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可变功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变容二极管,PIN二极管,可变匹配网络,可变负载功率放大器
可变功率论文文献综述
唐小彬[1](2019)在《基于可变匹配网络的可重构功率放大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发展的无线通信技术,使得越来越多的通信标准与通信频段被提出。功率放大器在通信系统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研究能兼容多种通信频段的功放成为一大研究热点,而基于“PIN”二极管的可重构多波段功放能兼容不同的通信频段。此外,随着信息传输速率的不断提升,具有高峰均比的复杂调制信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对功放的平均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变容二极管的可变负载功率放大器,正是为了提升功放的平均效率,得到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本文依照上述背景,分别对可重构多波段功放和可变负载功放进行了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叁部分:(1)对可重构器件(变容二极管、PIN二极管)的基本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将传统固定匹配网络和基于可重构器件的可变匹配网络的基本特性进行了分析与对比。依照以上分析,设计了相应的可变匹配网络:利用变容二极管设计了工作于2.5GHz的L型和混合型动态阻抗匹配网络;利用PIN二极管设计了一款工作于1.96GHz的可重构开关。(2)对传统功率放大器平均效率较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功放效率与最优阻抗的关系,同时对可变负载功率放大器的动态阻抗匹配网络的基本特性利用数学推导的形式进行了分析。基于动态阻抗匹配网络,设计了一款工作于3.5GHz,具有33dBm饱和输出功率的可变负载功率放大器,其4dB功率回退效率在40%左右。(3)分析并推导了双波段匹配网络的基本特性,基于双波段匹配网络设计了一款工作于1.72GHz和3.48GHz的双波段功率放大器,其饱和输出功率大于40dBm,饱和漏极效率大于67%;对基于PIN二极管的可重构射频开关的设计进行了阐述,按照上述双波段匹配网络的结构,提出了一种可重构双波段匹配网络,基于提出的可重构双波段匹配网络设计了一款工作于1.6GHz、2.1GHz和1.8GHz、2.3GHz的可重构双波段功率放大器,其饱和输出功率均大于40dBm,饱和增益大于12dB,饱和漏极效率在60%左右,实现了兼容不同通信频段的目的。(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4-01)
宋运忠,孟景,曹杰良[2](2018)在《一种基于可变功率负载电流波形的基波估计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可变功率负载的非侵入式辨识,提出一种基于负载电流波形的特征辨识解决方案。由可变功率负载的电流波形出发,借助其结构上的特点,如波形的周期性、奇对称性等,运用离散傅里叶变换,由零电流区域的数据建立待解方程组。同时为了降低求解的复杂度,在满足精度要求的情况下,忽略模值极小的高次谐波。将方程组写成矩阵形式,经由行列变换,根据高斯消去法得出矩阵行阶梯式,进而得到求解负荷基波电流的关系式,即基波与高次谐波之间的函数关系。仿真计算结果证明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黄利军,王雷涛,李献伟,盛京格,白贯雨[3](2018)在《基于可变功率和阻抗平抑主动配电网母线电压偏差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分布式电源、柔性负荷接入主动配电网渗透率的不断提高和电力用户对电能质量日益苛刻的需求,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可变功率和阻抗平抑主动配电网电压偏差的方法。该方法对主动配电网负荷端母线电压正向偏差和负向偏差进行分析,当正向偏差超出允许值时,通过投入柔性负荷,改变负荷总功率,平抑电压偏差;若投入柔性负荷不能平抑电压正向偏差至允许的范围,则进一步通过降低分布式电源的输出功率平抑电压正向偏差;当电压负向偏差超出允许值时,通过增大分布式电源的输出功率平抑电压偏差;若分布式电源的输出功率不能平抑电压负向偏差至允许的范围,则进一步投入阻抗可调的柔性线路,通过改变输电线路总阻抗,平抑母线电压负向偏差。为验证所提方法,以分布式电源、柔性负荷和柔性线路接入配电网为例,搭建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行有效。(本文来源于《电气技术》期刊2018年05期)
