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动态组合化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分子化学,柱[5]芳烃,[1]轮烷,动态组合化学
动态组合化学论文文献综述
杜旭升[1](2018)在《基于柱[5]芳烃的自包结化合物在分子机器和动态组合化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分子化学作为现代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桥梁,其发展过程一直伴随着新型大环主体的发现合成。柱芳烃作为继环番、冠醚穴醚、环糊精、葫芦脲和杯芳烃之后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的大环主体,受到越来越多科学工作者的关注。与柱芳烃相关的拓扑分子也逐渐进入科研主题,尤其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分子机器”相关的研究,这将进一步促进柱芳烃在分子机器领域发展。基于柱芳烃的分子机器目前以[2]轮烷的研究较为成熟,然而[1]轮烷相关的研究不是很深入。基于此,本论文选用超分子大环主体柱[5]芳烃构筑具有不同用途的准[1]轮烷体系,进而合成出功能化[1]轮烷和人工合成受体,并将其应用于分子机器和动态组合化学。本论文中我们采用单边酯基修饰的柱[5]芳烃直接胺解来高效构筑准[1]轮烷,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工作里,我们设计合成一种新颖的基于柱[5]芳烃的准[1]轮烷和[1]轮烷。通过一维、二维核磁共振谱,质谱以及密度泛函理论计算(DFT)对所得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由于基于柱[5]芳烃的[1]轮烷本身具有叁级胺催化中心,经过一系列的空白对照实验,我们将其应用于在氯仿溶剂中催化Knoevenagel反应,同时确定在这种新催化剂下,模型丙二腈和丙酮的反应符合二级动力学。通过这个工作,我们最终证实大环空间位阻能够有效地调节反应进度。第二部分工作里,我们首先利用一锅法合成出两种有用的大环,即乙氧基柱[5]芳烃和单边酯基修饰的柱[5]芳烃。然后并结合第一部分工作中胺解单酯基功能化柱[5]芳烃,合成一种新颖的基于柱[5]芳烃自包结化合物作为人工合成受体。一方面,通过Job拟合方法和核磁滴定实验,我们筛选出由特征醛和胺组成的动态组合库,并且我们使用乙氧基柱[5]芳烃可以调节茴香胺参与下亚胺形成过程中动态组合库中产物的选择性。另一方面,我们利用这种合成受体可以实现同一动态组合库中产物的选择性逆转。最后,我们将脂肪性活泼亚胺的反应控制在柱[5]芳烃空腔中进行,利用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质谱方法直接观察到脂肪类亚胺反应过程中的活泼中间体——半缩胺,以及最终产物亚胺;最后对该体系中亚胺形成的过程进行DFT计算,同时结合实验提出四元环状过渡态的假设。第叁部分工作里,为了对第一部分工作做延伸探究,我们设计合成一些新颖的基于柱[5]芳烃的分子。一类是分子弹簧,通过p H调控,实现分子尺寸的类似于弹簧的运动,通过中性和酸性条件下的DFT计算优化结构发现,该类分子弹簧受空间位阻影响较大,这为进一步设计优化性质优异的分子弹簧提供了实验基础。另一类是类似于准[1]轮烷的手性催化剂合成与表征,这些手性催化剂我们称之为“自适应”催化剂,在催化羟醛缩合反应中有很大的潜在价值。(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梁春爽[2](2017)在《亚胺化合物在分子光学探针及动态组合化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亚胺分子的结构中含有C=N双键,由于其制备简单且易于发生交换反应,在识别领域和动态组合化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亚胺分子可以作为很多离子和分子等检测的光学探针,往往具有选择性高、灵敏度高、检测限低等特点,且在细胞成像及逻辑开关等方面也有所应用。同时,亚胺键的交换条件温和可控,是动态化学中常用的一种动态键,在自分类、分子开关、动态网络以及自愈材料等方面都应用颇多。我们的工作是围绕亚胺分子的识别与动态交换性质展开的。首先,我们设计合成了含有“O-N-O”叁齿配位位点的亚胺探针分子L,来连续地检测Al3+和PPi离子。