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处理结合壳聚糖涂膜对板栗贮藏效应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黄煜凯[1](2020)在《壳聚糖蛋白复合膜的制备、性能检测及在板栗上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食品传统塑料包装膜带来的环境负担日渐加重,以生物可降解材料替代传统塑料的呼声越来越高。可食性膜因具有生物可降解和安全无毒等优势,已成为了食品保鲜包装领域的研究热点。板栗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在我国具有很广阔的市场,但板栗采后常温贮藏过程中易失水,出现“石灰化”和霉烂等变质问题,影响板栗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本研究设计研制了两种具有保水性、防霉性以及有一定机械强度、安全无毒的复合涂膜材料,并应用于板栗的贮藏保鲜,以期提高板栗的常温贮藏质量,为促进板栗更好更快地带动山区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壳聚糖、乳清蛋白和玉米醇溶蛋白作为膜基质,以甘油为增塑剂、纳米纤维素和肉桂醛为交联剂,分别制备壳聚糖-乳清蛋白复合膜和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复合膜,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以水蒸气透过率为核心考察指标,结合机械性能指标的测试,优化了两种膜的最佳配方,并进一步测试了膜的抑菌性能,最后应用于板栗的贮藏保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经综合评定,得到壳聚糖-乳清蛋白复合膜的最佳配方为:2.5%壳聚糖,4.0%乳清蛋白,0.7%纳米纤维素,膜液pH为3.8;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的最佳配方为:3.5%壳聚糖,0.3%玉米醇溶蛋白,2.5%纳米纤维素,1.5%乙酸,并在最佳配方的基础上,添加0.3%(m/V)肉桂醛改善了两种复合膜的防水性能和结构的规整性。(2)测定了两种壳聚糖蛋白复合膜对板栗霉菌、大肠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两种复合膜均对三种试验菌有抑制作用,且壳聚糖-乳清蛋白复合膜比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复合膜的抑菌效果更强,前者对大肠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40μL/mL,而后者的MIC为80μL/mL。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到两种膜液可以破坏板栗霉菌菌丝结构,并使大肠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发生变形,推测膜液的抑菌成分可以影响菌体细胞壁(膜)的通透性,使胞内物质流失,从而达到抑菌效果。(3)用两种壳聚糖蛋白复合膜液分别浸涂板栗,并贮藏于25℃±1℃、50%-55%相对湿度的环境中,研究了两种复合膜对板栗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涂膜处理能降低板栗的失重率、霉变率、“石灰化”指数及呼吸强度,延缓板栗维生素C的损耗,并提高板栗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其中,壳聚糖-乳清蛋白复合膜在降低板栗“石灰化”指数和减少板栗维生素C损耗上更具优势,而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则更有利于降低板栗的失重率、霉变率和提高板栗可溶性蛋白含量;在抑制板栗呼吸强度的作用上,两者效果相当。(4)研究了壳聚糖蛋白复合膜涂膜处理板栗对板栗生理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涂膜处理均可以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延缓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的峰值,诱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峰值提前出现,并可以提高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几丁质酶、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其中,壳聚糖-乳清蛋白复合膜在提高PAL和PPO活性上表现出更好的效果,而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复合膜则更有利于降低MDA含量,推迟O2-.产生速率的峰值,诱导SOD应答和提高几丁质酶活性。综上所述,壳聚糖-乳清蛋白复合膜和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复合膜涂膜保鲜板栗均能起到较好的保鲜效果,且能通过诱导相关酶的活性提高板栗的抗病性和抗逆境能力。但相比之下,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在多项保鲜指标上占据优势,故认为其在板栗的采后贮藏保鲜应用中更具有发展潜力。
