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蠕变强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岩石力学,蠕变,砂岩,长期强度
蠕变强度论文文献综述
刘颖,陈芳,邹晨阳[1](2019)在《基于蠕变力学试验的岩石长期强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某开挖岩质边坡后缘裂缝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加,选取边坡表面出露的砂岩试样,通过干燥与饱和状态下单轴蠕变力学试验,比较不同含水状态下岩石瞬时应变、蠕变应变、总应变变化情况,分析其蠕变速率及长期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应力作用下,该类砂岩饱和状态下的应变均大于干燥状态,干燥和饱和砂岩的蠕变应变差异最大,比值范围为20%~31%;受水的作用影响,饱和试样蠕变长期强度较干燥试样下降28. 6%,应加强工程施工及运行过程中降雨量及径向蠕变的监测。(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期刊2019年12期)
尹中凯,尹大伟,王怀远,时超,佟波[2](2019)在《岩-煤组合体试样蠕变强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岩-煤组合体试样蠕变强度特性,制备了岩煤高比为1∶1的砂岩-煤组合体试样,分别进行了应力水平加载时长为2 h和6 h的分级加载蠕变试验,探讨了组合体试样蠕变强度与单一煤样蠕变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应力水平加载时长的逐渐增大,岩-煤组合体试样的蠕变强度、蠕变系数整体呈逐渐降低的趋势;A组组合体试样(应力水平加载时长为2 h)的平均蠕变强度为13.01 MPa,平均蠕变系数为92.02%;B组组合体试样(应力水平加载时长为6 h)的平均蠕变强度为11.39 MPa,平均蠕变系数为80.55%;与A组相比,B组组合体试样的蠕变强度、蠕变系数均降低了12.45%;组合体试样的蠕变强度主要是其内部煤样的蠕变强度决定的,但其值大于单一煤样蠕变强度,这主要是因为组合体试样是一个系统体,砂岩的蠕变变形和损伤减小了主要承载体-煤样的蠕变变形和损伤,组合体试样中的煤样则需要更高的分级应力才能发生加速蠕变破坏而导致其整体性破坏失稳;同时,煤样内原生缺陷的发育程度也影响着组合体试样以及单一煤样的蠕变强度。(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9年10期)
何仕娟,王志良,瞿嘉安,申林方,丁祖德[3](2019)在《昆明泥炭土直剪蠕变特性及长期强度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昆明泥炭土的蠕变特性影响着该地区各类建(构)筑物的长期稳定性和结构安全。采用改进的应力控制式直剪仪,以分级加载方式开展一系列的直剪蠕变试验,研究不同固结压力下剪应变随剪应力与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长期强度与短期强度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昆明泥炭土具有显着的非线性蠕变特性,当剪应力较低时,直剪蠕变曲线表现为衰减稳定蠕变;随着剪应力增大,蠕变曲线会同时出现衰减稳定蠕变和非稳定等速蠕变;当剪应力较大时,则会呈现出加速蠕变现象,并快速发生破坏。在施加水平剪应力的瞬间,泥炭土即产生较大的剪切应变,且瞬时应变随着剪应力的增加而加大,而瞬时应变占总应变的比例逐渐降低,表明泥炭土在高剪应力水平下,蠕变现象加剧。与短期强度相比,泥炭土长期强度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当固结压力为50~400kPa时,长期强度约为短期强度的57%~70%。(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吴明颖[4](2019)在《人工冻土单轴抗压强度及蠕变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冻土的抗压强度与蠕变特性作为冻土的重要性质之一,是冻土工程这一学科中研究的主要内容。从冻土工程学科存在开始,就有大量的研究与试验围绕着这两方面进行了。而由于冻土的多相性造成其物理力学性质的复杂,很难用简单的数学模型说明冻土的抗压强度及模拟冻土蠕变的全过程。此外,由于不同地质条件、温度、荷载、土壤类别、冻结时间和应力历史条件等因素对冻土的抗压强度及蠕变特性的影响权重不同,故而研究各不同影响因素下冻土的抗压强度及蠕变模型对冻土工程的理论研究及工程施工具有重要意义。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各国学者就对冻土的抗压强度及蠕变模型做了各类试验及理论研究。对冻土的抗压强度而言,主要是由冻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上的特征应力确定。