水相中,探针分子对Al3+离子的荧光“turn-on”识别表现出很好的选择性,溶液呈绿色荧光,因为Al3+与L可以形成1:1的配合物L-Al3+,产生螯合荧光增强效应(CHEF)。进一步,该L-Al3+配合物可以作为水相PPi的荧光“turn-off”型探针,加入PPi后溶液的绿色荧光会消失,这是由于PPi和Al3+离子之间存在很强的相互作用,从而破坏了之前形成的L-Al3+配合物结构。此外,L分子还可以用于细胞中Al3+的成像。其次,利用不同的作用机理,我们将前面所用的探针分子L进一步开发为F ̄和CN ̄的双通道传感器,实现探针分子的―一对多‖识别。L分子对F ̄的比色识别是由于F ̄使其分子中的酚羟基发生了去质子化作用;而对CN ̄离子的荧光识别是因为发生了CN ̄催化的氧化环化反应,生成苯并恶唑(HBO)分子H。分子H在固态时呈现绿色荧光,因为其具有ESIPT和AIEE性质。有趣的是,在胶束的辅助下,可以实现水相CN ̄的高选择性检测。因为胶束不仅提高了非水溶性L分子在水中的溶解度,还为CN ̄催化的氧化环化反应的发生提供了疏水的环境,同时也为反应产物H的聚集提供了微环境。此外,借助Al3+与F ̄的相互作用,可以实现双通道的光学信号转换。同时,我们还制备了吸附有探针分子的试纸,这为CN ̄检测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可靠和方便的方法。再次,我们合成了含有四苯乙烯结构的亚胺TPE-2Ben,发现其对挥发性一级胺有选择性荧光识别的作用。负载于试纸上的TPE-2Ben分子原本是没有荧光的。在一级胺存在下,这些胺会与探针分子中的C=N键发生交换反应,生成新的亚胺分子和四苯乙烯二胺(TPE-2NH2)分子。我们发现,TPE-2NH2分子是具有AIE效应的,结果就会表现为出现荧光。也就是说,TPE-2Ben固态时无荧光是相当于在结构中加入了“保护基团”,而胺的交换识别过程就是一个去掉“保护基团”的过程,会带来固态荧光的从无到有。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制备用于检测挥发性一级胺的便携式试纸。同时,也可以将这一方法应用到隐形墨水中,用TPE-2Ben写出的原本不可见的墨迹,在挥发胺处理后,便会在紫外灯下显现。然后,我们从对苯二胺(B)和3-吡啶醛(A)出发,在适当的溶剂中,利用C=N键的形成产生凝胶因子ABA,再利用金属镍离子与凝胶因子吡啶环上N原子的配位作用(Ni2+-N),得到了金属有机凝胶。这种“一锅法”制备凝胶的过程可以在室温下原位实现,不需要经过加热-冷却的传统制备过程。所得到的金属有机凝胶具有多重物理刺激(热和机械力)响应性。此外,金属有机凝胶还具有化学刺激响应性。当向凝胶体系中加入脂肪二胺时,凝胶会发生破坏,这是因为脂肪二胺的氨基与凝胶中的亚胺键发生了交换反应,生成了新的不能形成凝胶的亚胺分子。这种基于亚胺键形成的“一锅法”构筑凝胶的方法与基于交换反应实现的凝胶破坏过程,为其他刺激响应材料的开发提供了借鉴意义。最后,我们设计并构建了一种新的通过C=C/C=N双键间可逆动态交换形成凝胶的方法。实验中,研究了C=C/C=N交换反应热力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包括链长、溶剂以及温度。将两种不能形成凝胶的组分(如K和I-16)在适当溶剂中混合后,体系会逐渐形成凝胶,这是交换反应的发生生成了凝胶因子的结果。同时,随着凝胶的形成,凝胶因子作为最优组分,其含量会被放大。这种选择性地放大作用表明,凝胶形成过程中的自组织作用是其组分选择的驱动力。总的来说,我们对亚胺化合物在分子光学探针及动态组合化学中的应用都做了研究。我们利用亚胺分子,实现了水相的离子检测和固态的气体检测,在选择性、灵敏度及应用等方面都很突出。这为今后小分子光学探针的开发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同时,基于亚胺键的动态交换性质,我们研究了凝胶材料形成与破坏中亚胺键的作用。我们还利用交换反应生成并放大了凝胶因子,这些都扩展了亚胺键在动态组合化学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7-12-01)
