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的会计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倩[1](2021)在《美国证券法外国发行人监管规则的变迁》文中指出
古越[2](2021)在《新零售企业财务舞弊研究 ——以瑞幸咖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财务舞弊对资本市场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具有重大威胁,不仅严重损害了公司与机构监管者、市场投资人之间的信任,也削弱了资本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核心作用。近年来国内外的财务造假案例层出不穷,对投资者和企业的利益造成巨大伤害。财务舞弊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我国实现跨境上市的企业因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革新而逐渐增加,财务舞弊案件也有增多的迹象。而且呈现出舞弊金额越来越大、手段越来越隐蔽、高管层参与舞弊的比例增加等新的特点。鉴于此,通过案例研究,对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段和原因进行深入剖析,进而提出有针对性意见和防范措施是重要且有意义的研究。随着零售行业的发展,“新零售”概念出现在人们视野中。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传统零售业进行转型升级,通过线上销售、线下服务的模式提高卖家的服务质量,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但因为新零售模式具有其特殊性,复杂繁琐的产业链导致其具有舞弊风险高,舞弊不易被发现等特点。瑞幸咖啡2020年2月被浑水公司爆出财务舞弊,4月2日公司官方发布公告承认财务舞弊造假,宣告停牌两个月后从美国纳斯达克退市。22亿的财务造假爆出后导致的股价暴跌对社会以及广大债权人和投资者均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对中概股公司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是财务舞弊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的典型案件。鉴于此,通过瑞幸咖啡财务舞弊案例研究,对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段和原因进行深入剖析,进而提出有针对性和防范措施是重要且有意义的研究。本文在对财务舞弊以及新零售相关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新零售企业的模式及发展趋势及财务状况特征。以GONE理论为框架,分析新零售企业舞弊的成本收益及影响因素的框架,进一步对瑞幸咖啡财务舞弊动因、舞弊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并从企业、市场和监管三个层面提出了互联网企业财务舞弊治理的对策建议。
周丹[3](2021)在《瑞幸咖啡遭遇浑水做空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与海外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也愈加紧密。由于美国证券市场一直以来采取的是“广进后紧”的方式,对于上市公司的监管重点往往是在其成功上市后,而我国的证券市场上市门槛则相对较高,耗时也比较长,因此越来越多的中概股公司选择了去海外资本市场进行上市融资。然而,自2010年起中概股公司却频繁遭遇诸如浑水、香橼等一系列做空机构的攻击,一些中概股公司甚至被迫选择私有化或者退市,使得2011年选择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公司数量仅有14家,而这些被迫退市的中概股公司却有多达41家,这让我国许多优秀企业在海外资本市场的生存和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此后,这场信任危机持续蔓延,选择赴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也随之减少,直到2018年情况才有所好转。可见,研究中概股公司遭遇做空机构攻击的原因十分有必要。2018年成功赴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达到了48家,2019年也有多达36家中概股公司赴美上市,眼看着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之下,赴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将再次重回高峰。然而,2020年4月2日瑞幸咖啡遭遇浑水公司做空后,自曝财务数据造假22亿元,又再次加剧了中概股公司的信任危机。中概股公司股价受其波及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跌,爱奇艺、跟谁学等也相继被做空,其主要原因是一些中概股公司自身管理存在问题,并且缺乏一定的反做空经验,难以抵御做空机构的攻击。本文通过瑞幸咖啡遭遇浑水做空这一典型案例,对其遭遇浑水做空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本文首先通过大量做空概念、过程以及原因等相关的国内外文献,阐述了选题背景和实践意义。接着,本文对做空的概念和一般过程进行论述,并归纳了近几年中概股公司遭遇做空的主要原因及有关理论分析依据。之后,本文详细介绍了瑞幸咖啡遭遇浑水公司做空的过程以及面临的结果,并且从美股市场、公司治理、财务质量和商业模式等多个方面对瑞幸咖啡遭遇浑水做空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瑞幸咖啡遭遇做空的主要原因有不熟悉美国证券市场、管理层涉嫌套现、内部存在财务造假以及商业模式遭受质疑等。