该曲线是由冻土的单轴抗压强度试验获得。而蠕变模型理论能基本上反映所描述的冻土的应力、应变与时间的本构关系,合理的本构关系应该建立在对某一种特定的材料进行蠕变试验的基础上来适当地加以选用。对于冻土的蠕变形态则可以采用粘弹性的力学模型,也可以采用各种经验公式进行描述。现如今,有较多学者采用分数阶导数蠕变模型研究冻土的蠕变特性。分数导数实际上是Abel核函数的Volterra型积分,它可以建立温度等因素的分数导数模型,可以精确地拟合冻土的蠕变过程,而且形式简单、统一,在计算过程中需要调整的参数很少,往往比经典的Maxwell模型、经典的Kelvin模型、经典的叁元件固体模型、经典的Burgers模型、经典的西元模型都要精确很多。对于冻土的抗压强度而言,本文主要研究了土的类型、温度、含水率及含盐量四个方面对冻土抗压强度的预测的影响,并建立了冻土的抗压强度预测模型。而对于冻土的蠕变模型,经典Kelvin模型,经典叁元件固体模型固然可以描述冻土的蠕变过程,但对于长期的蠕变过程模拟效果不好,且没有考虑土的类型、温度、含水率及含盐量等方面的影响,所以本文在经典KELVIN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部分相关参数并做分数阶导数分析,建立了新的考虑上述因素的分数阶导数蠕变模型,再经过粒子群算法优化,使该模型更符合冻土的物理特性及工程实际。图[58]表[26]参[80](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6)
郭梦圆[5](2019)在《温度效应下深部黏土强度特性及显式蠕变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冻结法因其不受支护深度及支护范围限制等特点,成为目前深层建井、矿山开挖、地铁隧道等工程中最常用的方法。冻结壁的强度与变形是冻结法施工成功与否的关键,为保证地下工程施工的安全进行,须对冻土的力学特性进行细致的探究。以山西省某矿井黏土为研究对象,本文通过室内力学试验、本构模型推导、FLAC3D数值模拟等方法,探究了冻结黏土强度及损伤变形特性的变化规律。首先通过室内力学试验,得到不同温度下冻结黏土的单轴抗压强度及不同温度和加载等级下冻结黏土的蠕变规律。并对应力-应变曲线和应变-时间曲线进一步分析,得到温度与弹性模量、蠕变速率之间的变化关系。在Singh-Mitchell蠕变经验模型的基础上,修正原模型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并考虑温度效应对冻结黏土蠕变的影响,推导出描冻结黏土蠕变特性的S-M蠕变显式模型。通过分析S-M蠕变显式模型计算值与试验值的对比曲线得到:在应力水平较高时,冻结黏土应变的试验值与S-M蠕变显式模型计算值的吻合情况不太理想。故在S-M蠕变显式模型中引入损伤变量,得到冻结黏土 S-M蠕变损伤模型。根据冻结黏土单轴蠕变的试验数据,对S-M蠕变损伤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优化识别,最终得到的S-M蠕变损伤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冻结黏土的蠕变全过程。为减小试验结果的误差,本文采用重塑黏土再次进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分析温度、含水率对冻结重塑黏土单轴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等的影响特点。根据有关试验结果并利用FLAC3D软件对冻结重塑黏土的单轴压缩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发现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基本吻合,此对实际工程中冻土压缩变形预测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图[45]表[9]参[87](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陶德福[6](2019)在《高强度SiCp/2024Al复合材料蠕变时效成形及回弹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蠕变时效成形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成形技术,广泛应用于飞机机翼的整体壁板,对蠕变时效成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本构建模和回弹预测。目前,国外已将蠕变时效成形技术成功运用在工业生产中,而国内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材料的蠕变时效特性研究是蠕变时效成形技术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本论文以SiCp/2024Al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对SiCp/2024Al复合材料的蠕变行为和回弹展开了研究,建立了SiCp/2024Al复合材料蠕变时效本构模型,研究了SiCp/2024Al复合材料在不同工艺参数下的组织性能演变规律。