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迁建企业固定资产的财务核算(论文文献综述)
张锋[1](2021)在《浅谈疾控中心基建财务管理》文中研究指明行政事业单位基建项目的建设内容多,周期长,财政资金量大,加强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范基本建设财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效益,保障财政资金安全以及降低廉政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述疾控中心基建项目情况,概述基建项目会计核算改革及意义,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并对疾控中心基建财务管理提出建设意见。
胡少翔[2](2020)在《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是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它反映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的全过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是贯穿整个移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保证移民档案完整、准确和有效利用的基石。做好移民档案管理工作,对推进移民安置工作,服务移民群众具有重要作用。为规范移民档案管理,国家颁布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办法》,对移民档案的管理体制与职责、归档与移交、档案验收、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奖励与处罚等作出了规定。但在移民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移民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有效利用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如何完善移民档案管理工作,是档案界和移民界亟待重视与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以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管理为例,通过实地参与归档工作,围绕实际归档情况,对照移民档案管理办法,识别其中需完善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首先从移民档案管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展开,阐述了移民档案及管理的作用、意义,介绍了ZHW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移民安置实施、移民档案管理的概况,梳理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政策规定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为下文的研究做铺垫;其次,从前期工作、实施工作、管理监督、资金财务四个方面介绍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实际归档情况,并分别参照移民档案管理办法中对应的归档要求,指出档案中问题,分析成因,提出建议;最后,将问题进行归纳,结合J县移民档案管理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对移民档案归档范围中不完善之处的研究,提出了归档范围分类逻辑不清、指标设计深度不够、保管期限划分标准不清等问题,并提出对应的修订建议;二是针对移民档案管理办法中有关管理职责、人员、移交等方面的条款提出完善意见;三是根据J县移民档案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归纳出档案意识薄弱、档案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档案利用不善等问题,提出了增强档案意识、加强培训指导、完善档案利用制度等建议。
张欣[3](2020)在《国民政府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研究》文中认为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的前身是重庆电力炼钢厂,该厂于1919年成立。由于军阀混战,该厂的筹备工作时断时续,并未有所出品。1937年1月,该厂因经费不足被兵工署接收,并继续之前的筹备工作。1939年1月1日,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正式成立。全面抗战时期,该厂机器设备、部门厂房及职工人数不断扩充,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钢铁的产量和品种也在不断增加。抗战胜利后,该厂奉兵工署令紧缩编制、遣散部分员工,到1949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后而暂停生产,一共经历了13年的发展。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成立以来,凭借着兵工厂在资金来源、原料订购、产品销场等方面拥有的优势,成为了战时重庆生产兵工用钢最主要的国营钢铁厂之一,在重庆钢铁界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为研究对象,基于所搜集的史料,采用史料分析、计量统计、归纳演绎、历史比较等研究方法,对该厂的发展历程、管理体制、产品生产及工艺创新等进行论述,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有所增益。由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兵工厂借鉴了近代西方国家的工厂制度,所以在组织架构上,该厂由厂长集中统一领导,并且有标准的编制系统,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人事管理上,该厂的各部门主管一般选派具有冶金专门知识的人担任,并颁布了一些有关职工出勤和生产奖惩的条例,以作为他们升降去留的依据。另外,该厂非常重视对职员和技术工人的培训,开办了各类技工训练班和职业学校,为工厂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在财务管理上,工厂有严格的普通会计与成本会计制度,每一笔账目都能做到有迹可循;当工厂年度结算后有盈余时,除弥补往年积亏外,剩余的20%解缴兵工署,80%则用于改良及充实机器设备、增加福利设施、发放奖金等。在职工生活上,工厂制定并实施了保障他们生活的福利制度,涉及衣食住行、医疗卫生、文教娱乐等方面,调动了职工们的生产积极性。总之,以上这些科学的近代化工厂管理制度是维系该厂高效有序运转的纽带。全面抗战时期,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的主要任务是为各兵工厂武器生产提供所需的钢铁,包括第二十一兵工厂的枪管钢、枪件钢、刺刀钢,第三十兵工厂的掷弹筒钢,以及各兵工厂需要的冲模钢、工具钢等,还辅助生产一些兵工器材。因此,该厂生产的产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抗战时期兵工原材料的匮乏,相当于间接地参与到了国家军事抗战的队伍中。但是由于重庆近代钢铁工业起步晚、基础薄弱、技术和设备方面还比较依赖外国,加之在极端的战争环境下,交通受阻,各种原材料缺乏。所以,总体而言该厂的钢铁年产量不高,质量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不过也正因如此,全厂职工攻坚克难,利用当地资源自制冶炼设备、进行冶炼技术创新、努力研制进口材料的替代品,保障了工厂持续不断的生产。总之,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作为重庆最主要的国营钢铁厂之一,它的成立在重庆近代钢铁工业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它的发展是重庆近代新式钢铁工业成长的一个缩影。并且它在培养后方冶金工业人才、支援重庆各兵工厂的军工生产、取得抗战的最终胜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明英[4](2019)在《N电力公司基本建设财务控制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基本建设项目的规模也在大幅扩张。然而,我国电力企业基本建设项目由于建设周期长、涉及利益主体多、资本密集度高等特征,基本建设项目超概算、投标单位履约不力、竣工验收不合格等问题一直层出不穷。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不规范的基本建设财务控制制度导致的。因此,电力企业为提高基本建设项目的效率和效益,首先要健全基本建设财务控制的制度并将该制度严格贯穿基本建设项目全过程。本文运用内部控制五要素理论来分析N电力公司基本建设财务控制的现状,运用案例分析法、访谈法及定性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评价其基本建设财务控制的成效。N电力公司在组织架构、项目决策、项目准备等方面都颇有成效,但总体仍存在三点问题,分别是基本建设财务风险控制矩阵不规范,概算控制执行不严格,以及竣工结算和决算数据信息不准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相应的建议来完善N电力公司基本建设财务控制体系。第一,优化基本建设财务风险控制矩阵,使控制活动更具有针对性。第二,优化概算控制活动。规范财务部门在概算编制中的职责,实时更新造价数据,建立概算动态预警。第三,优化竣工决算和结算控制活动,建立严格的竣工验收流程和制度规范,规范竣工结算报告。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深化了电力基本建设财务风险控制矩阵和概预算动态管理,为电力行业其他公司基本建设财务控制提供参考依据。但本文根据案例研究得出建议在电力行业是否具有实际可操作性还有待验证。
