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消化污泥上清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磷酸铵镁,氮,磷回收,消化污泥上清液,垃圾渗滤液
消化污泥上清液论文文献综述
肖晶晶[1](2008)在《消化污泥上清液和垃圾渗滤液中磷和氨氮回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氮、磷污染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如何经济而有效地控制氮、磷污染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环保问题。目前,在污水处理系统中,变传统的处理为现代的回收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学者与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文以消化污泥上清液和垃圾渗滤液为研究对象,采用磷酸铵镁沉淀法回收其中的磷、氮进行了研究。通过模拟废水实验,考察了pH值、氨氮、磷酸盐与镁盐之间的摩尔比等因素对水样中氮、磷回收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污水成分分析,对消化污泥上清液和垃圾渗滤液的实际污水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磷酸铵镁沉淀法对污水中氮、磷的回收有较好效果。在PO_4~(3-)-P含量60.1mg/L的消化污泥上清液中,按照N:P:Mg摩尔比为1:1:1.1添加药剂,在pH=9.5反应条件下,磷回收率为99.3%,剩余磷含量为2.44mg/L;在NH4+-N含量1670mg/L的垃圾渗滤液中,按照N:P:Mg摩尔比为1:1.1:1.1添加药剂,在pH=9.5反应条件下,氨氮回收率为87.5%,剩余氨氮含量为209.09mg/L。反应所得的沉淀产物经X-射线衍射分析,确认为鸟粪石(MgNH4PO4·6H2O)。研究表明磷酸铵镁沉淀法能有效地回收污水中的氮、磷,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给社会带来较大的环境效益、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08-11-20)
董良飞,David,Salzgeber,Hansruedi,Siegrist,魏永,王利平[2](2008)在《单级自养脱氮SBR处理消化污泥上清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瑞士联邦供水、废水处理及水资源保护研究所(Eawag)一个容积为400L的SBR中,对富含氨氮的消化污泥上清液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自养脱氮(厌氧氨氧化)工艺稳定运行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SBR反应器中实现了亚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反应,在脱氮能力为680gN/(m3·d)及水力停留时间<1d的情况下,该反应器对氮的去除率>90%。试验结果还表明,该工艺可通过检测和控制电导率、pH或亚硝酸盐等参数达到稳定运行。(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08年13期)
徐亚同[3](1994)在《消化污泥上清液碳源生物反硝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挥发性脂肪酸(VFA)是消化污泥上清液(DSS)中主要的组分。DSS是反硝化很好的碳源。在本试验条件下,DSS碳源完全反硝化的临界值为1.74mg DSS-C/mg NO_3-N。但是,DSS中的TKN除了很小一部分被用于同化合成外,其大部分进入反硝化系统后不发生任何变化并随出水排放。(本文来源于《上海环境科学》期刊1994年04期)
消化污泥上清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瑞士联邦供水、废水处理及水资源保护研究所(Eawag)一个容积为400L的SBR中,对富含氨氮的消化污泥上清液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自养脱氮(厌氧氨氧化)工艺稳定运行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SBR反应器中实现了亚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反应,在脱氮能力为680gN/(m3·d)及水力停留时间<1d的情况下,该反应器对氮的去除率>90%。试验结果还表明,该工艺可通过检测和控制电导率、pH或亚硝酸盐等参数达到稳定运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消化污泥上清液论文参考文献
[1].肖晶晶.消化污泥上清液和垃圾渗滤液中磷和氨氮回收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8
[2].董良飞,David,Salzgeber,Hansruedi,Siegrist,魏永,王利平.单级自养脱氮SBR处理消化污泥上清液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8
[3].徐亚同.消化污泥上清液碳源生物反硝化[J].上海环境科学.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