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压换流阀可控硅组件均压特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中一[1](2021)在《高压直流换流阀冷却系统铝制散热器腐蚀电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压直流输电在远距离输电工程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近几年在国内得到飞速发展。换流阀系统正常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的热,因此依赖内冷水系统将其带出。然而,实际运行几年后的换流站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均压电极结垢现象,有一些甚至引发严重故障,威胁到整个直流输电工程的正常运行。到目前为止,结垢和腐蚀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研究高压直流输电换流阀冷却系统腐蚀原理,对从根源上解决内冷水安全隐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从散热器腐蚀,到均压电极表面发生沉积的Al元素的变化全过程。运用了 Al的电位-pH图及Al元素在水溶液中随pH变化存在形式图,确定了内冷水中Al离子的主要存在形式。利用相关反应的溶度积常数,计算了两种形态Al离子在不同pH下的存在比例。分析了 Al3+在水溶液中逐级水解过程,确定了在无其它金属腐蚀及副反应情况下内冷水的稳定pH值。建立了换流阀内冷水系统简化三维仿真模型,计算了考虑电极动力学情况下并联水路冷却系统中支流管段的电位差,比较了有无均压电极对内冷水中电场强度分布的差异。研究了影响支流管段电位差的影响因素,改变并计算了在不同位置安装均压电极对散热器腐蚀的影响。研究了单个散热器内部电解质电位分布形况,考虑了延长支流管长度对散热器腐蚀的影响。本文还建立了散热器进出口加装不锈钢电极后散热器的腐蚀仿真模型,利用二次电流场对不锈钢环和Al的腐蚀进行了计算,并结合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对比了不同位置散热器的安装不锈钢环前后的腐蚀速率,对不锈钢环的安装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晓琳[2](2020)在《HVDC换流阀光触发控制及其在线故障监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输电效率越来越高,成本越来越低。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监测性能与系统组成有很大关系,传统的电触发与监测方式已经逐步被新技术所替代,光触发设备的不断出现使晶闸管阀光触发与在线监测成为晶闸管触发与监测方式的主流。本文旨在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晶闸管阀光触发控制方式与在线故障监测系统进行系统研究。在高压直流输电控制系统基本组成中,换流阀是控制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首先在重点研究换流阀的核心部件——晶闸管的基础上,分析晶闸管换流阀的冷却系统、触发系统以及监测系统等主要控制系统结构及功能,并对控制系统要求、构成进行论述。其次,换流阀光触发系统的核心技术光触发晶闸管阀结构,在分析光直接触发晶闸管阀(LTT)与光电混合触发晶闸管阀(ETT)区别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特点分析LTT直接光触发晶闸管阀及控制系统。最后,考虑实际应用,结合光触发晶闸管阀结构,建立高压输电过程中的监测系统,为了验明系统的有效性,通过基本工作过程实验进行仿真验证,初步证明了系统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马江江[3](2020)在《±1100kV直流换流站主设备建模及避雷器PCOV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特高压直流输电具有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的优势,是实现我国能源资源优化配置、落实节能减排政策以及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昌吉-古泉±11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落实国家能源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在促进新疆能源基地开发、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证华东地区电力可靠供应、拉动经济增长和引领技术创新上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电压等级的提升,换流站的绝缘配合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经济性甚至整个工程的安全性,因此准确计算换流站各类型直流侧避雷器的PCOV水平及影响因素具有很重要的工程价值。