薛佳男,雷海瑞,高璐瑶,刘静[3](2016)在《基于动态组合化学荧光纳米界面的构建及其对CD44蛋白的传感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工作中,我们利用两亲性Eu(III)配合物(EuL~(3+))和两亲性香豆素衍生物共组装得到囊泡型荧光纳米界面。当荧光素标记的透明质酸与该纳米界面相互作用时,可引起组装在界面上的香豆素分子和荧光素基团之间的能量转移进而敏化荧光素的荧光,同时香豆素的荧光被猝灭(图1a)。当向上述体系中加入CD44后,CD44可特异性结合透明质酸而使其脱离纳米界面,导致香豆素与荧光素的能量转移过程被阻断,荧光素的荧光减弱,同时香豆素的特征荧光得以恢复,据此实现了对CD44蛋白的传感识别(图1b)。(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四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期刊2016-07-01)
冯前进,刘润兰[4](2013)在《动态组合化学和生物动态组合化学:一个中药和方剂研究的新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方剂始终是中医药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对象,因为方剂在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理、法、药、方)中所占的特殊地位,使得方剂研究一方面能为寻找新药的研究提供全新的先导模板,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揭示中医药学理论的现代生物医学或生命科学原理,并促进两者融会贯通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径,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新药研究模式从单一成分药物(monocomponent drug)到多组分药物(multicomponent drug)的转变以及新一代网络药物(network drug)概念的提出[1],方剂重新受到国际上药物科学界的普遍关注,且正在逐步成为一个国际视野中的新的药物科学研究领域。方剂研究有许多种角度和方法,对此,国内外很多学者已经进行了许多研究,并取(本文来源于《山西中医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何伟,佘鹏伟,方正,郭凯[5](2013)在《动态组合化学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组合化学中的新兴分支,动态组合化学是一种集合成与筛选为一体的组合化学研究新方法。在动态组合化合物库中,通过靶标分子的诱导结合驱动作用,能够选择性地筛选到与靶标分子存在强相互作用的优势化合物,因而动态组合化学在药物研发、材料化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在简单介绍动态组合化学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动态组合化学的叁要素,即靶点(生物酶、凝集素、核酸、有机分子、无机分子等)、涉及的化学反应(二硫化物化学、胺化还原反应、腙化学等)以及分析方法,并对现存限制因素和发展前景作了探讨。(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贺文彬,赵劲松,詹莹,江云宝[6](2012)在《基于动态组合化学的重金属离子催化信号放大》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了一个简单的亚胺席夫碱动态体系,应用吸收光谱法研究了二价过渡金属离子Zn2+、Cd2+存在时席夫碱各动态组分之间的胺交换过程.实验表明,金属离子与脂肪胺席夫碱的亚胺氮原子的配位结合,活化了亚胺碳原子,有利于芳香胺的亲核取代反应,进而提高了该动态过程的动力学过程,动力学影响成为制约动态平衡的主要因素.研究还表明,金属离子的循环催化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脂肪亚胺向芳香亚胺转换,即微量金属离子的引入,便能使动态过程的反应速率和转化率发生显着变化,增强转换过程中的光学输出信号,达到信号放大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徐胜广[7](2008)在《自复制在动态组合库里的放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动态组合化学(Dvnamic combinatorial chemistry(DCC))融合了组合化学和分子自组装两个领域的特点。