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震体波接收函数论文-杨传茂,倪四道,钱韵衣

远震体波接收函数论文-杨传茂,倪四道,钱韵衣

导读:本文包含了远震体波接收函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接收函数,震相,PcP,核幔边界

远震体波接收函数论文文献综述

杨传茂,倪四道,钱韵衣[1](2016)在《核幔边界反射震相PcP对远震P波接收函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Moho,410/660公里间断面是地球内部的重要分界面,准确地探测这些界面的深度及其两侧物质成分速度、密度等性质差异对于了解地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远震P波接收函数是研究内部界面特征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方法基于等效震源时间函数假定,认为波形数据中的P波具有单一震相,并将远震波形记录中的垂向与径向数据作反卷积,然后通过分析时间序列中的P波与Ps转换波及多次转换/反射波的到时差反演台站下方的速度结构。远震P波接收函数对台站下方的结构敏感,基本(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八)——专题18:地球深内部主要圈层结构、专题19:核幔边界、地核结构及其动力学、专题20: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期刊2016-10-15)

龚辰,李秋生,叶卓,张洪双,李文辉[2](2016)在《远震P波接收函数揭示的张家口(怀来)—中蒙边境(巴音温多尔)剖面地壳厚度与泊松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使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算法,从张家口(怀来)—巴音温多尔一线布设的41个宽频地震台站、1年期间记录的连续叁分量数据中提取到高质量的P波接收函数1844个.用H-κ扫描方法获得了测线下方Moho深度与波速比值(VP/VS)进而计算出泊松比,用共转换点(CCP)迭加方法获得了沿测线Moho面起伏图像.结果显示:(1)测线下方Moho深度平均40km,仅各块体边界处出现Moho深度小尺度急剧变化.整体上,Moho面产状相对于索伦缝合带大致对称,在缝合带南侧的温都尔庙带和白乃庙带下方呈南倾趋势,在缝合带北侧的宝力道带、贺根山杂岩带下方呈北倾趋势.(2)华北克拉通北缘泊松比总体较高,兴蒙造山带整体较低;各次级块体内部泊松比分布相对稳定,块体分界带附近往往存在泊松比值的升降扰动.(3)整条测线地壳厚度和泊松比之间存在弱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存在构造作用的影响.(4)整条测线泊松比呈现以索伦缝合带南缘为对称轴的非线性分布.本文所获得的地壳上地幔结构以及泊松比分布特征,支持古亚洲(索伦)洋(南北)双向俯冲,最终沿林西断裂闭合的动力学模式.(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高朝军,张志鹏,候赛因,夏爱国[3](2016)在《基于远震P波接收函数计算巴里坤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巴里坤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连续地震波形数据(2010-01~2013-12)中截取震中距30°~95°,震级MS≥5.0共计282次远震波形数据。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方法提取远震P波接收函数,采用H-κ叠加搜索方法反演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结果表明:巴里坤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为42.6 km,泊松比值为0.31,这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华南地震》期刊2016年01期)