最后,本文通过对瑞幸咖啡遭遇浑水公司做空的主要原因进行总结提炼,进而得出不同类型的中概股公司防范做空的相关启示。本文运用了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归纳了做空概念、过程以及遭遇做空原因的相关文献,并以此为基础对瑞幸咖啡遭遇浑水做空原因展开分析。本文回顾了瑞幸咖啡上市及遭遇做空的过程和结果,重点从信息披露质量和企业自身问题等较为全面的分析了瑞幸咖啡遭遇浑水做空的原因,并针对遭遇做空的原因,有针对性地从拟赴美上市、已在美上市和正遭遇做空的中概股公司三个不同的角度得出相应启示。为此,可以得出中概股公司遭遇做空存在多种原因,除了做空机构为了盈利存在部分恶意做空行为外,更多的还要从企业自身问题出发。瑞幸咖啡因浑水公司做空而自曝财务造假并最终退市,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希望以此能够为后续的中概股公司在海外市场的良性发展提供经验与教训。面对做空机构的狙击,中概股公司亟需端正上市动机,熟悉美股市场的监管制度,严格遵守海外资本市场的法律红线,进一步夯实自身的财务信息质量和危机处理机制,提升自己的反做空能力,运用法律手段反击恶意做空,同时完善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商业模式,确保能够在全球经济形势动荡的情况下持续健康的发展,从源头上杜绝做空行为的发生,共同化解中概股公司面临的信任危机。
胡艺赢[4](2021)在《国内企业海外上市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国内企业为了获取全球资本往往会选择在海外进行上市,尤其是近年来国内一些科技企业和“独角兽”纷纷奔赴海外上市,尽管在全球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更是出现了国内企业海外上市的小高峰。国内企业海外上市的原因可以主要归为,海外融资、提升公司治理、国际品牌战略。企业海外上市的目的之一可能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企业价值从财务角度而言意味着更高的营业利润,从公司治理角度而言则是更大的发展潜力和社会地位。但是,目前对于国内企业海外上市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多集中于理论的分析和总结,并没有从中介机制的角度去探讨国内企业海外上市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借鉴流动性假说和应用实证研究,探讨国内企业海外上市过程中企业股票流动性变化所带来的企业价值变化。本文提出三个假设,第一是海外上市是否对企业价值具有正向影响;第二是海外上市是否对企业股票的流动性具有相关性;第三是国内企业海外上市是否通过提升股票流动性提升了企业的价值。经过实证检验,本文最终得出研究结论:第一,国内企业海外上市对企业价值具有正向的影响;第二,企业的股票流动性越高,企业价值提升的越明显;第三,国内企业通过在海外市场上获得更高流动性而提升了企业价值。同时本文也对不同性质企业是否在海外上市的过程中对企业价值的提升具有差异性进行了分组检验,以期为不同企业性质的国内企业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最后也对中兴通讯企业海外上市后的财务表现和市值表现进行分析,为国内企业海外上市提供案例支撑和建议。
魏少伟[5](2021)在《Non-GAAP指标披露及发展研究 ——以中国电信为例》文中提出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发展,股东与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对于公司披露信息的重视程度也愈发明显,传统的财务指标已经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因此,作为管理层自愿信息披露的重要组成部分,Non-GAAP指标逐渐被广泛使用。Non-GAAP指标起源于美国,是基于美国公认会计准则(GAAP)中的规定,剔除非经常性的、非经营性的、非付现的“三非”项目,对原有财务指标进行调整与变动。Non-GAAP指标的披露,是对公司财务信息进行了有效的补充与说明,现有研究表明,Non-GAAP指标的披露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信息使用者与公司实际经营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财务信息的透明度。Non-GAAP指标在国外的应用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其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应用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尽管Non-GAAP指标对信息使用者有着十分利好的作用,但其运用也存在着众多实际问题,如高管薪酬的设定风险、管理层的操纵风险等。因此本文基于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和自由现金流(FCF)这两个常见的Non-GAAP指标,对在港股上市的中国电信为研究案例,深入探讨Non-GAAP指标披露的应用和发展。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并且梳理了相关的研究文献。第二部分对Non-GAAP指标的相关概念与本文的理论基础进行了介绍。第三部分着重介绍了我国与美国两个不同资本市场对于Non-GAAP指标此类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监管方式的区别与比较。第四部分阐述了我国在引入Non-GAAP指标披露的应用方面可能存在的一些隐患。第五部分对我国电信行业巨头中国电信公司Non-GAAP指标的披露情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第六部分对我国引入Non-GAAP指标披露的后续发展提出了建议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方案。第七部分为本文的结论与研究不足。本文在对中美Non-GAAP指标披露政策与监管对比的基础上,加入案例分析,研究了中国电信在Non-GAAP指标披露方面的应用,同时对我国在Non-GAAP指标披露应用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以期优化我国上市公司Non-GAAP指标的披露质量。