王瑶琳[5](2019)在《电网企业财务稽核的电改应对策略研究 ——以L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电力行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2015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电力改革的相关意见条例,代表新一轮电改拉开了序幕。改革将传统的售电赚取差价的模式推翻,改为收取“过网费”,使得电网企业的盈利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在这种输配电价改革环境下,电网运营利润空间及盈利水平受到严格限制,对电网企业运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稽核工作兼具履行监督运营、促进管理和价值提升的功能,势必需要从内容和方法上进行相应调整,探究相应的应对措施,发挥稽核的新职能和作用,适应电改新环境,从而提升企业盈利水平。当前我国电网企业受电改政策的影响,财务稽核工作还处于优化转变中,本文以L公司为例,研究电网企业财务稽核的方式及其应对策略。首先,对国内外财务稽核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概述了财务稽核的理论;其次,阐述了电网企业的特征和发展历程,分析了电网企业财务稽核管理的现状和输配电价改革的主要影响,提出改进财务稽核工作的必要性;随后,结合电改政策内容,通过对L公司财务稽核模型的深入分析,探寻电网企业财务稽核应对策略的方向和途径;最后,从预警指标、稽核平台、稽核管理机制、稽核人员等方面提出具有现实意义且可行的财务稽核工作应对策略。L公司是国家电网公司下属的子公司,在财务稽核管理上具有示范性和代表性。本文在内部控制、财务实时监督等理论的基础上,以电力改革为背景,以核定电价和成本监审为核心,提出相应的财务稽核改进策略,促进财务稽核效果的提升,对推动企业健康稳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其他电网企业提供良好的参考价值,以达到防范核价相关新型风险、创造和提升企业价值的目的,最终促进整个电力行业的发展。
刘霞[6](2019)在《基于哈佛框架的财务报表分析 ——以华北制药为例》文中指出医药行业作为“生命行业”,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各类医疗改革政策的出台,一方面体现出我国政府对民生关心的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另一方面体现出我国对医药领域做出了更高的要求。华北制药集团作为国内外医药产业龙头企业,至今有近七十年的发展史,在中国的医药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地位。本文以石家庄的本土企业——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为案例,通过对其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发展历程以及重组升级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针对其现阶段的经营状况,发现其存在应收账款收回困难,企业负债大等问题,并存在产区搬迁、环保压力大等发展上的阻碍,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建立全面预算机制等具有可行性的建议,以促进企业的经营发展,同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估该公司的投资价值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通过对华北制药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发展历程以及重组升级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研究,通过对数据模型软件mintab的分析,改进了财务报表系统,进一步完善了财务分析框架。本文利用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006-2017年年度财务报告,结合数据模型软件mintab建立的回归度和拟合优度图,分析企业五年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赢利能力,针对其现阶段的经营状况,发现其存在应收账款收回困难,企业负债大等问题,并存在产区搬迁、环保压力大等发展上的阻碍,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建立全面预算机制等具有可行性的建议,以促进企业的经营发展,同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估该公司的投资价值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的创新点是将哈佛分析框架与数据模型相结合,以哈佛分析框架为基础,融入数据模型中的拟合优度图及回归分析图等,以更为直观易懂的图表方式加以呈现,通过分析数据模型说明该公司财务报表中的某些数据的关联性,也通过数据模型说明日常关注的数据可能并不是我们所认定某一现象形成的主因,并通过这一数据分析给予相应的观点及建议。
章国琴[7](2019)在《高校独立学院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以ZZ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校独立学院也称为高校独立办学的二级学院,是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实施本科教育的高等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为了鼓励社会力量办学而产生的一种新教育投资形式。作为新的教育模式,其内部控制在实际执行中有着诸多的漏洞与隐患,故本文选择了高校独立学院研究为主体进行探讨内部控制问题。通过查阅近三十篇国内外有关内部控制的文献,国内内部控制法律法规,教育部、财政厅发布的通知公告以及其他学者有关于独立学院内部控制的学术论文,本文采用COSO报告的五种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以浙江省ZZ学院为例对独立学院目前在内部控制方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作出了分析。通过对完善ZZ学院内部控制的必要性进行阐述,提出对建立和强化ZZ学院内部控制体系和机制的(1)调整组织结构,明确内部控制目标;(2)健全经费制度,降低办学风险;(3)实现资产管理,维护国家资源;(4)畅通信息沟通,建立公开机制;(5)强化监督监察,全面内控审计五个可行性措施。本文主要针对独立学院的特点,提供有效建立内部控制的建议,从而使独立学院的内部控制体系和机制能够进一步完善,推动独立学院可持续、稳定的发展。
翁琳琳[8](2018)在《营改增对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影响及增值税纳税筹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2009年起,我国就开始了税制改革的探索,寻求更适合经济发展的税制结构。2016年5月1日开始,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建筑业等营业税纳税人被纳入试点范围从缴纳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建筑业作为我国经济的基础性和支柱性产业,此次税改对其带来的影响必将牵连和辐射到社会各行业领域,研究营改增对建筑行业带来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税收筹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税收中性、公平课税、博弈论、契约理论等相关理论,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梳理了相关概念及文献等,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从实际税负、利润、现金流、会计核算方法等方面分析了营改增对企业带来的影响。本文在纳税筹划方案的设计中,主要从减轻税负和增加净现金流入量、获取货币时间价值的角度,对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物资采购、租赁固定资产、劳务用工、混合经营、税款缴纳时间等5个方面进行了纳税筹划,结合中建QZ迁建项目数据进行了具体的增值税纳税筹划方案设计,并分析了筹划风险及应对措施。通过研究发现,在改革后的一年半时间内企业流转税税负比为3.22%,相比不进行改革情况下的税负比3.33%,税负得到了降低,但是剔除建筑业作业周期长大部分项目属于2016年4月30日前开工的老项目可以采用简易计税方法的情况,采用一般计税方法分析企业承担的流转税税负实际上达到4.87%,增幅达46.2%,所以营改增常态化模式下将导致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税负增加。同时,营改增导致了企业毛利率从上年的8.8%降低到8.2%,企业为了获得足够进项税额导致了购建固定资产和支付债务相关的现金流出的增加。在纳税筹划方案设计中,企业取得的进项税额低于合同总额的7%时,应该选择简易计税来降低税负,同时根据不同纳税人的报价应合理进行供应商的选择。混合经营情况下应该分别计税,否则从高适用税率会导致企业税负增加。根据企业可能面临的政策掌握不熟练、发票管理不规范、与纳税机关认定差异风险,提出了要增强财务人员的素质、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加强与税务机构沟通的应对措施。本文的研究对建筑行业的同类企业有借鉴意义。