本文围绕±1100kV特高压直流换流站的关键主设备建模、各类型直流侧避雷器的PCOV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首先,建立了适用于PCOV计算的换流阀集成宽频等效电路模型。针对换流阀内的各组成元件建立准确的模型,考虑了晶闸管的反向恢复特性和饱和电抗器的非线性特性,进行集成化和寄生电容等效后建立了换流阀集成宽频等效电路模型,通过阻抗特性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然后,利用电压传输特性根据谐振频率建立了±1100kV特高压直流换流站的平波电抗器和PLC滤波器的宽频模型,对比仿真和实测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结合实际工程中的交、直流滤波器模型和考虑漏感的换流变压器模型建立了特高压直流换流站单极双12脉动的等效系统模型。最后,基于上述模型分析了±1100kV特高压直流换流站各类型直流侧避雷器的PCOV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与现有模型相对比,验证了模型有效性;与公式法计算结果相对比,表明公式法留有一定的安全裕度。通过仿真分析,对于PCOV计算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换流阀的阻尼电容和阻尼电阻、饱和电抗器电感、平波电抗器电感以及换流变压器漏感,PLC滤波器的对地电容和损耗电阻、平波电抗器的对地电容、损耗电阻和绕组间电容的影响作用较小,其余参数对于PCOV计算几乎无影响。
姜劲松[4](2019)在《高压直流输电物理模拟平台的研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高压直流输电(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HVDC)凭借其输送成本低、输电距离远、输电量大、损耗小,在解决我国能源与负荷分布不均的问题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故障研究和复现的过程中,高压直流输电物理模拟装置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物理模拟装置能够更好地模拟输电系统电子器件的非线性特征以及和电力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本文依托酒湖±800kV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旨在研制一种适用于高压直流输电物理仿真的模拟平台,通过以一定的比例还原酒湖±800kV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模拟直流输电系统的正常启停和运行,复现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中的换相失败现象,并提出一种换相失败抑制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其创新点如下:(1)本文首先介绍了HVDC系统的拓扑结构,控保系统及其模拟平台的发展现状,比较了数字模拟仿真和物理模拟仿真系统的差异,分析了高压直流输电物理模拟平台的亟需性。随之提出物理模拟平台主体硬件结构以及辅助硬件设备的总体设计方案。本文先对硬件平台的主体结构如换流站、交流系统、交流滤波器进行了设计与选型;然后对继保装置控制电路进行了硬件设计,初步搭建了平台的主体架构;最后对平台的辅助硬件结构如散热与通风装置、电流电压传感器等进行设计与选型。丰富了平台的硬件结构,完善了平台的功能。(2)本文依据平台的硬件结构,提出了高压直流输电控保系统的详细设计方案。重点分析了整流站最小触发角控制以及定电压控制的UI特性以及原理;逆变站定电压控制以及定关断角控制的UI特性以及原理;利用PSCAD仿真软件对平台的主要控制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根据换相失败复现试验的要求,在平台换流变压器、换流阀组、交流母线处设计了继电保护装置。该方案还原了HVDC的控保系统,为更好的模拟HVDC运行状况和复现换相失败现象,提供了软件基础。(3)本文依据模拟平台的硬件结构以及控制保护系统,对模拟平台进行了运行试验验证。验证了硬件结构和控保系统的合理性,进行了单相接地故障和三相接地故障的试验,复现了换相失败现象。分析了谐波电压造成换相失败的具体过程,提出了一种关断角增量控制方法抑制由谐波电压引起的换相失败,并利用模拟平台成功复现了换相失败的抑制过程。试验结果表明,本平台成功模拟了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运行,并多次复现了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换相失败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并验证了一种高压直流输电换相失败抑制方法。该平台可为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机理分析、防治方法的研究提供平台基础,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运行故障的复现和预防具有一定的价值。
