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脑卒中偏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针灸治疗,康复训练,卒中偏瘫,患者预后
脑卒中偏瘫论文文献综述
杜航[1](2019)在《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脑卒中是一组急性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致残率较高,可引起人体的多种功能障碍,其中最主要的是运动功能障碍(偏瘫)。本文观察康复训练(运动疗法)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5例,随机将其分为联合治疗组35例和单纯康复组30例。联合治疗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61~71岁,平(本文来源于《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陈波,金星,孟兆祥,尹正录,王继兵[2](2019)在《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脑卒中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常规方法联合镜像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FMA评分、FIM评分、ARAT评分;生活质量情况选用SF-36量表评估;同时对疾病改善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FIM、ARAT评分、SF-36,8个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MA、FIM、ARAT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除RE、VT外,其余各维度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疾病改善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辅以镜像疗法可有效改善上肢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易于操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按摩与康复医学》期刊2019年23期)
温金亚[3](2019)在《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某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肌力、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前腘绳肌、股四头肌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腘绳肌、股四头肌评分与FMA、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其下肢肌力,利于恢复平衡功能与下肢运动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疗养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刘华,黄斌英,陈玉梅[4](2019)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干预的实施价值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干预的实施价值。方法 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干预组及早期康复干预组,各60例。常规康复干预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早期康复干预组开展早期康复干预。比较两组满意度;住院时间;康复干预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分;后遗症发生情况。结果早期康复干预组的满意度为100.00%(60/60),高于常规康复干预组的75.00%(45/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143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FMA、NHISS、FIM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FMA、NHISS、FIM评分均较本组干预前改善,且早期康复干预组改善程度优于常规康复干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康复干预组住院时间(15.24±1.21)d短于常规康复干预组的(19.40±2.35)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康复干预组后遗症发生率5.00%(3/60)低于常规康复干预组的16.67%(10/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27, 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干预效果确切,可改善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功能独立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33期)
吴宏杰[5](2019)在《卧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卧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18例脑卒中住院患者,均给予卧位训练,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18例患者治疗后,发生足下垂1例,足内外翻1例,肌肉痉挛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39%,致残率为0。生存质量评分均>60分,患者生活均能自理。结论康复治疗师尽早对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卧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肌力恢复和预防并发症发生有显着作用,可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提高其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33期)
章国伟,毛显禹[6](2019)在《运动疗法联合踝足部感觉输入对老年脑卒中偏瘫后直立位静态平衡、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运动疗法联合踝足部感觉输入对老年脑卒中偏瘫后直立位静态平衡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75例与对照组75例。两组入院后均接受常规运动疗法。对照组在治疗室接受常规运动疗法治疗后增加常规下肢肌力训练;观察组在治疗室接受常规运动疗法治疗后增加踝足部感觉输入训练。两组疗程均为6 w。观察并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3 w和干预6 w平衡功能、直立位静态平衡、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结果两组干预3 w和干预6 w 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干预3 w和干预6 w BB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3 w和干预6 w运动轨迹长度(WL)和外周面积(CIRCUA)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干预3 w和干预6 w WL和CIRCU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3 w和干预6 w Holden步行能力Ⅲ~Ⅳ级较干预前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干预3 w和干预6 w Holden步行能力Ⅲ~Ⅳ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3 w和干预6 w Barthel指数(BI)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干预3 w和干预6 w 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疗法联合踝足部感觉输入对老年脑卒中偏瘫后患者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直立位静态平衡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可改善患者步行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9年22期)
徐梅,汪敏,王娟[7](2019)在《基于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的即刻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基于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即刻影响,探讨其在步态纠错式训练中的作用。方法:将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P-WALK平板压力测试系统分别在未佩戴基于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FES)和佩戴FES时采集患者的步态运动学时空参数,参数指标包括:步态周期、患侧预承重期、患侧单支撑期、患侧摆动前期及患侧摆动期。结果:佩戴FES时,患者步态周期、患侧预承重期及患侧摆动前期较未佩戴FES时均明显减少(均P<0.05),患侧单支撑期及患侧摆动期较未佩戴FES时均明显增加(均P<0.05),且佩戴FES时患侧各参数指标占步态周期的比例均不同程度趋于正常。结论:基于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有即刻影响,可以纠正偏瘫患者错误的行走模式,基本达到无错式运动再学习。(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期刊2019年11期)
蒋杰[8](2019)在《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与步行能力的临床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根据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疾病特点,选择核心肌群训练方法,治疗8周后追踪该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所选80例对象均患有脑卒中偏瘫疾病,研究时间为2017年10月——2018年12,以随机法分组,研究组、对照组例数分别为40例、40例。评定患者平衡能力,以BBS—即Berg平衡量表实现,10米内患者的最大步速,需要以MWS。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平衡能力无差异性(t=1.471,P=0.073),实施8周治疗以后,平衡能力评分,研究组比对照组高,2组对比差异显着(t=2.309,P=0.012);施治前,10米内步行最大速无差异(t=0.574,P=0.284),施治8周,十米最大步速比较,研究组比对照组较大(t=2.069,P=0.021)。结论:给予脑卒中偏瘫患者核心肌群训练,具有"改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等优势,可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本文来源于《名医》期刊2019年11期)
李维超[9](2019)在《头针结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头针结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予以头针+人中穴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核心肌群训练。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Berg(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BI)及躯干控制能力(TCT)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Berg、TCT及BI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上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结合核心肌群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平衡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本文来源于《淮海医药》期刊2019年06期)
杨丽萍[10](2019)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的研究进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脑卒中又叫中风,是因为机体脑循环出现障碍导致的脑功能缺损综合征或者是急性脑血管事件,脑卒中患者通常伴随有语言、偏瘫、吞咽困难等障碍,有着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如果不能够进行及时干预和治疗,提高患者康复效果的话,也容易复发[1]。为了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增强康复效果,做好对患者的护理干预工作显得尤为关键。选取科学化的护理方案在提高康复效果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来说,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要接受治疗(本文来源于《吉林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脑卒中偏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脑卒中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常规方法联合镜像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FMA评分、FIM评分、ARAT评分;生活质量情况选用SF-36量表评估;同时对疾病改善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FIM、ARAT评分、SF-36,8个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MA、FIM、ARAT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除RE、VT外,其余各维度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疾病改善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辅以镜像疗法可有效改善上肢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易于操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脑卒中偏瘫论文参考文献
[1].杜航.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9
[2].陈波,金星,孟兆祥,尹正录,王继兵.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
[3].温金亚.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19
[4].刘华,黄斌英,陈玉梅.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干预的实施价值探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9
[5].吴宏杰.卧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9
[6].章国伟,毛显禹.运动疗法联合踝足部感觉输入对老年脑卒中偏瘫后直立位静态平衡、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7].徐梅,汪敏,王娟.基于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的即刻影响[J].中国康复.2019
[8].蒋杰.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与步行能力的临床影响[J].名医.2019
[9].李维超.头针结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观察[J].淮海医药.2019
[10].杨丽萍.脑卒中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的研究进展分析[J].吉林医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