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复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代表会议,基层治理,乡村治理,党支部书记
社会复归论文文献综述
付伟[1](2017)在《一场治理“魔术” 点开多个关键“穴道”》一文中研究指出“否极泰来。”让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下围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郭庆东脑海中突然蹦出这个词的,是刚刚过去的一场龙舟赛。2017年端午节,清水湖上人声鼎沸,鼓声震天。下围村9个合作社组成的4支队伍在此捉对厮杀、群雄逐鹿。条条船桨激荡起层层白浪(本文来源于《农民日报》期刊2017-06-16)
朱兵阳[2](2017)在《我国刑满释放人员复归社会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刑满释放人员再犯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各国的难题,我国亦不例外。因此,加强对刑满释放人员复归社会问题的研究尤为重要。如果刑满释放人员能顺利回归社会,将会降低再犯率,提升社会安全感。但从近些年我国关于再犯的研究来看,该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仍是难题。目前,境外一些国家对出狱人保护问题非常重视,探索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复归保护体系;近年来,我国对刑满释放人员的问题也逐渐重视,部分地区大胆创新回归帮教举措,效果良好,复归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但因起步较晚、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刑罚理念滞后等因素,复归问题仍存在许多待解决的地方。本文分四个部分来对我国刑满释放人员的复归问题进行研究。首先,从刑满释放复归人员的概念和基本状况着手,分析其复归后存在的问题。其次,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探讨。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合理建议,以保障有效复归。具体论述如下:第一部分,刑满释放人员复归社会问题的概述。首先进行概念的讨论和研究范围界定,主要围绕刑满释放人员和复归社会这两个概念进行解说,在此基础上界定本文的研究范围;其次,对刑满释放人员复归社会的意义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梳理当前我国刑满释放人员的基本状况。主要从我国刑满释放人员的基本状况、社会保护状况、再犯状况叁个方面进行探讨,探讨该群体在复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叁部分,对影响刑满释放人员复归社会的因素进行讨论。该部分从社会因素、法律与制度层面的因素以及刑满释放人员个人因素叁个方面展开论述。第四部分,对我国刑满释放人员复归社会问题提出建议。对刑满释放人员复归社会问题,我们不仅要完善现有的做法,更要借鉴境外的一些经验。(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期刊2017-04-07)
李楠明,齐晓明[3](2016)在《复归马克思主义的努力——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戴维·佩珀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深入分析了当代西方生态运动中的无政府主义,阐发了他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着作表明,他们不仅在社会政治学上多有建树,而且是19世纪生态学的先驱,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仍然是当代分析生态问题的有力的思想工具。佩珀认为,资本主义生态矛盾源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由其内在生产方式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本主义不可能实现。生态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其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价值观,不仅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更是人类向更高文明跨越的可贵理论探索。(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6年10期)
谭建[4](2016)在《对人的本质的复归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指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阶级社会的社会制度,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优势地位阶级的利益而存在的。社会主义制度第一次以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对其本质的复归为其根本指向,是人类世界观的重大变革。为此在处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发展其社会生产力仍然是主要任务,但是却不能变革社会制度的功能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的。为此,保证人性与人的本质要求相一致,彻底剪断资本与权力联系,保证人的自然性、社会性、思维性相统一的,力求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应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思路。(本文来源于《劳动保障世界》期刊2016年26期)
李筱[5](2016)在《复归与超越:风险社会下我国女性性别角色意识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性别角色意识的复归直接影响了性别平等的实现,在梳理风险社会下我国女性性别角色意识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家庭性别观念传承、职业教育期待差异及社会文化氛围偏向等因素对女性性别角色意识的影响,进而从加快女性性别意识现代化、增强性别意识教育主流化、提倡性别意识政策法制化等角度进行理论建构和对策实施,以期为超越传统女性性别角色意识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6年13期)
李丽丽[6](2016)在《国家向社会复归:个人与政治共同体间的现实和解》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与国家是历史的产物,它们必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消亡,代替国家的将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在"自由人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异化劳动转变为自由劳动,国家向社会复归,个人与政治共同体之间的矛盾也将得到最终和解。当然马克思实现个人与政治共同体和解的方案是在分析市民社会、劳动实践的基础上,是在历史现实的背景下实现的。(本文来源于《普洱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惠亚楠[7](2016)在《从桃花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人本质的复归》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由于被剥削的本质缺失的状态而渴求本质的回归,在头脑中构建了一个人本质应然状态即桃花源。改革者在不同生产力水平的阶段对桃花源的设想进行了不同的修正,相应地产生了太平天国和空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为人本质的复归提出了新的契机。中国为了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全面自由发展探索出一条立足国情的道路。在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就是为促进人本质复归而努力。(本文来源于《商》期刊2016年12期)
