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聚谷氨酸乙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聚L-谷氨酸乙酯,手性膜,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分离
聚谷氨酸乙酯论文文献综述
杨璨瑜[1](2015)在《聚L-谷氨酸乙酯的合成及其手性分离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手性拆分获得单一对映体的方法很多,手性膜分离技术具有低能耗、低成本、可连续操作、易工业放大等优点,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本论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了手性分离的意义以及手性拆分的方法;重点介绍了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对手性化合物的拆分和膜分离技术。2.合成了L-谷氨酸乙酯N-羧基-环内酸酐(以下简称NCAs)和聚L-谷氨酸乙酯,分别进行了红外和核磁表征;并探讨了引发剂浓度、溶剂种类、单体纯度、单体浓度、反应温度、聚合时间等因素对聚合物粘度的影响。3.用一定浓度的聚L-谷氨酸乙酯高分子溶液涂渍在球形硅胶上制得手性固定相,制备了聚L-谷氨酸乙酯手性柱。采用不同体积比的正己烷/异丙醇、正己烷/无水乙醇作为流动相用高效液相色谱成功拆分了4种手性药品和9种苯系物的位置异构体,表明聚L-谷氨酸乙酯手性固定相不仅对手性化合物有一定的识别能力,而且对苯系物的位置异构体也有优秀的的拆分能力。4.研究了聚L-谷氨酸乙酯手性膜的制备,探讨了不同分子量的聚L-谷氨酸乙酯膜、渗析溶剂中不同乙腈含量、原料液浓度、渗析时间、温度等对拆分对羟基苯甘氨酸外消旋体的影响。在最优的实验条件下,该膜对对羟基苯甘氨的手性拆分的e.e.%值为46.65%。(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3)
杨璨瑜,王一帆,孙维维,杨江蓉,路振宇[2](2014)在《聚L-谷氨酸乙酯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色谱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聚L-谷氨酸乙酯,并将其叁氯甲烷溶液涂敷在3-氨丙基叁乙氧基硅胶上,合成和表征了聚L-谷氨酸乙酯涂敷手性固定相,以不同比例的正己烷-异丙醇、正己烷-无水乙醇为流动相,探究了在正相液相色谱条件下聚L-谷氨酸乙酯涂敷手性固定相对部分手性化合物和位置异构体的拆分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有4种手性化合物对映体(联糠醛、奥美拉唑、萘普生、四咪唑)和9种位置异构体(o,m,p-碘苯胺、o,m,p-氯苯胺、o,m,p-溴苯胺、o,m,p-硝基苯胺、o,m,p-甲苯胺、o,m,p-氯酚、o,m,p-二硝基苯、o,m,p-苯二酚、o,m,p-氨基苯酚)得到不同程度的拆分,表明聚L-谷氨酸乙酯涂敷手性固定相能对手性药品进行一定的拆分,对位置异构体有较好的分离能力。(本文来源于《分析测试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王军,邵丽琴,徐虹[3](2009)在《γ-聚谷氨酸乙酯与γ-聚谷氨酸苄酯的生物降解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生物可降解聚合物γ-聚谷氨酸(γ-PGA)乙酯与γ-聚谷氨酸苄酯的生物降解性能,采用枯草杆菌NX-2(Bacillus subtili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土埋法对γ-PGA乙酯和γ-PGA苄酯的降解性能进行研究,用扫描电镜观察降解结果.结果表明:枯草杆菌对γ-PGA乙酯和γ-PGA苄酯的降解作用优于黑曲霉;相对厚度较大的薄膜,在枯草杆菌NX-2中缓慢降解;在黑曲霉中,γ-PGA乙酯的降解速率相对较慢,薄膜的形态没有发生变化;γ-PGA苄酯的降解性能优于γ-PGA乙酯.(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4期)
陈鹏磊,高鹏,詹传郎,刘鸣华[4](2004)在《均苯叁甲酰谷氨酸乙酯在气液界面上基于分子间多点氢键作用构建的纳米图案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聚集体在纳米尺度上的图案化是纳米科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实现纳米图案结构的可控化不但是纳米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为其它相关学科提供优良的实践平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近年来,利用分子间的各种弱相互作用,诸如氢键作用、疏水作用、π-π作用、静电相互等,在气/液、液/固两相界面上基于分子的自组装行为(LB和SAM)形成的分子有序聚集体来构建各种纳米图案结构在纳米学科的研究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方法以分子作为构筑纳米图案结构的基本单元,所构建的纳米图案结构具有分子级的分辨率,从而使得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成为可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4-09-01)
