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文化论文-丁爱平

全纳文化论文-丁爱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全纳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班级,全纳教育思想,文化建设,创新人才

全纳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丁爱平[1](2017)在《运用全纳教育思想创新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纳文化"是指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向所有学生提供同等的优质的学习与活动机会,尊重学生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学生的需求、能力和特点,消除一切形式的歧视。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杜绝排斥""营造氛围""创造机会""加强合作"等策略使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同等优质的教育,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本文来源于《成才之路》期刊2017年17期)

邓猛,刘慧丽[2](2013)在《全纳教育理论的社会文化特性与本土化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全纳教育理论的生成与发展,是在西方特有的社会文化土壤里结出特殊教育理论的果实,也是西方社会民主、自由等所谓普世性价值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全纳教育的理论仅停留在表层,无论是系统化还是深入的程度都不够,全纳教育的本质及历史文化特性没有得到深入的探讨,更缺乏"扎根"于不同文化背景与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对全纳教育进行具有本土化特征的理论生成与发展。全纳教育在我国缺失其生成的文化和哲学基础,是基于文化嫁接之上的再生成,需要从社会科学理论与范式的角度对全纳教育进行哲学思考,从社会文化的宏观视野分析全纳教育的特征,从比较教育的视角出发探索全纳教育的本质,并在实证研究中形成本土化的全纳教育理论。(本文来源于《中国特殊教育》期刊2013年01期)

李丽敏[3](2012)在《全纳教育理念下民族高等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是维系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有效传承是各民族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坚实基础,因此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民族高等教育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在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保存和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和创新中华民族文化、促进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先进文化之间的积极融合等诸多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为整理、保存、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本文将全纳教育理念的平等观、民主观、人权观融入到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中,力图用一种新的理论视角来剖析我国当前民族高等教育体制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存在的弊端,寻找整体优化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途径,从而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和谐社会主义的构建。本文首先对民族高等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民族高等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之间具有相互促进与制约的双向关系。其次对民族地区叁所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结果进行汇总,较全面地分析了在社会急剧变革过程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中普遍遇到的各种问题及面临的特殊需求,追根寻源探索我国当前民族高等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最后提出了构建“适应多民族文化需求的物质文化设施,‘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体系,体现‘文化关怀’的精神文化”的全纳校园文化的建设目标。并从加强师资培训与加大经费投入、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全纳课程体系、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调整民族高等教育专业与层次结构、建立民族文化传承绩效考核制度、完善民族教育法律法规等6个方面整体优化民族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议,为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民族团结安定、民族文化共同繁荣、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等有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期刊2012-05-01)

陈克磊[4](2009)在《论全纳文化课程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文化中源远流长的批判精神以及对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的不懈追求孕育了一种以包容为特征的全纳文化。在全纳文化的影响下,作为人权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受教育权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20世纪末作为这一发展潮流的结果,以注重参与、拒绝歧视与排斥为特征的全纳教育开始成为国际教育界一种流行的思潮。它立足于基本人权,秉持“隔离即不平等”的价值观,认为每位儿童都是特殊的,因此也都需要特殊教育。由于全纳教育主张所有儿童都要在一种非隔离的教育环境中接受适合于个体独特学习需要的高质量的教育,所以要求当下普通学校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都要进行调整与变革。对于全纳文化课程的探究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发生的。本研究在追溯这种课程存在得以诞生的文化源头的基础上探讨了全纳文化课程的内涵与特征,全纳文化课程在当下中国得以构建的理据,最后初步尝试进行全纳文化课程理论体系的构建。全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前言。主要阐述本研究的缘起及意义,分析总结研究现状,说明研究对象与内容,并阐释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追溯全纳文化课程得以诞生的母体全纳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总结全纳文化的特征,并在分析全纳文化课程与全纳文化关系的基础上阐述全纳文化课程的内涵与特征。第叁部分,借鉴全纳哲学的智慧,审视了传统课程领域的心理学基础以及当下走向全纳社会的诉求,为全纳文化课程的构建寻觅支撑和根据。第四部分,全纳文化课程构建的路径。探讨了全纳文化课程构建的几个主要问题:全纳文化课程的目标、课程内容选择以及组织原则、课程内容的基本特征、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实施步骤以及课程的评价。(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05-06)

全纳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方全纳教育理论的生成与发展,是在西方特有的社会文化土壤里结出特殊教育理论的果实,也是西方社会民主、自由等所谓普世性价值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化。全纳教育的理论仅停留在表层,无论是系统化还是深入的程度都不够,全纳教育的本质及历史文化特性没有得到深入的探讨,更缺乏"扎根"于不同文化背景与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对全纳教育进行具有本土化特征的理论生成与发展。全纳教育在我国缺失其生成的文化和哲学基础,是基于文化嫁接之上的再生成,需要从社会科学理论与范式的角度对全纳教育进行哲学思考,从社会文化的宏观视野分析全纳教育的特征,从比较教育的视角出发探索全纳教育的本质,并在实证研究中形成本土化的全纳教育理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全纳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丁爱平.运用全纳教育思想创新班级文化建设研究[J].成才之路.2017

[2].邓猛,刘慧丽.全纳教育理论的社会文化特性与本土化建构[J].中国特殊教育.2013

[3].李丽敏.全纳教育理念下民族高等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

[4].陈克磊.论全纳文化课程的构建[D].西南大学.2009

标签:;  ;  ;  ;  

全纳文化论文-丁爱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