朱保攀[4](2017)在《基于可变虚拟阻抗的功率分配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微电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在孤岛微电网中,使负荷在各DG间按容量比例分配是一个很重要的控制目标。而下垂控制可以在无互联的情况下进行功率分配,因此受到相关专家学者的关注,成为微电网控制的主流策略。但是由于馈线阻抗不平衡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垂控制很难实现微电网负荷在各DG间按容量比例分配。本文对微电网中各并联DG的功率分配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设计了一种基于可变虚拟阻抗的功率分配算法。首先分析了DG输出功率的传输特性,讨论了馈线阻抗呈阻性与馈线阻抗呈感性时不同的功率传输特性,并以此为基础对下垂控制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下垂控制模型。其次,分别分析了有功功功率、无功功率、谐波功率与负序功率的分配特性,总结了DG输出功率按容量比例分配的条件。分析结果显示,馈线阻抗的不平衡导致在实际应用中微电网无法实现输出功率按容量比例分配。然后,分析了DG接口逆变器输出电压电流的特性,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逆变器瞬时有功无功功率、负序功率及谐波功率的计算公式。又分析了虚拟阻抗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虚拟阻抗设计,在下垂控制中加入基于基波正序、基波负序与谐波电流的虚拟阻抗控制。并进行了仿真分析,验证了基波正序、基波负序与谐波虚拟阻抗可分别调节无功功率、负序功率与谐波功率的分配特性,并且不会相互影响。最后,设计了一种基于可变虚拟阻抗的功率分配算法,该算法将各DG间输出功率的差异引入有功频率下垂控制之中,再利用有功功率的动态变化来调节虚拟阻抗的值,实现微电网中各DG输出无功功率、负序功率与谐波功率按容量比例分配。并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这种功率分配算法的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4-01)
石?,叶子申,李玉全,杨福明[5](2016)在《功率比可变的非能动核电站SBO事故比例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非能动核电站的全厂断电(SBO Station Blackout)事故开展了比例分析研究,建立了重要热工水力现象的数学模型和相似准则。结合SBO事故特征,提出了一种功率比可变的试验模拟方法,并利用Relap5程序进行了分析验证。结果表明:在非能动电站的SBO事故中,自然循环回路动量控制方程的非定常项为阻力项和驱动力项的高阶小量,可采用稳态动量方程进行比例分析;对于几何结构已固定的整体性试验台架,通过调节试验回路的形状阻力值,能够以多种功率比例关系进行SBO事故的试验设计和模拟,拓展了已有整体性试验台架的适用范围。(本文来源于《节能技术》期刊2016年06期)
张宏伟,李亚伟,张虓[6](2016)在《高功率可变脉宽辐射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应用在高功率VHF频段可变脉冲产生及辐射系统的组成。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优化设计、调节实现了数ns至数十ns脉冲宽度辐射输出。利用开路容性天线加载可调电感原理,达到辐射脉冲宽度可变的目的,同时通过并联引入耗能大电感,实现减少辐射脉冲拖尾,增加系统效率的功能;并利用高能量、快脉冲电源为种子电源,为放电回路进行储能放电,利用这一体制减小了系统辐射脉冲间的同步抖动。(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6年09期)
李力强[7](2016)在《微波等离子体光源可变增益功率放大器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波等离子体光源(Light Emitting Plasma,简称LEP)是一种由微波驱动的具有连续光谱的新型光源,诞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具有高效、节能、光谱连续近似自然光等优点,光效高达115-150lm/w。新型LEP光源以固体微波功率源模块提供微波能,微波功率源模块主要包括:扫频源、可变增益微波放大链路、耦合检波部分和控制部分。本文主要研究用于微波等离子体光源的可调增益射频功率放大器,是可变增益微波放大链路中的前级部分,主要包括预驱动级、驱动级和电可调衰减器叁部分,其主要为最后的末极放大器提供相应功率的输入信号,并根据反馈回路要求对输出功率进行自动调节。