在筛选库中底物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单独合成出每个化合物。动态组合化学库是热力学控制体系,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导致“最适应”组分的放大。根据Emil Fisher的锁-钥原理,选择的方法一般是通过分子识别的过程进行的。这个过程尤其适用于药物的筛选,因为像酶这样的靶标可以在动态库中区分出它的最佳抑制剂。近十年来除了药物研究以外,化学家对DCC其他方面的研究也迅速发展起来,DCC原理已经应用或者潜在应用到了无机结构的自组装、受体的合成、底物的结合、以及催化剂的筛选。并且,最近人们发现DCC可以因受到外界的物理化学刺激而进行反应,如质子、相转移、温度乃至电场的变化,这些使得DCC在材料科学里有着潜在的应用。自复制(self-replication)、新陈代谢和突变是生命体进化的叁大特征。尽管在自然界中细胞里的大分子自复制机理非常复杂,但是生物学家和化学家仍然热衷于研究最低限度的分子自复制,企图搭建通往原始生命的桥梁。分子自复制是动力学控制体系,产物分子自组装并且复制自身的形成。在理想的情况下包括叁步过程:1)产物(模板)与两个先导反应物结合形成叁分子体系,2)在和产物络合的同时,两个先导反应物优先反应生成产物,3)产物的二聚体分解为两个游离的产物分子,进而参与下一个复制循环。一般来说,自复制反应是自催化行为,其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是S型的。在论文里我们首次把分子自复制和动态组合化学结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新的化学模型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分子自复制使得关键产物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表现出了选择性。简单的过程描述如图1所示。由可逆键连接的一系列的构件构成了一个动态组合化学库。在这些产物里,其中某产物可以通过自模板达到自身复制的效果。关键产物的生成受动力学和热力学两个方面的控制。当动态库达到热力学平衡时,自复制的产物浓度被放大,而与此相竞争的组分相对减少。我们使用术语“self-replicate”来表示动力学角度的自催化反应,其特点是可以给出S型(sigmoid)的浓度-时间曲线;我们使用术语“self-duplicate”来表示分子从热力学或者动力学角度(或者二者都存在)实现自我放大、自我复制,相对于“self-replicate”,“self-duplicate”的范畴更大一些。但是两个术语都可以翻译成汉语“自复制”,第叁章里“自复制”主要指“self-replicate”,其余章节里“自复制”主要指“self-duplicate”。1、分子“自复制”与动态组合化学相结合的体系的设计体系的构件,应具有以下特点:1)先导分子含有可逆键,2)具有互补(分子识别)的超分子化学结构体系,产物分子即是模板分子。如图2所示,我们选择Al_1Am_1作为关键分子,它是由醛Al_1(由Kemp酰胺衍生而来)和氨基腺苷Am_1合成的。这个结构是受Julius Rebek报道的分子自复制体系(非动态)启发得出的,Al_1Am_1能自身形成稳定的二聚体[Al_1Am_1]_2。这个分子在氯仿里通过氢键发生的二聚作用,我们用~1H-NMR分析证实;并且通过ESI-TOF高分辨质谱,得到了二聚体[Al_1Am_1]_2的分子离子峰。Al_1含有Kemp酰胺结构,其内酰胺基团可以与Am_1中的腺嘌呤基团生成氢键,而Al_2中内酰胺上的氢被甲基取代,阻止其与腺嘌呤发生氢键作用。Al_3上Kemp结构被乙酰基取代,但是与Al_1结构类似,这样保持醛基的电性(与胺的反应活性)与Al_1相似。Am_1和Am_2结构相近,后者上能与Kemp结构内酰胺键发生氢键作用的氨基被苄基保护,使氢键作用受阻。2、各个构件的合成在研究分子自复制和动态组合化学之前,我们合成了所有相关的构件。合成步骤(包括二联苯结构的体系)如图3和图4所示。并且,对于所有的目标产物和绝大多数的中间体都使用了~1H NMR,~(13)C NMR和高分辨质谱(ESI-TOF)进行表征,产品结构与谱图信息相吻合。3、关键分子Al_1Am_1生成反应的分子自复制(self-replicate)行为研究通过分子识别基团被保护和无保护的反应对比和不同溶剂反应的对比研究,以及~1H NMR谱图上特征化学位移的改变,可以得出在氯仿里Al_1Am_1生成的相对高的初速率(5.9 mM.h~(-1))与分子识别有关。原因可以归结为几个路径机理。