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情感动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廖冰兄,《西游漫记》,张光宇,木刻家
情感动员论文文献综述
杨凡舒[1](2019)在《情感动员与政论漫画——从1946年的“猫国春秋——廖冰兄漫画展”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战后陪都的漫画展览1946年3月14日,由全国漫画作家协会1主办的"猫国春秋——廖冰兄漫画展"在重庆的中苏文化协会(下称"中苏文协")五楼举办。这个展览春节时在重庆北碚首展,3月移至重庆市区,在北碚展览时已经受到了很大关注,当时迁校至此的复旦大学师生也响应热烈。此时在中苏文协的展览已是第二次开幕,依旧吸引了相当多观众。(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与批评》期刊2019年04期)
李菁[2](2019)在《抖音短视频传播中的互动仪式与情感动员》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直播风潮逐步减弱,短视频呈现高热度化。2019年抖音短视频发展迅速,它作为新兴的互动观看仪式,在移动互联网思维下,凭借多元音乐风格、新颖的视觉剪辑功能、人工智能下的分发机制赢得年轻人的喜爱。本文主要以抖音短视频为研究对象,基于互动仪式理论的视域,探寻短视频传播中的互动行为内在特点,认为情感是短视频传播的根本动因,分析了情感动员的规律。(本文来源于《新闻与写作》期刊2019年07期)
陈晨[3](2019)在《共青团的情感动员与凝聚力发挥》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利用情感动员的视角分析共青团在接触青年、联系青年、吸引青年、依靠青年等方面遵循的行动逻辑。从如何找到青年,如何维系与青年的亲密关系,如何取得青年信任,如何凝聚青年四个层面,依次递进阐述团组织、团干部、团员青年与普通青年组成的青年工作网络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如何有效发挥作用,如何在互联网上构建青年工作阵地,充分利用新媒体作为联结各类青年的渠道,打造青年心中的安全港。(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谌颖[4](2019)在《政治仪式与情感动员:以1954年春节工农联欢考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954年春节工农联欢是一场以消除工农误解、加强工农联系、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为目的,以工人为主导的,在工农之间展开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纪律的政治仪式展演。在仪式中,中共通过工农社会情感的唤起和调控,缓解工农矛盾,重塑工农关系。情感动员不仅为革命,更为新中国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与能量。(本文来源于《上海党史与党建》期刊2019年06期)
冯剑侠[5](2019)在《悲愤与痛苦:五四妇女解放运动中的情感动员——以天津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情感史的研究视野出发,以邓颖超、刘清扬、李峙山等五四时期天津妇女解放运动家为中心,考察她们如何借助妇女报刊展开情感动员,以唤起妇女意识觉醒和公众同情的历史过程,探索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情感逻辑。研究发现,对国家的爱、对丧权辱国的愤怒,和作为"女国民"平等承担国家与社会责任的自豪感,共同型塑她们的主体意识。因妇女普遍而深重的苦难所产生的"悲愤"和"痛苦"之情,是她们投身妇女解放运动的情感驱动力,也是她们通过情感仪式和媒介展演来动员妇女最常用的情感资源,在青年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圈层共振,建立起妇女解放的团结网络。(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王雪晔[6](2019)在《图像与情感:情感动员实践中的图像框架及其视觉修辞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情感动员已经成为公共行动研究中的一种重要学术范式。以往有关情感动员的研究侧重于话语维度,而忽视了图像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视觉文化语境下,媒介通过呈现行为、道具、场景、颜色、标语五种图像框架,建构了情感动员实践中悲情与戏谑两种主要情感,其背后涉及隐喻、符号、语境、象征等视觉修辞分析视角。参与情感动员实践的图像文本主要包括新闻摄影和新闻漫画两种类型,前者调动了人们的启发性和系统性认知机制,后者则主要诉诸于反讽的情感认知机制。(本文来源于《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魏煦然[7](2019)在《网络事件中谣言的情感动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在互联网上访问信息,网络空间真正成为了信息的集散中心,也成为了谣言滋生和传播的平台。在转型期的中国,基于社会资源的不公平配置而衍生出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一旦在普及化的互联网上得以呈现时,网民基于道德的判断和情感的共鸣,纷纷参与其中。各种诉求交织传播,信源无从考证,超出了一定的界限之后,谣言就会大肆传播。网络事件中的谣言具有很强的传播力,也极易迷惑网民进行互动,对其原因进行探究可以发现,情感因素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心理情绪的累积是谣言产生发展的基础,而谣言的强大力量也容易进一步激发群众情绪,纵观网络事件的整个过程,都可以发现谣言与情感的互动。因此,对于谣言如何通过情感进行社会动员进行深入考察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选取了2016年发生的“上海女生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为案例,以新浪微博“见到第一顿饭后想分手”话题中的微博内容和评论作为研究文本,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通过探究这些谣言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分析出这则网络事件中情感是如何对谣言的传播进行动员的。