徐纯[9](2017)在《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2015年12月8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指出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审计制度,健全有利于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审计管理体制。2016年5月17日,审计署在《“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审计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提升审计能力,提高审计效率,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中,多次强调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这既是对过去三十多年审计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发挥更大作用的深切期待和更高的要求。我国国家审计机关自1983年成立以来,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推动民主法治建设、维护财政经济秩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改革发展、强化权力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为我国国家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也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际,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国家审计制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成为了当今的重要课题。古人有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总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和明鉴。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审计史也是一部国家的兴衰史,是一部国家治理发展史,是一部不同利益博弈、不同思想交锋、不同文化碰撞、不同制度更替的历史(刘家义,2015)。通过梳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自1983年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为进一步完善现代国家审计制度提供分析依据。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文献资料不多,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领域,如绩效审计制度、环境审计制度、预算审计制度等;或者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内容,如国家审计制度的文化变迁、审计对象的变迁、审计目的的变迁等,;亦或是集中于对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某一具体方面的研究,如审计制度变迁的表现、制度变迁的动因或者制度变迁的路径。为了进一步促进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完善,并为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因此有必要全面详细地梳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发展脉络。基于内容分析法,本文以1995年至2015年审计署发布的《关于上一年度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文简称“政府审计工作报告”)、1984年至2016年历任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下文简称“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2003年至2016年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等文本资料为研究切入点,梳理和把握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建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来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从而使内容描述获得了一定的历史价值。本文既从原理上阐明国家审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动因,又通过历史考察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一般过程及变化发展规律,从而为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依据,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九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介绍本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本文的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制定了研究框架和各章写作安排。本章是本文的整体规划。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阐述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和内容分析法的相关研究,发现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以及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三个方面;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分析、比较分析、情感分析、趋势分析和可读性分析五个方面。本章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研究机会,这是本文的研究前提。第三章: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对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深入辨析后,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然后,结合近代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新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以及我国制度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探究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第四章: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章构建了由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组成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国家审计功能、国家审计根本目标和国家审计组织体制,探讨了国家审计体制。从审计组织方式、审计实施方式、审计评价方式、审计结论作出、审计报告方式、审计成果运用和审计人员管理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国家审计机制。通过构建该理论框架,为后文进一步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奠定基础。第五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为研究切入点,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以上报告及公告进行词频分析、关键词分析、语义网分析、聚类分析、情感分析以及主题分析,全面细致地梳理和把握了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确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第六章: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本章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分别计算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的可读性得分,并与相关审计信息接收者的受教育程度相配比,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检验国家审计信息的传递效率和效果。第七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探讨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发展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其中,根本原因是国家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和协调,直接原因是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以及技术环境的变化促进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第八章: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本章从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四方面提出了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具体政策建议。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本章对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研究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家审计制度和内容分析法的后续研究方向和领域进行了展望。从主要方面归纳,本文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创造性地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国家审计研究目前,国外学者将内容分析法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学、图书情报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在国内,内容分析法也已被逐步运用于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图书情报学、管理学等领域,但还没有专家学者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审计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国家审计研究。