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诠释论文-马斗成,李遥

理解诠释论文-马斗成,李遥

导读:本文包含了理解诠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荀子,唐君毅,心通九境,诠释模式

理解诠释论文文献综述

马斗成,李遥[1](2019)在《唐君毅荀学诠释及《荀子》理解的新可能——以唐君毅的诠释学立场为参照》一文中研究指出唐君毅对《荀子》的文本解读分为叁个阶段:《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是开篇,《原性篇》为过渡,《原道篇》是第二个阶段,《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中对荀子的评价则是其晚年定论。从《导论篇》至《原道篇》,伴随着背景的拓展与视野的延伸,唐君毅的荀学论述分别在叁个参照系中得以呈现:名学群体,儒家学派,以及前半期的中国哲学。而在《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中,荀子的学说具有了世界性的意义。既往的研究仅仅关注"原论"中的相关论述,而忽视了唐君毅的晚年定论。通过对唐君毅诠释模式与哲学方法的宏观观照,并以其"心通九境"的解释体系为据可以得出:唐君毅对荀子的晚年定论并未达到逻辑终点,荀子不仅属于依类成化境,更应属于感觉互摄境。(本文来源于《中原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陈冬纯,陈芝敏[2](2019)在《伽达默尔诠释理论对阅读理解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伽达默尔诠释学是解释文本理解的科学,是现代诠释学的代表性理论,对阅读理解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其文本理解观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叁方面,即文本理解的开放性、历史性和语言性。研究结果表明,伽达默尔诠释理论对阅读理解有重要的启示:第一,阅读理解是一个读者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第二,阅读理解产生于读者与作者、文本叁者之间的视域融合;第叁,阅读理解的重要意义在于读者的自我理解和自我塑造。伽达默尔诠释理论打开了阅读研究的新视野,利于推动科学阅读。(本文来源于《成都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苏志磊[3](2019)在《理解与阅读:阅读推广的哲学诠释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理解不是一种复制行为,而是一种创造性行为。文章基于哲学诠释学的理解观,对以"理解"为核心的阅读推广活动展开探讨。从前理解、视域融合、效果历史意识等哲学诠释学概念入手,分析"理解"视角下阅读推广活动中的影响要素和结构层次,认为阅读推广应在效果历史意识下,打破权威性解释,建构文献作品多角度的意义,通过视域融合达到对作品真理内容的历史性理解。(本文来源于《新世纪图书馆》期刊2019年10期)

韩焕忠[4](2019)在《在佛教与中国化之间——读程恭让教授《佛典汉译、理解与诠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以来,有关中国佛教的学术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展,中国历代高僧大德促进佛教中国化(或者说本土化)的智慧和创造获得了充分的彰显。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新的问题又逐渐突显出来,如,高僧大德们促成佛教中国化的方便善巧有没有经典方面的依据?鸠摩罗什等译经大师对佛教经典的翻译是不是准确?中国各宗祖师大德们对佛教核心观念的理解有没有偏差?中国佛教界特别重视的如来藏思想是不是纯正的佛教思想?(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臧雷振,张一凡[5](2019)在《理解中国治理机制变迁:基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学理再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40年和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程令中国的治理机制不断得到检验与充实,中国多元的治理形式和复杂的治理领域,亦为社会科学理论发展提供了详尽的研究资源。随着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如何进一步理解中国政治运作过程、经济绩效稳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承载着历史趋势、政治文化及治理现实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成为探索中国治理发展轨迹及经验规律的重要线索。基于对改革开放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央地互动变迁历程的考察,从政治权力、财政权力、公共行政的维度,深入分析中央-地方间集权与分权的历史特征和动态平衡机理,通过对不同时期背景下的央地关系与国家权力结构演变进行阐释,进而从治理目标的实现和政体韧性的维持,概念化地提炼出治理纠偏(分权与集权的时机和边界)和制度包容(民主与集中的价值融合)两个框架来归纳中国治理机制的特点和规律性,并在剖析中国治理发展未来挑战的基础上,为理解中国的特色治理体系提供了理论积淀。(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沈路[6](2019)在《民国时期天主教绘画对“中国化”的诠释和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时期天主教绘画主要以辅仁大学"艺人之家"艺术团体所绘制的一批福音作品为代表。本文以辅仁大学"艺人之家"成员所绘制的《预告耶稣的诞生》绘画为例,从文本解读、艺术风格分析、中西绘画技法对比等多角度予以诠释,阐明民国天主教绘画在"中国化"方面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并从艺术评价角度分析艺术家在绘画中对天主教"中国化"的理解;试图去呈现在天主教艺术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碰撞和存在的张力。(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张叁南,张强[7](2019)在《如何理解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安德鲁·海伍德的诠释及其概念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主义在概念界定上常被视为是一种意识形态。问题恰恰在于民族主义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对此学术界长期以来更多是"蜻蜓点水"式的一笔带过。安德鲁·海伍德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聚焦于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对其进行了正面和系统的诠释。他通过"源起与流变→核心要素→主要类型→全球化时代的发展"的全面剖析,从学理上论证了民族主义是一种与诸多传统意识形态和社会形态相伴相生,但却难于独立存在的意识形态。海伍德的诠释有助于人们增进对民族主义意涵的理解,具有概念学上的学理意义。(本文来源于《学术界》期刊2019年02期)