郭玉曦,陈雪峰,龚频[2](2020)在《板栗褐变控制方法研究现状》文中提出板栗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但在贮藏和加工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褐变,从而大大降低其商品价值。该文对近十年国内外控制板栗褐变技术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了物理和化学方法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后续板栗的研究提供参考。
董婷[3](2020)在《电子束辐照对几种特色水果品质的影响及综合保藏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电子束辐照是一种利用电子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射线能量杀灭果蔬表面微生物,抑制果蔬生理活动,从而延长果蔬货架期的保鲜技术手段。与常规保鲜方法相比,电子束辐照保鲜是冷杀菌技术,加工时间短、杀菌效率高,并能较好的保持其原有感官品质、营养和风味,具有安全高效、无污染、无添加等优点。本研究通过电子束辐照处理几种特色高值水果,结果表明不同水果对不同剂量的辐照处理产生不同的效应,电子束对芒果的保鲜效果最为显着,但会引起芒果表皮不同程度的褐变;壳聚糖涂膜和低温贮存对芒果褐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本研究将电子束辐照、壳聚糖涂膜和低温贮存等技术相联合,探讨芒果贮藏期间该综合技术对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通过对甜樱桃、猕猴桃、小台农芒果、凯特芒果几种水果的电子束辐照处理,结果表明:电子束对芒果的保鲜效果好,0.5 kGy剂量即可杀灭芒果表面绝大部分微生物,将霉菌、酵母菌总数降低两个数量级。0.5-2.0 kGy的电子束辐照均能抑制芒果的硬度下降,其中0.5 kGy对硬度下降的抑制效果最好。0.5-1.0 kGy的电子束辐照可以降低芒果失重率,同时能降低芒果的腐烂率而不对表皮、营养物质造成影响;电子束辐照猕猴桃能明显降低其菌落总数,当辐照剂量达到1.5 kGy时,对霉菌、酵母菌杀灭效果较好。0.5-1.0 kGy的电子束辐照能够抑制猕猴桃的软化和失重率的增加,但是辐照会造成猕猴桃表皮干褐;对于甜樱桃,1.0 kGy辐照处理即可几乎达到完全灭菌,但贮藏期辐照组微生物数量增加速度大于对照。0.5-2.0 kGy的电子束辐照对其失重率和TSS含量无显着影响,但是会造成表皮破损加快其腐烂,且破损程度与辐照剂量呈正相关。综上所述,选取芒果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后续的贮存期研究。(2)开展不同辐照剂量电子束处理对凯特芒果品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0.5-1.5kGy范围内,剂量越高对凯特芒果硬度下降抑制效果越好,对失重率、口感无显着影响。但辐照剂量大于0.8 kGy芒果表皮会产生小褐斑,其适宜剂量为0.5-0.8 kGy既能降低其腐烂率又不会对表皮产生影响。(3)开展壳聚糖涂膜对凯特芒果保鲜效果研究,结果表明:0.5-1.25%的壳聚糖涂膜能明显降低凯特芒果的失重率,抑制后熟软化,但是涂膜浓度大于1.0%时则会加快芒果转黄,0.75-1.0%的壳聚糖涂膜对凯特芒果总酸和还原糖的下降抑制效果明显,即延缓了芒果的后熟。(4)电子束辐照联合壳聚糖涂膜对凯特芒果的综合保鲜,结果表明:凯特芒果的呈香物质主要是萜烯类物质,相同辐照剂量下高浓度的涂膜更能减少香气物质的散失;相同涂膜浓度,低剂量的辐照更能减少芒果的香气成分减少。其中1.0%壳聚糖+0.5 kGy的处理对芒果的香气保持、抑制芒果衰老和Vc含量的下降效果最好,在失重率、抑制后熟转黄方面综合保鲜具有显着效果。贮藏温度对辐照后芒果品质有不同程度的的影响,结果表明,10-15℃的贮藏温度对抑制其后期转黄和腐烂效果较好,且10℃贮藏效果最明显;通过不用保鲜方式的对照发现辐照保鲜对凯特芒果微生物杀灭效果最好,壳聚糖涂膜对微生物抑制效果好,1.0%壳聚糖+0.5 kGy+10℃贮藏的综合保鲜方法不但能有效杀灭表面微生物,同时可以抑制贮藏期间微生物的生长,保持果实良好的口感,果实的腐烂率与对照相比降低了30%以上。