Rebek,Menger和Reinhoudt对于原Rebek体系发生过争论,在原Rebek体系里酰胺键可以催化自身的形成。我们设计的结构在纯氯仿体系里既没有观察到S型曲线,也没有观察到通过加入产物的办法来实现加速反应。因此得出结论:Al_1/Am_1络合体的分子内反应起了主要作用。幸运的是,通过不同溶剂配比实验我们发现了当氯仿和DMSO体积比为1:0.4作为溶剂时,Al_1Am_1生成反应曲线前期有轻微的潜在增长趋势。这是由于DMSO的加入可以部分地破坏氢键识别作用,这样二聚体[Al_1Am_1]_2才能游离出足够的Al_1Am_1催化复制自身的反应。我们考察了混合溶剂氯仿和DMSO(体积比为1:0.4)中,加入不同量的产物Al_1Am_1对于速率的影响,如图5所示。结果表明,在氯仿和DMSO体积比为1:0.4的溶剂中Al_1Am_1能够催化复制自身的反应,由于采用的体系是亚胺,排除了酰胺自身催化的过程。结果还说明[Al_1Am_1]_2必须分解游离出足够的Al_1Am_1才能实现自复制反应。4、自复制在动态组合库里的放大作用我们先对图2所描述的动态库进行热力学研究。第一个组合库(DCLO)由Al_1,Al_2和Am_1(15 mM each at 22℃in CDCl_3)组成。当这个小的动态组合库达到平衡时,Al_1Am_1(11.68 mM)由于形成了稳定的同型二聚体[Al_1Am_1]_2,其所占的比例比Al_2Am_1(2.71 mM)大许多。值得一提的是,从这个小组合库里,我们根据实验结果推算出一个当量Al_1Am_1的同型二聚体[Al_1Am_1]_2状态比游离分子状态所降低的能量,其降低值为11.1KJ·mol~(-6)。DCL1是由Al_2,Al_3,Am_1和Am_2(15 mM each at 22℃in CDCl_3)四个构件所组成的体系,达到热力学平衡时8个组分的分布如图(图6,黑条)。不同的醛、不同的胺近似等能,所以各个反应物和产物是平均分配的:两个醛(3.4 mMeach),两个胺(3.4 mM each),四个亚胺Al_(2-3)Am_(1,2)(5.8 mM each)。和预想的一样,由于缺少分子识别作用各个组分呈平均分配趋势。在DCL2中,Al_1,Al_2,Al_3,Am_1和Am_2混和在一起(15 mM each at 22℃inCDCl_3)。由于稳定的二聚体[Al_1Am_1]_2的形成,Al_1Am_1在动态库DCL2中占据了较强的优势(图6,灰条)。在设置动态库DCL3时,分为两步1)设置不含Al_1组分的预平衡库(DCL1),2)DCL1达到平衡时加入Al_1(15 mM)。DCL3组分达到热力学平衡的时间(22 days)是DCL2达到平衡时所用时间(t=109 h)的5倍左右。DCL2达到热力学平衡时组分分配和DCL3相一致。这两个实验验证了动态库是热力学控制体系的原理。通过比较DCL1和DCL3(DCL2)的实验结果可知:1)自复制分子Al_1Am_1的浓度(9.03 mM)比假设不发生自复制情况下的理论计算值高80%以上;2)自复制分子Al_1Am_1的浓度是与其竞争的Al_1Am_2,Al_2Am_1,andAl_3Am_1(3.0 mM each)浓度的3倍(即增加200%)。我们也对DCL2中11个组分的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浓度-时间的动力学曲线如图7所示。自复制分子Al_1Am_1形成的反应初速率为59×10~(-1)mM.h~(-1)是Al_2Am_1和Al_3Am_1形成初速率(0.96×10~(-1)mM.h~(-1))的60倍,是Al_2Am_2和Al_3Am_2形成初速率(4.6×10~(-1)mM.h~(-1))的13倍,是Al_1Am_2形成初速率(9.6×10~(-1)mM.h~(-1))的6倍。不同的速率导致了自复制分子的最大浓度(10.98 mM)(动力学控制,图6,斑纹条)。这也是Al_1/Am_1络合体的分子内反应所引起的。总之,动态库中组分的表达是由动力学和热力学两个方面所控制,最适合的自复制分子从两个方面得到了放大。5、二联苯基团代替萘基团后所组成的动态组合库的研究我们把DCL2中醛(Al_1,Al_2,Al_3)上的萘基团全部换成二联苯基团(B_1,B2,B3)后,与Am_1和Am_2组成动态组合库DCL4(图8所示)。与DCL2不同的是,B_1Am_1的形成比Al_1Am_1的形成更快,但是由于各个组分的信号都重迭在一起,DCL4中的各个组分的浓度不能通过~1H NMR谱图来准确计算。但是,我们可以从~1H NMR谱图得到一些粗略的信息来判断组合库的情况。最后得到结论:不像图2所描述的萘结构分子那样,当DCL4达到热力学平衡时,分子自复制没有在DCL4中起到明显的放大作用。