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特长铁路隧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铁路隧道,寒冷地区,侧沟冻害,整治措施
特长铁路隧道论文文献综述
方伟[1](2019)在《寒冷地区特长铁路隧道侧沟冻害整治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寒冷和严寒地区受气候的影响,铁路隧道极易产生水沟冻结,进而引起电缆槽和道床结冰,影响行车安全。文章从张唐铁路赤城隧道水沟冻结产生的原因进行多方面分析,研究提出侧沟冻害整治方案,经过工程实践验证,证明整治方案可行、有效;根据现行铁路隧道设计标准,提出寒冷地区铁路隧道防寒保温系统设计。(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轨道交通》期刊2019年11期)
吕敬钱[2](2019)在《Ⅰ级高风险单线特长铁路隧道安全快速掘进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衢宁铁路(福建段)鹫峰山1号隧道为艰险山区单洞单线特长隧道,洞外大临布置艰巨,洞内独头掘进距离长达3 596 m,断面小,施工工序干扰大,运输组织难度大,快速掘进难度大,实现工期目标困难。文章以鹫峰山1号隧道施工为依托,对艰险山区单洞单线铁路如何优质快速掘进进行探究,主要从交通运输组织、风险管控、施工通风、地质预报、快速掘进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望能为以后类似隧道施工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企业技术开发》期刊2019年06期)
孙茂[3](2019)在《单线特长铁路隧道长大斜井工区施工通风关键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铁路隧道通风方式选择及通风效果关系到隧道的施工进度、施工作业人员身体健康、工程施工造价等方面。单线铁路隧道断面狭小,尤其对于设置大坡度斜井辅助坑道的长距离独头掘进施工期间通风极为困难,以衢宁铁路(福建段)站前I标仙岩隧道斜井工区大里程工点通风进行方案研究,并对关键技术与管理措施进行总结归纳,可为类似工程提供相应的施工参考。(本文来源于《建筑技术开发》期刊2019年07期)
周水强[4](2018)在《特长铁路隧道风仓式施工通风效果的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衢宁铁路鹫峰山一号隧道施工通风为依托,在无法实现巷道式通风的条件下,针对压入式通风及风仓式接力通风洞内的CO浓度分布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压入式通风无法突破长度瓶颈的缺陷,并受限于现场布置及施工方式,当通风距离超过4 000 m后就很难满足施工条件的需要,无法达到洞内作业环境规定的条件。在正洞与斜井交叉部位的拱部设置密封的风仓,形成风仓式接力通风,该方式能大幅度延长通风距离,提高通风效率,改善洞内空气质量,为长大隧道施工通风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期刊2018年04期)
吉力此且[5](2018)在《特长铁路隧道斜井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系统查阅国内外铁路、公路、矿山等斜井施工技术研究现状的文献资料,并对国内斜井施工现场进行了调研。通过分析总结得出,有关斜井施工技术的研究现状主要为:针对某单一条件下斜井的单一施工技术的研究;针对某多种条件下的某关键单一施工技术的研究;主要进行理论设计作为研究的主要资料来源,脱离工程实际等。这些研究成果都难以系统和有针对性地解决目前斜井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综上所述现状,本文以成渝铁路于客运专线新建龙泉山隧道1#、2#斜井施工为例,针对纵向大坡度、地质破碎、岩层富含水、高瓦斯等斜井施工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列表分析、专家评分、模数数学评价等方式确定影响隧道斜井施工安全、进度、质量等方面的斜井施工关键技术,即:通风与瓦斯监测技术、开挖掘进(光面爆破)技术、有轨运输技术、防排水技术、支护技术。并依次对每个关键技术的研究成果进行详细阐述和效果评价。最后结合斜井安全风险评估及控制进行了关键技术的效果验证。该研究成果为类似特长铁路隧道斜井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及后期运营管理提供了重要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6-01)