龚辰[4](2015)在《远震P波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华北北部地壳上地幔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亚造山带(CAOB)位于西伯利亚古陆与中朝古陆(华北克拉通)之间,古亚洲洋最终消亡导致中亚造山带形成。兴蒙造山带是中亚造山带的东段,位于中国境内,由于露头稀少和构造复杂,许多基础地质问题尚存争议,其原因之一是深部探测资料的缺乏。近年来,接收函数作为一种成熟有效的方法被应用于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研究。伴随地球深部结构探测研究对高分辨率的迫切需求,迭加、偏移成像等方法也被引入到深部结构的接收函数成像中。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于2012年10月—2014年12月在华北北部张家口(怀来)—中蒙边境(巴音温多尔)一线布设了41台宽频地震仪。地震测线自南向北横跨华北克拉通北缘和兴蒙造山带,台站间距平均15 km,测线走向为NW-SE向,总长约650km。本文从上述台站记录的波形数据中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算法提取到高质量的P波接收函数2366个。用H-k扫描获得了测线下方Moho深度与波速比值(Fp/Vs)和泊松比,用共转换点(CCP)迭加获得了Moho面和410km和660km间断面起伏图像。结果显示:(1)测线下方Moho深度平均40 km,所经各块体地壳厚度差异不大,但各块体边界处存在Moho深度小尺度急剧变化。整体上,Moho面产状相对于索伦缝合带大致对称,温都尔庙带和白乃庙带向南倾,宝力道带、贺根山杂岩带向北倾。(2)沿测线泊松比分布表现出与断层分割的块体较好的相关性:华北克拉通北缘总体较高,兴蒙造山带整体较低;各块体内部泊松比分布相对稳定,泊松比值的局部扰动仅出现在各块体边界附近。(3)整条测线地壳厚度和泊松比之间存在弱的负相关。(4)整条测线泊松比分布呈现以索伦缝合带南缘为轴的非线性近对称分布。(5)除在39.5。N附近地幔转换带略显增厚,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之外,测线下方410km、660km间断面总体平稳。燕山带以北未见地幔转换带厚度变化。综合前人研究,可以推断出以下基本结论:1、地壳上地幔结构以及泊松比分布特征支持古亚洲(索伦)洋,最终沿林西断裂闭合的动力学模式;2、主要由太平洋长距离深俯冲引起的克拉通破坏作用在兴蒙造山带的地壳上地幔结构中未见明显表现。(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5-05-01)

徐涛,武振波,张忠杰,田小波,邓阳凡[5](2013)在《远震体波接收函数揭示的东昆仑造山带地壳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东北缘记录了古生代昆仑造山和印度-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和汇聚的远场效应,代表了青藏高原早期的生长阶段。地壳速度结构对了解印度-欧亚大陆的碰撞及高原变形有重要的作用。为此,在已经进行的贵德-莫坝380km深地震测深剖面[1],及跨昆仑断裂带的深反射剖面的背景下[2],我们沿着(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八专题论文集》期刊2013-10-13)

秦满忠[6](2011)在《垂直分量远震P波接收函数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远震P波波形数据中包含了大量在台站下方地壳、上地幔间断面所产生的P-S转换震相和多次反射透射震相(如PmsPms、PmpPms和PpPmp等)。这些震相携带了大量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信息,是研究台站下方速度结构的重要震相信息,由此产生的接收函数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同地区或者全球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研究中,并且取得了非常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结果。青藏高原东北缘长期受到印度板块同欧亚板块北北东向碰撞影响,一直是地学家研究的重点区域。本文利用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兰州台阵和甘东南流动台阵记录的深远地震波形资料,分离出莫霍面反射透射震相PpPmp,使用垂直分量远震P波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兰州台阵和甘东南流动台阵下方的地壳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台阵下方的结晶基底约7km,平均地壳厚度为51.6±1.8km;受到印度板块同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甘东南地区结晶基底和莫霍面起伏剧烈,平均结晶基底为7.6km,呈现出起伏变化特征。平均莫霍面厚度为46.5km,其呈现出西部和西南部较深,东部和中部较浅的特征。甘东南地区结晶基底和莫霍面的隆起与凹陷存在反对称关系;强震震中位置的结晶基底和莫霍面的起伏也存在较明显的反对称关系,断层的交汇区形成了明显的结晶基底凹陷与莫霍面的隆起。结晶基底和莫霍面起伏较大的陡变带或边缘往往是中强地震分布的地方,这与陡变带或过渡带构造部位易于积累地壳应力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期刊2011-05-01)

张洪双,田小波,滕吉文[7](2009)在《远震体波接收函数方法研究中国大陆东部岩石圈厚度》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中国大陆东部位于全球性叁大构造域—特提斯、古亚洲和太平洋构造域的交迭部位,由扬子、华北和东北克拉通汇聚拼合而成。中国大陆东部克拉通的岩石圈减薄(邓晋福等,1994)是我国乃至全球大陆地质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是研究大陆克拉通岩石圈破坏与改造的理想地区。(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2009》期刊2009-10-10)

