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进展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进展

任景文武振芳乔忠(内蒙古北方重工集团医院药剂科014030)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0-0412-03

【摘要】血清药物化学是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新领域。本文在对近年来有关文献进行检索,并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实践经验和认识,对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理论体系、研究特点以及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理论体系研究特点研究意义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核心,但由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以及有效成分对机体作用的协同性,使得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十分困难。近年来,针对中药物质基础的研究出现了很多新理论和新方法[1],其中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发展与应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以传统药物化学方法为基础,综合应用多种现代技术,研究血清中的化学物质,观测血清中外源性活性物质及其作用和代谢规律,是迅速发展起来的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较为科学的一种方法[2]。

1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理论体系

1.1概念的提出

1988年,日本学者田代真一第一次提出了“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随后更多的学者参与了进来。在我国,王喜军等[3]陆续提出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及理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理论及实践”,完成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方法的建立与实施”的系统研究工作,明确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定义,即以药物化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为基础,多种现代技术综合运用,分析鉴定中药口服后血清中移动成分,研究其药效相关性,确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并研究其体内过程的应用学科。

1.2研究范畴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范畴应该包括以下10个方面[3]:

1.2.1给药样品成分分析及品质评价建立给药样品的全成分指纹图谱,明确给药样品中所含原型成分,测定主要成分的含量,控制给药样品质量的稳定和均一。

1.2.2实验动物的选择依据所研究中药所含的成分,从动物对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角度去考虑,选择与人体代谢行为相同或相似的动物,真正模拟药物得体内过程[4]。

1.2.3给药方案的确定两种给药方案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即传统方式,给药剂量,次数,途径均按照原方要的规定进行折算;现代方式,提高给药剂量连续多次,或以主要成分的“稳态浓度”为指导,确定给药时限[5]。

1.2.4采血时间及采血方式的确定末次给药后0.5~0.6h以内,分次由门静脉及下腔静脉采血,通过在线检测而确定。

1.2.5含药血清样品的制备综合运用有机溶剂萃取法,有机溶剂沉淀蛋白法,重金属盐沉淀蛋白法,有机酸沉淀蛋白法,热水浴法,固相萃取法及超滤法等方法,使血中移行成分被高度富集,干扰成分被尽量去除。

1.2.6血清样品的分析综合运用气相色谱法,气质联用法,薄层扫描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现代分析方法,认定血中移行成分。

1.2.7血中移行成分的制备综合运用现代色谱技术,膜分离技术等,富集并纯化血中移行成分,为下一步药效学试验提供原料。

1.2.8血中移行成分与中药传统疗效相关性研究选择所研究中药的适应症动物模型,细胞模型,以及基因组或蛋白组,进行药效相关性研究,确定药效物质基础。

1.2.9有效成分的代谢产物及代谢途径研究运用现代生物药剂学及代谢化学方法,研究已确定的有效成分的代谢产物及代谢途径,阐明其直接作用形式及作用机理。

1.2.10中药及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以体内直接作用物质为指标,多成分同时分析,阐明复方整体的药动学特征,确定最佳给方案。

2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特点

传统中药多为口服给药,无论经过何种途径,其有效物质必须以血液为介质输送到靶点,从而产生作用。因此,给药后的血清才是真正起作用的“制剂”,血清中含有的成分才是中药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6]。

2.1血清药物化学在单味中药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

唐氏等[7]对单味中药土茯苓的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表明,大鼠含药血清中的特征峰代表的物质很可能为原型成分,即药效成分。

邓等[8]对大黄抗内毒素有效组分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结果在给药后大黄药材共检出22个成分入血,其中大黄酸含量最高,其他蒽醌类成分含量较低。无论给大鼠的灌胃样品是大黄游离蒽醌提取物还是大黄结合蒽醌提取物,存在于大鼠血清中化学成分是相似的,以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为主,提示这些成分可能是大黄抗内毒素的主要药效物质,但是大黄入血成分可能并不全是其抗内毒素的有效成分。

方建国等[9]研究大鼠中大青叶的血清药物化学,大青叶水煎液灌服大鼠含药血清中的特征峰代表物质主要有3个,且通过比较色谱和光谱图,在相同的保留时间下,含药血清与灌胃药液没有相同的物质,表明以上3种物质均为大青叶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它们有可能是大青叶的药效物质。

王喜军等[10]对茵陈蒿展开研究,发现其给药血清中主要药源性物质6,7-二甲氧基香豆素,并通过药效学试验发现其具有利胆、抗炎、利尿、降血脂等一系列茵陈蒿生药的药效,从而证明其是茵陈蒿的有效成分。