胡传良[5](2019)在《换流阀内冷水系统电场仿真研究与实验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当前的特高压交直流技术已处在世界领先水平,已经建立数量众多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作为直流输电工程的枢纽,其担任着能量转换与传递的重要功能。换流阀作为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里的核心设备,具有实现交直流变换和功率传递的功能,保障其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阀冷系统是保障换流阀运行的重要系统之一,从已有的换流站运行数据得知,阀塔内冷水系统会发生漏水的故障,给换流阀安全运行带来极大隐患,为了抑制电解腐蚀在整个水路设置一定数量的均压电极,使水路形成了一个等电位通道,减少泄漏电流造成的腐蚀。本文在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科技项目的支持下,根据±800kV换流站冷却水管损伤漏水事故,对均压电极以及冷却水回路电势分布进行了研究:1、对换流站关键元器件以及异常处理情况进行介绍,重点对本文的关注对象均压电极外观结构、在冷水水回路中的分布位置以及作用进行了强调,最后说明了与均压电极相关的两起典型事故。2、对换流站阀塔以及冷却水路进行建模,根据相关的电气连接确定两者电场仿真的边界条件,分析了在不同工况下冷却水回路的电势分布情况,并在不同电压下均压电极线对冷却水管的放电情况进行了验证;通过电场仿真分析了均压电极结垢严重的原因。3、分析了均压电极和冷却水管在不同距离下的电场强度,并根据电场仿真边界条件进行了模拟实验,用紫外成像仪观察发现两者距离过近放电强度明显增大,即本文针对换流站损伤原因探讨结论:均压电极线与冷却水管距离过近导致电晕损伤。
马向南[6](2017)在《±800kV楚雄换流站光流触发晶闸管故障分析及措施》文中研究表明换流阀是高压直流系统的核心部分,而晶闸管则是换流阀的核心元件,是实现整流和逆变的关键。±800 kV楚雄换流站换流阀采用的是T2563 N80T-S34型光触发晶闸管(light-triggered thyristor,LTT)。LTT具有集成过压保护功能,失效率低。但自2012年4月22日云广直流系统第4阶段孤岛调试结束至5月10日,累计有8只换流阀晶闸管失效。文中针对短时间内多个晶闸管失效这一情况,介绍了±800 kV楚雄换流站换流阀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元件;阐明了LTT的导通原理和失效机理;结合晶闸管故障情况、晶闸管失效时的系统暂态工况分析、换流阀相关参数对比分析以及避雷器动作分析,总结了造成LTT失效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和预防措施。
周军川[7](2017)在《特高压直流换流阀多重阀试验方法及装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国家电网公司在提出全球能源互联的构想,其中的全球能源互联与“一极一道(北极与赤道附近)”中能源传输需要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同时国家提出的“西电东送”战略,也需要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因其投资少、输送距离长、输送容量大等优点成为必然选择。换流阀作为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心脏”,其能否长期可靠运行,是决定直流输电系统是否可靠运行的关键。在投入工程前,必须对阀开展全面的试验工作,检验其产品性能。IEC60700对阀试验作出了要求,但偏向于试验参数计算等笼统的要求,不够细致和完善。本文依托巴西美丽山Ⅰ期±800kV、准东至皖南±11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试验,开展了特高压换流阀试验中电压最高的多重阀试验方法的研究工作。本文分析了换流阀在运行工况中需耐受的直流、操作、雷电等各类过电压应力,并结合IEC60700标准和换流阀招标技术规范中关于试验的规定,提炼了多重阀试验的具体要求,为试验方法研究及装置设计奠定了基础。