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氨水工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退火炉,热处理炉,水工质,发电技术
氨水工质论文文献综述
盖东兴,张佳佳,周全,蔡屹[1](2014)在《基于氨水工质的硅钢退火炉烟气余热发电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某硅钢厂退火炉烟气通过换热器产生140℃的高温水,并将各退火炉产生的热水归集在一起,利用以氨水为工质的中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将硅钢生产过程产生的余热加以回收,并进行相关的技术经济性分析。(本文来源于《2014年全国冶金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文集》期刊2014-10-21)
漆静[2](2014)在《重力有机工质热功转换系统及改进的氨水联合循环》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对低品位能源的利用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中国的低品位能源如工业余热、地热能、海洋能和太阳能等资源十分丰富,存在很大的开发利用空间。但由于这些低品位能源的温度较低,在转化为功的过程中,效率较低。为此,如何提高能量转化效率成为利用低品位能源的关键。本文提出了重力有机工质热功转换系统和改进的Goswami氨水功冷联供循环,并对两种系统进行了热力学分析。(1)提出一种新型重力有机工质热功转换系统并进行了热力学研究。建立了影响系统的主要过程—竖直上升过程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对气态有机工质的竖直上升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其次,分析了竖直上升管道进口工质的温度、质量流量、工质种类和管道直径对气态工质沿管道分布的变化情况的影响和所能达到的临界高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a.气态工质在竖直上升管中存在一段稳定运行的范围,系统设计可行;b.工质的温度、压力、密度和焓值随高度增加逐渐减小,速度和马赫数随高度增加逐渐增大;减小质量流量,增大管径,降低进口气态工质的过热度以及采用临界压力较高的有机工质有利于增加气态工质在管道中上升的高度。c.系统热效率的主要决定因素为竖直上升管的高度,工质在管道入口的各热力学参数和管道参数对系统热效率的影响与对竖直上升管的影响同步。(2)在已有的Goswami氨水功冷联供循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用两相膨胀机回收循环中高压流体的能量,给出了两种改进方式(A-modified cycle和B-modifiedcycle);并对两种改进方式进行热力学性能的分析和比较。给出了在不同热源温度、膨胀机进口压力和基本溶液浓度下的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a.A和B改进循环特性不同。A改进循环主要输出功,可以获得较高的□效率;B改进循环主要输出制冷量,可以获得较高的一定律效率。b.对于A-modified cycle来说增大热源温度,增大膨胀机进口压力和降低基本溶液浓度都能使循环净输出功、制冷量、一定律效率和□效率增加;对于B-modifiedcycle来说,增大热源温度能使循环净输出功、制冷量、一定律效率和□效率增加。B-modified cycle的净输出功和□律效率随膨胀机进口压力降低和基本溶液浓度增大而减小,但制冷量和一定律效率随膨胀机进口压力降低和基本溶液浓度增大而增加。(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4-04-01)
李雪莹,陈世玉,陈亚平,吴嘉峰[3](2013)在《氨水混合工质过热状态参数的计算与误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氨水在吸收式制冷循环以及利用中低温余热的动力循环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氨水混合工质的物性参数计算十分关键。分别采用氨和水的实际气体物性计算方法,结合混合法则,最终得到氨水混合工质的过热状态物性参数。将实际气体混合估算法计算结果与EES软件法的参考值对比,进行误差分析。(本文来源于《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第十届长叁角能源论坛论文集》期刊2013-11-01)
张娜,刘猛,赵洪滨[4](2008)在《氨水工质浓度可调型功冷联供循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一个新型氨水工质功冷联供循环,由氨水Rankine子循环和氨吸收式制冷子循环通过吸收、分离及换热过程耦合而成,可采用燃气轮机排烟等中低温热源驱动.通过设置分流、吸收式冷凝实现系统内氨水工质浓度变换,兼顾动力子循环加热蒸发和冷凝过程不同的浓度需求,达到改善换热过程匹配和提高透平作功能力的目的.计算表明,当透平进气温度为450℃时,循环热效率达25%~28%。(火用)效率达45%~53%;且存在最佳分流比使热效率及(火用)效率达到最佳.(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刘猛,张娜,胡舜锋[5](2008)在《氨水工质功冷联供循环内中温中压能的回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两种采用引射器回收氨水工质功冷联供循环内的中温中压能量的改进方案,即通过回收热源能量将中温中压稀氨水工质加热至过热蒸汽状态后作为引射器工作工质分别用于:方案一,引射透平排汽以降低背压;方案二.引射蒸发器出口工质以降低蒸发压力。