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问题,一方面拓展了内容分析法的运用范围,另一方面,为研究国%审计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方法。可读性分析是内容分析法的重要内容。本文创造性地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研究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水平。目前,我国学者针对中文可读性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外国学者发明的可读性公式,如Flesch公式、Lix指数等,研究中英文教材、文学作品、新闻报道以及上市公司年报、内部控制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的可读性问题。但不足之处在于直接借用英文可读性公式来测量中文文本,由于中英文句子结构和文字构造都不尽相同,这不免会造成削足适履的尴尬情形。本文基于台湾学者宋曜廷(2013)和刘忆年(2015)开发的中文可读性公式,综合研究了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问题,拓展了国家审计的研究空间。此外,本文还开发了研究国家审计报告的情感词典。Tim&Bill(2011)通过研究1994年至2008年间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发现根据《哈佛词典》的释义,在报告中有四分之三被认定为是消极词汇的词语在财务领域并不是消极词汇。同样地,在《辞海》或者《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消极的词汇在审计研究领域也不一定是消极词汇。基于此,本文开发出了一份适用于审计报告研究领域的情感词典,包含审计报告中常用的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以便更好地衡量审计信息所传递的情感内容。二、构建了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相关研究不少,但是系统地研究并构建国家审计制度分析体系的文献极少。厘清国家审计制度的内涵,并建立研究架构是分析国家审计制度及其变迁的根本。本文认为,国家审计制度是国家公共利益关系中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是国家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国家与相关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冲突、维护国家公共利益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包含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国家审计体制包含国家审计的地位、功能、根本目标和组织体制等内容,国家审计机制包含审计组织方式、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结论作出、报告方式、成果运用、人员管理等。基于这一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本文对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进行了编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分析。三、创新性地阐释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目前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关于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主要有: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通过对上述理论的辨析和探讨,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本文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国家通过治理体制及机制配置和运行权力,规定和调整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以及国家内部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国家审计就是国家、社会、个人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是维护国家公共利益的过程。在国家代表和集中的利益关系中普遍存在着利益冲突的现象,利益冲突是利益主体间的动态博弈过程,主要通过协商、调整、合作、互动等方式解决。国家审计就是为协商和调整国家代表的利益关系中的利益冲突而建立的制度安排。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由公共利益关系中的相关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的,是国家审计产生的重要基础。
王爱敏[10](2016)在《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源地保护区是国家对水源地加以特殊保护而划定的区域,其设立可以保护和改善水源地的生态环境,缓解由于经济的高增长带来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保障用水安全,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虽然保护区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用水安全,但是也存在诸多隐患,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如何解决保护区内居民的生存与生态问题。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是解决水源地保护区所面临的生存和保护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下一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是建立和完善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内容,并且已经成为我国保护流域水资源生态安全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问题的重要手段和迫切需要。本文根据特别牺牲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从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的角度,分别探讨了水源地保护区土地利用者、企业和居民的补偿范围、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的调查分析。保护区的设立必然会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为了更好地解决“谁补偿谁、补偿多少、如何补偿”问题,本文利用条件价值评估法设计了调查问卷,选取山东等省的12个地市的水源地保护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得到了处于一级、二级和准保护区的有效问卷645份,并针对当地居民对保护区的认知、生态补偿现状以及对现有生态补偿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水源地保护区居民对保护区的设立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良好的认知;当前的生态补偿覆盖面主要涉及一级保护区;大多数当地居民对现有补偿标准不满意,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发现,被调查者的年龄、家庭年收入、所处保护区类型以及补偿标准对生态补偿满意度的影响高度显着。(2)界定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主客体及补偿范围。首先对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中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诉求进行了识别和分析,并通过建立博弈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行为选择。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土地利用、经营企业和居民生活三个方面对其补偿范围进行了界定。由于对水源地保护区的土地利用管制,是基于增加公共利益而设定的,因此如果这种土地利用管制造成区内的土地所有权人需承受超出一般的社会责任而形成了损害,则需补偿,反之则不需补偿;对于保护区内的企业来说,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企业需要搬迁、关闭或转产限产,这些对于企业的限制行为造成了企业效益下降,需要进行补偿;对于保护区的居民来说,分为生态移民和生活受限居民,应该按照其所受限制的类型,确定需要完全补偿还是适当补偿。(3)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的核算。补偿标准的核算是生态补偿的难点和重点,在明确了补偿范围之后,针对禁止利用、限制土地利用和改变土地利用这三种情况下的补偿标准分别进行了测算。禁止土地利用需要政府与土地所有者就产权进行补偿,其补偿标准由两种方式形成:一是由第三方对土地价值进行评估所形成的标准,二是参照同类土地市场价格;限制土地利用要根据其受限程度的不同确定土地受限补偿系数,每年的补偿金额可以利用土地现值、土地面积和土地受限补偿系数来计算;改变土地利用要综合考虑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后产出的减少、经营方式的改变、设施的增加等经济损失,以及失业损失、转型损失等非经济损失,对此进行综合评估后形成补偿标准。