顾仁勇,杨万根[4](2019)在《超高压处理结合壳聚糖涂膜对板栗贮藏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探讨超高压(350 MPa/10 min)结合2.0%(质量分数)壳聚糖涂膜处理板栗的贮藏效果,测定了超高压和壳聚糖涂膜单独处理以及两者结合使用时板栗贮藏期间的呼吸强度、淀粉含量、质量损失率、腐烂率以及虫果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超高压和壳聚糖涂膜处理均能显着降低板栗呼吸强度和腐烂率,减缓淀粉降解,且超高压处理效果更强;超高压处理是降低虫果率的主要因素,但对抑制水分蒸发无明显效果,壳聚糖涂膜是抑制水分蒸发的主要因素,但无杀虫效果;超高压和壳聚糖涂膜结合处理板栗,能在抑制呼吸、杀菌、灭虫、减缓淀粉降解以及减轻质量损失等方面产生显着的协同互补效应,从而提高板栗贮藏效果。因此,在2~10℃下贮藏120 d,板栗腐烂率为5.21%,虫果率2.82%,质量损失率4.73%,贮藏效果优良。
罗娜[5](2018)在《果蔬采后热激及交变磁场联合处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体所需的大量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均可从新鲜果蔬中摄取,随着经济的发展,果蔬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本文以提高果蔬在贮藏期间保鲜品质、延长货架期为目标,对果蔬采后热激与交变磁场联合处理方式进行研究,为果蔬采后保鲜贮藏的创新提供新思路。全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从生物磁效应的角度出发,以理论分析的方式,探索交变磁场对果蔬的导热系数、定压比热容等热物性参数以及对果蔬在热处理过程中雷诺数、普朗特数、努塞尔数等无因次准则数的影响。基于传热学知识,对果蔬传热过程进行简化,初步建立了球状果蔬传热模型和柱状果蔬分层模型。对“火凤凰”黄瓜的在交变磁场与热激联合处理过程中的升温速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交变磁场可以对热激处理中的黄瓜传热性能产生影响,随着磁场频率的增加,其效果并不简单地表现为单调递增或递减,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一个最佳值能够有效加快黄瓜的升温速率。以“火凤凰”黄瓜为试材,研究不同频率(50Hz、100Hz、150Hz、200Hz)交变磁场与热激联合处理对其在贮藏期间感官指标(失重率、色差、腐烂率)、生化指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及显微结构(细胞间隙)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联合处理可以降低失重率、色差和腐烂,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从而降低相对电导率,抑制细胞膜结构的变化,减少水分流失,防止细胞萎缩。其中,以频率为50Hz的交变磁场与热激联合处理时,黄瓜的保鲜效果最佳。以“巨峰”葡萄为试材,研究不同强度(15Gs、25Gs、35Gs)交变磁场与热激联合处理对其在贮藏期间感官指标(失重率、色差、果肉自溶指数)、生化指标(pH、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联合处理可以维持较稳定的pH环境,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从而减小葡萄在贮藏期间的色差,降低丙二醛含量和细胞膜渗透率,其中,以强度为35Gs的交变磁场与热激联合处理时,葡萄的保鲜效果最佳。
王静,李学文,廖新福,杨军,王正琴[6](2013)在《热处理结合壳聚糖对哈密瓜生理活性的影响》文中指出以"西州蜜25号"哈密瓜为试验材料,试验设计四个处理:不经任何处理(CK)、55℃热水浸泡3 min、2%壳聚糖涂膜处理、55℃热水浸泡3 min+2%壳聚糖涂膜处理(简称结合处理);放置3℃5℃冷库中贮藏,对哈密瓜在冷藏中腐烂率、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量及抗病性酶活性等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结合处理可明显降低腐烂率,抑制呼吸强度上升,减少乙烯释放量,提高过氧化物酶(POD)、苯丙胺酸解氨酶(PAL)、β-1,3-葡聚糖酶(GLU)、几丁质酶(CHT)的活性,对保护膜的稳定性效果较好。
沈玮[7](2013)在《涂膜保鲜对橡实采后生理变化及其贮藏效应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湖南省南岳树木园的栓皮栎为实验材料,研究常温条件下酸处理、涂膜处理对橡实贮藏效果的影响,以确定最适浓度的酸和涂膜剂对橡实品质的影响。然后,研究微波处理对橡实采后贮藏期间的生理变化及其贮藏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橡实采用酸处理,可以较好保持其原有的风味和口感,使用柠檬酸处理的贮藏效果要优于醋酸和抗坏血酸处理,而4g/L柠檬酸处理又好于浓度2g/L和6g/L的柠檬酸,且4g/L浓度柠檬酸处理可以降低橡实的呼吸强度,延缓淀粉老化时间,抑制细菌增长,减少橡实失重率。2.