
        2 实施对象
        3 训练方式
        4 组织形式
        5 实施流程
        6 实施案例
    四、校本课程的评价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结果
第四部分 研究讨论
    一、关于智力障碍儿童视觉感知特点的讨论
        1 关于儿童视觉感知影响因素的讨论
        2 关于儿童视觉感知发展水平的讨论
    二、关于智力障碍儿童视觉感知训练校本课程开发的讨论
        1 关于校本课程设计的讨论
        2 关于校本课程实施的讨论
        3 关于视觉感知训练的讨论
第五部分 研究总结
    一、研究总结
        1 智力障碍儿童视觉感知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2 智力障碍儿童与普通儿童在视觉感知各维度上均存在明显差异
        3 智力障碍儿童在视觉感知各维度上发展不均衡
        4 智力障碍儿童视觉感知在不同项目上的可训度不同
        5 不同年龄、障碍程度的智力障碍儿童视觉感知存在差异
        6 视觉感知训练校本课程结构和内容科学合理
        7 开发的校本课程训练效果良好
    二、研究创新
        1 设置对比组,对比分析智力障碍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视觉感知发展差异
        2 丰富儿童视觉感知训练校本课程
        3 精细定位,分层设计校本课程目标和内容
    三、研究展望与不足
        1 丰富样本,进一步探究视觉感知影响因素
        2 改进量表,完善校本课程结构与内容
        3 增加个案,提高校本课程可靠性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后记

(4)基于农耕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以开州区书香小学校本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和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概念界定
        1.4.1 农耕文化
        1.4.2 校本课程
        1.4.3 校本课程开发
    1.5 文献综述
        1.5.1 文献检索
        1.5.2 研究现状综述
        1.5.3 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2 基于农耕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
    2.1 书香小学概况
        2.1.1 书香小学基本情况
        2.1.2 学校的优势与机遇
        2.1.3 学校所面临的困难
    2.2 校本课程情景分析
        2.2.1 校情分析
        2.2.2 生情分析
        2.2.3 师情分析
        2.2.4 课程现状分析
    2.3 基于农耕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理论基础
        2.3.1 泰勒的课程开发理论
        2.3.2 杜威的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2.3.3 施瓦布实践性课程理论
        2.3.4 赫钦斯的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2.4 基于农耕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纲领
        2.4.1 理念定位
        2.4.2 课程愿景构建及目标设定
    2.5 基于农耕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体系设计
        2.5.1 以“基础课程”为核心
        2.5.2 以“活动课程”扬个性
        2.5.3 以“农耕课程”显特色
3 基于农耕文化的校本课程的实施
    3.1 基于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
    3.2 基于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实施的两大目标
        3.2.1 学生发展目标
        3.2.2 教师发展目标
    3.3 基于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3.3.1 人本性原则
        3.3.2 整体性原则
        3.3.3 发展性原则
    3.4 基于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实施的保障措施
        3.4.1 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宣传发动
        3.4.2 打造学校团队,提高教师素质
        3.4.3 完善制度机制,落实学校管理
        3.4.4 争取经费保障,做好后勤服务
        3.4.5 借助外力支持,形成建设合力
        3.4.6 落实评估检查,扎实有效推进
    3.5 基于农耕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
        3.5.1 校本化课程实施的资源
        3.5.2 农耕基地课程的实施
        3.5.3 基于农耕文化活动课程的实施
4 基于农耕文化的校本课程的评价
    4.1 基于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效
        4.1.1 形成了基于“农耕文化”的校本课程教材
        4.1.2 提高了学生素质,促进了学生发展
        4.1.3 提高了教师素质,铸就了一批复合型教师
        4.1.4 产生广泛社会影响,促进了学校特色发展
    4.2 基于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实施的不足
        4.2.1 基于农耕文化的校本课程,应针对地域文化背景和学生情趣
        4.2.2 基于农耕文化的校本课程建设应与现代文化结合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5)基于单一性别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个案研究 ——以无锡市女子一中《女生生涯规划》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2.1 对特色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1.2.2 对单一性别教育的研究与探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2.3 基于性别差异,在校本教育层面促进中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单一性别教育
        2.1.2 校本课程开发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单一性别教育的研究述评
        2.2.2 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综述
        2.2.2.1 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趋势
        2.2.2.2 特色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2.2.3 单一性别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构建
第三章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3.1 研究方案的设计
        3.1.1 研究目标与内容
        3.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3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案的实施
        3.2.1 研究的实施过程
        3.2.2 研究数据的整理
第四章 基于单一性别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分析
    4.1 《女生生涯规划》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
        4.1.1 课程开发的需求分析
        4.1.2 课程开发的理念目标
        4.1.2.1 《女生生涯规划》课程开发的校园目标与理念
        4.1.2.2 《女生生涯规划》课程开发的课程目标与理念
        4.1.3 课程开发的组织策略
        4.1.4 课程开发的团队组建
        4.1.5 课程开发的教材编写
        4.1.6 课程开发的方案实施
        4.1.7 课程开发的评价体系
    4.2 《女生生涯规划》课程开发的评估与效果反馈
        4.2.1 课程开发的必要性(需求)评估
        4.2.2 女学生对课程“目标”的知晓度反馈
        4.2.3 女学生对“课程教材”的反馈
        4.2.4 女学生对“教学手段”的反馈
        4.2.5 女学生对“教学模式”的反馈
        4.2.6 基于“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与意愿”维度的反馈
        4.2.7 女学生对课程“总体成效”的反馈
    4.3 《女生生涯规划》课程开发面临的难题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5.1 基于单一性别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需求分析
    5.2 基于单一性别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与目标
    5.3 基于单一性别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组织策略
    5.4 基于单一性别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团队组建
    5.5 基于单一性别教育的校本课程教材编写
    5.6 基于单一性别教育校本课程的教学和课程评价
    5.7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5.7.1 创新之处
        5.7.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I:《青少年生涯规划指南——编制生命的辉煌》目录指南
附录II: 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相关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调查(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III:关于“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IV:无锡市一女中《女生生涯规划》一课的内容标准