陈茂伟[5](2003)在《生物降解型聚谷氨酸乙酯微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聚谷氨酸(Polyglutamic acid,PGA)及其衍生物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研究近年来引起药学工作者的关注。微球作为一种新颖的缓/控释给药系统,具有可事先设计给药剂量、控制药物释放,降低药物毒性等优点。本文首次以聚谷氨酸乙酯(Ethyl PGA)为微球载体材料,以抗肿瘤药依西美坦为模型药物,制备了生物可降解型 Ethyl PGA 缓释微球,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1、以生物合成的聚谷氨酸为原料,以 HCl 为催化剂,酯化合成了聚谷氨酸乙酯。考察了不同催化剂浓度、不同物料配比、反应时间以及吸水剂对生成酯的产率的影响。确定最佳反应条件:HCl 浓度 5mol.L-1,乙醇用量为 20mL/gPGA,反应时间 4-5h,CaO 为吸水剂。产物通过元素分析、紫外、红外、核磁共振等技术确证其结构。证明为 PGA 侧链部分酯化的产物。取代度为 59.70%,分子量为 24KDa,具有良好的脂溶性。药理学研究表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2、选用依西美坦为模型药物,采用 O/W 型乳剂,以 Ethyl PGA 为囊材,二氯甲烷为油相,明胶为乳化剂,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依西美坦缓释微球。双波长吸收倍率法测定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扫描显微镜下观察,微球形态圆整,表面光滑。并采用中心复合设计法对微球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以油水相比、Ethyl PGA 浓度、乳化剂浓度、搅拌速率及依西美坦浓度为影响因素,以微球平均粒径、跨距、载药量、包封率及收率为衡量指标。考查了各个衡量指标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响应关系。确定了微球之间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油水相比为1/10,囊材浓度为0.04~0.05g.mL-1,乳化剂浓度0.6%,转速1100r/min左右。制备的微球形态圆整,表面光滑,流动性好。粒径范围较窄,88.80%微球直径在 9.0~18.0μm 之间。制得微球的平均粒径为 13.78±3.8μm,跨距span=0.58,载药量为 14.56%,包封率为 72.20%,收率为 81.14%。 3、动态透析法研究了Ethyl PGA 依西美坦微球体外释药情况。分别用pH7.4磷酸盐缓冲液和0.5%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作为释放介质。结果表明:Ethyl PGA i<WP=8>依西美坦微球在pH7.4磷酸盐缓冲液释放可达15天,累积释药量约80%,T1/2为5.5天,释药方式可能为扩散和溶蚀相结合释药。证明了Ethyl PGA用作缓释载体材料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期刊2003-11-01)
方月娥,韩艳春,赵霞,方芳[6](1997)在《谷氨酸乙酯-NCA与谷氨酸苄酯-NCA共聚反应和竞聚率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二氧六环为溶剂,叁乙胺(TEA)为催化剂,谷氨酸乙酯-N-羧基-2-氨基酸酐(ELG-NCA)与谷氨酸苄酯-N-羧基-2-氨基酸酐(BLG-NCA)基聚反应。用1HNMR谱测定了共聚物中两种单体单元的组成。利用Kelen-Tüds作图法和最小二乘法计算了两种单体竞聚率。结果表明ELG-NCA的竞聚率r1=0.926,BLG-NCA竞聚率r2=1.157。(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7年01期)
聚谷氨酸乙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合成了聚L-谷氨酸乙酯,并将其叁氯甲烷溶液涂敷在3-氨丙基叁乙氧基硅胶上,合成和表征了聚L-谷氨酸乙酯涂敷手性固定相,以不同比例的正己烷-异丙醇、正己烷-无水乙醇为流动相,探究了在正相液相色谱条件下聚L-谷氨酸乙酯涂敷手性固定相对部分手性化合物和位置异构体的拆分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有4种手性化合物对映体(联糠醛、奥美拉唑、萘普生、四咪唑)和9种位置异构体(o,m,p-碘苯胺、o,m,p-氯苯胺、o,m,p-溴苯胺、o,m,p-硝基苯胺、o,m,p-甲苯胺、o,m,p-氯酚、o,m,p-二硝基苯、o,m,p-苯二酚、o,m,p-氨基苯酚)得到不同程度的拆分,表明聚L-谷氨酸乙酯涂敷手性固定相能对手性药品进行一定的拆分,对位置异构体有较好的分离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谷氨酸乙酯论文参考文献
[1].杨璨瑜.聚L-谷氨酸乙酯的合成及其手性分离应用[D].云南师范大学.2015
[2].杨璨瑜,王一帆,孙维维,杨江蓉,路振宇.聚L-谷氨酸乙酯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色谱评价[J].分析测试学报.2014
[3].王军,邵丽琴,徐虹.γ-聚谷氨酸乙酯与γ-聚谷氨酸苄酯的生物降解性能[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4].陈鹏磊,高鹏,詹传郎,刘鸣华.均苯叁甲酰谷氨酸乙酯在气液界面上基于分子间多点氢键作用构建的纳米图案结构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2004
[5].陈茂伟.生物降解型聚谷氨酸乙酯微球的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3
[6].方月娥,韩艳春,赵霞,方芳.谷氨酸乙酯-NCA与谷氨酸苄酯-NCA共聚反应和竞聚率的测定[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