结合电力系统电力电子实验室实际情况,分析了采用等效负载方式完成试验的可行性,并提出了首个高等效性等效负载拓扑,解决了具有时变特性饱和电抗器等效的难题。同时设计了新型试验拓扑,解决了需补能换流阀在试验过程中涉及的多应力源之间保护问题。参考国内外多个工程换流阀试验参数,完成了多重阀试验用直流、冲击试验装备及等效负载的研制。其中重点介绍了等效负载的电气与结构设计,并运用电容补偿的电压测量方法,解决了杂散参数对换流阀与等效负载串联分压的影响。最后,将本文所研究多重阀试验方法及试验设备具体实施于上述两个特高压工程中,顺利完成了两项工程的试验,验证了本文研究工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唐义[8](2017)在《特高压直流换流阀集成宽频等效电路模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特高压直流换流阀在运行过程中可能要承受来自交、直流系统的过电压。随着特高压直流系统的电压等级不断提高以及输送容量不断提升,换流阀体积更加庞大,由于阀塔各部件之间电压不均的累积效应,导致阀塔层间电压分布不均的电压分布特性更为突出。因此,换流阀层间瞬态电压分布特性分析对于提出安全合理的均压措施,提高直流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以±1100kV特高压直流换流阀为研究对象,针对其陡波前冲击电压绝缘型式试验进行换流阀宽频建模、参数提取、仿真验证、层间电压分析和电压均衡方法等研究。首先,本文详细介绍了±1100kV直流换流阀塔电气设计和多重阀绝缘试验的相关内容,结合换流阀的结构和层间瞬态电压分析的特点提出特高压直流换流阀单元集成宽频等效电路模型和二端口宽频等效电路模型。然后,在参数提取方面,对于集总参数,通过阻抗频率特性拟合的方法提取上述两个模型的集总电路的参数;对于寄生电容参数,本文通过理论推导提出了单元寄生电容参数的提取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换流阀集成宽频等效电路模型的寄生电容提取,在此基础上提出迭代计算二端口宽频等效电路模型的端口寄生电容的方法,通过仿真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针对所建立的二端口宽频等效电路模型,对其电压传输特性曲线作了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模型中的各个参数对其传输特性的影响。最后,基于所建立的二端口宽频等效电路模型,仿真分析了模型中的各个参数对阀塔层间瞬态电压分布的影响。结合各个参数影响程度的不同,提出相应的电压均衡方法,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娄彦涛,刘宁,王江平[9](2016)在《两种结构形式特高压换流阀均压设计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文中结合±800 kV/5 000 A溪洛渡—浙江特高压工程受端金华站极1和极2两种结构形式的换流阀,对比分析了其在直流、工频、操作冲击、雷电和陡波冲击下的均压设计,通过PSCAD建立的换流阀宽频模型及雷电冲击下的仿真结果,论证了大组件换流阀冲击均压电容在雷电和陡波冲击电压下可以实现较好的阀段之间的均压作用,同时文中还分析了小组件换流阀在雷电和陡波冲击电压下依靠晶闸管控制单元实现的换流阀自适应耐压能力,两种换流阀均压设计理念都能够较好实现换流阀的均压和保护,对今后更深入研究特高压换流阀电气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孙宝奎,闻福岳,王华锋,栾洪洲,郑林[10](2016)在《一种晶闸管换流阀技术改造及工程应用》文中指出当前特高压直流输电容量越来越大,±800 k V/5 000 A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额定容量已经达到8 000 MW,规划建设的后续±1 100 k V特高压直流工程容量可达11 000 MW,传输容量在受端电网所占容量比重也越来越高。在当前受端电网"弱交强直"的基本局面下,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运行的可靠性尤为重要。国家电网公司在运直流输电工程存在多种换流阀方案,近年来,某国外品牌技术路线特高压换流阀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多次事故,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极大影响,因此亟需对该方案换流阀进行技术改造,以提升其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结合工程实际,详细阐明改造方案,围绕其关键问题——晶闸管触发检测单元设计的缺陷,给出改造意见,并对相配套的阻尼电阻和阀模块绝缘配合重新进行设计,为验证改造方案的可行性,给出验证结果及型式试验结论。工程投运结果表明,改造后换流阀可靠性得到提高。