(6)小学武术校本课程开展研究 ——以济南市经五路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 研究的目的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关于校本课程开展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关于小学武术校本课程开展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主要研究方法
        1.4.2.1 文献资料法
        1.4.3.2 访谈调查法
        1.4.2.3 问卷调查法
        1.4.2.4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及概念界定
    2.1 相关理论
        2.1.1 新课程改革
        2.1.2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2 相关概念
        2.2.1 校本课程
        2.2.2 武术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问卷信效度检测
    3.2 小学武术校本课程开展对小学生的影响
        3.2.1 小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展对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3.2.2 小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展对小学生的创造性的影响
        3.2.4 小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展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3.2.5 小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展对小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3.2.6 小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展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3.2.7 小学武术校本课程的开展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3.3 小学武术校本课程开展对教师的影响
        3.3.1 武术校本课程对教师业务水平的影响
        3.3.2 武术校本课程对教师科教研能力的影响
    3.4 武术校本课程对学校的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2.1 学校应注重武术校本课程授课教师的培养
        4.2.2 体育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增强课程的趣味性
        4.2.3 学校应增加武术校本课程的课时量
参考文献
致谢词
附录

(7)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百年沉浮(1912-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
        (一) 中国传统教学思想学术研究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 我国教学改革立足“本土根基”的实践需要
        (三) 中国特色教学理论构建与形成的应然选择
        (四) 中华民族教学自信培育与提升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的基本现状
        (一)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之研究的发展概况
        (二)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之研究的内容梳理
        (三)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之研究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沉寂与兴起:1912-1949年的传统教学思想研究
    一、研究的发展脉络:沉寂--兴起--微弱延续
        (一) 清朝晚期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开端
        (二) 1912-1927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沉寂
        (三) 1928-1942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兴起
        (四) 1943-1949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微弱延续
    二、研究的主要进展:专题研究初兴·表层对比·史观多样
        (一) 传统教学目的研究:零散性地阐释“闻道”和“育人”
        (二) 传统教学原则方法研究:整体相对繁荣与学法研究初步显现
        (三) “边缘化”教学专题研究:简要探讨中潜含着较大发展空间
        (四) 比较类研究:追求民族教学自信下的“表层对比”
        (五) 研究视角:史观解读的多样与其他视角的缺乏
    三、研究初步兴起之反思
        (一)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基本藏匿于教育思想研究之中
        (二)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主要在教育史领域中展开
        (三)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大多为解读性研究