刘红雅[6](2021)在《瑞幸咖啡财务造假对中概股跨境监管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概念股(简称“中概股”)是指经营主体在中国境内但上市地点不在中国境内的中国股票的统称。本文“中概股”特指在美国上市的中国股票。自2010年中概股问题频发大多源于财务造假,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对于中概股的投资信心。瑞幸咖啡财务造假问题暴露最大也最典型的例子,同时也揭示了中概股跨境监管中存在的主要,并对中概股跨境监管产生了显着显着影响。本文深入探讨我国在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方式、动因和后果及其对跨境监管的影响,对完善中概股跨境监管、促进中概股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梳理了国内外有关财务造假与跨境监管的有关文献,并阐述了相关的理论依据。从总体上分析了中概股状况和跨境监管现状。深入分析了瑞幸咖啡财务造假方式、动因及后果,重点分析了瑞幸咖啡财务造假对跨境监管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完善中概股跨境监管的对策建议。研究显示:瑞幸咖啡财务造假对国内监管的影响表现在瑞幸咖啡成为新《证券法》下“长臂管辖原则”的首个适用者;加快促进注册制的实施,健全证券市场运行机制;国内资本市场监管趋严。对国外监管的影响是强化了投资者的监管意识;国外资本市场趋势,不利于中概股企业上市,也不利于中美间跨境合作。对国内外合作监管的影响体现在中外加强了沟通与交流,初步达成了合作监管的初步意向,合作监管对上市企业内部治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是:中概股财务造假的成因是多元的,瑞幸咖啡财务造假具有代表性和特殊性,财务造假事件频发对中概股跨境监管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中概股跨境监管的现状,并针对瑞幸咖啡财务造假所揭示的中概股跨境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完善跨境监管与合作,促进中概股企业更好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第一,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第二,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第三,加强我国行业自律协会在证券监管中的力度;第四,加强中国境内对中概股企业的监管;第五,加强跨境监管的合作与交流,建立有效的跨境监管协作机制。
王求江[7](2021)在《药明康德分拆上市的动因及其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不少优质企业因为美国资本市场的繁荣和上市相对容易的条件,纷纷赴美上市。但是好景不长,中概股在一段时间的较好市场表现后,股价就陷入偏低常态,存在估值偏低、被恶意做空等问题。而同时,我国的资本市场不断完善和发展,政府出台了不少鼓励中概股回归和支持相关行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中概股有了回归打算。中概股回归一般是先私有化进行退市,然后通过首次公开募股(IPO)、借壳上市等方式回到国内资本市场,大部分中概股企业选择的是借壳上市的方式。本文选择的案例研究对象无锡药明康德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药明康德”)有所不同,药明康德是第一个通过分拆上市的方式成功回归A股的中概股企业,即2015年4月分拆子公司合全药业在中国新三板挂牌,2015年12月药明康德在美股完成私有化退市,2017年6月分拆子公司药明生物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2018年5月母公司药明康德在中国A股主板上市。药明康德“一拆三”到不同的资本市场,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能为中概股企业找到适合自身的回归方式提供现实依据,具有较好的研究价值。鉴于此,本文基于分拆上市相关的现有成果和理论对药明康德分拆上市案例展开研究。首先,本文对药明康德分拆上市的重要性和路径进行了分析。其次,对药明康德“一拆三”式的上市动因以进行了分析;再次,本文对药明康德分拆上市进行了市场影响、融资影响、经营影响、管理影响四个方面的研究。最后,总结本文的结论,并根据药明康德“一拆三”分拆上市较为成功的经验得出启示。通过研究得出了案例分拆上市过程中的有关结论。首先,药明康德分拆上市的重要性在于减轻了回归压力,促进业务专业化,避免遭遇信任危机;必要性在于借壳上市和整体IPO回归受阻,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可行性在于私有化退市和“一拆三”的回归都顺利实现。其次,“一拆三”上市的动因包括:让合全药业抓住国内新三板改革红利,尽快回归国内市场;让药明生物抓住香港市场的红利,为研发奠定资金基础、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药明康德抓住国内政策红利,获得高估值,最终成功快速回归A股。