于博洋,戎川[8](2019)在《从哲学诠释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佛教中国化过程——以唐代僧人“孝道前理解”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佛教中国化本身的合法性问题,即古代印度佛教为何要披上中国化的外衣才能扎根汉土。从伽达默尔的诠释学视角出发,以唐代僧人之"孝道前理解"为切入点,对佛教的中国化问题进行两重还原:首先从认识论上论证佛教中国化的必然性,其次从本体论上论证佛教中国化的合法性,以新视角审视老问题,尝试对佛教中国化问题做出新探索。(本文来源于《大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李广良[9](2019)在《佛教中国化要重视经典的中国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程恭让的汉译佛典研究,从根本上说,是以佛教传入中国过程中佛典汉译及理解、诠释方面的相关问题为中心,从佛教学术史及佛教思想史的角度,总结佛典汉译、理解、诠释问题的理论成果及历史经验。这一研究,一方面是为了深刻把握中国佛教思想创造活动即中国(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期刊2019-01-01)

宋烨[10](2018)在《诠释与建构——狄尔泰与韦伯“理解”问题的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狄尔泰开始,"理解"就被看作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韦伯接受了这一认识,对理解的认识却与狄尔泰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理解的前提、进路和方法上。韦伯接受了理解作为社会科学方法的观点,认为理解和解释都是社会科学不可或缺的。与狄尔泰相比,韦伯的理解失去了与生命相关的核心要素。通过对狄尔泰与韦伯理解思想的比较,可以直观而深刻地体悟两人思想的异同关系。(本文来源于《河南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理解诠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伽达默尔诠释学是解释文本理解的科学,是现代诠释学的代表性理论,对阅读理解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其文本理解观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叁方面,即文本理解的开放性、历史性和语言性。研究结果表明,伽达默尔诠释理论对阅读理解有重要的启示:第一,阅读理解是一个读者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第二,阅读理解产生于读者与作者、文本叁者之间的视域融合;第叁,阅读理解的重要意义在于读者的自我理解和自我塑造。伽达默尔诠释理论打开了阅读研究的新视野,利于推动科学阅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理解诠释论文参考文献

[1].马斗成,李遥.唐君毅荀学诠释及《荀子》理解的新可能——以唐君毅的诠释学立场为参照[J].中原文化研究.2019

[2].陈冬纯,陈芝敏.伽达默尔诠释理论对阅读理解的启示[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

[3].苏志磊.理解与阅读:阅读推广的哲学诠释学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9

[4].韩焕忠.在佛教与中国化之间——读程恭让教授《佛典汉译、理解与诠释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2019

[5].臧雷振,张一凡.理解中国治理机制变迁:基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学理再诠释[J].社会科学.2019

[6].沈路.民国时期天主教绘画对“中国化”的诠释和理解[J].宗教学研究.2019

[7].张叁南,张强.如何理解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安德鲁·海伍德的诠释及其概念学意义[J].学术界.2019

[8].于博洋,戎川.从哲学诠释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佛教中国化过程——以唐代僧人“孝道前理解”为例[J].大理大学学报.2019

[9].李广良.佛教中国化要重视经典的中国化[N].中国民族报.2019

[10].宋烨.诠释与建构——狄尔泰与韦伯“理解”问题的解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8

标签:;  ;  ;  ;  

理解诠释论文-马斗成,李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