橡实采用涂膜处理,皆可保持其原有风味和口感,其中使用壳聚糖处理的贮藏效果要优于CMC-Na和海藻酸钠处理,而1.5%壳聚糖处理的贮藏效果又优于浓度1.0%和2.0%的壳聚糖,且1.5%浓度的壳聚糖可以降低橡实的呼吸强度,延缓淀粉老化,抑制PPO活性,降低细菌生长速率,减少失重率,保持橡实自身的抗衰老能力。然后,进行响应面分析,得出贮藏工艺条件为:3.32g/L柠檬酸,1.58%壳聚糖,0.09%苯甲酸钠。3.橡实采用微波处理,短时间的微波处理有利于橡实的贮藏,而15s微波处理的贮藏效果要好于5s和10s。经过15s处理的橡实可以降低呼吸强度,延缓淀粉老化,抑制POD和CAT的活性下降,延长了橡实贮藏时间。4.本实验具有操作简便,成本较低且保鲜效果较好的特点,为橡实贮藏保鲜的生产实践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指导。
郭锡凯[8](2013)在《改性壳聚糖及辐照处理对新高梨的保鲜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了自制羧甲基壳聚糖(CMCS)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特性,并以CMCS为涂膜材料,结合辐照技术,对新高梨进行保鲜实验,测定了CMCS及辐照处理下新高梨的品质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探讨了CMCS及辐照技术在新高梨保鲜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1、羧甲基壳聚糖的制备和特性羧甲基化后的壳聚糖取代度达90%以上,溶解度为5.034g/100mL。对CMCS进行不同辐照处理后表明,CMCS的黏均分子量随辐照剂量的增大而下降。CMCS红外光谱检测显示,取代反应主要发生在氨基的N上。辐照处理打断了CMCS的糖苷键,从而使其分子量变小,但没有破坏或打断C2-N-羧甲基和C6-0-羧甲基,即未影响壳聚糖原有的功能。配制了不同分子量的CMCS涂膜保鲜液,通过果实好果率比对确定了两种保鲜效果较好的CMCS (21#和22#)。2、两种保鲜处理对新高梨品质的影响以新高梨为材料,通过对好果率、硬度、褐变程度、可滴定酸(TA)、可溶性糖(TSS)和维生素C(VC)的比较,研究了CMCS和辐照处理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壳聚糖涂膜能有效地延缓新高梨好果率的下降,而辐照处理加剧了好果率的下降;壳聚糖涂膜和1kGy辐照处理能保持新高梨的硬度,仅21#涂膜和1kGy辐照处理能够抑制果皮的褐变,而3kGy辐照处理后期加剧了果皮的褐变;在TA对比中,所有处理组的TA含量差异不显着;壳聚糖涂膜和辐照处理均能降低TSS的含量,其中22#涂膜处理组的效果较好;在VC含量上,仅有壳聚糖处理和1kGy辐照处理能够缓慢抑制VC的降解。3、两种保鲜处理对新高梨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通过对新高梨贮藏期内失重率、呼吸速率、细胞膜透性、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等指标的测定,阐明了CMCS和辐照处理对新高梨的保鲜效果优劣的原因。壳聚糖涂膜处理能够延缓失重率的增加,但辐照处理却没有;壳聚糖涂膜能够有效抑制新高梨的呼吸作用,减少营养物质的消耗,辐照处理则加剧了呼吸作用;壳聚糖涂膜能够降低细胞结构的损伤;辐照处理组效果不明显;壳聚糖涂膜组能够推迟PPO峰值,抑制果肉的褐变;辐照处理组对其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同处理后新高梨MDA含量整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壳聚糖处理组的下降速度较慢;同时经1kGy辐照处理后,前期低于对照而后期高于对照;经3kGy辐照处理后则正好相反。
俞远志,汪见阳[9](2012)在《多种保鲜技术在板栗储藏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霉变率和失重率作为评价指标,研究了热处理、天然植物杀菌剂浸渍和涂膜保鲜技术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对板栗储藏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比较了这几种保鲜技术联用对板栗储藏效果的影响。得到了板栗的较优保鲜工艺为:在50℃的热水中浸泡40min,用杀菌剂SMC原液浸泡30min,放入含3%聚乙烯醇和1%K12的溶液中成膜,于通风处放置。保存一月后霉变率较对照组下降70%,失重率较对照组下降4%。