再次,研究发现药明康德分拆上市在市场上的影响体现在股价得到提升,企业整体估值得到提升;在融资上的影响体现在分拆上市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一拆三”连续性的融资为企业缓解了资金压力;在经营上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分拆上市前后的财务指标上,给企业整体上带来了良好的财务效应;在管理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组织体系建设更加完善、股权结构优化。最后,本文根据药明康德分拆上市成功的经验,在企业要理性进行分拆上市、合理选择分拆上市方式、瞄准分拆上市时机,监管层要支持分拆上市方式创新、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体系、加强监管等方面总结了启示。
管淑慧[8](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认为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王一超[9](2021)在《中概股上市公司跨境会计监管问题研究 ——以瑞幸咖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资本市场日趋自由化,为了满足本国企业对跨国资本的需求,许多国家纷纷打开国门。中国企业也顺势而为,不仅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以及进行跨国并购等各种资本运作,部分企业还选择到境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中概股上市公司在增强境外市场活力及公司自身融资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跨境会计监管的复杂程度,研究中概股上市公司会计监管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对保障国际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和促进中概股上市公司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20年4月“爆雷”的瑞幸咖啡事件暴露出跨境会计监管面临的新难题,对这一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再次凸显。本文以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为例,主要运用归纳法、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对中概股上市公司跨境会计监管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对中概股上市的动因和面临的主要监管环境进行分析;继之,考虑到中概股上市公司中在美上市的数量众多,出现问题较为频繁,且在政治、经济体制上与中国差异大,因此从理论上分析在美上市中概股公司跨境会计监管的难题,以及由于这些难题未能妥善解决带来的后果;再结合瑞幸咖啡财务造假案例,剖析该案例所暴露的跨境会计监管问题,并对中美会计监管机构采取的措施进行评价;最后,基于瑞幸咖啡案例,提出进一步完善中概股上市公司跨境会计监管的具体对策措施和建议。研究发现,虽然表面上看瑞幸咖啡事件只是一场源于公司内部治理缺陷的资本运作,然而,中概股公司造假问题层出不穷,表明这不仅仅是中概股上市公司创始人或高管团队自身商业伦理与道德存在问题,也与公司所在国与上市地证券监管机构对跨境上市公司会计问题协调与合作不够有关。因此,对中概股上市公司一方面必须加强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监管,另一方面也应大力加强双方监管部门的协调。同时,从瑞幸咖啡事件可以看出,域外管辖范围和审计底稿查阅问题是跨境会计监管冲突的直接表现形式,然而其核心问题仍是主权原则问题。针对上述结论,本文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监管、资本市场监督、中概股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等层面提出跨境会计监管的改进建议:(1)完善国内会计监管法律,提高政府监管机构的会计监管效率;(2)协调境内外监管部门,建立国际会计监管合作机制;(3)加强会计中介机构行业自律,发挥其辅助作用,及时发现中概股上市公司隐蔽性、复杂性的风险点;(4)适度引进做空机制,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监督作用;(5)优化公司股权结构,加强公司内部监督,建立风险预防和应对机制。近两年随着美国对中国企业的持续打击,赴美上市公司面临新的监管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中概股上市公司跨境会计监管问题,尤其是针对中概股上市公司跨境会计监管合作问题展开研究,得出的结论更能够适应当前的国际环境。希望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为中美会计监管冲突解决及中美会计监管合作提供可能的思路,同时也为日后中国企业赴境外上市提供一定的参考。
沈伟[10](2021)在《“脱钩论”背景下的中美金融断裂——以《外国公司问责法案》为切入》文中研究表明《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经美国总统特朗普于2020年12月18日签署而正式生效。该法案直指在美上市的中资企业,将两国证券监管合作的矛盾和分歧上升到金融脱钩,使得在美上市的中资企业面临下市和被迫退出美国资本市场的风险。《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是近年来中美两国贸易摩擦向金融领域的延伸,也是美方提出的"脱钩论"在贸易和投资领域之外的纵向发展。中美贸易冲突不仅没有随着《中美经贸协定》(第一阶段)的签署而得到缓和,反而在新冠疫情之后继续加剧,并且向金融、科技和教育等领域蔓延,中美两国"脱钩论"甚嚣尘上。美国加紧在金融领域通过法律战的方式推进中美"脱钩",对中资企业在美上市融资构成现实威胁。中国应该通过法律的方式,在技术层面应对中美监管合作,化解和弱化双方的监管合作矛盾。