对于搬迁(或关闭)企业的补偿,按照其资产评估价格进行补偿;对于生产限制的企业,其补偿标准确定要综合考量企业规模、行业以及受限程度等,确定补偿系数;对于转产企业,要综合考虑转产成本、机会成本等经济损失以及失业、行业风险等非经济损失,进行综合评估后形成补偿标准。对于生态移民的补偿标准要综合参照移入地的居住、生活标准以及移出地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来确定;对于生活受限居民的生态补偿包括生活方式改变、就业转业训练及辅导等无形补偿,以及控制非点源污染的设施建设等有形补偿。论文还以云蒙湖为例,对其保护区范围内的被征收耕地的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估算。通过估算得出,2010年云蒙湖水库耕地的总价值为29.05万元/亩,其中耕地社会保障价值为19.29万元/亩,接近经济价值的2倍,超过征地补偿总额的一半(约占土地总补偿额度的66.4%),这说明现行征地补偿标准虽然兼顾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等补偿,但是补偿标准过低,并未包含耕地所承载的巨大社会保障价值。(4)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方式的选择。不同的利益主体,其适合的生态补偿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本文分别对土地利用、经营企业和居民生活三种情况的补偿方式进行了分析。针对土地利用管制情况下的生态补偿方式,可以选择土地收储和发展权转移补偿方式。对于需要搬迁或关闭企业,可采用资金补偿的方式以及土地置换的方式,支持和鼓励企业搬离水源地,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限产及转产的企业,政府可以采用税收优惠、土地利用优惠等政策措施,间接地对企业进行补偿。对于迁出水源地保护区的生态移民,可采用资金补偿的方式;对于水源地保护区的居民,可在教育、生活等方面采用智力培训、就业培训等形式,帮助其提高就业能力。(5)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的保障机制。论文从立法保障、资金筹集和协调管理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了建立和完善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的保障机制。建立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首先要有立法保障,需要在法律框架下,明确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原则、主体、标准、内容、利益相关方的权责、补偿金的利用和管理等,以此作为水源地保护区利益相关者的生态补偿法律依据;在资金筹集方面,可以从地方资金预算、上级财政补贴、受益者付费课取税捐、水源地经营收入以及社会捐赠等渠道筹集;在部门协调方面,要建立专门的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协调机构,以保障水源地生态补偿目标的实现。
二、迁建企业固定资产的财务核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迁建企业固定资产的财务核算(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疾控中心基建财务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疾控中心基建项目简述 |
二、基建项目会计核算改革及意义 |
三、行政事业单位基建财务管理存在问题 |
四、加强疾控中心基建项目财务管理建议 |
1. 健全疾控中心基建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 |
2. 加强疾控中心基建预算管控 |
3. 提升基建人员素质,加强基建财务行为全过程监督管理 |
4. 及时准确编制基建项目竣工财务决算 |
(2)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及成果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2 移民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及研究现状 |
2.1 上位法及规范 |
2.2 制度建设 |
2.2.1 移民档案的定义 |
2.2.2 移民档案管理体制及职责 |
2.2.3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 |
2.3 重点工程及省级移民档案管理 |
2.3.1 部分重点工程移民档案管理 |
2.3.2 部分省移民档案管理办法 |
2.4 国内研究现状 |
2.4.1 文献研究统计分析 |
2.4.2 文献研究内容分析 |
2.5 国外研究现状 |
2.6 小结 |
3 ZHW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及移民工作概况 |
3.1 工程及移民概况 |
3.1.1 工程概况 |
3.1.2 电站规划情况 |
3.1.3 移民安置规划情况 |
3.2 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安置实施概况 |
3.2.1 农村移民安置 |
3.2.2 专业项目处理 |
3.2.3 库底清理 |
3.2.4 环境保护 |
3.2.5 投资完成情况 |
3.3 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管理概况 |
3.3.1 档案管理体制 |
3.3.2 移民安置前期工作档案成果 |
3.3.3 移民安置实施工作档案成果 |
3.3.4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档案成果 |
3.3.5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档案成果 |
3.3.6 档案分类整理立卷 |
3.3.7 评价和问题 |
4 移民安置前期工作档案管理研究 |
4.1 前期工作应归档要求 |
4.2 前期工作实际归档情况 |
4.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4.4 对策建议 |
5 移民安置实施工作档案管理研究 |
5.1 综合文件档案管理 |
5.1.1 综合文件应归档要求 |
5.1.2 综合文件实际归档情况 |
5.1.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5.1.4 对策建议 |
5.2 农村移民安置档案管理 |
5.2.1 农村移民安置应归档要求 |
5.2.2 农村移民安置实际归档情况 |
5.2.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5.2.4 对策建议 |
5.3 专业项目档案管理 |
5.3.1 专业项目应归档要求 |
5.3.2 专业项目实际归档情况 |
5.3.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5.3.4 对策建议 |
5.4 库底清理档案管理 |
5.4.1 库底清理应归档要求 |
5.4.2 库底清理实际归档情况 |
5.4.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5.4.4 对策建议 |
6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档案管理研究 |
6.1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应归档要求 |
6.2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实际归档情况 |
6.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6.4 对策建议 |
7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研究 |
7.1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应归档要求 |
7.2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实际归档情况 |
7.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7.4 对策建议 |
8 移民档案管理问题研究 |
8.1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分类下的指标设计深度问题 |
8.2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分类逻辑不清问题 |
8.3 移民档案重要资料和一般资料的划分标准问题 |
8.4 个别归档文件分类不恰当问题 |
8.5 归档范围未包含部分重要档案问题 |
8.6 移民档案管理职责不够明确问题 |
8.7 人员制度不完善问题 |
8.8 缺少预立卷和检查制度的问题 |
8.9 移民工作单位档案管理问题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9.2.1 研究局限 |
9.2.2 研究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4-1 ZHW移民安置前期工作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1 ZHW移民安置实施工作综合文件归档资料清单 |