此外,有许多学者对地黄[11]、当归[12]、葛根[13]、补骨脂[14]等中药材展开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并取得一些可喜成果。

2.2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复方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

中药研究的一贯思路是从中药复方中提取分离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再研究其药理作用,然后总结己知主要成分作用之和。但中药复方具有成分多、口服给药及随证用药三大特点。考虑到中药复方具有的特征,建立适合于中药复方特点的研究体系,对中药复方的有效性、安全性加以研究,对阐明其作用机理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引用具体的研究示例如下:

2.2.1复方五仁醇胶囊[15]

分别采用HPLC指纹图谱和UPLC-MS/MS分析制剂主要成分及大鼠灌胃给药后血液中产生的药源性成分,制剂HPLC指纹图谱标定共有峰26个,鉴定成分7个,分别为人参皂苷凡Rgl、人参皂苷Rhl、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予酯甲、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灌胃给药后血清中产生药源性成分13个,其中8个为制荆原形成分,其余5个为代谢产物,8个原形成分中4个得到鉴定,分别为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昧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

2.2.2酸枣仁汤复方[16]

采用HPLC-ELSD法对复方酸枣仁汤及其君药酸枣仁有效部位的血清样品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溶剂法制得的复方总皂苷血清样品的HPLC色谱图中有9个主要色谱峰,其中保留时间为33.26min的色谱峰与酸枣仁皂苷A色谱峰一致,从大鼠血清样品中检测到枣仁皂苷A等成分。

2.2.3六位地黄丸

王喜军等[17-18]对六味地黄丸进行了血中移行成分的分离及结构鉴定以及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给药后从血中发现了11个入血成分,对这11个血中移行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共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成功地分离鉴定了六味地黄丸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

2.2.4黄连解毒汤

孙健等[19]做了黄连解毒汤及其含药血清的化学成分及抗肿瘤作用对比研究实验,结果经黄连解毒汤样品及其含药血清对比,初步确定了10个来源于复方的原型成分,尚有几个代谢产物,但一些原方剂中的主要成分并未在血清中检测到。说明中药复方在体内的物质基础,并不只是原方剂的主要成分,可能是代谢产物或者其他成分才是体内的药效物质基础。

2.2.5银翘散

姜霞等[20]对银翘散的血清药物化学进行研究,从灌胃银翘散的大鼠血中发现了15个入血成分,其中3个为新产生的代谢产物;12个成分为银翘散所含成分的原型,其中有一成分是来自金银花中的绿原酸。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为阐明该方配伍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奠定了实验基础。

此外,还分别有学者对生化汤[21]、双参宁心方[22]、醒脑滴丸[23]、归苓片[24]等复方中药展开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3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意义

3.1中药及复方质量标准化

研究通过中药血清药化学的研究确立被国际认可的有效成分,以此为指标通过HPLC,GC等手段,建立国际标准化的定性定量方法,从而使中药及其复方质量标准化。Ya-liWang[25]采用HPLC-DAD-MS分析兔灌胃当归提取物后吸收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宋金春等[26]采用HPLC色谱指纹分析方法研究大鼠灌服生化汤后血清的HPLC指纹图谱;Jian-YangPan等[27]采用HPLC-DAD-MS(ESI)方法分析了大鼠灌胃双丹颗粒后在血浆中吸收和代谢的成分。DonghuiYang[28]采用血清药化学的研究思路,以HPLC-PDA-MS对猪口服补阳还五汤后的血清进行成分分析,鉴定出9个化合物,其中8个为代谢产物。

3.2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的明朗化

中药复方的配伍从传统中医理论方面解释为君、臣、佐、使,君药如何确立及各药的配伍意义等都存在严重分歧。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在全面分析复方入血成分、确定复方药效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主要药效成分的体内动态、成分间相互作用及消长规律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科学地诠释复方的配伍规律,推动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3.3中药给药方案的科学化

虽然中药现代化研究已经开展多年,成分、药效研究已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但尚不能确定中药的科学给药方案。通过中药及复方给药后血中移行成分分析确定体内直接作用的物质;根据该移行成分的经时变化规律来建立中药及复方科学给药方案,即根据血中移行成分的半衰期确定给药间隔;根据生物利用度,分布容积,及有效浓度确定给药剂量,加之整体代谢规律确立配伍用药方案,从而使中药真正实现规范化、科学化。

3.4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法的完善化

血清药理学属于一种模糊的黑箱式操作,不能明确中药的入血成分,无法确定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因此,血清药理学实验必须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指导下进行,依据给药后入血成分数和量的变化规律,制定合理的给药及采血方案;依据血清色谱指纹图为指导,选择适当的方法去除血清中固有成分及内源性杂质高度富集入血成分。