研究发现,该事件中所表达出的情感倾向可以划分为同情与愤怒、恶搞与戏谑、威胁与恐惧叁种,它们具有着形成共意和话语支持、积聚情感能量、产生共鸣、激化事件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情绪的累积到达一定程度后,通过建构符合既定情感结构的场景引爆情绪,将事件中的个人情绪放大为整个社会之殇。接着通过对集体身份的建构,划分利益对立群体,逐渐形成弱势群体的集体认同。而一旦事件的背景和身份被建立起来,认同感确立,这种利益双方的对立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向社会抗争方向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建构起网络公共话语,并经过情感的反复动员,最终引发集体行动。(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王璟[8](2019)在《情感动员视角下的网络民族主义事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两年来网络民族主义事件频发,本文所关注的“瑞典事件”即是一例。“自发”是该类抗争性行为发生的重要方式,“情感”是其主要动因。目前,本课题的相关研究者对该类事件的动员机制和具有重要动员作用的“情感”因素关注较少。本论文在该角度展开研究和探讨,将对现有研究实现良好补充。文章基于框架理论和情感动员的相关理论,对网络民族主义事件中的动员机制展开探讨,采用虚拟民族志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笔者对近年来典型网络民族主义事件的发展趋势进行回顾,对事件中主流媒体、其他意见领袖和网民等主体的参与、动员情况作出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媒体在事件中的框架建构与情感动员,对网民之间的情感互动与自主动员过程进行分析。在具体操作上,本文对2018年“瑞典事件”展开着重探讨。从最初网民对国内主流媒体新闻的质疑,到瑞典辱华节目上线后,媒体与网民对瑞方的一致批判,“瑞典事件”中的媒介框架动员与网民自主动员呈现了清晰的形成和发展脉络,为本次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素材。笔者对媒体的话语和新闻框架进行分析,并通过Python爬取@环球时报评论区数据,对网民的互动话语进行分词,通过关键词对网民的情感逻辑展开研究。最终,文章呈现了以@环球时报为代表的媒体在事件过程中的报道框架、情感表达与动员策略,以及网民在一定的理性认知基础上,以归因逻辑、身份认同和效用追求为主要环节的自主情感动员机制。媒体与网民之间通过框架整合过程实现了情感的激发、极化或弱化,并实现对动员的接受或驳斥、推进或瓦解。在事件过程中可以看出,“情感”并不一定是“非理性”的,网民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激发出现交叉,共同对事件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在目前,这种参与特点在网络民族主义事件中已较为常见。笔者认为,如能对网民实现良好的引导与行动规范,网络民族主义事件同样有望对中国外交实现贡献。(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4-30)
魏靖涵[9](2018)在《社交媒体时代公共事件中的情感动员》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网络民意表达空间的开辟,不仅使社交媒体成为网络舆情的主要承载空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动员的方式。8月25日,有微博网友称,一名乐清女孩乘滴滴顺风车后失联,希望网友的转发帮助找回失联女孩,引起网友的大量转发和评论,案件告破后,涉事公司公布自查进展,监管部门及时督促涉事公司完成整改。在这一事件中,社交媒体展现了强大的情感聚合能力,个体网民可以通过情感的强烈表达,呈现相对一致的诉求,从而以情感动员影响事件的发展。(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8年33期)
刘思思[10](2018)在《媒体风险报道中的情感动员——以儿童形象的建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儿童风险形象建构为研究样本,分析风险报道中的情感动员现象。媒体利用儿童形象更好地呈现风险事件和解决风险问题,但过度地使用儿童形象则可能挑起社会极端情感,阻碍风险传播的有效进行。(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8年19期)
情感动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网络直播风潮逐步减弱,短视频呈现高热度化。2019年抖音短视频发展迅速,它作为新兴的互动观看仪式,在移动互联网思维下,凭借多元音乐风格、新颖的视觉剪辑功能、人工智能下的分发机制赢得年轻人的喜爱。本文主要以抖音短视频为研究对象,基于互动仪式理论的视域,探寻短视频传播中的互动行为内在特点,认为情感是短视频传播的根本动因,分析了情感动员的规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情感动员论文参考文献
[1].杨凡舒.情感动员与政论漫画——从1946年的“猫国春秋——廖冰兄漫画展”谈起[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9
[2].李菁.抖音短视频传播中的互动仪式与情感动员[J].新闻与写作.2019
[3].陈晨.共青团的情感动员与凝聚力发挥[J].中国青年研究.2019
[4].谌颖.政治仪式与情感动员:以1954年春节工农联欢考察为例[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9
[5].冯剑侠.悲愤与痛苦:五四妇女解放运动中的情感动员——以天津为中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王雪晔.图像与情感:情感动员实践中的图像框架及其视觉修辞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9
[7].魏煦然.网络事件中谣言的情感动员研究[D].兰州大学.2019
[8].王璟.情感动员视角下的网络民族主义事件研究[D].南京大学.2019
[9].魏靖涵.社交媒体时代公共事件中的情感动员[J].青年.2018
[10].刘思思.媒体风险报道中的情感动员——以儿童形象的建构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