附表5-2-1 ZHW北蒿亭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2 ZHW南蒿亭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3 ZHW石门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4 ZHW南寺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5 ZHW张河湾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6 ZHW沿庄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7 ZHW南蒿亭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8 ZHW测鱼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9 ZHW西沟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1-1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招投标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1-2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朱王主线公路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1-3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西沟村对外交通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1-4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南寺村对外交通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2 ZHW移民安置电力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3 ZHW移民安置电信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4 ZHW移民安置广播电视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5 ZHW移民安置水利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6 ZHW移民安置文物保护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4 ZHW移民安置库底清理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6-1 ZHW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文件归档资料清单 |
附表7-1 ZHW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3)国民政府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学术意义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一)抗战大后方兵器工业研究 |
(二)抗战大后方钢铁工业研究 |
三、资料来源 |
四、概念界定 |
五、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一章 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的前身:重庆电力炼钢厂 |
第一节 军阀混战,筹备钢厂 |
一、全面抗战前重庆的政局与钢铁工业 |
二、重庆电力炼钢厂的筹备 |
第二节 政局初定,续办钢厂 |
一、刘湘的兵工厂 |
二、厂长杨吉辉其人 |
三、重庆电力炼钢厂的续办 |
第三节 参谋团入川,接收钢厂 |
一、参谋团入川 |
二、兵工署的接收 |
第二章 全面抗战时期的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 |
第一节 战时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的成立与曲折发展 |
一、战时重庆钢铁工业政策及概况 |
二、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的成立与扩充 |
三、日机轰炸下的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 |
第二节 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的管理体制 |
一、制定人事管理制度,保证职工素质及纪律 |
二、改进财务管理制度,保证工厂账目清楚 |
三、完善福利机制,调动职工积极性 |
四、实行警卫稽查制度,维护工厂秩序 |
第三节 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的生产与工艺创新 |
一、炼钢原燃料的来源与供应 |
二、产品的生产及其为抗战时期兵工生产所做的贡献 |
三、产品的质量及其交流反馈 |
四、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的技术队伍与工艺创新 |
第三章 全面抗战后的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 |
第一节 战后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的接收与调整 |
一、接收军用特种车辆零件试造研究所和兵工署第二十八工厂 |
二、第二十四工厂部门的扩建及职工的资遣 |
第二节 抗战胜利前后的重庆钢铁工业与战后第二十四兵工厂的生产 |
一、抗战胜利前后重庆钢铁工业逐步衰落 |
二、战后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的生产困境及其原因探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N电力公司基本建设财务控制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2 电力基本建设财务控制概述 |
2.1 电力基本建设项目的特征 |
2.2 基本建设财务控制的定义 |
2.3 基本建设财务控制的目标 |
2.4 基本建设财务控制的方法 |
2.5 基本建设财务控制的主要风险点 |
2.6 基本建设财务控制的流程 |
3 N电力公司基本建设财务控制现状 |
3.1 N电力公司内部环境 |
3.1.1 N电力公司基本情况 |
3.1.2 N电力公司组织结构 |
3.1.3 N电力公司人力资源政策 |
3.2 N电力公司基本建设财务风险评估现状 |
3.2.1 基本建设财务风险评估标准 |
3.2.2 基本建设决策阶段风险评估 |
3.2.3 基本建设准备阶段风险评估 |
3.2.4 基本建设实施阶段风险评估 |
3.2.5 基本建设验收阶段风险评估 |
3.3 N电力公司基本建设财务控制活动 |
3.3.1 基本建设决策阶段控制活动 |
3.3.2 基本建设准备阶段控制活动 |
3.3.3 基本建设实施阶段控制活动 |
3.3.4 基本建设验收阶段控制活动 |
3.4 N电力公司基本建设信息与沟通现状 |
3.4.1 项目后评价 |
3.4.2 反舞弊机制 |
3.5 N电力公司基本建设内部监督现状 |
3.5.1 工程监理 |
3.5.2 内部审计处 |
4 N电力公司基本建设财务控制的成效 |
4.1 N电力公司基本建设财务控制的优点 |
4.2 N电力公司基本建设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 |
4.2.1 基本建设财务风险控制矩阵不规范 |
4.2.2 概算控制执行不严格 |
4.2.3 竣工结算和决算数据信息不准确 |
4.3 N电力公司基本建设财务控制问题的成因 |
4.3.1 财务控制制度有待完善 |
4.3.2 财务控制监督作用有待加强 |
4.3.3 财务控制主体地位有待提升 |
5 完善N电力公司基本建设财务控制的对策 |
5.1 优化基本建设财务风险控制矩阵 |
5.1.1 评估基本建设财务风险 |
5.1.2 应对基本建设财务风险 |
5.2 优化概算控制活动 |
5.2.1 规范财务部门在概算编制中的职责 |
5.2.2 实时更新造价数据 |
5.2.3 建立概算动态预警 |
5.3 优化竣工决算和结算控制活动 |
5.3.1 建立严格的竣工验收流程和制度规范 |
5.3.2 规范竣工结算报告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电网企业财务稽核的电改应对策略研究 ——以L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财务稽核的相关理论 |
2.1 财务稽核的概念 |
2.2 财务稽核的作用 |
2.2.1 规范财务工作行为 |
2.2.2 强化内部监督职能 |
2.2.3 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
2.3 财务稽核的方法与流程 |
2.3.1 财务稽核的方法 |
2.3.2 财务稽核的流程 |
2.4 财务稽核的理论基础 |
2.4.1 内部控制理论 |
2.4.2 系统论 |
2.4.3 控制论 |
2.4.5 财务实时监督理论 |
第三章 电网企业的财务稽核 |
3.1 电网企业概况 |
3.1.1 电网企业的定义 |
3.1.2 电网企业的特征 |
3.2 电力改革发展状况 |
3.2.1 电力改革发展历程 |
3.2.2 电网企业经营现状 |
3.3 电网企业的财务稽核管理 |
3.3.1 电网企业财务稽核的发展 |
3.3.2 电力改革对电网企业财务稽核的主要影响 |
3.3.3 电网企业财务稽核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L公司财务稽核问题分析 |
4.1 L公司基本情况 |
4.1.1 公司概述 |
4.1.2 公司组织架构 |
4.1.3 公司财务管理职能机构 |
4.2 L公司财务稽核体系 |
4.2.1 财务稽核体系形成 |
4.2.2 财务稽核的方式 |
4.2.3 财务稽核的流程 |
4.3 电改政策下L公司问题分析 |
4.3.1 成本管理问题 |
4.3.2 资产管理问题 |
4.3.3 收入管理问题 |
4.4 财务稽核管理工作分析 |
4.4.1 成本稽核管理 |
4.4.2 项目稽核管理 |
4.4.3 资产稽核管理 |
4.4.4 会计基础稽核管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网企业财务稽核的电改应对策略 |
5.1 预警指标设置 |
5.1.1 成本预警指标 |
5.1.2 项目预警指标 |
5.1.3 资产预警指标 |
5.2 预警管理信息化 |
5.2.1 搭建智能化稽核平台 |
5.2.2 实行负面清单管理 |
5.3 稽核管理机制 |
5.3.1 重新定位稽核工作 |
5.3.2 建立考核通报机制 |
5.4 稽核团队人员培养 |
5.4.1 加大财务稽核培训力度 |
5.4.2 提高稽核人员专业素养 |
5.4.3 搭建柔性财务稽核团队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哈佛框架的财务报表分析 ——以华北制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评价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本文创新之处及不足 |
(一)本文创新之处 |
(二)本文局限与不足 |