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为了研究SiCp/2024Al复合材料的蠕变行为,本文对大应变轧制SiCp/2024Al复合材料板材开展了蠕变时效、单轴拉伸试验以及金相试验,分析了不同工艺参数下的蠕变曲线变化规律和力学性能演变规律。当时效温度升高时,SiCp/2024Al复合材料的蠕变应变量增大,稳态蠕变速率增大,力学性能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时效时间延长时,SiCp/2024Al复合材料的蠕变应变量呈小幅度上升,其力学性能逐渐增大;当实验应力增大时,SiCp/2024Al复合材料的蠕变应变量和稳态蠕变速率均呈上升趋势。(2)建立了SiCp/2024Al复合材料的时效硬化本构模型和幂律本构模型,通过对SiCp/2024Al复合材料的蠕变应变量的计算确定了时效硬化本构模型,该模型为有线元模拟提供基础。运用Oringin软件对SiCp/2024Al复合材料的蠕变曲线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SiCp/2024Al复合材料的幂律本构模型。从本构模型中得到的表观应力指数和激活能确定了SiCp/2024Al复合材料的蠕变机制为位错滑移机制。(3)为了研究SiCp/2024Al复合材料蠕变时效成形的回弹规律,本文通过对大应变轧制SiCp/2024Al复合材料板材开展了蠕变时效成形研究,分析了不同工艺参数下回弹率的变化规律。当时效温度升高时,SiCp/2024Al复合材料蠕变时效后的回弹率逐渐减小;当时效时间延长时,SiCp/2024Al复合材料蠕变时效后的回弹率呈减小趋势;当模具半径增大时,SiCp/2024Al复合材料蠕变时效后的回弹率逐渐上升。(本文来源于《广西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焦培培[7](2019)在《植物根系影响土体强度及蠕变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护坡是闭坑矿山、废弃宕口地质环境治理采用的主要措施之一,植物根系加固土体的强度和蠕变性直接影响着治理后生态景观的美观性和稳定性。本文以狗牙根、沿阶草和黑麦草为试验材料,采用固结法制备叁轴复合土样,通过抗拉试验、叁轴剪切试验和叁轴蠕变试验,探讨了根系的抗拉特性、不同根系含量和含水率条件下复合土体的抗剪强度和蠕变变形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加入植物根系的复合土体剪切破坏依然满足摩尔-库伦强度理论。同一类型复合土体,在相同围压下,抗剪强度随着根系含量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在根系含量比较低的情况下,内聚力与根系含量呈正相关关系,随根系含量继续增大,内聚力增长速率变缓,并逐渐达到峰值,当根系含量超过临界值之后,内聚力不再增加;内摩擦角受根系含量的影响不明显;根系加固的土体,内聚力变化显着。加入植物根系能提高土体抗剪强度主要是通过提高内聚力实现的,内聚力大小排序依次是黑麦草>沿阶草>狗牙根,与植物根系单根抗拉强度值大小排序一致。(2)在试验含水率范围内,复合土体与无根素土一样,均表现为内聚力和内摩擦角随含水率增大而降低的负相关关系,且复合土体的内摩擦角变化趋势呈线性负相关。含水率变化引起内聚力变化量较大,复合土体的变化量大于无根素土,且黑麦草复合土体变化量最大;含水率变化引起内摩擦角变化量较小,复合土体的变化量和无根素土相差不大。(3)较低偏应力作用下,复合土体和无根素土均表现为稳定蠕变,区别在于瞬时变形之后无根素土的蠕变速率急剧减少至0,复合土体缓慢减小至0,最后两者都趋于稳定;中等偏应力作用下,两者差别较大,无根素土率先破坏,表现为非稳定变形,复合土体表现为稳定变形,但是随着时间增长,可能会出现因根系拉断导致的阶跃型变形;较高偏应力作用下,复合土体和无根素土都发生非稳定蠕变,直至试样破坏。(4)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无根素土的蠕变变形量明显大于复合土体,根系含量越高,蠕变变形量越小;复合土体的蠕变速率比较小,在试验根系含量范围内,根系含量越高,蠕变速率越小,延缓土体蠕变变形效果越好。(5)含水率不影响复合土体的蠕变形式,对复合土体轴向变形量影响较大,在试验含水率范围内,同一偏应力作用下,含水率越大,蠕变变形越大。在试验含水率范围内,初始含水率越小,复合土体的蠕变变形速率越小,变形达到稳定的时间越长。