具体技术指标为:工作带宽420MHz~470MHz,输出功率大于30dBm,增益大于30dB,衰减量调节范围大于10dB。本文从电路设计和板图方面对射频功率放大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给出了射频功率放大器的一般设计方法;利用ADS软件仿真了功率放大器的稳定性、偏置电路、输入输出匹配电路,分别进行了小信号S参数仿真和大信号谐波平衡仿真;分析了电调衰减器的工作原理,仿真了电调衰减器在所用频率下的性能参数;使用Protel99软件布线设计板图。使用AutoCAD2004软件设计了结构件。最后对本文设计的功率放大器进行了实际加工,并分模块调试了电源部分、预驱动级、驱动级和电可调衰减器,在各模块满足设计指标后对整体系统进行了测试。其中,电源部分需要五路电源,本文利用电源稳压芯片为其中的四路供电,另外一路单独供电;预驱动级部分,输出功率为3W时,功率增益约为15.8dB,输出功率4W时,功率增益约为14.3dB;驱动级部分,小信号增益较为平坦为20dB左右。输入功率超过-1dBm增益压缩较为明显,这与驱动放大器18.5dBm的P1dB一致,输入功率增大到3dBm时,增益压缩超过2dB,增益约为17.7dB;电可调衰减器部分,衰减电压分别选择0V和20V,衰减量分别为15.2dB和3.0dB。最终整体系统的测试结果表明:在工作频带范围内,输入功率为0dBm时,输出功率均大于32.5dBm,增益大于32.5dB,衰减量调节范围大于12.2dB,系统满足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6-04-12)
肖谧,张海兵[8](2015)在《一种915 MHz 0.18 μm CMOS增益可变的功率放大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射频前端发射距离的不确定性,设计了一款基于0.18μm CMOS工艺的增益可变功率放大器。该功率放大器的中心工作频率为915 MHz,工作在AB类,采用两级单端共源共栅结构。输入级采用类似开关功能的栅压,控制3个并联的共源共栅结构输出管的导通,得到增益和输出功率可变的功率放大器。仿真结果表明,在输入级1.8V和输出级3.3V的电源电压下,该功率放大器功率增益范围为9~25.8dB,1dB压缩点处的最大输出功率为21.47dBm,最大功率附加效率为29.6%。该放大器的版图面积为(1.4×1.2)mm2。(本文来源于《微电子学》期刊2015年06期)
李绍武[9](2015)在《光伏系统的可变天气参数最大功率跟踪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的日益严重,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光伏(Photovoltaic,简称PV)发电以其分布广、不枯竭且不受地域限制等优点被认为弥补了当前传统发电方式的诸多缺点。在光伏系统的控制中,为了保证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最大功率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简称MPPT)技术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提出了许多MPPT方法,这些方法在实现光伏系统的MPPT控制中效果显着。但几乎所有方法都是采用输出采样型被动控制方式,体现在MPPT控制器必须根据光伏系统输出参数的变化来进行控制量的调整。因为从外界天气变化引起输出参数变化再到控制器做出反应的过程会产生大量延时,所以这种控制方式的天气自适应能力差、MPPT速度偏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对输入采样型主动控制方式进行了创新性研究,提出了叁种基本的可变天气参数(Variable Weather Parameters,简称VWP)MPPT控制方法——VWP法1、VWP法2和VWP法3。另外,为了同时获取更好的MPPT快速性、准确性和平稳性性能,本文也对VWP法与其它MPPT法(本文选取模糊控制法和扰动观察法)的互补应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光伏电池模型和光伏系统结构,提出了光伏系统的一种一体化数学模型及其对应的Simulink模型。然后,利用该一体化模型进行了 MPPT分析,包括:最大功率点(Maximum Power Point,简称MPP)处的数学关系,实现MPPT控制应满足的约束条件以及光伏系统MPP处控制信号受外界参数影响的规律。这些规律和结论为后面的理论方法研究和实验参数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2)以光伏系统的一体化模型为基础,由MPP处的数学关系提出了叁种可变天气参数MPPT控制方法(简称VWP法),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了 MPPT控制的快速性。