二、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的会计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的会计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新零售企业财务舞弊研究 ——以瑞幸咖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创新 |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
一、财务舞弊相关文献综述 |
二、新零售相关文献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财务舞弊相关概念 |
二、新零售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
三、GONE理论 |
第三章 新零售企业财务舞弊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新零售企业的模式及财务状况 |
一、新零售企业模式 |
二、新零售模式企业的财务舞弊现状 |
(一)新零售企业呈现出轻资产趋势 |
(二)新零售企业的收入渠道多元化 |
(三)新零售大数据对会计信息系统要求更高 |
(四)舞弊的风险提高 |
第二节 新零售企业财务舞弊动因分析 |
第四章 瑞幸咖啡公司介绍 |
第一节 瑞幸咖啡公司简介 |
第二节 瑞幸咖啡新零售模式 |
一、新的销售模式 |
二、新的门店模式 |
三、新的流量模式 |
四、新的运营模式 |
第三节 瑞幸咖啡财务融资历程 |
第五章 瑞幸咖啡财务舞弊分析 |
第一节 舞弊动因分析 |
一、基于贪婪因子理论的舞弊动因分析 |
二、基于机会因子理论的舞弊动因分析 |
三、基于需求因子理论的舞弊动因分析 |
四、基于暴露因子理论的舞弊动因分析 |
第二节 舞弊方式分析 |
一、虚增销售收入 |
二、虚增成本 |
三、篡改资金流水 |
第三节 舞弊后果分析 |
一、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 |
二、公司价值大幅度贬损 |
三、对企业经营发展的不良影响 |
四、对中概股的负面影响 |
第六章 防范新零售企业财务舞弊的对策 |
第一节 企业层面的对策 |
一、完善内部治理机制杜绝高管贪婪之心 |
二、根据业务模式特点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
三、对管理层制定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
第二节 市场层面的对策 |
一、倡导企业诚信经营理念 |
二、加强审计在财务舞弊防范的作用 |
三、提升第三方监督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
第三节 监管层面的对策 |
一、强化中概股企业的境内监督 |
二、加强新兴业务模式的监管 |
三、加大财务舞弊联合处罚力度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瑞幸咖啡遭遇浑水做空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做空概念的研究 |
1.2.2 关于做空过程的研究 |
1.2.3 关于中概股遭遇做空原因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 做空的理论概述 |
2.1 做空的概念 |
2.1.1 做空的含义 |
2.1.2 做空的方式 |
2.1.3 做空的特点 |
2.2 做空的一般过程 |
2.2.1 精选做空目标 |
2.2.2 开展实地调研 |
2.2.3 建仓发布报告 |
2.2.4 平仓获取差价 |
2.3 中概股遭遇做空的原因 |
2.3.1 不熟悉美国证券市场 |
2.3.2 公司治理存在缺陷 |
2.3.3 公司涉嫌财务造假 |
2.3.4 商业模式遭受质疑 |
2.4 做空的理论分析依据 |
2.4.1 博弈理论 |
2.4.2 风险管理理论 |
2.4.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 瑞幸咖啡遭遇浑水做空案例介绍 |
3.1 瑞幸咖啡公司简介 |
3.1.1 基本情况 |
3.1.2 公司治理 |
3.1.3 财务状况 |
3.2 瑞幸咖啡遭遇浑水做空的过程 |
3.2.1 浑水对瑞幸展开实地调研 |
3.2.2 浑水建仓发布匿名做空报告 |
3.2.3 瑞幸发布公告否认浑水指控 |
3.2.4 瑞幸自曝存在财务造假 |
3.2.5 中美证监会联合调查瑞幸 |
3.3 瑞幸咖啡遭遇浑水做空的结果 |
3.3.1 面临集体诉讼 |
3.3.2 承担巨额处罚 |
3.3.3 选择停牌退市 |
3.3.4 加剧信任危机 |
4 瑞幸咖啡遭遇浑水做空原因分析 |
4.1 不熟悉美国证券市场 |
4.1.1 借壳上市融资动机存疑 |
4.1.2 忽视中美信息披露差异 |
4.1.3 市场风险防控意识淡薄 |
4.2 管理层涉嫌套现 |
4.2.1 股权高度集中导致内控受限 |
4.2.2 管理层存在诚信缺失套现背景 |
4.2.3 增发可转债快速吸收大量现金 |
4.3 内部存在财务造假 |
4.3.1 销售数据造假虚增营业收入 |
4.3.2 夸大广告支出虚增店面利润 |
4.3.3 隐瞒关联交易虚构销售行为 |
4.4 商业模式遭受质疑 |
4.4.1 线上交易模式限制其空间附加值 |
4.4.2 无限场景模式造成门店扩张过快 |
4.4.3 价格补贴模式导致用户留存率低 |
5 瑞幸咖啡遭遇浑水做空案例启示 |
5.1 对拟赴美上市中概股公司的启示 |
5.1.1 熟悉美股市场监管制度是赴美上市的必要条件 |