(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张作良[8](2019)在《不同倾角和贯穿程度下裂隙类岩石强度及蠕变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中的岩体在经受了各种地质作用后都存在一些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隙,而像大坝基岩、高陡边坡岩体以及核废料处置库等大型工程岩体中也含有许多杂乱无章的裂隙,这些岩体裂隙的存在会影响岩体的强度、蠕变特性以及长期稳定性,进而使岩体产生变形、失稳和破坏,给安全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可预估的后果;因此,开展不同倾角和贯穿程度下裂隙类岩石强度及蠕变特性试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深层软岩体流变、蠕变、固流转化统一理论及控制技术的研究”(51674149)和“多场耦合深部软岩固流转化理论及能耗规律的研究”(51374134),采用室内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以水泥、河砂相似材料做成的标准圆柱形类岩石试件进行单、叁轴压缩和蠕变试验,分析了裂隙类岩石试件在不同倾角和贯穿程度下的变形特性、强度特性、破坏形式、裂纹扩展规律以及蠕变特性,并根据单、叁轴条件下室内蠕变试验结果选取相符合的蠕变本构模型,利用Origin软件与试验数据拟合得出蠕变方程的参数,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进行模型试件蠕变模拟,进行与室内蠕变试验同等条件下的数值模拟研究。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和内容如下:(1)标准圆柱形类岩石试件的制备。试验准备阶段,在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并梳理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相似材料的选择原则选取水泥和河砂作为软岩相似材料,并利用相似叁定理验证以水泥、河砂和水制作标准圆柱形类岩石试件的可行性,最后用单裂隙试件模具制备出不同倾角和贯穿程度的裂隙试件并为其编号。(2)在单、叁轴压缩条件下,裂隙倾角和贯穿程度对单裂隙类岩石强度、变形及破坏特性影响的研究。通过对制备的单裂隙类岩石试件进行单、叁轴压缩试验,分析了应力-应变全程曲线、峰值强度、弹性模量及其试件破坏模式随裂隙倾角和贯穿变化的规律,并对比分析了单、叁轴压缩条件下各力学参数随倾角和贯穿变化的差异,发现裂隙倾角和贯穿对类岩石试件力学参数的影响比较显着,但两者对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以及破坏模式的影响并不等同。最后,根据单、叁轴峰值强度及压缩试验条件并利用Excel软件作出相应的莫尔应力圆,结合莫尔-库伦公式求解出各倾角-贯穿组合试件的内摩擦角?和内聚力C。(3)在单、叁轴蠕变作用后再压缩条件下,裂隙倾角和贯穿程度对试件力学参数影响的研究。通过对各倾角-贯穿组合试件进行单、叁轴蠕变试验后再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分析了中低应力水平作用下的蠕变行为对试件力学参数影响的规律,发现低应力水平下单轴蠕变行为在峰值强度方面对小倾角试件起劣化作用,对大倾角试件起强化作用,且中低应力水平下的单、叁轴蠕变行为对峰值强度、弹性模量以及裂纹扩展规律的影响不一样。(4)在单、叁轴蠕变试验条件下,裂隙倾角和贯穿程度对单裂隙类岩石蠕变规律研究。首先分析了经典蠕变时间曲线,研究和推导了蠕变分析常用实验法的经验公式和模型法的组合方式以及多种复杂模型的蠕变方程,其次讨论了直接试验和参数反演两种模型参数确定方法。最后通过对各倾角-贯穿组合试件进行分级加载的单、叁轴蠕变试验,发现倾角和贯穿对单轴稳态蠕变率的影响规律比较简单,在讨论倾角对单轴稳态蠕变率的影响时,倾角起主导作用,贯穿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即在25%、50%、75%和100%贯穿下,单轴稳态蠕变率均是随着裂隙倾角的增大而减小。而在讨论贯穿对单轴稳态蠕变率的影响时,贯穿起主导作用,倾角的影响比较微弱,即各倾角试件的单轴稳态蠕变率均是随着贯穿程度的增加出现了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与单轴稳态蠕变率变化影响不同,裂隙倾角和贯穿程度对叁轴稳态蠕变率的影响比较显着且复杂。(5)单裂隙类岩石单、叁轴蠕变试验曲线拟合与数值模拟分析。利用Origin数据处理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验证了蠕变经验公式模拟岩石蠕变的可行性,发现幂函数型经验公式()=(6+(7~((8)对衰减蠕变和稳态蠕变阶段的吻合性良好,是比较理想的蠕变曲线拟合模型。选取合适的蠕变方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各倾角-贯穿组合试件位移、应力以及蠕变的分布规律,发现蠕变作用下应力集中和大位移区域都分布在裂纹尖端附近,与单、叁轴压缩试验条件下试件破坏模式和裂纹萌生、扩展规律基本吻合,说明缺陷区域容易发生应力集中和大变形,是岩土工程掘进和支护中应该关注的重点区域。同时,数值模拟结果与室内模型试验结果相互吻合,证实了类岩石模型试验和ANSYS数值模拟的可行性和正确性,这对复杂条件下岩土工程的设计、施工和支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3-31)