        (四) 传统教学思想与外国教学理论研究难以融合
第三章 缓行与异变:1949-1976年的传统教学思想研究
    一、研究的发展脉络
        (一) 1949-1955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冷落
        (二) 1956-1965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缓行
        (三) 1966-1976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异变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专题研究细化·首着问世·儒法比较
        (一) “元素性”研究状况:从“整体观照”走向“专题细化”
        (二) 研究初步独立的标志:首部传统学习思想研究专着问世
        (三) 研究异变集中表现:传统教学思想批判性“研究”铺天盖地
        (四) 比较类研究之转向:儒与法教学思想比较“研究”最受关注
    三、研究缓行异变之省思
        (一) 研究发展之基本态势:踟蹰
        (二) 研究性质之变化状况:异变
        (三) 研究主体之学术心态:纠结
第四章 恢复与发展:1977-2014年的传统教学思想研究
    一、研究的发展脉络:恢复--发展--兴盛
        (一) 1977-1983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恢复
        (二) 1984-1996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发展
        (三) 1997-2014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兴盛
    二、研究的主要进展:独立化·百花齐放·文化内层
        (一) 研究走向独立化与体系化,多部研究着作诞生
        (二) 教学目的研究兼顾整体与细微,延伸到“自然”层面
        (三) 教学过程研究出现多种阶段论,教学本质观引起注意
        (四) 教学内容研究深入细化,出现纵向梳理和阴阳学研究
        (五) 教学原则与方法研究全面繁荣,读书法备受关注
        (六) 教学艺术日渐受到重视,出现禅宗教学艺术专门研究
        (七) 教学主体关系研究视角拓展,教师地位和德能颇受重视
        (八) 比较类研究涉及更多主题与人物,开始深入文化内层
    三、研究兴盛繁荣之忧思
        (一) 总体繁荣景象之简要描绘
        (二) 数量飙升之思:绝对与相对
        (三) 内容丰富之思:真实与虚假
        (四) 研究话语之思:西方与中国
第五章 特点与趋势:百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之总体论析
    一、纵向观照:百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嬗变的主要特点
        (一) 研究呈现出“高-低-高”的起伏态势
        (二) 研究从“教育藏匿”走向“教学独立”
        (三) 研究从重于事实叙述转向重视问题评论
        (四) 研究从重于“教学”走向偏重学习
        (五) 研究从“思想本身”走向“文化内层”
    二、横向反思:百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重复性研究普遍,许多主题未能深入细化
        (二) 研究地位边缘化,长期缺乏应有的重视
        (三) 研究材料挖掘不够,原始和外延材料忽缺
        (四) 研究视角与方法依然狭窄,难以客观审视
        (五) 研究话语他者化与政治化,非科学性显着
    三、未来展望: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发展的应然趋势
        (一) 清思待进------注重已有成果的学术梳理
        (二) 返璞归真------努力挖掘材料的教学本意
        (三) 话语重构------构建中国特色的教学话语
        (四) 立体透视------加强视角方法的多维运用
        (五) 融合创生------强调中外思想的有机结合
主要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8)《情境模拟 礼仪修炼》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以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1.3 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2.1 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及本研究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理念
    2.3 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的特征和类型
    2.4 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和程序
第三章 思想品德学科校本课程《情境模拟礼仪修炼》的开发
    3.1 课程开发的依据
    3.2 课程目标的确立
    3.3 课程内容的设计
    3.4 课程内容的组织
    3.5 课程内容的呈现
第四章 《情境模拟礼仪修炼》校本课程的实施及效果
    4.1 《情境模拟礼仪修炼》校本课程的实施
        4.1.2 课程实施的组织形式
        4.1.3 课程实施的教学策略
        4.1.4 课程实施的评价策略
        4.1.5 课程实施的实例
    4.2 《情境模拟礼仪修炼》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5.1 结论
    5.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问卷、访谈记录