5.1.2 端正赴美上市动机能够从源头杜绝被做空风险 |
5.1.3 重视商业模式合理性可以有效降低被做空几率 |
5.2 对已在美上市中概股公司的启示 |
5.2.1 提高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是防御做空的根本 |
5.2.2 建立市场危机管理机制以便及时回应做空指控 |
5.2.3 完善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防范管理层舞弊行为 |
5.3 对正遭遇做空中概股公司的启示 |
5.3.1 提升自身的反做空能力是应对做空机构的关键 |
5.3.2 利用法律手段主动反击可以有效遏制恶意做空 |
5.3.3 揭示做空产业链真相帮助投资者做出理性判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国内企业海外上市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有关企业海外上市动因的理论研究 |
1.2.2 有关海外上市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理论研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企业海外上市概况分析 |
2.1 国内企业海外上市的发展历程 |
2.2 国内企业在海外证券市场的企业价值表现 |
2.3 国内企业海外上市的主要方式 |
2.4 国内企业海外上市地的选择 |
2.4.1 香港证券交易所 |
2.4.2 美国证券市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内企业海外上市与企业价值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3.1 海外上市对企业价值的关系 |
3.2 海外上市对企业股票流动性的影响 |
3.3 海外上市企业股票流动性对企业价值的中介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内企业海外上市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 |
4.1 变量选取 |
4.1.1 被解释变量 |
4.1.2 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 |
4.2 样本选取及模型设定 |
4.2.1 样本选取 |
4.2.2 模型构建 |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3.1 描述性统计 |
4.3.2 相关性分析 |
4.3.3 回归结果分析 |
4.4 内生性检验 |
4.5 稳健性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内企业海外上市提升企业价值的案例分析 |
5.1 中兴通讯公司介绍 |
5.2 中兴通讯赴港上市动因 |
5.2.1 企业融资需求 |
5.2.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5.2.3 国际化发展需要 |
5.3 中兴通讯香港上市后的企业价值表现 |
5.3.1 从收益率看企业价值的表现 |
5.3.2 从营业收入看企业价值表现 |
5.3.3 从托宾Q值看企业价值表现 |
5.3.4 从品牌国际影响力看企业价值表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启示和建议 |
6.2.1 对企业的启示和建议 |
6.2.2 对监管部门的启示和建议 |
6.2.3 对投资者的启示和建议 |
6.3 研究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Non-GAAP指标披露及发展研究 ——以中国电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Non-GAAP指标的披露 |
1.2.2 Non-GAAP指标披露的操控行为 |
1.2.3 Non-GAAP指标披露与高管薪酬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一般公认会计准则 |
2.1.2 Non-GAAP指标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信号传递理论 |
3 中美Non-GAAP指标披露发展历程与监管政策比较 |
3.1 美国Non-GAAP指标披露的发展与监管 |
3.1.1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于Non-GAAP规定的限制 |
3.1.2 2010 年合规披露解释 |
3.1.3 2016 年更新的合规披露解释 |
3.2 美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 |
3.3 我国上市公司Non-GAAP信息披露情况 |
3.4 我国Non-GAAP指标披露监管体系与存在的问题 |
3.5 中美信息披露监管政策比较 |
3.5.1 预测信息监管方面 |
3.5.2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监管方面 |
4 Non-GAAP指标披露应用的潜在风险分析 |
4.1 绩效可比性降低 |
4.2 高管薪酬错配风险提升 |
4.3 利润操控风险增加 |
4.4 信息可读性削弱 |
5 中国电信公司案例分析 |
5.1 中国电信公司简介 |
5.2 中国电信财务状况分析 |
5.3 中国电信公司财务报表Non-GAAP指标调整分析 |
5.3.1 调整指标与方法 |
5.3.2 调整动因 |
5.3.3 对EBITDA指标的调整 |
5.3.4 对自由现金流的调整 |
6 优化Non-GAAP指标披露及防范风险的建议 |
6.1 加强外部监管 |
6.1.1 指导公司信息披露真实可比 |
6.1.2 督促公司建立内部披露指南 |
6.1.3 强化公司信息披露及时有效 |
6.2 完善内部治理 |
6.2.1 加强审计委员会建设 |