武岳,李建平,杨忠,郭永春,马志军[9](2019)在《含有Cu、Mo、Sn的高强度蠕墨铸铁的蠕变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一种含有Cu、Mo、Sn的高强度蠕墨铸铁在623~823 K、40~150 MPa的蠕变行为,观察了不同形态的蠕变损伤组织并分析了蠕变变形及断裂机理。当T/Tm>0.5(T为使用温度,Tm为蠕墨铸铁熔点)、载荷大于150 MPa时这种蠕墨铸铁的蠕变变形显着,且变形主要来自基体变形、蠕变空洞的形核长大以及石墨/基体界面的开裂。随着温度的提高和载荷的增加,蠕变变形逐渐由晶界移动转变为晶内变形。在蠕变过程中有两种开裂机制:(I)微裂纹在石墨/基体开裂处形核长大并优先沿铁素体向基体扩展,与邻近石墨/基体开裂连接而逐渐形成主裂纹;(II)晶界处的蠕变空洞形核长大转变成蠕变裂纹。氧原子通过石墨的连通性向组织内部扩散,造成上述两种裂纹表面氧化。由于,石墨、铁素体、珠光体叁者性能的差异,石墨/铁素体界面比石墨/珠光体界面更易发生开裂。另外,在773 K、823 K组织中的珠光体分解明显,层片状渗碳体逐渐转变为短棒状,在晶界附近则以颗粒状为主。(本文来源于《材料研究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勇,许鹤君,巴发海[10](2018)在《蠕变强度外推数据处理的EXCEL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蠕变强度是耐热钢和高温合金的重要力学性能指标之一。通常采用短时蠕变试验结果合理外推长时蠕变性能的方法获得蠕变强度。分析介绍了工程中常用的等温线法和时间-温度参数法外推蠕变强度的计算过程,利用EXCEL软件的趋势线、回归分析以及单变量求解功能实现了外推公式的拟合求解和蠕变强度的外推计算,为蠕变试验的数据处理和复杂外推计算过程的实现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的操作方法。(本文来源于《物理测试》期刊2018年05期)
蠕变强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岩-煤组合体试样蠕变强度特性,制备了岩煤高比为1∶1的砂岩-煤组合体试样,分别进行了应力水平加载时长为2 h和6 h的分级加载蠕变试验,探讨了组合体试样蠕变强度与单一煤样蠕变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应力水平加载时长的逐渐增大,岩-煤组合体试样的蠕变强度、蠕变系数整体呈逐渐降低的趋势;A组组合体试样(应力水平加载时长为2 h)的平均蠕变强度为13.01 MPa,平均蠕变系数为92.02%;B组组合体试样(应力水平加载时长为6 h)的平均蠕变强度为11.39 MPa,平均蠕变系数为80.55%;与A组相比,B组组合体试样的蠕变强度、蠕变系数均降低了12.45%;组合体试样的蠕变强度主要是其内部煤样的蠕变强度决定的,但其值大于单一煤样蠕变强度,这主要是因为组合体试样是一个系统体,砂岩的蠕变变形和损伤减小了主要承载体-煤样的蠕变变形和损伤,组合体试样中的煤样则需要更高的分级应力才能发生加速蠕变破坏而导致其整体性破坏失稳;同时,煤样内原生缺陷的发育程度也影响着组合体试样以及单一煤样的蠕变强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蠕变强度论文参考文献
[1].刘颖,陈芳,邹晨阳.基于蠕变力学试验的岩石长期强度研究[J].水力发电.2019
[2].尹中凯,尹大伟,王怀远,时超,佟波.岩-煤组合体试样蠕变强度特性研究[J].煤矿安全.2019
[3].何仕娟,王志良,瞿嘉安,申林方,丁祖德.昆明泥炭土直剪蠕变特性及长期强度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9
[4].吴明颖.人工冻土单轴抗压强度及蠕变理论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9
[5].郭梦圆.温度效应下深部黏土强度特性及显式蠕变本构模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9
[6].陶德福.高强度SiCp/2024Al复合材料蠕变时效成形及回弹机制研究[D].广西科技大学.2019
[7].焦培培.植物根系影响土体强度及蠕变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8].张作良.不同倾角和贯穿程度下裂隙类岩石强度及蠕变特性试验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
[9].武岳,李建平,杨忠,郭永春,马志军.含有Cu、Mo、Sn的高强度蠕墨铸铁的蠕变行为[J].材料研究学报.2019
[10].李勇,许鹤君,巴发海.蠕变强度外推数据处理的EXCEL方法[J].物理测试.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