二、高压换流阀可控硅组件均压特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压换流阀可控硅组件均压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压直流换流阀冷却系统铝制散热器腐蚀电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研究进展 |
1.4 本文研究工作 |
第2章 内冷水系统中铝离子形态研究 |
2.1 换流阀散热器腐蚀分析 |
2.2 换流阀均压电极沉积行为分析 |
2.3 腐蚀与沉积关系的讨论 |
2.4 冷却水中Al(OH)_4~-含量与Al~(3+)含量关系 |
2.5 内冷水系统pH值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散热器腐蚀研究 |
3.1 引言 |
3.2 仿真模型 |
3.2.1 模型 |
3.2.2 边界条件 |
3.2.3 电极动力学 |
3.3 散热器腐蚀行为分析 |
3.3.1 阴极保护 |
3.3.2 理想情况下散热器自然腐蚀 |
3.3.3 散热器相对高电位腐蚀 |
3.4 有均压与无均压对比 |
3.4.1 汇流管电位差研究 |
3.4.2 散热器中间截面电位研究 |
3.5 有均压腐蚀研究 |
3.5.1 支流管段电位差研究 |
3.5.2 支流管与汇流管连接处电流密度分布 |
3.5.3 支流管段不同位置电流密度分布 |
3.6 电位差的影响因素 |
3.6.1 电位差与散热器电位的关系 |
3.6.2 电位差与电解质电导率的关系 |
3.6.3 改变出支流管长度对电位差的影响研究 |
3.7 均压电极位置改变对散热器腐蚀影响 |
3.7.1 低电位均压电极后移 |
3.7.2 高电位侧均压电极前移 |
3.7.3 两侧均压电极同时移动 |
3.7.4 新型均压电极安装方式 |
3.8 单个散热器腐蚀 |
3.8.1 单个散热器腐蚀研究 |
3.8.2 散热器腐蚀量计算 |
3.8.3 延长支流管段长度对腐蚀电流的抑制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锈钢环电偶腐蚀 |
4.1 前言 |
4.2 电偶腐蚀 |
4.3 模型建立 |
4.4 仿真结果 |
4.5 散热器腐蚀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2)HVDC换流阀光触发控制及其在线故障监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高压直流输电发展概述 |
1.2 我国高压直流输电的应用与发展 |
1.3 HVDC技术发展问题分析 |
1.4 HVDC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际研究现状 |
1.5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HVDC控制基本原理 |
2.1 高压直流输电控制系统的分层结构 |
2.2 高压直流输电控制原理 |
2.3 高压直流输电控制方式 |
2.3.1 换流器触发控制 |
2.3.2 换流变压器控制 |
2.3.3 定熄弧角控制 |
2.4 高压直流输电控制系统基本组成 |
2.4.1 换流器触发控制基本组成 |
2.4.2 换流变压器分接头控制基本组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直流输电工程晶闸管换流阀技术及其应用 |
3.1 晶闸管换流阀概述 |
3.2 晶闸管换流阀结构分析 |
3.3 晶闸管换流阀的电压设计 |
3.4 晶闸管换流阀的电流设计 |
3.5 晶闸管换流阀的冷却系统 |
3.6 晶闸管换流阀的触发系统 |
3.7 晶闸管换流阀的监视和保护系统 |
3.8 晶闸管换流阀的防火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光触发晶闸管阀的功能与实现 |
4.1 ETT阀技术特点及其运行情况分析 |
4.2 LTT阀技术特点及其基本结构 |
4.3 LTT阀技术触发系统 |
4.4 LTT直接光触发晶闸管阀及控制系统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在线故障监测系统构建与仿真 |
5.1 在线监测系统的基本要求 |
5.2 监测系统的构成与实现 |
5.2.1 光接收电路板 |
5.2.2 光发射电路板 |
5.2.3 恢复保护电路接口板 |
5.2.4 编程板 |
5.2.5 晶闸管控制板和监视板 |
5.3 电路设计与功能实现 |
5.3.1 工作方式分析 |
5.3.2 触发系统的构成与实现 |
5.3.3 监测系统的构成与实现 |
5.4 监测系统仿真实验 |
5.4.1 基本工作过程仿真分析 |
5.4.2 系统抗干扰性能检测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1100kV直流换流站主设备建模及避雷器PCOV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换流站避雷器PCOV计算 |