第二章 财务报表分析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定义 |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 |
(三)财务报表分析的缺陷 |
二、哈佛分析框架下的财务分析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
(一)哈佛分析框架下的财务分析的提出 |
(二)哈佛分析框架下的财务分析的思路 |
(三)哈佛分析框架下的财务分析的优势 |
三、回归分析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
(一)回归分析的提出 |
(二)回归分析的思路 |
(三)回归直线的拟合优度 |
第三章 华北制药外部环境及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
一、企业背景分析 |
二、对华北制药的PEST分析 |
(一)政治法律环境 |
(二)经济环境 |
(三)社会文化环境 |
(四)技术环境 |
三、对华北制药的波特五力分析 |
(一)供应商议价能力 |
(二)购买者议价能力 |
(三)新进入者威胁 |
(四)替代品的威胁 |
(五)行业竞争者的竞争 |
四、华北制药SWOT分析 |
(一)优势分析S |
(二)劣势分析W |
(三)发展机会O |
(四)发展威胁T |
第四章 华北制药会计分析与评价 |
一、华北制药资产计量与质量分析与评价 |
(一)存货计量与质量分析与评价 |
(二)应收账款质量分析与评价 |
(三)固定资产质量分析与评价 |
二、华北制药负债质量分析与评价 |
(一)负债质量分析与评价 |
(二)资本结构与融资方式 |
三、华北制药盈利质量分析与评价 |
第五章 华北制药财务分析与评价 |
一、偿债能力分析与评价 |
(一)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与评价 |
(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与评价 |
二、营运能力分析与评价 |
三、盈利能力分析与评价 |
四、发展能力分析与评价 |
五、整体财务能力评价 |
第六章 华北制药前景分析与风险预测 |
一、战略优化策略 |
(一)发展战略上的风险分析及预测 |
(二)发展战略预测 |
二、财务风险及应对措施 |
(一)应收账款增大的风险 |
(二)库存庞大的风险 |
(三)负债比重过大的风险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7)高校独立学院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以ZZ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独立学院内部控制要素与控制程序分析 |
2.1 独立学院办学性质、定位与目标 |
2.1.1 独立学院的办学性质 |
2.1.2 独立学院的定位与目标 |
2.2 独立学院内部控制要素分析 |
2.2.1 控制环境 |
2.2.2 风险评估 |
2.2.3 控制活动 |
2.2.4 信息与沟通 |
2.2.5 监控 |
2.3 独立学院内部控制程序构建原理分析 |
2.3.1 授权审批规范化 |
2.3.2 资产管理精细化 |
2.3.3 预算管理全面化 |
2.3.4 审计监督充分化 |
3 ZZ学院内部控制的现状与问题 |
3.1 ZZ学院介绍 |
3.1.1 ZZ学院简介 |
3.1.2 ZZ学院二级组织结构简介 |
3.1.3 ZZ学院计划财务部结构简介 |
3.2 ZZ学院内部控制的现状 |
3.2.1 控制环境方面 |
3.2.2 风险评估方面 |
3.2.3 控制活动方面 |
3.2.4 信息与沟通方面 |
3.2.5 监督方面 |
3.3 ZZ学院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3.3.1 组织制度不完善 |
3.3.2 应对机制不健全 |
3.3.3 控制活动不理想 |
3.3.4 信息与沟通不畅通 |
3.3.5 监督监察不重视 |
4 ZZ学院内部控制优化 |
4.1 ZZ学院内部控制优化的必要性 |
4.2 ZZ学院内部控制优化 |
4.2.1 调整组织结构,明确内部控制目标 |
4.2.2 健全经费制度,降低办学风险 |
4.2.3 实现资产管理,维护国家资源 |
4.2.4 畅通信息沟通,建立公开机制 |
4.2.5 强化监督监察,全面内控审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营改增对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影响及增值税纳税筹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2 营改增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增值税相关概念 |
2.1.1 增值税的分类 |
2.1.2 增值税的计算方法 |
2.1.3 增值税的优势 |
2.2 营业税相关概念 |
2.2.1 营业税的税目、税率及征税范围 |
2.2.2 营业税的计算方法 |
2.2.3 营业税的弊端 |
2.3 理论基础 |
2.3.1 税收中性理论 |
2.3.2 公平课税理论 |
2.3.3 契约理论 |
2.3.4 博弈论 |
2.4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原因分析 |
2.4.1 减轻企业税负 |
2.4.2 优化产业结构 |
2.4.3 避免偷税纳税 |
2.4.4 推动政府财权与事权平衡 |
3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和现状简介 |
3.1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
3.2 建筑业在营改增前后税制分析 |
3.3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纳税状况分析 |
4 营改增对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影响分析 |
4.1 对税负的影响 |
4.1.1 对流转税的影响 |
4.1.2 对所得税的影响 |
4.1.3 产生税负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
4.2 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
4.2.1 对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 |
4.2.2 对利润的影响 |
4.2.3 对现金流量的影响 |
5 增值税纳税筹划方案设计 |
5.1 税收优惠的纳税筹划 |
5.2 物资采购的纳税筹划 |
5.3 租赁固定资产的纳税筹划 |
5.3.1 合理选择经营租赁商 |
5.3.2 采取融资租赁方式 |
5.3.3 成立内部租赁公司 |
5.4 劳务用工的纳税筹划 |
5.5 混合经营下的纳税筹划 |
5.6 税款缴纳时间的筹划 |
5.7 QZ迁建项目纳税筹划案例 |
5.8 增值税筹划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
5.8.1 政策掌握不充分的风险 |
5.8.2 发票管理中的风险 |
5.8.3 企业与税务机关的认定差异风险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文献综述 |
一、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
三、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 |
第二节 内容分析法文献综述 |
一、描述性分析文献综述 |
二、比较分析文献综述 |
三、情感分析文献综述 |
四、趋势分析文献综述 |
五、可读性分析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 |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二、免疫系统理论 |
三、国家良治理论 |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五、理论评述 |
第二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相关理论 |
一、制度变迁理论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
三、理论评述 |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相关理论 |
一、内容分析法的功能和应用目的 |
二、内容分析法的认识论基础 |
第四章 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国家审计体制分析 |
一、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 |
二、国家审计功能 |
三、国家审计的根本目标 |
四、国家审计组织体制 |
第二节 国家审计机制分析 |
一、审计组织方式 |
二、审计实施方式 |
三、审计评价方式 |
四、审计结论作出 |
五、审计报告方式 |
六、审计成果运用 |
七、审计人员管理 |
第五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内容分析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第四节 确定分析单位 |
第五节 类目构建与编码 |
第六节 编码中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
一、效度检验 |
二、信度检验 |
第七节 数据分析结果 |
一、词频分析 |
二、关键词分析 |
三、语义网分析 |
四、聚类分析 |
五、情感分析 |
六、主题分析 |
第六章 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 |
第一节 可读性测量方法的选取 |
第二节 可读性指标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审计报告及公告信息接收者受教育程度 |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
二、国务院领导平均受教育程度 |
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
四、社会公众平均受教育程度 |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分析 |
一、审计信息接收者平均受教育年数 |
二、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可读性分析 |