陈军强[6](2018)在《高海拔单线单洞特长铁路隧道竖井位置对通风流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海拔地区因其自然风速大,且带辅助坑道的高海拔隧道热位差效应显着,故高海拔隧道在设计运营通风时,应充分考虑隧道自然风的影响。在带竖井的长大深埋隧道中,由于竖井和两洞口的高差明显,使得隧道内空气温差和气压差形成较强的烟囱效应,从而影响自然通风的效果。又因为竖井烟囱效应的特性,其优秀排烟效果对隧道发生火灾时,快速排出隧道内烟气的作用较为明显。所以在运营期间有效的利用施工辅助坑道不仅可以节约造价,还可以改善隧道局部的通风环境。论文以无竖井的3000m隧道进行自然通风为计算模拟,分别对洞、内外温差为5℃和10℃时的隧道自然通风流场进行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并得出两种情况下的隧道内自然风速。综合分析理论计算值和数值模拟值,结果表明理论和数值模拟得到的隧道内的自然风速结果误差可以控制在7%以内,验证了数值模拟的正确可行性;以FLUENT软件为基础,模拟分析竖井位于隧道不同位置时隧道内自然风的流场分布,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竖井位置在隧道纵向离隧道洞口距离增加,隧道内自然风速减小,隧道通风换气时间呈e指数增长。竖井横向小距离移动对隧道内自然风速影响较小;(2)隧道入口和出口端速度与竖井纵向位置呈e指数函数衰减,隧道竖井出口速度受竖井纵向位置影响较小,速度最大波动率不大于1.6%。以FLUENT动网格技术为基础,模拟分析单竖井隧道的隧道列车活塞风分布规律,得出结论:列车车头前的流场呈扇状分布向前推进,车尾部形成数个尾涡区;列车环隙空间的流动大致呈现为:近列车壁面气流速度较大,近隧道壁面气流速度较小,纵向环隙气流的速度从车头到车尾逐渐减小;竖井内流体的速度场受活塞风影响呈扇状分布,对环隙空间流场的后段作用显着,分流作用使得剪切力的增压减小。(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8-03-28)
王文[7](2018)在《高原单洞单线特长铁路隧道施工通风流场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务院批准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25)》中,西部地区的铁路建设得到了加强。西部地区连绵山脉较多,随着西部地区铁路网络的快速建设,特长隧道的修建数量也就逐步增多。西部地区海拔高、气压低、气候寒冷,导致高海拔地区隧道施工通风与平原区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隧道内的气流场特性和CO运移扩散规律,因而隧道施工通风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高海拔特长铁路隧道在施工通风研究方面的迫切需要,本文以在建高海拔单洞单线特长铁路隧道(当金山隧道)为依托,利用数值模拟软件Fluent,选取RNG k-ε湍流模型,采用有限速率模型模拟隧道内CO与空气的耦合作用,考虑大气压和浮力的影响,对高海拔特长铁路隧道采用钻爆法施工过程中爆破产生炮烟在通风排除中的分布扩散规律进行研究分析。同时,运用动网格技术,模拟分析了出碴过程中出碴车尾气(CO)的沿途扩散分布规律。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有:(1)进行多次现场实测,对隧道内不同作业面的CO、NO_X、TSP浓度和通风速度等多个参数进行监测,根据采集数据对隧道环境状况作出评价分析。根据相关规范对隧道通风量进行理论计算,并根据修正理论对高海拔隧道通风量进行修正。(2)以第一阶段通风设计为例,建立全尺寸叁维仿真模型,对正洞(平导)单独爆破、正洞和平导同时爆破叁种不同爆破工况下,隧道内炮烟的运移扩散规律进行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与未考虑爆破前风流影响比较,考虑爆破前风流影响,CO在隧道中的扩散稀释作用更明显,浓度峰值下降较快;隧道内CO浓度的衰减符合e指数规律。(3)建立出碴车叁维运移模型,对出碴车沿途尾气的沿途扩散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出碴车行驶速度越大,车头和车尾的压力和速度越大,活塞风环隙流速度越大,尾部涡流影响区域也越大,对CO稀释扩散作用越强,车尾CO浓度越低;出碴车行驶过程中,CO扩散过程符合瞬时点源一维扩散基本解,即CO浓度按照e指数衰减。论文系统分析了隧道施工过程污染物的分布扩散规律,为高海拔隧道施工组织和通风系统变更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8-03-28)
杨跃强[8](2017)在《特长铁路隧道承压水对整体道床病害原因分析与处治技术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里程较长的铁路隧道建设数量占总数量的80%,但是,在长大铁路建设中,难免会受到地质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承压水对隧道的影响。基于此,论文以一个工程实例对特长铁路隧道承压水对整体道床病害原因和处理技术进行分析,以期提高铁路隧道建设质量。(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与设计》期刊2017年24期)
钟声远[9](2017)在《特长铁路隧道救援站内压缩空气泡沫灭火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铁路是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随着铁路隧道越修越长,结构越来越复杂,导致火灾风险日益加剧。由于隧道狭窄、作业空间受限、供水困难,一旦发生火灾灭火难度大,救援困难。而压缩空气泡沫系统具有小型化易操作、节水和灭火效率高的特点。基于此本文重点研究在铁路隧道救援站内设置压缩空气泡沫灭火系统的是否具有可行性和先进性。试验选择课题前期设计搭建的带有热释放速率测量设备的铁路隧道救援站模型尺寸为30*6*6m,使用集装箱制作了列车模型,根据实际车厢截面宽高比设置模型高*宽为3m*2.4m。考虑到预算和灭火试验实际需求,车厢模型长度取实际长度四分之一即6m。