1.2.2 换相过冲电压产生机理 |
1.2.3 换流站主设备建模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换流阀集成宽频等效电路模型 |
2.1 换流阀集成宽频等效电路模型拓扑 |
2.2 晶闸管级与饱和电抗器集成宽频等效电路模型 |
2.2.1 晶闸管模型 |
2.2.2 阻容回路及均压回路 |
2.2.3 饱和电抗器 |
2.3 换流阀寄生电容集成等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1100kV直流换流站主设备模型 |
3.1 换流变压器 |
3.2 平波电抗器 |
3.3 直流PLC滤波器 |
3.4 交、直流滤波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换流站PCOV仿真及影响因素分析 |
4.1 换流站PCOV仿真分析 |
4.2 PCOV计算影响因素分析 |
4.2.1 换流阀参数 |
4.2.2 PLC滤波器参数 |
4.2.3 平波电抗器参数 |
4.2.4 换流变压器漏感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经历 |
致谢 |
(4)高压直流输电物理模拟平台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1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拓扑结构 |
1.2.2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控保系统 |
1.2.3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模拟平台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HVDC物理模拟平台的硬件结构设计 |
2.1 HVDC物理模拟平台的一次回路设计 |
2.1.1 换流站的主体设计 |
2.1.2 交流系统的主体设计 |
2.2 HVDC继保装置控制电路的硬件设计 |
2.2.1 继电保护控制系统 |
2.2.2 控制电路电源设计 |
2.2.3 采样电路硬件设计 |
2.2.4 通信电路硬件设计 |
2.2.5 继电器电路硬件设计 |
2.3 HVDC物理模拟平台的辅助硬件设计 |
2.3.1 散热与通风设计 |
2.3.2 电流及电压传感器设计与选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HVDC物理模拟平台的控保系统设计 |
3.1 HVDC物理模拟平台的仿真建模 |
3.2 HVDC物理模拟平台控制系统的设计 |
3.2.1 物理模拟平台极控系统 |
3.2.2 物理模拟平台阀控系统 |
3.3 HVDC物理模拟平台继电保护控制方法 |
3.3.1 换流阀组保护 |
3.3.2 交流母线进线保护ACP |
3.3.3 变压器继电保护 |
3.4 HVDC物理模拟平台软件程序设计 |
3.4.1 主程序软件程序设计 |
3.4.2 子程序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HVDC物理模拟平台的实验研究与应用 |
4.1 HVDC物理模拟平台运行测试 |
4.1.1 空载加压试验 |
4.1.2 模拟平台控制性能试验 |
4.2 换相失败复现实验研究 |
4.2.1 单相接地故障引起的换相失败 |
4.2.2 三相接地故障引起的换相失败 |
4.2.3 电压谐波引起的换相失败 |
4.3 基于关断角增量控制的换相失败抑制方法 |
4.3.1 换相失败的原理 |
4.3.2 换相失败控制器设计 |
4.3.3 换相失败抑制措施的试验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5)换流阀内冷水系统电场仿真研究与实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换流阀塔电场仿真研究现状 |
1.2.2 换流阀冷却水路腐蚀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与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800kV换流站关键器件研究 |
2.1 ±800kV换流站基本概况 |
2.2 ±800kV换流站阀塔关键器件 |
2.2.1 换流阀 |
2.2.2 阀基电子设备VBE |
2.2.3 阀厅避雷器VHA |
2.3 异常事故及处理 |
2.3.1 换流阀异常事故及处理 |
2.3.2 阀基电子设备VBE异常及事故处理 |
2.4 ±800kV换流站均压电极 |
2.4.1 均压电极结构 |
2.4.2 均压电极位置分布 |
2.4.3 均压电极作用分析 |
2.5 ±800kV换流站水冷系统典型故障 |
2.5.1 均压电极结垢故障 |
2.5.2 冷却水管损伤故障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换流阀水路系统电场分布特性研究 |