三、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报告可读性分析 |
四、审计结果公告可读性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因——利益冲突与协调 |
一、国家审计制度利益冲突与协调的功能体现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
第二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因 |
一、经济环境变迁拓展了国家审计的范围 |
二、政治环境变迁丰富了国家审计的内容 |
三、法律环境变迁增强了国家审计的权威性 |
四、文化环境变迁更新了国家审计理念 |
五、技术环境变迁创新了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
一、明确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对象和内容 |
二、定期评估并更新审计对象和内容 |
三、关注民营资本的运营管理情况 |
四、构建对监管者再监督的有效机制 |
第二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
一、合理加大专项审计调查的比重 |
二、适当增加统一组织大型审计项目的数量 |
三、探索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路径 |
四、全面推进数字化审计 |
第三节 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 |
一、明确区分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范围 |
二、扩充政府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 |
三、控制审计结果公告中正面评价的词汇数量 |
四、进一步提高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 |
第四节 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 |
一、完善审计决定执行机制 |
二、完善审计建议采纳机制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 |
第三节 未来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10)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现有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2 水源地保护区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水源地 |
2.1.2 水源地保护区 |
2.1.3 土地利用者 |
2.1.4 企业经营者 |
2.1.5 水源地保护区的居民 |
2.2 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的内涵、类型与原则 |
2.2.1 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的内涵与外延 |
2.2.2 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类型 |
2.2.3 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的原则 |
2.3 理论基础 |
2.3.1 外部性理论 |
2.3.2 公共物品理论 |
2.3.3 生态资本理论 |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调查分析 |
3.1 调查的组织形式 |
3.1.1 条件价值评估方法 |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3 实地调查情况 |
3.2 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现状分析 |
3.2.1 水源地保护区设立的认知 |
3.2.2 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现状 |
3.2.3 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满意度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主客体及补偿范围界定 |
4.1 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主客体界定的理论依据 |
4.1.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4.1.2 特别牺牲理论 |
4.2 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
4.2.1 核心利益相关者分析 |
4.2.2 次要利益相关者分析 |
4.2.3 边缘利益相关者分析 |
4.3 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主客体的界定及其利益诉求分析 |
4.3.1 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主体的界定及其利益诉求分析 |
4.3.2 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客体的界定及其利益诉求分析 |
4.4 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主客体的行为选择机理分析 |
4.4.1 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的行为选择 |
4.4.2 生态补偿补偿主体和补偿客体的行为优化 |
4.5 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范围界定 |
4.5.1 水源地保护区土地利用者的生态补偿范围 |
4.5.2 水源地保护区企业经营者的生态补偿范围 |
4.5.3 水源地保护区居民生活的生态补偿范围 |
4.6 本章小结 |
5 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核算 |
5.1 水源地保护区土地利用者的补偿标准 |
5.1.1 土地利用管制补偿的理论分析 |
5.1.2 土地利用管制情况下的征地补偿原则 |
5.1.3 不同土地利用管制下的补偿标准核算 |
5.2 水源地保护区企业经营者的补偿标准 |
5.2.1 搬迁(或关闭)企业的补偿标准 |
5.2.2 生产受限制企业的补偿标准 |
5.2.3 转产企业的补偿标准 |
5.3 水源地保护区居民的补偿标准 |
5.3.1 生态移民的补偿标准 |
5.3.2 生活受限居民的补偿标准 |
5.4 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核算实证分析——以云蒙湖为例 |
5.4.1 研究区概况 |
5.4.2 云蒙湖水库生态保护措施及补偿状况 |
5.4.3 云蒙湖水库被征收土地的生态补偿额 |
5.5 本章小结 |
6 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方式的选择 |
6.1 土地利用管制下对土地利用者的补偿方式 |
6.1.1 土地收储补偿 |
6.1.2 发展权转移补偿 |
6.2 企业经营者的补偿方式 |
6.2.1 资金补偿 |
6.2.2 政策补偿 |
6.2.3 土地置换补偿 |
6.3 对居民生活方面的补偿方式 |
6.3.1 资金补偿方式 |
6.3.2 智力补偿方式 |
6.3.3 其他补偿方式 |
6.4 本章小结 |
7 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配套政策 |
7.1 立法保障 |
7.1.1 我国现有生态补偿立法现状 |
7.1.2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实践探索情况 |
7.1.3 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立法面临的问题 |
7.1.4 完善立法保障的构想 |
7.2 资金筹集 |
7.2.1 政府筹集 |
7.2.2 市场筹集 |
7.2.3 社会捐赠 |
7.2.4 补偿资金监管 |
7.3 协调管理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四、迁建企业固定资产的财务核算(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疾控中心基建财务管理[J]. 张锋.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21(10)
- [2]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D]. 胡少翔.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3]国民政府兵工署第二十四工厂研究[D]. 张欣. 西南大学, 2020(02)
- [4]N电力公司基本建设财务控制案例研究[D]. 李明英.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02)
- [5]电网企业财务稽核的电改应对策略研究 ——以L公司为例[D]. 王瑶琳.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6]基于哈佛框架的财务报表分析 ——以华北制药为例[D]. 刘霞.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7]高校独立学院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以ZZ学院为例[D]. 章国琴.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7)
- [8]营改增对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影响及增值税纳税筹划研究[D]. 翁琳琳. 重庆大学, 2018(04)
- [9]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D]. 徐纯. 武汉大学, 2017(06)
- [10]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研究[D]. 王爱敏.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