其中,找到外界可变天气参数与控制信号之间的直接关系是这些控制方法的核心,也是这些控制方法的主要理论依据。(3)以VWP法3为基础,直接将可变天气参数引入模糊控制器的设计中,实现了普通二维Mamdani模糊控制器的跟踪速度自适应控制和天气变化自适应控制。该方法充分利用了 VWP法对天气自适应能力强的优点,其本质是VWP法3与模糊控制法的优势互补。(4)在VWP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VWP区间优化方法。该方法采用VWP法的某些结论完成了对现存MPPT方法的优化,解决了传统MPPT控制中无法兼顾快速性、准确性和平稳性的问题,其本质是VWP法与被优化方法的优势互补。研究中,VWP区间优化法1以模糊控制法作为优化对象,而VWP区间优化法2以传统扰动观察法作为优化对象。(5)VWP法的实际应用中,为了应对实际MPP处控制信号偏离理想值的情况,将可变天气参数间接引入模糊控制器的设计中实现VWP法与模糊控制方法的结合,并提出了两种分段模糊MPPT控制方法。这样既可以有效地利用模糊控制法在准确性和平稳性方面的优势,又可以发挥VWP法在实时性和自适应性方面的优点,从而同时保证MPPT控制的良好快速性、准确性、平稳性性能。另外,文中对每一个研究点都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一体化建模思想的正确性、实现MPPT控制约束条件的正确性、叁种VWP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两种VWP区间优化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及VWP法与模糊控制法相结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对比实验证实:VWP法能够改进光伏系统MPPT控制快速性,VWP区间优化法以及VWP法与模糊控制相结合可以同时兼顾MPPT控制的快速性、准确性和平稳性性能。(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5-07-23)
袁雨[10](2014)在《可变功率节能拖动装置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真正了解萨北油田生产"大马拉小车"现象的关键,本文介绍了可变功率节能拖动装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并对5台安装此装置的抽油机进行实验对比,并对实验效果得出结论。(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4年20期)
可变功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实现可变功率负载的非侵入式辨识,提出一种基于负载电流波形的特征辨识解决方案。由可变功率负载的电流波形出发,借助其结构上的特点,如波形的周期性、奇对称性等,运用离散傅里叶变换,由零电流区域的数据建立待解方程组。同时为了降低求解的复杂度,在满足精度要求的情况下,忽略模值极小的高次谐波。将方程组写成矩阵形式,经由行列变换,根据高斯消去法得出矩阵行阶梯式,进而得到求解负荷基波电流的关系式,即基波与高次谐波之间的函数关系。仿真计算结果证明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变功率论文参考文献
[1].唐小彬.基于可变匹配网络的可重构功率放大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
[2].宋运忠,孟景,曹杰良.一种基于可变功率负载电流波形的基波估计算法[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黄利军,王雷涛,李献伟,盛京格,白贯雨.基于可变功率和阻抗平抑主动配电网母线电压偏差方法研究[J].电气技术.2018
[4].朱保攀.基于可变虚拟阻抗的功率分配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
[5].石?,叶子申,李玉全,杨福明.功率比可变的非能动核电站SBO事故比例分析研究[J].节能技术.2016
[6].张宏伟,李亚伟,张虓.高功率可变脉宽辐射系统[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6
[7].李力强.微波等离子体光源可变增益功率放大器设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
[8].肖谧,张海兵.一种915MHz0.18μmCMOS增益可变的功率放大器[J].微电子学.2015
[9].李绍武.光伏系统的可变天气参数最大功率跟踪控制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5
[10].袁雨.可变功率节能拖动装置的应用[J].化工管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