楼海,王椿镛,吕智勇,姚志祥,戴仕贵[8](2008)在《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的深部构造环境——远震P波接收函数和布格重力异常的联合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龙门山及其邻近地区20个宽频带地震台站的记录提取远震P波接收函数,并应用H-k迭加方法,求得每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波速比.以此为约束,进一步作接收函数反演,获得各个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后龙门山与松潘-甘孜地块的地壳速度结构相似,而前龙门山的地壳速度结构则与四川盆地相似.由此说明,中央主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部与扬子地块之间主要的边界断裂.松潘甘孜地块至后龙门山中南部地区存在下地壳低速层,有利于中上地壳物质的滑脱作用.远震接收函数和布格重力异常的分析结果支持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构造为滑脱-逆冲型的论断.在松潘-甘孜地块内可能具有双层的滑脱构造.上层滑脱发生在10~15km的深度上,该滑脱带表现为高温韧性滑脱剪切带.下层滑脱则发生在30km左右的深度上,其下方为青藏高原东部广泛存在的下地壳流.布格重力异常的分析表明,在中上地壳,四川盆地的密度较高,松潘-甘孜地块密度相对较低.龙门山断裂带位于密度较高的一侧,是松潘-甘孜地块向东南方的四川盆地逆冲的结果.在地壳下部,四川盆地为高P波速度和高密度区,表明地壳物质是坚硬的.松潘-甘孜块体是低S波速度和低密度区,表明物质比较软弱.高密度块体阻挡了青藏高原东部下地壳物质向四川盆地下方的流动.受印度板块往北运动的影响,青藏高原下地壳物质向东流动.中上地壳物质向东运动受到刚性强度较大的扬子地块的阻挡,在龙门山断裂带上产生应力集中,导致中央断裂带上应力突然释放,产生汶川Ms8.0级地震.(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期刊2008年10期)