刘亚平[10](2012)在《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和采后适度失水处理对红地球葡萄保鲜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葡萄是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的浆果之一。但是,由于葡萄含糖量高、水分多、果肉柔软而极易受机械损伤和病原菌的侵染,严重影响了葡萄的物流和周年供应。随着鲜食葡萄产量和国内国际市场需求量的不断扩大,葡萄的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国内外普遍使用SO2制剂保鲜葡萄,但是由于SO2残留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现在已被许多国家限制使用。壳聚糖具有安全无毒、抑菌、成膜、可降解等特性,近年来人们已经开始研究其在诱导果蔬抗病性方面的机制。本论文以红地球葡萄为材料,采前喷布0.1%、0.5%和1.0%壳聚糖,研究其对果实贮藏品质、质地特性、超微结构和采后生理等性质的影响,探讨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在葡萄保鲜中产生抗病反应的机制和通过诱导果实产生抗病性而控制采后病害发生的可行性;试验发现并验证了“淋激效应”现象,提出了“淋激效应”概念,并对其损伤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为了探讨新的无硫保鲜方法,研究了采后适度失水处理对葡萄品质、电学特性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葡萄采后绿色保鲜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采前对红地球葡萄喷布浓度为0.1%、0.5%和1.0%的壳聚糖溶液,可以显着抑制果实冷藏中SSC和TA含量的下降,保持了果实品质。采前壳聚糖处理有助于红地球葡萄果粒质地的保持,显着抑制了果粒硬度、咀嚼性和凝聚性的下降,保持了果实弹性值;在贮藏后期,处理抑制了果实黏着性绝对值的上升,有助于果实回复性的保持。(2)采前壳聚糖处理使红地球葡萄果肉具有较低的ABA积累,保持了较高的IAA、GA3、ZR含量及ZR/ABA和GA3/ABA比值;同时显着抑制了果皮中ABA含量的积累,使果皮中具有较高的IAA/ABA和ZR/ABA比值。(3)采前0.1%、0.5%和1.0%壳聚糖处理提高了红地球葡萄中的总酚和类黄酮含量,显着提高了果实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壳聚糖处理显着提高了果实中POD、PPO、SOD、PAL和GLU活性,诱导了果实的抗病性。(4)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了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对果实果皮超微结构的影响:贮藏第1d,处理和对照果实结构相似,壳聚糖处理果实果皮细胞中可见大分子沉积物,细胞壁有增厚现象,0.5%处理果皮细胞壁中可见纹孔;贮藏第75d,壳聚糖处理葡萄果皮的细胞壁、中胶层、叶绿体和线粒体结构基本完整,纹孔多,细胞中可见大分子沉积物;对照果皮细胞壁松弛,中胶层大量溶解、消失,叶绿体逐渐解体,线粒体数目增多,纹孔较少,细胞中未见沉积物。(5)在进行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保鲜葡萄试验中,摘袋后立即对葡萄喷淋壳聚糖溶液,发现果实冷藏至20d~30d时开始出现果皮开裂、果肉组织塌陷、汁液外渗等异常症状,由此提出了葡萄“淋激效应”概念。随后对“淋激效应”现象进行了验证,并对其损伤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壳聚糖“淋激”处理果实的SSC高于其他处理,SSC和TA含量出现波动,在第45d达到高峰,而后下降。“淋激效应”促进了果实POD活性的升高,导致SOD、CAT和PPO活性下降,使果实发生损伤并在贮藏中快速腐烂。(6)对红地球葡萄采收后冷藏过程中的电学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类电学参数Z、Lp、X、Rp、Y和B与测试频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指数关系;第二类参数θ、tanδ、Cp和Q因子与频率之间则不存在这种关系。在0.1kHz~3980kHz所测频率范围内,葡萄冷藏中Z、Lp、X和Rp随测试频率升高呈直线下降,Y和B呈直线上升;在同一频率下,果实Z、Lp、X和Rp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呈线性下降趋势。(7)在0d~45d冷藏时间内,葡萄质地参数硬度和咀嚼性随着果实的衰老逐渐下降,黏着性绝对值和弹性呈上升趋势。在最佳测试频率0.1kHz下,电学参数与质地参数呈现较高相关性,并建立了X与质地参数硬度、黏着性、弹性和咀嚼性之间的回归方程,为实现葡萄无损检测提供了依据。(8)葡萄在采后贮藏前进行失水处理是一种安全无硫的保鲜方法,适度失水处理有助于果实品质的保持,其中失水3%处理果实硬度和PPO活性显着(P<0.05)高于对照,POD活性极显着(P<0.01)高于对照。在0d~45d贮藏期内,随着葡萄的衰老,失水3%处理使葡萄保持了较高的Z、Lp、X、Rp和较低的ξ’和θ。