本文首先对隧道内压缩空气泡沫灭火机理的独特性进行了单独分析,总结出货运列车和客运列车泡沫堆积覆盖效果的控制方程。提出了接收比这一参数,用于衡量压缩空气泡沫释放装置的实际喷洒效果。通过冷喷试验验证了这一参数的有效性,并根据其选择了压缩空气泡沫释放管作为灭火试验释放方式。接下来通过救援站模型内的大尺寸实体火量热试验,得出使用96个塑料杯标准燃烧物的货运列车模型最高热释放速率可达17.4MW;使用60个标准燃烧物、9个玻璃钢行李箱、9个聚氨酯PU行李箱和6个装满8kg碎布的编织袋的客运列车模型最高热释放速率可达19.92MW。均可以满足货运列车和客运列车模型火灾10MW高热释放速率的需求。最终在10倍发泡倍数、6.5L/(min*m2)供液强度、72m2保护面积的工程应用参数下开展了灭火试验,其中货车两次灭火分别用时20分钟和14分钟完成明火扑灭,并且车厢内部剩余大量可燃物。第二次试验中优化了释放管安装角度实现了灭火时间的缩短,同时证明了不同的接收比会影响灭火效果。客运列车的灭火试验中采取了通过时间点控制灭火动作的方式,实际结果显示压缩空气泡沫完成了车厢内部的灭火,并且车厢内部大部分燃烧物完好。创新点总结:(1)对隧道救援站内压缩空气泡沫灭火机理的独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接收比这一参数;(2)在救援站模型内开展10MW以上尺度的标准燃烧物实体火试验,对目前大多数研究采用低热释放速率的现状进行了补充;(3)针对列车火灾中车厢的特殊性,使用了释放管、Y型喷管的灭火方式,达到优良的灭火效果。(本文来源于《天津商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林红星[10](2017)在《特长铁路隧道穿越不良地质段综合施工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建天平铁路六盘山隧道为“单面陡坡(13.0‰)的小断面(衬砌后隧道净断面33.9m2)特长(16719m)铁路隧道”。依托该工程的施工,就隧道穿越富水地层、断面以及变质板岩大变形等不良地质段的施工关键技术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系统的数值模拟分析,主要进行的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六盘山隧道不同的地下水特性及其对隧道施工、运营和周边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封闭岩溶水的定点强排施工技术,环境效应明显富水砂卵石地层帷幕注浆限量排放施工技术,导水大断层绕行上坡泄水减压施工”技术等,实现了环境敏感的西北富水地层的特长单一陡坡隧道的安全、环保施工。(2)针对六盘山隧道施工中穿越局部变质板岩洞段、变质板岩与沉积岩接触带洞段以及煤系地层洞段,提出了及时优化断面并加大预留变形,强通风、预排放、勤检测、全封闭等措施,实现了复杂地质小断面反坡特长隧道安全施工。(3)构建了隧道施工过程中多元信息采集系统,对六盘山隧道进行了隧道围岩压力、岩体位移、支护结构应力等进行监测。基于实时监测信息,提出了隧道施工安全性评价指标,对隧道的施工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提出施工安全措施,提高了隧道施工的质量和隧道施工的安全,降低了施工的投入。(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7-04-05)
特长铁路隧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衢宁铁路(福建段)鹫峰山1号隧道为艰险山区单洞单线特长隧道,洞外大临布置艰巨,洞内独头掘进距离长达3 596 m,断面小,施工工序干扰大,运输组织难度大,快速掘进难度大,实现工期目标困难。文章以鹫峰山1号隧道施工为依托,对艰险山区单洞单线铁路如何优质快速掘进进行探究,主要从交通运输组织、风险管控、施工通风、地质预报、快速掘进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望能为以后类似隧道施工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特长铁路隧道论文参考文献
[1].方伟.寒冷地区特长铁路隧道侧沟冻害整治措施研究[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9
[2].吕敬钱.Ⅰ级高风险单线特长铁路隧道安全快速掘进探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9
[3].孙茂.单线特长铁路隧道长大斜井工区施工通风关键技术[J].建筑技术开发.2019
[4].周水强.特长铁路隧道风仓式施工通风效果的数值分析[J].四川建筑.2018
[5].吉力此且.特长铁路隧道斜井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6].陈军强.高海拔单线单洞特长铁路隧道竖井位置对通风流场的影响[D].兰州交通大学.2018
[7].王文.高原单洞单线特长铁路隧道施工通风流场模拟[D].兰州交通大学.2018
[8].杨跃强.特长铁路隧道承压水对整体道床病害原因分析与处治技术探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
[9].钟声远.特长铁路隧道救援站内压缩空气泡沫灭火性能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7
[10].林红星.特长铁路隧道穿越不良地质段综合施工技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