陈九辉[9](2007)在《远震体波接收函数方法:理论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地震波的走时及波形数据研究地球深部结构,特别是地壳上地幔结构,是地震学的一个基本课题。大陆岩石圈精细速度结构的研究则是大陆岩石圈动力学和地震动力学,同时也是能源、资源勘探以及板内孕震构造环境勘查的一项基础性研究课题。自19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及区域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网,特别是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远震体波接收函数方法已成为研究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针对理论和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系统地讨论了远震体波接收函数方法的理论,内容涉及接收函数的估计,接收函数的线性及非线性反演,地壳厚度及泊松比的扫描方法研究以及接收函数偏移成像技术。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系统评述了接收函数理论及其主要发展历程,并针对一些主要问题在理论和方法上进行了相应的改进;第二部分则将接收函数方法应用于解释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数据,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接收函数方法在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宽频带流动台阵研究中的实际效能。由于我们研究的区域均是针对中国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地区,其结果有助于推进相关科学问题的解决。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接收函数方法的理论研究(1)分析了接收函数估计的频率域最大或然性反褶积方法和时间域最大熵谱反褶积方法,评述了在理论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实际应用中它们各自的优势。(2)分析了地表沉积层对利用接收函数扫描方法估计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结果的影响,发展了独立考虑地表沉积层速度结构的接收函数扫描方法。(3)系统地回顾了接收函数偏移成像理论的最新进展,在统一的理论框架之下归纳总结了接收函数深度偏移的共转换点迭加方法和Kirchhoff散射波偏移迭加方法。(4)针对多次波对接收函数深度偏移的干扰问题,在接收函数反演给出的一维地壳速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进行壳内速度间断面成像的接收函数波动方程偏移方法。该方法采用反射率法计算一维参考速度模型的格林函数,并采用数值微分方法计算格林函数对深度的导数,最终的间断面图像通过地表观测得到的接收函数与格林函数对深度微分之间的相关实现。理论模型实验和实际数据应用证明,该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地壳多次波对接收函数成像的影响,较好地解决了接收函数反演结果中间断面的识别问题。虽然基于一维地壳速度模型计算格林函数的响应,但对于多方位接收函数偏移成像,本文给出的方法仍然可以获得台站下方的横向非均匀间断面结构。同时,本方法预示了叁分量接收函数对改善地壳偏移成像的重要价值。二、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利用横跨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地块布设的~1000km流动地震台阵记录的波形数据,采用接收函数非线性反演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地块的100km深度范围内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采用接收函数偏移迭加方法研究了660km深度范围内上地幔一级间断面的结构。我们的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地块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块特征。沿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地块的流动地震台阵观测剖面,地壳结构可以为五个构造单元。它们之间分别以青铜峡-固原断裂、庄浪河断裂、西秦岭地轴北缘断裂、日月山断裂南段和玛沁断裂作为主要分界线。其中,鄂尔多斯地块、祁连地块和日月山断裂以西的地壳结构比较一致,块体内部结构相对稳定,而鄂尔多斯地块和祁连地块之间的过渡带和西秦岭地轴北缘断裂与日月山断裂之间的地壳速度结构横向变化剧烈,壳幔界面结构复杂。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的各活动块体之间,主要构造分界均在Moho界而深度有显示,这说明青藏高原和鄂尔多斯地块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上地幔深度。(2)南北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和地壳结构密切相关。上地壳结构的横向复杂变化区均为地震多发区,但不同区域的深部结构对地震活动的控制作用有明显差别。1920年海原大震区的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围绕低速介质周围的高速介质内,这表明这些地区高、低速介质之间的局部应力不均匀是形成地震的主要内在原因。祁连山地区的地震活动则与深部断裂形态基本吻合,地震活动是青藏高原向东挤压运动对祁连山断裂系统作用的直接结果。