3.1 水路系统有限元电场仿真分析 |
3.1.1 阀塔及内冷水回路建模 |
3.1.2 物理场分析及边界条件确定 |
3.1.3 仿真结果分析 |
3.2 冷却水回路电晕实验 |
3.2.1 实验原理系统 |
3.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3 均压电极结垢机理研究 |
3.3.1 仿真模型 |
3.3.2 仿真条件设置 |
3.3.3 均压电极结垢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型水管损伤仿真分析及实验验证 |
4.1 S型水管局部结构 |
4.2 有限元仿真及结果分析 |
4.2.1 参数加载与边界条件设置 |
4.2.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3 实验验证及分析 |
4.3.1电晕实验 |
4.3.2 损伤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800kV楚雄换流站光流触发晶闸管故障分析及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换流阀简介 |
1.1 基本结构 |
1.2 组成元件 |
2 LTT导通原理及失效机理 |
2.1 LTT导通原理 |
2.2 LTT失效机理 |
3 LTT故障情况概述 |
4 LTT失效原因分析 |
4.1 第I类 |
4.1.1 LTT无回检跳闸 |
4.1.2 孤岛方式下双极闭锁时系统条件 |
4.1.3 双极闭锁过程概述 |
4.1.4 换流阀相关参数对比分析 |
4.1.4. 1 交流侧过电压 |
4.1.4. 2 换流阀过电压分析 |
4.2 第II类 |
4.3 第III类 |
4.4 第Ⅳ类 |
5 解决办法及预防措施 |
5.1 系统控制程序修改 |
5.2 设备全检 |
6 结语 |
(7)特高压直流换流阀多重阀试验方法及装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直流输电技术概述 |
1.1.1 直流输电原理 |
1.1.2 直流输电现状和前景 |
1.1.3 直流输电换流阀 |
1.1.4 直流换流阀试验技术 |
1.2 直流换流阀多重阀绝缘型式试验技术 |
1.2.1 高压直流换流阀多重阀绝缘型式试验 |
1.2.2 特高压换流阀多重阀试验研究现状 |
1.2.3 特高压换流阀多重阀试验研究的必要性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特高压直流换流阀多重阀试验要求 |
2.1 换流阀工作原理 |
2.2 换流阀过电压应力 |
2.2.1 交流侧引起的操作冲击和暂态过电压 |
2.2.2 直流系统的操作过电压和暂态过电压 |
2.2.3 雷电过电压 |
2.2.4 陡波过电压 |
2.3 多重阀型式试验的一般要求 |
2.3.1 试验对象 |
2.3.2 直流耐压试验要求 |
2.3.3 操作冲击试验要求 |
2.3.4 雷电冲击试验要求 |
2.3.5 陡波前冲击试验要求 |
2.4 多重阀型式试验的特殊要求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特高压直流换流阀多重阀试验方法 |
3.1 等效试验 |
3.1.1 标准要求 |
3.1.2 等效负载 |
3.2 等效负载拓扑设计 |
3.2.1 试品阀结构 |
3.2.2 等效负载结构调研 |
3.2.3 等效负载结构拓扑 |
3.3 试验拓扑和试验方法 |
3.3.1 直流耐压试验 |
3.3.2 操作冲击试验 |
3.3.3 雷电及陡波冲击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直流换流阀多重阀试验装置开发设计 |
4.1 电压发生装置拓扑与参数设计 |
4.1.1 直流耐压装置拓扑与参数设计 |
4.1.2 冲击电压装置拓扑与参数设计 |
4.2 电压发生装置布局设计 |
4.2.1 试验场地介绍 |
4.2.2 直流耐压装置布局分析 |
4.2.3 冲击电压装置布局分析 |
4.3 等效负载设计 |
4.3.1 参数设计 |
4.3.2 等效负载结构设计 |
4.3.3 多重阀试验电压测量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应用 |
5.1 巴西美丽山Ⅰ期特高压工程多重阀试验 |
5.1.1 工程概况及试验对象 |
5.1.2 多重阀试验参数及要求 |
5.1.3 多重阀试验结果 |
5.2 ±1100kV特高压换流阀多重阀试验 |
5.2.1 工程概况及试验对象 |
5.2.2 多重阀试验参数及要求 |
5.2.3 多重阀试验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特高压直流换流阀集成宽频等效电路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直流换流阀及其宽频等效电路模型 |
2.1 ±1100kV直流换流阀电气设计与绝缘型式试验 |