6.2.2 强化经理人治理 |
6.3 细化会计准则解释和定义 |
7 研究结论与不足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6)瑞幸咖啡财务造假对中概股跨境监管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对中概股财务造假动因及后果的研究 |
1.2.2 对中美跨境监管与合作的研究 |
1.2.3 对现有文献的简要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2.财务造假与跨境监管的相关理论 |
2.1 财务造假成因的相关理论 |
2.1.1 大股东的非理性行为 |
2.1.2 财务舞弊三角理论 |
2.2 财务造假影响跨境监管的理论机制 |
2.2.1 监管套利 |
2.2.2 风险溢出理论 |
3 中概股财务造假与跨境监管的现状分析 |
3.1 中概股财务造假现状分析 |
3.1.1 中概股市场现状分析 |
3.1.2 中概股财务造假方式、原因及后果分析 |
3.2 跨境监管现状分析 |
3.2.1 中美两国跨境监管现状分析 |
3.2.2 中美两国在跨境监管上存在的困难 |
4 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分析 |
4.1 瑞幸咖啡基本情况 |
4.1.1 瑞幸咖啡主要时间线 |
4.1.2 瑞幸咖啡股权结构 |
4.1.3 瑞幸咖啡上市架构 |
4.2 瑞幸咖啡财务造假分析 |
4.2.1 瑞幸咖啡财务造假方式分析 |
4.2.2 瑞幸咖啡财务造假动因分析 |
4.2.3 瑞幸咖啡财务造假后果分析 |
4.3 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溢出效应分析 |
4.3.1 指标选取 |
4.3.2 窗口事件选取 |
4.3.3 结果展示 |
5 瑞幸咖啡财务造假对跨境监管的影响 |
5.1 对国内监管的影响 |
5.1.1 新《证券法》下首个适用者 |
5.1.2 健全证券市场运行机制 |
5.1.3 国内资本市场监管趋严 |
5.2 对国外监管的影响 |
5.2.1 强化了投资者的监督意识 |
5.2.2 国外资本市场监管趋严 |
5.3 对国内外合作监管的影响 |
5.3.1 中外加强沟通与交流 |
5.3.2 初步达成合作监管的基本意向 |
5.3.3 合作监管对上市企业内部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6 结论与建议 |
6.1 基本结论 |
6.1.1 中概股财务造假的成因是多元的 |
6.1.2 瑞幸咖啡的财务造假具有代表性,也具有特殊性 |
6.1.3 中概股财务造假事件频发对跨境监管与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
6.2 对策建议 |
6.2.1 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 |
6.2.2 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 |
6.2.3 加强我国行业自律协会在证券监管中的力度 |
6.2.4 加强中国境内对中概股企业的监管 |
6.2.5 加强跨境监管的合作与交流,建立有效的跨境监管协作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药明康德分拆上市的动因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分拆上市内涵 |
2.1.2 上市公司分拆上市的动机 |
2.1.3 分拆上市对公司的绩效影响 |
2.1.4 中概股回归相关研究 |
2.1.5 文献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价值低估理论 |
2.2.2 市场时机理论 |
2.2.3 融资理论 |
第3章 药明康德分拆上市的重要性和路径分析 |
3.1 药明康德分拆上市的重要性分析 |
3.1.1 减轻在整体上回归的压力 |
3.1.2 促进实现业务上的专业化 |
3.1.3 避免整体上遭遇信任危机 |
3.2 药明康德分拆上市的必要性分析 |
3.2.1 借壳上市受到阻碍 |
3.2.2 整体IPO回归上市不可行 |
3.2.3 实现公司整体上的战略发展 |
3.3 药明康德分拆上市的可行性分析 |
3.3.1 在美股实现私有化退市的过程 |
3.3.2 成功完成“一拆三”的回归路径 |
第4章 药明康德分拆上市的动因分析 |
4.1 分拆合全药业在新三板上市的动因 |
4.1.1 上市市场选择分析 |
4.1.2 新三板市场行情分析 |
4.1.3 公司发展分析 |
4.2 分拆药明生物在港交所上市的动因 |
4.2.1 研发资金融资分析 |
4.2.2 香港资本市场红利分析 |
4.2.3 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
4.3 药明康德在国内A股上市的动因 |
4.3.1 国外估值分析 |
4.3.2 国内政策分析 |
4.3.3 公司融资需求分析 |
第5章 药明康德分拆上市的影响研究 |
5.1 市场影响分析 |
5.1.1 公司在资本市场反应分析 |
5.1.2 分拆上市后股价变动情况分析 |
5.1.3 分拆上市后估值变化情况分析 |
5.2 融资影响分析 |
5.2.1 增强融资能力分析 |
5.2.2 改善资本结构分析 |
5.2.3 提供更多融资的可能性分析 |
5.3 经营影响分析 |
5.3.1 会计指标的选取 |
5.3.2 会计指标法对比分析 |
5.4 管理影响分析 |
5.4.1 组织体系变化分析 |
5.4.2 股权结构变化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6.2.1 企业视角 |
6.2.2 监管层视角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
3 结束语 |
(9)中概股上市公司跨境会计监管问题研究 ——以瑞幸咖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有关企业境外上市的研究 |