(3)上地幔间断面接收函数偏移成像揭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上地幔410km和660km间断面的横向变化。在浅部对应着柴达木地块西段的剖面最西端,上地幔410km和660km间断面分别存在着8-10km和~5km左右的深度增加,由此造成上地幔过渡带厚度减小了~5km。这说明在这个区域上地幔顶部具有比剖面东段更高的环境温度,且进一步证实了层析成像等方法获得的上地幔速度结构探测结果。(4)远震体波接收函数反演给出的结果与利用人工地震折射/宽角反射方法得到的地壳速度结构基本一致,但由于S波速度对介质结构的某些变化更加敏感,在特定地区(如祁连地块)得到了人工地震方法没有给出的重要信息。叁、中天山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利用中天山地区流动地震台阵和固定台网地震资料共38个台站的远震波形资料,采用接收函数泊松比与地壳厚度扫描方法以及上地幔间断面的接收函数偏移成像方法,研究了中天山的地壳结构和上地幔过渡带结构。我们的结果表明:(1)与接收函数反演方法结果的对比表明,接收函数泊松比与地壳厚度扫描方法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方法,用于地壳厚度的近似估计,同时可以给出用其他地震学方法难以直接获取的地壳平均泊松比。(2)上地幔间断面偏移成像结果表明,上地幔间断面偏移成像方法的结果好坏直接受到台站密度和数据量的影响。增加观测时间一般并不能有效改善成像质量。增加台站密度不仅是接收函数成像理论的要求,同时也是取得良好成像质量的实际需要。根据第一Fresnel衍射半径可以给出台站间隔的估计。(3)利用接收函数泊松比与地壳厚度估计方法得到的中天山地壳厚度结果与前人研究给出的结果基本一致。中天山下方地壳厚度最大达60km;在中天山南北两侧的塔里木盆地和哈萨克地盾地壳厚度则在46-55km之间;在地壳结构特殊的Naryn盆地下方,地壳厚度最小处为37.5km。(4)在中天山下方,地壳平均泊松比与天山及周边的构造隆升关系密切,且在垂直天山山体的方向上表现出明显的分块特征。塔里木北缘地壳泊松比略高于正常大陆地壳的泊松比,而南天山下方地壳具有非常低的泊松比,南北天山之间的泊松比值接近正常大陆的平均值;在中天山北部和哈萨克地盾区,泊松比值逐渐变化为明显高于大陆地壳平均泊松比。中天山南部的异常泊松比值可能预示着其地壳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区域的岩石组分,也可能是由于地壳和岩石圈具有较高的温度或含水量,且很可能与热的上地幔有关。天山北部-哈萨克地盾的泊松比预示着北天山地壳的一部分可能与哈萨克地盾的组分一致。(5)沿横跨中天山的南北向剖面,上地幔过渡带间断面成像结果给出了天山上地幔热结构的直接证据,证实了哈萨克地盾下方410km附近深度的速度异常。同时,沿天山山体方向剖面的偏移成像结果显示沿天山山体方向的上地幔过渡带具有西段薄、东段厚的特征。这意味着中天山上地幔西热东冷的热结构。四、中国境内天山地壳上地幔结构利用奎屯—库车的流动地震台阵观测记录的远震体波波形数据,并综合利用接收函数泊松比扫描及地壳和上地幔间断面的接收函数偏移成像方法,研究了中国境内天山地壳分层结构和上地幔间断面结构。我们的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远震体波接收函数反演结果的基础上(Li et al.,2007),利用接收函数扫描方法以及接收函数偏移迭加方法获得了壳幔间断面的深度成像结果。我们的结果表明,天山南北两侧表现为非对称的地壳构造形态。我们给出的地壳厚度估计结果进一步确认了接收函数反演方法得到的中国境内天山壳幔间断面形态及其断错结构。(2)利用接收函数扫描方法获得了沿剖面的泊松比分布。我们的结果表明,在天山山体下方,地壳平均泊松比明显低于理想介质的泊松比,这说明天山山体的石英和硅含量相对偏高,地壳力学性质相对软弱。但是,准噶尔盆地的地壳呈现明显高的泊松比结构,显示了清晰的海相地壳特征。相对软弱的天山山体可能是外部挤压力作用下天山快速变形的内在条件。(3)在远震体波接收函数反演结果的基础上,利用接收函数偏移迭加方法,我们获得了壳内速度间断面的成像结果,进一步确认了沿奎屯—库车的流动地震台阵观测剖面地壳的分块构造和变形特征。其中,塔里木与南天山地块的差别非常明显,它们之间的分界线在通常认为的南天山山前断裂以南和库车以北地区。综合壳内速度间断面的成像结果和地震精确定位结果,中天山北缘断裂是切割天山地壳最大的直立边界断裂。准噶尔与北天山地块的下地壳结构基本一致,北天山的上地壳表现为复杂的推覆构造形态。(4)根据断层分布形态,以中天山北缘断裂为界,北天山主要断裂明显向南倾斜,而中天山、南天山及塔里木盆地内部的主要断裂明显向北倾斜,形成了明显的双侧对冲挤压变形。这意味着在塔里木盆地的挤压作用和准噶尔盆地的阻挡作用之下,天山山体从浅到深变形量逐渐加大,天山受到的两侧挤压力应不仅限于地壳的范围。(5)在塔里木和南天山的上地幔顶部存在塔里木向南天山下方俯冲的迹象。天山地壳S波速度结构表明,天山地壳内部并不存在物质部分熔融的迹象。天山造山动力学作用过程应涉及整个岩石圈范围,中国境内天山造山动力学成因应符合俯冲—挤压模型。(6)上地幔间断面成像结果清晰显示了410km和660km间断面的横向变化。沿观测剖面,410km间断面的深度大致在400-410km深度之间,但在中天山和北天山下方,其深度稍浅。660km间断面的深度在660-680km之间变化,且在南天山下方深度变大。这说明天山的上地幔过渡带存在着一个从北天山开始向南倾斜向下的低温异常区,并在南天山下方达到了660km的深度。这个温度异常区覆盖了整个上地幔过渡带,但横向上,其尺度不超过200km。这个观察与上地幔P波层析成像结果一致,进一步提供了天山上地幔存在小尺度地幔对流的证据。(7)对比中天山和东天山的地壳上地幔结构,我们发现中天山和中国境内天山的造山动力学机制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东侧的天山发现了明显偏热的上地幔。其南天山地壳介质也处于偏热的环境,而中国境内天山的地壳速度结构没有明显的热异常,且表现出各个块体之间强烈的垂向差异运动。单侧或双侧俯冲可能是中国境内天山快速隆升的主要作用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期刊2007-04-01)