这应该和[B_1Am_1]_2.稳定性较差有关。综上所述,实验结果证明在精心设计的动态组合库里可以实现组分自我放大,也就是说库里组分可以复制自身。库中契合最好的自复制体系可以从动力学和热力学两个角度来实现自我复制和放大。由于动态组合库是可逆体系(氢键的超分子作用和亚胺的可逆形成),组分分配不仅仅依赖于初速率大小,而且还和其它组分的竞争密切相关,自复制分子会削减其他竞争者的绝对浓度。根据“达尔文”进化论,这样的自复制的动态组合化学体系展现了分子层面上的“进化”——最有优势的自复制分子通过“掠夺”其它不具自复制行为的分子(或者有但较弱,比如Al_1Am_2)实现选择性的自我放大。(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8-04-20)
陈玉岩,刘刚[8](2007)在《动态组合化学最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动态组合化学是组合化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在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动态组合化学库中,利用靶标分子的诱导结合作用,通过可逆共价反应,能够选择性地筛选出与靶标分子存在强相互作用的优势化合物。本文按照动态组合化学方法简介、动态组合化学中的可逆共价化学、动态组合化学库的分类、动态组合化学库筛选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动态组合化学在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过程中的应用等5个方面对动态组合化学进行了概述。(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07年12期)
陈玉岩[9](2007)在《万古霉素动态组合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万古霉素是一种糖肽抗菌素,是人类用来抵抗革兰氏阳性细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万古霉素的抑菌机理之一是通过其七肽骨架与细菌细胞壁糖蛋白合成启动子——胞壁酰五肽的末端二肽片段D-Ala-D-Ala形成五个氢键来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长,从而导致细菌细胞凋亡。近年来,万古霉素的过度使用导致了耐药菌的出现,即细菌细胞壁合成启动子的末端由D-Ala-D-Ala突变成D-Ala-D-Lac。动态组合化学是一种新兴的组合化学技术,是通过物理与化学的动态变化、集合成与筛选为一体的组合化学研究方法。其特点是在物理非共价结合为驱动的条件下,进行动力学稳态化学反应,并将这种化学反应识别出来,进而发现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内容和形式。基于固相筛选具有易分离、操作简便、适合于筛选大数量化合物等特点,本文建立了固载化探针筛选动态组合化学库的方法,并对N-去甲万古霉素亮氨酸的氨基进行动态修饰,以寻找与D-Ala-D-Ala结合能力更强的新万古霉素类似物,具体为:(一)以PEGA氨基树脂为载体,利用丁二酸酐将树脂上的反应官能团转化成羧基,采用叔丁酯保护策略以100%的效率逆向合成了C-端羧基裸露的PEGA-L-Lys(-Suc-D-Ala-D-Ala-OH)_2。采用高分辨魔角核磁共振(HR/MAS NMR)技术研究了PEGA-L-Lys(-Suc-D-Ala-D-Ala-OH)_2与N-去甲万古霉素之间的氢键作用。(二)基于席夫碱(schiff-base)反应的可逆性,以及N-去甲万古霉素亮氨酸氨基反应活性高于糖片段氨基的特点,构建了N-去甲万古霉素亮氨酸氨基的席夫碱动态组合化学库。通过探针PEGA-L-Lys(-Suc-D-Ala-D-Ala-OH)_2的结合驱动作用筛选到一个新的万古霉素类似物cyy202。HR/MAS NMR研究和紫外差谱结合常数测定结果表明,该化合物与D-Ala-D-Ala之间的氢键作用是N-去甲万古霉素的2倍。(叁)为了与固载化探针筛选动态组合化学库策略进行对照,以游离的(Ac)_2-L-Lys-D-Ala-D-Ala-OH为探针,以N-去甲万古霉素为底物,本文构建并筛选了对应的液相动态组合化学库,发现了叁种新化合物cyy202、cyy201及cyy209。结合常数测定结果表明后两者与探针的结合能力弱于N-去甲万古霉素。