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学运动论文-张志平

大众文学运动论文-张志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众文学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艺大众化,“大众文学”,路线图

大众文学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平[1](2016)在《想象和建构“大众文学”——论“五四”以来中国文艺大众化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以来,启蒙主义是文艺界参与现实政治活动的基本方略和途径,文艺大众化运动是文艺界倡扬启蒙主义、实施启蒙战略的一个副产品。文艺界开展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宗旨是建构一种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学",这是一种符合文艺界新的文学观的、具有现代性的文类。文艺界想象和建构"大众文学"的路线图由叁个步骤组成:作家致力欧化文艺大众化,用民众的语言写具有可懂性、民众喜闻乐见的通俗作品;文艺界扶植和造就工农作家或工农兵作家,由民众自己创作文艺作品;民众创作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现代"大众文学"作品。文艺界贯串其中的价值取向是文学不断接近民众、最终跟民众结合。目前,文艺界尚未走完想象和建构"大众文学"的第叁步。此路线图是文艺界追寻、建构和确认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世界性、人类性的结果之一,里面包含着近百年来文艺界的梦想、缺憾、得失、荣辱,是文艺界复兴中华文艺的重要行动计划。(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6年05期)

陆青,岳雪侠[2](2012)在《凡中铸伟的大众文学运动实践——“冀中一日”写作运动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1941年,在庆祝冀中军区八路军叁纵队成立叁周年之际,毛泽东亲笔题词:"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模范,坚持人民武装斗争的模范。"为更好地反映冀中人民抗日斗争的伟大史实,冀中区党政军主要领导程子华、吕正操、黄敬等,发起了"冀中一日"写作运动。(本文来源于《党史博采(理论)》期刊2012年03期)

齐晓红[3](2012)在《当文学遇到大众——1930年代文艺大众化运动管窥》一文中研究指出"普及"与"提高"是贯穿文艺大众化运动的重要问题,但是普及与提高的对象及主体是需要重新界定的,也就是说,首先要追问的是文艺和大众到底是什么?普及与提高的问题是内在于这两个问题之中并以之为前提的。在30年代的讨论中,文学并不是一个有着固定标准的存在,对文学是什么的认识受到当时意识形态的影响;大众也不是一个有着固定所指的群体,它在政党斗争和知识分子的叙述中都有具体的历史含义,而由此产生的"无产阶级广大的文艺运动"的概念,则既是政党斗争的产物,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文艺运动自身的发明。(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2年01期)

王元忠[4](2011)在《试论左翼文艺运动中鲁迅大众文学接受观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是在前期的思想启蒙阶段,还是在后期的社会革命宣传阶段,鲁迅对于文学的服务对象或者接受者的问题都显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关注和重视:他既不同意新文学的写作如"鸳蝴派"的作品那样仅仅成为有闲者(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与批评》期刊2011年04期)

张育仁[5](2010)在《抗战时期重庆文学运动的大众宣教功能及审美意义——论大众传播视野中的抗战文艺与文艺运动之二》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文学的纪实性面貌及怎样做"时代的号角"和戏剧,电影的蓬勃发展一样,文学作为抗战文艺的重要生力军,在"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激励下,更是以冲锋陷阵、摇旗呐喊的亢奋激越姿态,出现在战时大众传播的舞台上,令人注目。报告文学、小说和诗歌虽(本文来源于《红岩》期刊2010年S1期)

敖忠[6](2008)在《“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与艺术规律——重读鲁迅《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十年代中期,革命文艺阵营内部发生了"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是鲁迅参与这一论争的重要文章之一。作者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民族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使命,关于文学反映生活、服务革命的普遍规律等的论述,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见解,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本文来源于《江西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李薇[7](2008)在《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大众文艺”运动的现代性追求》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文学革命之后的左翼文学和政治权力斗争形式相结合,提出了迥异于五四文学想像的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化建设方案,体现了激进的现代性追求。作为左翼文学重要运动之一的"大众文艺",也以实际行动参与了左翼文学的现代性追求,围绕"大众"概念的一系列相关问题,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知识分子对于主体理性反思与重建的复杂历程。(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9期)

丁燕燕[8](2005)在《大众传播与“白话文学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青年》是“白话文学运动”的主要阵地。作为现代传播媒介,《新青年》对现代文学特别是“白话”代替文言的语言变革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无论是编读互动性栏目的设置,陈独秀等人对现代传媒指导作用的充分发挥,还是基于“新青年”同人崇高品性的杂志可信度的提升,都为白话文的成功提供了条件。(本文来源于《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3期)

王金祥[9](2004)在《试论大众传播中的文学运动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接受文学、大众文学、先锋派文学等在文学运动中此起彼伏,实际上都在大众传播的范围内运作。大众传播是建立在实践上的一种科学理论模态,其体系是动态的,信息、符号就是大人众传播动态的最重要内容。(本文来源于《科技创业月刊》期刊2004年07期)

彭公亮[10](2003)在《语言的转向:新文化运动大众文化(文学)策略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 ,中国知识界开始了一场现代性运动 ,它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 ,还是文学、艺术等领域都引起了巨大的振动或变动。这种振动或变动充分地表明中国现代启蒙知识分子 ,面对剧烈动荡的中国社会现实 ,在许多层面上———诸如传统与现代、本土化与西化、国学(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与批评》期刊2003年04期)

大众文学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41年,在庆祝冀中军区八路军叁纵队成立叁周年之际,毛泽东亲笔题词:"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模范,坚持人民武装斗争的模范。"为更好地反映冀中人民抗日斗争的伟大史实,冀中区党政军主要领导程子华、吕正操、黄敬等,发起了"冀中一日"写作运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众文学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张志平.想象和建构“大众文学”——论“五四”以来中国文艺大众化运动[J].文艺理论研究.2016

[2].陆青,岳雪侠.凡中铸伟的大众文学运动实践——“冀中一日”写作运动述评[J].党史博采(理论).2012

[3].齐晓红.当文学遇到大众——1930年代文艺大众化运动管窥[J].文学评论.2012

[4].王元忠.试论左翼文艺运动中鲁迅大众文学接受观的形成[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

[5].张育仁.抗战时期重庆文学运动的大众宣教功能及审美意义——论大众传播视野中的抗战文艺与文艺运动之二[J].红岩.2010

[6].敖忠.“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与艺术规律——重读鲁迅《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

[7].李薇.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大众文艺”运动的现代性追求[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8].丁燕燕.大众传播与“白话文学运动”[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9].王金祥.试论大众传播中的文学运动构建[J].科技创业月刊.2004

[10].彭公亮.语言的转向:新文化运动大众文化(文学)策略的意义[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

标签:;  ;  ;  

大众文学运动论文-张志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