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春田霞刘旭(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人民医院CT室黑龙江七台河154600)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6-0084-02
【摘要】本文旨在分析鼻骨骨折多层螺旋CT(MSCT)的影像学特点,探讨多层螺旋CT在鼻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
【关键词】多层螺旋CT鼻骨鼻骨骨折三维成像SSD成像诊断(MPR、MIP、CPR、VRT成像技术)
鼻部及鼻骨骨折是颅面部外伤中最常见、最容易受伤的部位,所以鼻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过去只能以X线平片、CR或2DCT来诊断,现搜集本院疾病206例鼻骨骨折患者的MSCT后处理图像,能够全方位、立体地、清楚地观察骨折位置、形状,对手术、手术方法、临床相应治疗提供相当有利的依据,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鼻部外伤鼻骨骨折中诊断方面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06例鼻骨骨折中,男186例,女20例,年龄5-70岁之间,平均37.5岁。其中车祸伤106例,煤矿砸伤爆炸伤46例,打架伤或自己跌倒伤54例。显示单纯性骨折169例,双侧骨折37例。伴有鼻泪管骨折3例,伴有上颌骨额突骨折14例,伴有上颌骨骨折5例,伴有鼻中隔骨折16例。隐匿性骨折18例。
1.2方法使用西门子16层螺旋CT扫描仪,常规扫描鼻骨CT薄层检查,扫描范围自上颌骨上牙槽骨至眼眶上壁鼻根处。扫描类型sinusSEG,层厚0.75mm,螺距1.0,管电压120KV,管电流240MAS,用骨质高分辨条件重建,将原始数据传至Wizard工作站进行MPR、MIP、CPR、VRT、SSD重建。
2结果
在206例鼻骨骨折及鼻部外伤中,普通X线平片、CR发现骨折305处,2DCT诊断发现315处,其中单纯性骨折129例,多发骨折25例,多层螺旋CT后处理显示355处骨折,较X线平片、CR或2DCT多50余处。发现鼻泪管骨折3例,上颌窦骨折5例,鼻中隔骨折16例,隐匿性骨折18例,鼻中隔血肿16例。
MPR及MSCT-3D中显示鼻骨骨折345处,较X线平片、CR或2DCT多30余处,均为隐匿性骨折及不全骨折。MPR提供的信息较X线平片、CR及2DCT多。骨折线清晰,可以从任意方向进行重建、切割,并可以清晰地显示小骨碎片,但在整体上较SSD和INSPACE差。
SSD发现骨折325处,较MPR和MSCT-3DS少些,对不全性骨折及不明显的骨折线不显示或显示不全,SSD对表面骨折显示较好,但对内部骨折显示欠佳、显示不全或不显示的骨折断端均<0.75mm。SSD显示移位骨折、凹陷变形318处。SSD在显示鼻骨骨折、鼻骨变形上,图像立体感强,能立体、直观、接近大体解剖,并可以任意角度观察鼻骨骨折及骨碎片情况、空间位置,明显有利于诊断、骨折复位和临床相关的治疗。
INSPACE中显示骨折329处,都在INSPACE的多种模板中显示,在INSPACE中还可以单切面、双切面观察及任意切割,其中透明化显示鼻中隔骨折及血肿良好。
3讨论
鼻骨骨折在MSCT后处理技术弥补了X线平片、CR或2DCT的不足之处。
MPR在发现鼻骨隐匿性骨折、微小骨折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可详细地了解骨折的细节、骨碎片的来源。单纯的X线及CR所获得的图像,对隐匿性骨折/微小骨折可能会遗漏,而MPR清除了X线平片、CR或2DCT的缺点,MSCT-3D中发现鼻骨骨折变形、鼻颌缝分离,更清楚、更直观,弥补了不足之处。MSCT-3D操作简单,通过原始数据,重建薄层0.75mm图像,选择MSCT-3D条件能够清晰地显示鼻骨骨折的详细情况,尽可能减少漏诊的机会,但因为MPR同样是二维图像,没有立体感,难以直观地反应骨折的整体情况。
SSD是骨关节中常用的技术。优质的SSD图像能填充再现鼻骨骨折的形态,整体地显示鼻骨骨折的立体形态和空间位置,临床医师可以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来观察鼻骨骨折的移位情况,便于临床医生确定治疗方案。但SSD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微小骨折、不全骨折显示欠佳。
INSPACE在血管成像和骨关节三维重建方面有较高的价值。在鼻骨骨折中,不显示软组织,仅显示CT值较高的骨结构。在INSPACE中的几种固定模板,对骨折的显示较为方便,可以加单切面、双切面、任意角度旋转观察,也可以任意切割骨折情况。但INSPACE成像中,由于容积资料丢失,有时会出现细小骨折的丢失。
总之,鼻骨骨折及鼻外伤三维成像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权威性。MSCT具有较普通CT及X线片检查更加重要的优势,它不仅具有更高的密度和空间分辨率,并且通过不同图像后出来技术能够更清楚地显示骨折形态、位置,立体感强,为临床诊断及相关治疗提供有利依据。因此,MSCT在鼻部外伤及鼻骨骨折的定位、定性诊断,以及指导临床医生诊断及治疗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新潮,张全伟等.螺旋CT和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0,20: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