二、热处理结合壳聚糖涂膜对板栗贮藏效应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处理结合壳聚糖涂膜对板栗贮藏效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壳聚糖蛋白复合膜的制备、性能检测及在板栗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可食性包装膜的研究现状 |
1.1.1 可食性包装膜简介 |
1.1.2 多糖类可食性膜 |
1.1.3 蛋白类可食性膜 |
1.1.4 脂类可食性膜 |
1.1.5 复合型可食性膜 |
1.2 壳聚糖膜、乳清蛋白膜和玉米醇溶蛋白膜的特性及研究进展 |
1.2.1 壳聚糖膜的特性及研究进展 |
1.2.2 乳清蛋白膜的特性及研究进展 |
1.2.3 玉米醇溶蛋白膜的特性及研究进展 |
1.3 板栗保鲜的研究进展 |
1.3.1 板栗的简介 |
1.3.2 板栗贮藏的方法及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二章 壳聚糖蛋白复合膜的制备及优化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原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壳聚糖蛋白复合膜的制备 |
2.2.2 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设计 |
2.2.3 肉桂醛优化复合膜 |
2.2.4 壳聚糖蛋白复合膜性能指标的测定 |
2.2.5 模糊综合评定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壳聚糖-乳清蛋白复合膜单因素实验 |
2.3.2 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复合膜单因素实验 |
2.3.3 正交实验 |
2.3.4 肉桂醛优化复合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壳聚糖蛋白复合膜的抗菌性能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原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膜液对板栗霉菌抑菌性的测定 |
3.2.2 膜液对大肠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抑菌性的测定 |
3.2.3 扫描电镜检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壳聚糖蛋白复合膜对板栗霉菌生长的抑制效果 |
3.3.2 壳聚糖蛋白复合膜对大肠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的抑制 |
3.3.3 扫描电镜检测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壳聚糖蛋白复合膜对板栗采后保鲜效果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原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壳聚糖蛋白复合膜的制备 |
4.2.2 板栗涂膜处理 |
4.2.3 失重率、霉变率和石灰化指数的测定 |
4.2.4 呼吸强度的测定 |
4.2.5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
4.2.6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涂膜处理对板栗失重率的影响 |
4.3.2 涂膜处理对板栗霉变率的影响 |
4.3.3 涂膜处理对板栗石灰化指数的影响 |
4.3.4 涂膜处理对板栗呼吸强度的影响 |
4.3.5 涂膜处理对板栗维生素 C 含量的影响 |
4.3.6 涂膜处理对板栗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壳聚糖蛋白复合膜对板栗采后生理代谢的影响 |
5.1 材料与仪器 |
5.1.1 原料与试剂 |
5.1.2 仪器与设备 |
5.2 实验方法 |
5.2.1 板栗涂膜处理及取样 |
5.2.2 酶提取液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5.2.3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5.2.4 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的测定 |
5.2.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
5.2.6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 |
5.2.7 几丁质酶活性的测定 |
5.2.8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定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涂膜处理对板栗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5.3.2 涂膜处理对板栗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