石立春[8](2016)在《抗拒与排斥现代文明 谋求传统社会的复归——近代中国民粹主义政治思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源于近代中国面临的外在压力以及农业社会的现代性转型,并饱受农耕文明与儒家文化滋润、遭受俄国民粹主义思想浇灌的近代中国民粹主义政治思潮,既是俄国民粹主义的异地实践,又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谋求民族独立与富强的重大政治实践,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近代中国民粹主义政治思潮具有鲜明的"抗拒与排斥现代文明、谋求传统社会的复归"特征,其对现代文明的批判表现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都市生活的厌恶,但是依靠力量并非工人阶级,而是占据社会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阶级,并强调小生产下生产关系的调整,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其谋求传统社会的复归,赋予"到农村去"、新村主义、工读互助主义等政治运动浓厚的民粹主义色彩。(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王中男[9](2015)在《教师伦理道德:失范与复归——基于“个体·社会”框架的一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屡屡出现的师德异化现象,说明部分教师的伦理道德失范正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伦理世界的乱象丛生,其根源在于教师伦理道德的沦丧和教育信仰的缺失。究其深层原因,从个体维度看,主要在于"外在的物质人"、"内在的人性",即人对于外在事物的追求与迷恋;从社会维度看,主要在于"看得见的制度"、"看不见的等级",即在追求隐性的社会等级浮动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忘却了师德、堕落了理性、沉沦了精神。要实现教师伦理道德复归,从个体维度而言,应追求"人性之善";从社会维度而言,应朝向民主、平等、自由的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5年34期)
R.贝洛菲尔,T.R.瑞瓦,孙海洋[10](2015)在《新马克思阅读——复归政治经济学批判于社会批判之中》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对盛行于德国学界的"新马克思阅读"运动的回顾和评论,旨在重新审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当代价值。首先,作者将"新马克思阅读"运动的诞生追溯至巴克豪斯、赖希尔特、施密特等人对阿多诺社会批判理论遗产的继承。其次,作者着重分析了这一运动的理论主题,即整体性地诠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深度挖掘黑格尔与马克思方法论之间的总体性关联,重建马克思的价值形式辩证法与资本逻辑批判,再现商品与劳动的二重性对社会自主化的形塑。最后,作者概述了"新马克思阅读"运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期刊2015年06期)
社会复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刑满释放人员再犯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各国的难题,我国亦不例外。因此,加强对刑满释放人员复归社会问题的研究尤为重要。如果刑满释放人员能顺利回归社会,将会降低再犯率,提升社会安全感。但从近些年我国关于再犯的研究来看,该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仍是难题。目前,境外一些国家对出狱人保护问题非常重视,探索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复归保护体系;近年来,我国对刑满释放人员的问题也逐渐重视,部分地区大胆创新回归帮教举措,效果良好,复归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但因起步较晚、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刑罚理念滞后等因素,复归问题仍存在许多待解决的地方。本文分四个部分来对我国刑满释放人员的复归问题进行研究。首先,从刑满释放复归人员的概念和基本状况着手,分析其复归后存在的问题。其次,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探讨。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合理建议,以保障有效复归。具体论述如下:第一部分,刑满释放人员复归社会问题的概述。首先进行概念的讨论和研究范围界定,主要围绕刑满释放人员和复归社会这两个概念进行解说,在此基础上界定本文的研究范围;其次,对刑满释放人员复归社会的意义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梳理当前我国刑满释放人员的基本状况。主要从我国刑满释放人员的基本状况、社会保护状况、再犯状况叁个方面进行探讨,探讨该群体在复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叁部分,对影响刑满释放人员复归社会的因素进行讨论。该部分从社会因素、法律与制度层面的因素以及刑满释放人员个人因素叁个方面展开论述。第四部分,对我国刑满释放人员复归社会问题提出建议。对刑满释放人员复归社会问题,我们不仅要完善现有的做法,更要借鉴境外的一些经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复归论文参考文献
[1].付伟.一场治理“魔术”点开多个关键“穴道”[N].农民日报.2017
[2].朱兵阳.我国刑满释放人员复归社会问题研究[D].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7
[3].李楠明,齐晓明.复归马克思主义的努力——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探析[J].学术交流.2016
[4].谭建.对人的本质的复归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指向[J].劳动保障世界.2016
[5].李筱.复归与超越:风险社会下我国女性性别角色意识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
[6].李丽丽.国家向社会复归:个人与政治共同体间的现实和解[J].普洱学院学报.2016
[7].惠亚楠.从桃花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人本质的复归[J].商.2016
[8].石立春.抗拒与排斥现代文明谋求传统社会的复归——近代中国民粹主义政治思潮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16
[9].王中男.教师伦理道德:失范与复归——基于“个体·社会”框架的一种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
[10].R.贝洛菲尔,T.R.瑞瓦,孙海洋.新马克思阅读——复归政治经济学批判于社会批判之中[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