计算表明相同耗能下,相对于基础循环,方案一的净输出功提高0.9%、灿效率提高了0.8%;方案二的冷炯输出提高了11.1%,炯效率提高了0.7%,从而为有效回收系统内部能量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王迅,刘奕晴,门出正则[6](2003)在《氨水混合工质的池内核沸腾换热》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非共沸氨水混合工质的池内核沸腾换热系数在氨浓度为0~100%的范围内进行了测定,并对氨水混合工质的沸腾传热特性进行了分析。利用氨水混合工质独特的热物性,比较了Stephan-Korner,Schlunder和Inoue的双组分混合工质预测关联式,并得出了预测氨水混合工质的池内沸腾换热系数的关联式,其预测精度为±35%。(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03年06期)
薄涵亮,马昌文,吴少融[7](1997)在《氨水工质朗肯循环》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核供热堆热电联供热源和冷源特点,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动力循环-非共沸混合工质氨水朗肯循环。叙述了氨水朗肯循环的工作原理,并与同等条件下蒸汽朗肯循环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动力循环-非共沸混合工质氨水朗肯循环具有较高的发电效率,适合核供热堆所提供的热源和冷源条件,是一种很有潜力的低温热源新型动力循环。(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7年02期)
氨水工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对低品位能源的利用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中国的低品位能源如工业余热、地热能、海洋能和太阳能等资源十分丰富,存在很大的开发利用空间。但由于这些低品位能源的温度较低,在转化为功的过程中,效率较低。为此,如何提高能量转化效率成为利用低品位能源的关键。本文提出了重力有机工质热功转换系统和改进的Goswami氨水功冷联供循环,并对两种系统进行了热力学分析。(1)提出一种新型重力有机工质热功转换系统并进行了热力学研究。建立了影响系统的主要过程—竖直上升过程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对气态有机工质的竖直上升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其次,分析了竖直上升管道进口工质的温度、质量流量、工质种类和管道直径对气态工质沿管道分布的变化情况的影响和所能达到的临界高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a.气态工质在竖直上升管中存在一段稳定运行的范围,系统设计可行;b.工质的温度、压力、密度和焓值随高度增加逐渐减小,速度和马赫数随高度增加逐渐增大;减小质量流量,增大管径,降低进口气态工质的过热度以及采用临界压力较高的有机工质有利于增加气态工质在管道中上升的高度。c.系统热效率的主要决定因素为竖直上升管的高度,工质在管道入口的各热力学参数和管道参数对系统热效率的影响与对竖直上升管的影响同步。(2)在已有的Goswami氨水功冷联供循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用两相膨胀机回收循环中高压流体的能量,给出了两种改进方式(A-modified cycle和B-modifiedcycle);并对两种改进方式进行热力学性能的分析和比较。给出了在不同热源温度、膨胀机进口压力和基本溶液浓度下的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a.A和B改进循环特性不同。A改进循环主要输出功,可以获得较高的□效率;B改进循环主要输出制冷量,可以获得较高的一定律效率。b.对于A-modified cycle来说增大热源温度,增大膨胀机进口压力和降低基本溶液浓度都能使循环净输出功、制冷量、一定律效率和□效率增加;对于B-modifiedcycle来说,增大热源温度能使循环净输出功、制冷量、一定律效率和□效率增加。B-modified cycle的净输出功和□律效率随膨胀机进口压力降低和基本溶液浓度增大而减小,但制冷量和一定律效率随膨胀机进口压力降低和基本溶液浓度增大而增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氨水工质论文参考文献
[1].盖东兴,张佳佳,周全,蔡屹.基于氨水工质的硅钢退火炉烟气余热发电技术[C].2014年全国冶金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文集.2014
[2].漆静.重力有机工质热功转换系统及改进的氨水联合循环[D].重庆大学.2014
[3].李雪莹,陈世玉,陈亚平,吴嘉峰.氨水混合工质过热状态参数的计算与误差分析[C].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第十届长叁角能源论坛论文集.2013
[4].张娜,刘猛,赵洪滨.氨水工质浓度可调型功冷联供循环[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
[5].刘猛,张娜,胡舜锋.氨水工质功冷联供循环内中温中压能的回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
[6].王迅,刘奕晴,门出正则.氨水混合工质的池内核沸腾换热[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3
[7].薄涵亮,马昌文,吴少融.氨水工质朗肯循环[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