5.3.3 涂膜处理对板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5.3.4 涂膜处理对板栗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 |
5.3.5 涂膜处理对板栗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 |
5.3.6 涂膜处理对板栗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2)板栗褐变控制方法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板栗褐变的发生机理 |
1.1 板栗的酶促褐变 |
1.1.1 酚类物质 |
1.1.2 相关酶类 |
1.2 板栗的非酶促褐变 |
1.2.1 Maillard反应 |
1.2.2 酚类物质的非酶褐变 |
2 板栗褐变的控制方法 |
2.1 物理方法 |
2.1.1 气调处理 |
2.1.2 辐射处理 |
2.1.3 超高压技术 |
2.2 化学方法 |
2.2.1 褐变抑制剂 |
2.2.2 可食用涂膜 |
3 展望 |
(3)电子束辐照对几种特色水果品质的影响及综合保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电子加速器的研究概况 |
1.1.1 电子加速器简介 |
1.1.2 电子束辐照技术在果蔬保鲜方面的应用 |
1.1.3 电子束辐照食品的安全性和可接受度 |
1.2 壳聚糖涂膜的研究概况 |
1.2.1 壳聚糖简介 |
1.2.2 壳聚糖涂膜保鲜在果蔬保鲜方面的应用 |
1.3 辐照和壳聚糖综合保鲜在食品保鲜方面的应用 |
1.4 芒果的研究概况 |
1.4.1 芒果简介 |
1.4.2 芒果采后生理生化特征变化 |
1.4.3 芒果采后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
1.5 立题依据和意义 |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适合电子束辐照保鲜水果品种筛选 |
2.2.2 壳聚糖涂膜对凯特芒果品质的影响 |
2.2.3 综合保鲜对凯特芒果品质的影响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适合电子束辐照保鲜水果品种筛选 |
3.1.1 不同剂量电子束辐照对贮藏期猕猴桃品质的影响 |
3.1.2 不同剂量电子束辐照对贮藏期甜樱桃品质的影响 |
3.1.3 不同剂量电子束辐照对贮藏期芒果品质的影响 |
3.1.4 小结 |
3.2 电子束辐照对贮藏期凯特芒果品质的影响 |
3.2.1 不同剂量电子束辐照对凯特芒果褐变腐烂率的影响 |
3.2.2 不同剂量电子束辐照对凯特芒果感官评分的影响 |
3.2.3 不同剂量电子束辐照对凯特芒果硬度、失重率的影响 |
3.2.4 小结 |
3.3 壳聚糖涂膜对贮藏期凯特芒果品质的影响 |
3.3.1 不同浓度壳聚糖涂膜对凯特芒果硬度和失重率的影响 |
3.3.2 不同浓度壳聚糖涂膜对凯特芒果色泽的影响 |
3.3.3 不同浓度壳聚糖涂膜对凯特芒果总酸、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3.3.4 小结 |
3.4 综合保鲜及温度对贮藏期凯特芒品质的影响 |
3.4.1 综合保鲜对贮藏期凯特芒果品质的影响 |
3.4.2 贮藏温度对辐照后凯特芒果贮藏期品质的影响 |
3.4.3 不同保鲜方法对贮藏期凯特芒果品质的影响 |
3.4.4 小结 |
4 讨论与小结 |
4.1 适合电子束辐照保鲜水果品种筛选 |
4.1.1 不同辐照剂量对猕猴桃品质的影响 |
4.1.2 不同辐照剂量对甜樱桃品质的影响 |
4.1.3 不同辐照剂量对芒果品质的影响 |
4.2 电子束辐照对贮藏期凯特芒果品质的影响 |
4.3 壳聚糖涂膜对贮藏期凯特芒果品质的影响 |
4.4 综合保鲜及贮藏温度对贮藏期凯特芒果品质的影响 |
4.4.1 综合保鲜对凯特芒果品质的影响 |
4.4.2 贮藏温度对辐照后芒果品质的影响 |
4.4.3 不同保鲜方法对凯特芒果品质的影响 |
5 全文结论及创新性说明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超高压处理结合壳聚糖涂膜对板栗贮藏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板栗处理方法 |
1.3.2 指标测定 |
1.3.2.1 呼吸强度测定 |
1.3.2.2 淀粉含量测定 |
1.3.2.3 质量损失率测定 |
1.3.2.4 腐烂率及虫果率测定 |
1.3.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板栗贮藏期间呼吸强度变化 |
2.2 板栗贮藏期间淀粉含量变化 |
2.3 板栗贮藏期间质量损失率的变化 |
2.4 板栗贮藏期间腐烂率的变化 |
2.5 板栗贮藏期间虫果率的变化 |