综上所述,可以得到如下创新性结论:1)固载化D-Ala-D-Ala二聚体PEGA-L-Lys(-Suc-D-Ala-D-Ala-OH)_2可以作为筛选N-去甲万古霉素动态组合化学库的探针。2)固载化探针分子策略可以用于研究小分子与中等分子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实现筛选动态组合化学库的目的。3)固载化探针分子筛选策略的选择性高于液相筛选策略。此外,依据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工作的积累,本文进一步合成了万古霉素新类似物的糖片断氨基的芴甲氧羰酰基(Fmoc)化衍生物,其生物活性正在测试中。最后,以(Ac)_2-L-Lys-D-Ala-D-Lac-OH为探针,以N-去甲万古霉素为底物初步筛选了其液相动态组合化学库,尚未发现潜在的活性化合物。该结果表明,寻找能够与D-Ala-D-Lac有强相互作用的万古霉素类似物难度更大,需要进一步扩大动态组合化学库的容量,以便增大发现能够与D-Ala-D-Lac有强相互作用的万古霉素类似物的机会。(本文来源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期刊2007-08-01)
陈玉岩,刘刚[10](2006)在《应用动态组合化学的方法合成万古霉素衍生物》一文中研究指出With more facile N-demethylvancomycin as reagent the dynamic combinatorial library was built by imine transferation and the derivatives location is the amido of leucin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by LC-MS we found 3 compounds with potential better binding affinity to vancomycin.(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期刊2006-07-01)
动态组合化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亚胺分子的结构中含有C=N双键,由于其制备简单且易于发生交换反应,在识别领域和动态组合化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亚胺分子可以作为很多离子和分子等检测的光学探针,往往具有选择性高、灵敏度高、检测限低等特点,且在细胞成像及逻辑开关等方面也有所应用。同时,亚胺键的交换条件温和可控,是动态化学中常用的一种动态键,在自分类、分子开关、动态网络以及自愈材料等方面都应用颇多。我们的工作是围绕亚胺分子的识别与动态交换性质展开的。首先,我们设计合成了含有“O-N-O”叁齿配位位点的亚胺探针分子L,来连续地检测Al3+和PPi离子。水相中,探针分子对Al3+离子的荧光“turn-on”识别表现出很好的选择性,溶液呈绿色荧光,因为Al3+与L可以形成1:1的配合物L-Al3+,产生螯合荧光增强效应(CHEF)。进一步,该L-Al3+配合物可以作为水相PPi的荧光“turn-off”型探针,加入PPi后溶液的绿色荧光会消失,这是由于PPi和Al3+离子之间存在很强的相互作用,从而破坏了之前形成的L-Al3+配合物结构。此外,L分子还可以用于细胞中Al3+的成像。其次,利用不同的作用机理,我们将前面所用的探针分子L进一步开发为F ̄和CN ̄的双通道传感器,实现探针分子的―一对多‖识别。L分子对F ̄的比色识别是由于F ̄使其分子中的酚羟基发生了去质子化作用;而对CN ̄离子的荧光识别是因为发生了CN ̄催化的氧化环化反应,生成苯并恶唑(HBO)分子H。分子H在固态时呈现绿色荧光,因为其具有ESIPT和AIEE性质。有趣的是,在胶束的辅助下,可以实现水相CN ̄的高选择性检测。因为胶束不仅提高了非水溶性L分子在水中的溶解度,还为CN ̄催化的氧化环化反应的发生提供了疏水的环境,同时也为反应产物H的聚集提供了微环境。此外,借助Al3+与F ̄的相互作用,可以实现双通道的光学信号转换。同时,我们还制备了吸附有探针分子的试纸,这为CN ̄检测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可靠和方便的方法。再次,我们合成了含有四苯乙烯结构的亚胺TPE-2Ben,发现其对挥发性一级胺有选择性荧光识别的作用。负载于试纸上的TPE-2Ben分子原本是没有荧光的。