(9)困境与出路: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江苏省常熟市Z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课题的提出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的价值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方案
        (一) 研究目标及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对以往研究的回顾
    一、文献检索情况
    二、主要观点归纳
        (一)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二)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
        (三)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四)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遇到的主要问题
        (五)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问题的对策研究
    三、简要评论
第三章 现状调查
    一、Z小学基本情况
    二、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三、Z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
        (一) Z小学校本课程的数量及实施情况
        (二) Z小学校本课程的质量
        (三) Z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四) Z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
第四章 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Z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 问题之一:校本课程开发的不均衡性
        (二) 问题之二:校本课程的开发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二、校本课程开发存在问题之原因
        (一) 校长课程开发意识不够
        (二) 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和时间普遍不足
        (三) 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支持不够
第五章 应对策略
    一、着力课程改革培训,提高校长和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一) 努力提高校长的课改"导航"意识和"导航"能力
        (二) 切实提高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二、大力开发课程资源,建设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库
        (一) 坚持以学生为本,开发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
        (二) 坚持自主原则,开发具有农村特色的校本课程
    三、改进管理制度,促进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良性发展
        (一) 确立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制度
        (二) 构建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合作制度
        (三) 建立农村小学经费保障制度
        (四) 完善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激励制度
参考书目
附录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访谈提纲
后记

(10)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桂林市十六中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总论
    ﹙一﹚问题的提出
        1. 培养目标的需求
        2. 新的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3. 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
    ﹙二﹚研究背景
        1.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2.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三﹚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1. 桂林市十六中基本情况简述
        2. 桂林市十六中校本课程开发现状概述
    ﹙二﹚研究方法
        1. 访谈法
        2. 实地观察
        3. 文献分析
三、校本课程开发面临问题的个案研究
    ﹙一﹚校长的课程开发理念问题
        1. 对校本课程开发内涵的认识
        2.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关注重点问题
        3. 校本课程开发出现功利性、形式化的倾向
    ﹙二﹚教师素养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协调性问题
        1. 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欠缺
        2. 教师对知识结构的选择不平衡
        3. 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不足
        4. 教师的团结协作能力欠缺
    ﹙三﹚ 课程开发理论和实践的缺失
        1. 缺少课程专家的有效指导
        2. 缺少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3. 缺少与家长及社区间的配合支持
    ﹙四﹚ 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基础薄弱
        1. 对教师评价能力培训不足
        2. 对校本评价重视不够
        3. 内部评价无法有效保障
四、校本课程开发对策及建议
    ﹙一﹚明确校长办学理念
        1. 明确校本课程开发内涵
        2. 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制度
        3. 构建系统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二﹚提高教师素养
        1. 进行教师校本培训,增强教师课程开发意识与能力
        2. 采取正向鼓励,提高教师实践知识水平
        3. 与实践紧密结合,使教师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4. 在校内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机构,加强教师间的协作
    ﹙三﹚多种渠道丰富校本课程理论及实践积累
        1. 争取课程专家的指导
        2. 加强与其他学校的联系,交流开发经验
        3. 争取家长参与,开发社区资源
    ﹙四﹚ 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1. 对学生的评价
        2. 对教师的评价
        3. 对开发方案的评价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访谈提纲
后记

四、略谈校本课程开发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历史资源与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北海市第二实验学校为例[D]. 宣龙安. 西南大学, 2021
  • [2]潮汕乡土史课程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研究[D]. 柯青苗.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3]智力障碍儿童视觉感知特点及其校本课程开发[D]. 胡思思.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4]基于农耕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以开州区书香小学校本课程为例[D]. 黄东联. 重庆师范大学, 2019(01)
  • [5]基于单一性别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个案研究 ——以无锡市女子一中《女生生涯规划》课程为例[D]. 蒋凌燕.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6(08)
  • [6]小学武术校本课程开展研究 ——以济南市经五路小学为例[D]. 徐婧.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 [7]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百年沉浮(1912-2014)[D]. 张天明.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 [8]《情境模拟 礼仪修炼》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以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学校为例[D]. 高雪. 延边大学, 2011(05)
  • [9]困境与出路: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以江苏省常熟市Z小学为例[D]. 万国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08(08)
  • [10]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桂林市十六中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D]. 陈薇. 广西师范大学, 2006(05)

标签:;  ;  ;  ;  ;  

浅谈校本课程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