李昱,刘启元,陈九辉,李顺成,郭飚[10](2005)在《用远震体波接收函数反演中西部天山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陆动力学研究是当前固体地球科学界研究的一个主导方向,而大陆变形及其动力学乃是大陆动力学的核心问题。陆内构造带,作为陆内的强烈变形区,是影响地壳演化的主要过程,其动力学过程已成为当前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国际性前沿性重点课题。天山造山带构造复杂,岩石类型众多,演化过程中伴随着规模巨大的岩浆活动,是现代地壳变动最强烈的地带。天山长约2500km,宽300—500km,是中国大陆除喜马拉雅-喀喇昆仑造(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05-08-01)

远震体波接收函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使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算法,从张家口(怀来)—巴音温多尔一线布设的41个宽频地震台站、1年期间记录的连续叁分量数据中提取到高质量的P波接收函数1844个.用H-κ扫描方法获得了测线下方Moho深度与波速比值(VP/VS)进而计算出泊松比,用共转换点(CCP)迭加方法获得了沿测线Moho面起伏图像.结果显示:(1)测线下方Moho深度平均40km,仅各块体边界处出现Moho深度小尺度急剧变化.整体上,Moho面产状相对于索伦缝合带大致对称,在缝合带南侧的温都尔庙带和白乃庙带下方呈南倾趋势,在缝合带北侧的宝力道带、贺根山杂岩带下方呈北倾趋势.(2)华北克拉通北缘泊松比总体较高,兴蒙造山带整体较低;各次级块体内部泊松比分布相对稳定,块体分界带附近往往存在泊松比值的升降扰动.(3)整条测线地壳厚度和泊松比之间存在弱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存在构造作用的影响.(4)整条测线泊松比呈现以索伦缝合带南缘为对称轴的非线性分布.本文所获得的地壳上地幔结构以及泊松比分布特征,支持古亚洲(索伦)洋(南北)双向俯冲,最终沿林西断裂闭合的动力学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远震体波接收函数论文参考文献

[1].杨传茂,倪四道,钱韵衣.核幔边界反射震相PcP对远震P波接收函数的影响[C].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八)——专题18:地球深内部主要圈层结构、专题19:核幔边界、地核结构及其动力学、专题20: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2016

[2].龚辰,李秋生,叶卓,张洪双,李文辉.远震P波接收函数揭示的张家口(怀来)—中蒙边境(巴音温多尔)剖面地壳厚度与泊松比[J].地球物理学报.2016

[3].高朝军,张志鹏,候赛因,夏爱国.基于远震P波接收函数计算巴里坤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J].华南地震.2016

[4].龚辰.远震P波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华北北部地壳上地幔结构[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

[5].徐涛,武振波,张忠杰,田小波,邓阳凡.远震体波接收函数揭示的东昆仑造山带地壳结构[C].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八专题论文集.2013

[6].秦满忠.垂直分量远震P波接收函数研究与应用[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11

[7].张洪双,田小波,滕吉文.远震体波接收函数方法研究中国大陆东部岩石圈厚度[C].中国地球物理·2009.2009

[8].楼海,王椿镛,吕智勇,姚志祥,戴仕贵.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的深部构造环境——远震P波接收函数和布格重力异常的联合解释[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

[9].陈九辉.远震体波接收函数方法:理论与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7

[10].李昱,刘启元,陈九辉,李顺成,郭飚.用远震体波接收函数反演中西部天山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C].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2005

标签:;  ;  ;  ;  

远震体波接收函数论文-杨传茂,倪四道,钱韵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