4展望

中药血清药化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解决了一系列中药现代化面临着药效物质基础不清楚,疗效不确切,药理学及毒理学基础研究不明确深入等问题,能清楚地阐述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加之中药指纹图谱在中药物质基础研究领域的应用[29],解决中药药物血清深入研究的难点-有效化学指标成分的分析及跟踪检测,使中药药物的血清体外研究上一个新台阶。与其他相关学科相互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必将使中药血清药化学更加广泛地应用到中医药研究的的各个领域,从而促进了新药的开发,推动中医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郭立民,王长云,顾谦群,等.中药复方效应物质基础研究方法及其发展趋势[J].中成药,2007,29(1):118-121.

[2]潘卫松,何希辉,张宏印,等.血清药理学、血清化学和中药药代动力学[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基础研究,2002,4(3):53-55.

[3]王喜军.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0):789-792.

[4]HeYZ.ThegeneralsituationinstudyonserumpharmacologyandserumpharmacochemistryofChinesemedicineinJapan[J].ForeignMedSci:TraditChinMed,1998,20(5):3-7.

[5]黄熙,蒋永培,臧益民,等.方剂化学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1995,26(10):546-549.

[6]刘昌孝.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难点和热点[J].药学学报,2005,40(5):395-401.

[7]唐泓皓,王伟,刘斌,等.单味中药土茯苓血清药物化学的初步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6):342-345.

[8]邓翀,吴怡,盂宪丽,等.大黄抗内毒素有效组分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8,24(2):31-33.

[9]方建国,彭静,王文清,等.大青叶在大鼠中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6):434-437.

[10]王喜军,李廷利,孙晕.茵陈蒿汤及其血中移行成分6,7–二甲氧基香豆素的肝保护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20(2):239-241.

[11]丁岗,崔瑛,盛龙生,等.地黄血清药物化学的初步研究[J].中国天然药物,2003,1(2):85-88.

[12]王亚丽,梁逸曾,陈练,等.当归活性成分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4,18(sup):75-79.

[13]张梅,邱丰,谢学军,等.葛根血中移行成分高效液相色谱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3):215-217.

[14]王宇卿,闫明,陈文,等.补骨脂血清药物化学的初步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8,17(5):396-399.

[15]窦志华,丁安伟,王陆军,等.复方五仁醇胶囊血清药化学研究[J].中草药,2006,37(8):1137-1140.

[16]黄从善,陈婧,刘焱文.复方酸枣仁汤有效部位大鼠血清化学成分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5):522-524.

[17]王喜军,孙文军,张宁,等.六味地黄丸血中移行成分的分离及结构鉴定[J].中国天然药物.2007.5(4):277-280.

[18]王喜军,张宁,孙晖,等.六味地黄丸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中国天然药物,2004,2(4):219-220.

[19]孙健,温庆辉,李夏,等.黄连解毒汤及其含药血清的化学成分及抗肿瘤作用对比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8):1526-1528.

[20]姜霞,何再安,刘焱文.银翘散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7,9(4):15-16.

[21]宋金春,曾俊芬,胡传芹,等.生化汤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3):977-979.

[22]孙宇扬,刘建勋,吴晓洋,等.双参宁心方血清药物化学和抗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5):36-37.

[23]阳长明,陈玉平,石任兵,等.醒脑滴丸血清药物化学研究(Ⅰ)[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9):621-622.

[24]曹艺,朱丹妮,林志宏,等.归苓片血清药物化学研究(1)[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7,38(6):519-522.

[25]Ya-liWang,Yi-ZengLiang,Ben-MeiChen,etal.LC-DAD-APCI-MS-basedscreeningan-danalysisoftheabsorptionandmetabolitecomponentsinplasmafromarabbitadmin-isteredanoralsolutionofdanggui[J].AnalBioanalChem,2005,383:247-254.

[26]宋金春,曾俊芬,胡传芹.生化汤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3):977-979.

[27]Jian-YangPan,Yi-YuCheng.Identificationandanalysisofabsorbedandmetaboliccom-ponentsinratplasmaafteroraladministrationof‘Shuangdan’granulebyHPLC–DAD–ESI-MS/MS[J].JournalofPharmaceuticalandBiomedicalAnalysis,2006,42:565-572.

[28]DonghuiYang,ShaoqingCai,HongyuLiu.On-lineidentificationoftheconstituentsofBuyangHuanwuDecoctioninpigserumusingcombinedHPLC-DAD-MStechniques[J].JournalofChromatographyB,2006,831:288-302.

[29]谢培山.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是中草药质量控制的可行策略[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1,12(3):141-144.

标签:;  ;  ;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