在一级胺存在下,这些胺会与探针分子中的C=N键发生交换反应,生成新的亚胺分子和四苯乙烯二胺(TPE-2NH2)分子。我们发现,TPE-2NH2分子是具有AIE效应的,结果就会表现为出现荧光。也就是说,TPE-2Ben固态时无荧光是相当于在结构中加入了“保护基团”,而胺的交换识别过程就是一个去掉“保护基团”的过程,会带来固态荧光的从无到有。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制备用于检测挥发性一级胺的便携式试纸。同时,也可以将这一方法应用到隐形墨水中,用TPE-2Ben写出的原本不可见的墨迹,在挥发胺处理后,便会在紫外灯下显现。然后,我们从对苯二胺(B)和3-吡啶醛(A)出发,在适当的溶剂中,利用C=N键的形成产生凝胶因子ABA,再利用金属镍离子与凝胶因子吡啶环上N原子的配位作用(Ni2+-N),得到了金属有机凝胶。这种“一锅法”制备凝胶的过程可以在室温下原位实现,不需要经过加热-冷却的传统制备过程。所得到的金属有机凝胶具有多重物理刺激(热和机械力)响应性。此外,金属有机凝胶还具有化学刺激响应性。当向凝胶体系中加入脂肪二胺时,凝胶会发生破坏,这是因为脂肪二胺的氨基与凝胶中的亚胺键发生了交换反应,生成了新的不能形成凝胶的亚胺分子。这种基于亚胺键形成的“一锅法”构筑凝胶的方法与基于交换反应实现的凝胶破坏过程,为其他刺激响应材料的开发提供了借鉴意义。最后,我们设计并构建了一种新的通过C=C/C=N双键间可逆动态交换形成凝胶的方法。实验中,研究了C=C/C=N交换反应热力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包括链长、溶剂以及温度。将两种不能形成凝胶的组分(如K和I-16)在适当溶剂中混合后,体系会逐渐形成凝胶,这是交换反应的发生生成了凝胶因子的结果。同时,随着凝胶的形成,凝胶因子作为最优组分,其含量会被放大。这种选择性地放大作用表明,凝胶形成过程中的自组织作用是其组分选择的驱动力。总的来说,我们对亚胺化合物在分子光学探针及动态组合化学中的应用都做了研究。我们利用亚胺分子,实现了水相的离子检测和固态的气体检测,在选择性、灵敏度及应用等方面都很突出。这为今后小分子光学探针的开发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同时,基于亚胺键的动态交换性质,我们研究了凝胶材料形成与破坏中亚胺键的作用。我们还利用交换反应生成并放大了凝胶因子,这些都扩展了亚胺键在动态组合化学中的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态组合化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杜旭升.基于柱[5]芳烃的自包结化合物在分子机器和动态组合化学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8
[2].梁春爽.亚胺化合物在分子光学探针及动态组合化学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7
[3].薛佳男,雷海瑞,高璐瑶,刘静.基于动态组合化学荧光纳米界面的构建及其对CD44蛋白的传感识别[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四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2016
[4].冯前进,刘润兰.动态组合化学和生物动态组合化学:一个中药和方剂研究的新方向[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
[5].何伟,佘鹏伟,方正,郭凯.动态组合化学的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2013
[6].贺文彬,赵劲松,詹莹,江云宝.基于动态组合化学的重金属离子催化信号放大[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7].徐胜广.自复制在动态组合库里的放大作用[D].山东大学.2008
[8].陈玉岩,刘刚.动态组合化学最新进展[J].化学进展.2007
[9].陈玉岩.万古霉素动态组合化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
[10].陈玉岩,刘刚.应用动态组合化学的方法合成万古霉素衍生物[C].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