2.1.1 换流阀电气设计 |
2.1.2 换流阀绝缘型式试验 |
2.2 ±1100kV直流换流阀宽频等效电路模型 |
2.2.1 基本宽频等效电路模型 |
2.2.2 单元集成宽频等效电路模型 |
2.2.3 二端口宽频等效电路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直流换流阀单元集成宽频等效电路模型及其参数提取方法 |
3.1 单元集成等效电路模型 |
3.1.1 陡波前冲击电压 |
3.1.2 阀模块集成等效电路模型 |
3.1.3 阀层集成等效电路模型 |
3.2 单元寄生电容提取方法 |
3.3 单元寄生电容提取 |
3.3.1 阀模块级单元寄生电容 |
3.3.2 阀层级单元寄生电容 |
3.4 单元集成宽频等效电路模型仿真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直流换流阀二端口宽频等效电路模型及其电压传输特性 |
4.1 二端口宽频等效电路模型 |
4.1.1 二端口等效电路模型 |
4.1.2 二端口寄生电容提取方法 |
4.1.3 二端口寄生电容参数提取 |
4.1.4 仿真验证 |
4.2 端口电压传输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4.2.1 端口电压传输特性 |
4.2.2 参数影响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特高压直流换流阀宽频等效电路模型应用 |
5.1 宽频等效电路模型适用性分析 |
5.2 近源端阀层电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5.3 瞬态电压均衡方法 |
5.3.1 均衡电阻均压效果分析 |
5.3.2 补偿电容均压效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经历 |
致谢 |
(9)两种结构形式特高压换流阀均压设计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两种换流阀组件结构形式对比 |
1.1 大组件换流阀 |
1.2 小组件换流阀 |
2 两种结构形式换流阀均压设计对比 |
2.1 工频均压设计对比 |
2.2 直流均压设计对比 |
2.3 冲击电压下均压设计 |
3 结论 |
(10)一种晶闸管换流阀技术改造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某国外品牌换流阀主要缺陷 |
2 某国外品牌换流阀改造方案 |
2.1 改造总体原则 |
2.2 总体改造方案 |
2.3 阀模块元件及结构变更设计 |
2.3.1 均压电阻设计变更 |
2.3.2 晶闸管触发监测单元设计变更 |
2.3.3 阻尼电阻单元设计变更 |
2.3.4 阻尼电容单元设计变更 |
2.3.5 阀模块内部配水设计 |
2.4 阀控系统设计 |
3 设计变更校核与验证 |
3.1 换流阀晶闸管阻尼特性验证 |
3.2 换流阀冲击过电压分布特性验证 |
4 换流阀工程应用型式试验验证 |
5 结论 |
四、高压换流阀可控硅组件均压特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压直流换流阀冷却系统铝制散热器腐蚀电流研究[D]. 张中一.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HVDC换流阀光触发控制及其在线故障监测应用研究[D]. 相晓琳.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6)
- [3]±1100kV直流换流站主设备建模及避雷器PCOV仿真研究[D]. 马江江.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4]高压直流输电物理模拟平台的研制与应用[D]. 姜劲松. 湖南大学, 2019(06)
- [5]换流阀内冷水系统电场仿真研究与实验分析[D]. 胡传良.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6]±800kV楚雄换流站光流触发晶闸管故障分析及措施[J]. 马向南. 高压电器, 2017(11)
- [7]特高压直流换流阀多重阀试验方法及装置研究[D]. 周军川.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2017(01)
- [8]特高压直流换流阀集成宽频等效电路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唐义.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3)
- [9]两种结构形式特高压换流阀均压设计对比分析[J]. 娄彦涛,刘宁,王江平. 高压电器, 2016(10)
- [10]一种晶闸管换流阀技术改造及工程应用[J]. 孙宝奎,闻福岳,王华锋,栾洪洲,郑林. 智能电网,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