1.3.2 有关跨境会计监管必要性的研究 |
1.3.3 跨境会计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 |
1.3.4 有关跨境会计监管合作的研究 |
1.3.5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中概股上市公司跨境会计监管背景分析 |
2.1 证券市场境外上市现状 |
2.1.1 境外上市的兴起与发展 |
2.1.2 中概股公司上市现状 |
2.2 中概股公司上市动因分析 |
2.2.1 满足融资需求 |
2.2.2 提高品牌知名度 |
2.2.3 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
2.3 中概股上市公司面临的主要监管环境 |
2.3.1 主要境外市场的法律体系 |
2.3.2 主要境外市场的监管模式 |
2.3.3 主要境外市场的准则制度 |
2.4 本章小结 |
3 中概股上市公司跨境会计监管面临的难题及后果 |
3.1 中概股上市公司跨境会计监管难题 |
3.1.1 主权原则冲突 |
3.1.2 监管标准界定模糊 |
3.1.3 监管方式落后 |
3.1.4 监管执行不到位 |
3.2 中概股上市公司跨境会计监管难题的后果分析 |
3.2.1 上市公司违规操作 |
3.2.2 跨境会计监管对抗 |
3.3 本章小结 |
4 中概股上市公司跨境会计监管案例分析: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 |
4.1 案例公司背景及事件梳理 |
4.1.1 瑞幸咖啡公司背景 |
4.1.2 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 |
4.2 瑞幸咖啡事件暴露的跨境会计监管问题 |
4.2.1 瑞幸咖啡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
4.2.2 境外上市的监管屏障与文化认知差异 |
4.2.3 会计师事务所对中概股公司审计风险防范不足 |
4.3 中美两国监管机构对瑞幸咖啡采取的会计监管措施 |
4.3.1 美国监管机构采取的主要措施 |
4.3.2 中国相关监管机构采取的主要措施 |
4.4 中美两国会计监管机构面临的问题 |
4.4.1 监管机构双边执法权未等效 |
4.4.2 审计工作底稿跨境调取困难 |
4.4.3 美国对域外高管惩戒实施无果 |
4.4.4 中国域外管辖权施行受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瑞幸咖啡事件的跨境会计监管改进建议 |
5.1 完善国内政府监管的立法与执法 |
5.1.1 完善国内会计监管法律 |
5.1.2 提高监管机构的会计监管效率 |
5.2 建立国际会计监管合作机制 |
5.2.1 加强各国会计监管机构的协调与合作 |
5.2.2 促进监管标准趋同和等效 |
5.2.3 建立跨境会计监管有效运行的保障机制 |
5.3 加强会计中介机构行业自律 |
5.3.1 改进会计中介机构自身管理 |
5.3.2 强化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监管 |
5.4 适度发挥做空机制的纠偏作用 |
5.5 完善中概股上市公司内部治理 |
5.5.1 优化公司股权结构 |
5.5.2 强化企业内部监督 |
5.5.3 建立风险预防和应对机制 |
5.6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10)“脱钩论”背景下的中美金融断裂——以《外国公司问责法案》为切入(论文提纲范文)
一、 《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的出台背景 |
(一) 该法案是中美长期以来在证券监管方面分歧扩大化的结果 |
(二) 该法案是中美金融市场“脱钩论”升级的结果 |
(三) 该法案是美国对于中国意识形态防范和国家安全泛化的结果 |
二、 中美之间的跨境证券监管争拗 |
三、 中美资本市场脱钩之应对 |
四、 金融领域之外的中美“脱钩”:从产业竞争到教育拦堵 |
五、 结 语 |
四、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的会计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证券法外国发行人监管规则的变迁[D]. 张晓倩.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2]新零售企业财务舞弊研究 ——以瑞幸咖啡为例[D]. 古越.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瑞幸咖啡遭遇浑水做空案例分析[D]. 周丹.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4]国内企业海外上市对企业价值的影响[D]. 胡艺赢. 吉林大学, 2021(01)
- [5]Non-GAAP指标披露及发展研究 ——以中国电信为例[D]. 魏少伟.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6]瑞幸咖啡财务造假对中概股跨境监管的影响研究[D]. 刘红雅.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9)
- [7]药明康德分拆上市的动因及其影响研究[D]. 王求江.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8]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9]中概股上市公司跨境会计监管问题研究 ——以瑞幸咖啡为例[D]. 王一超.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10]“脱钩论”背景下的中美金融断裂——以《外国公司问责法案》为切入[J]. 沈伟.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