3 结论 |
(5)果蔬采后热激及交变磁场联合处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字母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传统的果蔬采后保鲜技术 |
1.2.1 气调保鲜技术 |
1.2.2 涂膜保鲜技术 |
1.2.3 热处理保鲜技术 |
1.2.4 低温保鲜技术 |
1.3 磁场生物效应的作用机理及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
1.3.1 磁场的生物效应 |
1.3.2 磁场处理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
1.4 热处理结合其他处理方法的研究现状 |
1.4.1 热化学处理 |
1.4.2 热处理与其他物理技术相结合 |
1.4.3 热处理与生物拮抗菌相结合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交变磁场与热激联合预处理的传热特性理论分析 |
2.1 引言 |
2.2 果蔬热物性参数 |
2.2.1 导热系数(Thermalconductivity) |
2.2.2 比热(Specific Heat Capacity) |
2.2.3 呼吸热 |
2.3 果蔬传热过程中的无因次准则数 |
2.3.1 雷诺数(Reynolds number) |
2.3.2 普朗特数(Prandtl Number) |
2.3.3 努塞尔数(Nusselt number) |
2.4 不同类型果蔬联合预处理传热模型 |
2.4.1 传热模型简化 |
2.4.2 柱状果蔬分层模型 |
2.4.3 球状果蔬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交变磁场频率对联合处理中黄瓜保鲜品质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装置 |
3.3 材料及方法 |
3.3.1 试验材料 |
3.3.2 试验方案 |
3.3.3 指标测试及设备 |
3.4 热处理过程中的传热特性 |
3.5 贮藏期间黄瓜感官品质评价及分析 |
3.5.1 失重率 |
3.5.2 色差 |
3.5.3 腐烂率 |
3.6 贮藏期间黄瓜理化指标评价与分析 |
3.6.1 相对电导率 |
3.6.2 丙二醛(MDA)含量 |
3.6.3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
3.7 贮藏期间黄瓜显微结构变化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交变磁场强度对联合处理中葡萄保鲜品质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及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方案 |
4.2.3 测试指标及设备 |
4.3 贮藏期间葡萄感官品质评价及分析 |
4.3.1 失重率 |
4.3.2 色差 |
4.3.3 果肉自溶指数 |
4.4 贮藏期间葡萄理化指标评价与分析 |
4.4.1 相对电导率 |
4.4.2 丙二醛(MDA) |
4.4.3 酸碱度(pH) |
4.4.4 过氧化氢酶(CAT)和多酚氧化酶(PPO)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论文的创新点 |
5.3 对后续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热处理结合壳聚糖对哈密瓜生理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处理方法 |
1.3 测定方法 |
1.3.1 腐烂指数的测定 |
1.3.2 呼吸强度测定 |
1.3.3 乙烯测定 |
1.3.4 其他指标的测定 |
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热处理结合壳聚糖涂膜处理对冷藏哈密瓜腐烂指数的影响 |
3.2 热处理结合壳聚糖涂膜处理对冷藏哈密瓜腐烂率的影响 |
3.3 热处理结合壳聚糖涂膜处理对冷藏哈密瓜呼吸强度的影响 |
3.4 热处理结合壳聚糖涂膜处理对冷藏哈密瓜乙稀释放量的影响 |
3.5 热处理结合壳聚糖涂膜处理对冷藏哈密瓜中POD活性的影响 |
3.6 热处理结合壳聚糖涂膜处理对冷藏哈密瓜中PAL活性的影响 |
3.7 热处理结合壳聚糖涂膜处理对冷藏哈密瓜中GLU活性的影响 |
3.8 热处理结合壳聚糖涂膜处理对冷藏哈密瓜中CHT活性的影响 |
4 结论和讨论 |
(7)涂膜保鲜对橡实采后生理变化及其贮藏效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橡实概述 |
1.1.1 橡实资源概述 |
1.1.2 橡实的化学成分 |
1.2 国内外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1 简易贮藏 |
1.2.2 低温贮藏 |
1.2.3 气调贮藏 |
1.2.4 减压贮藏 |
1.2.5 辐射贮藏 |
1.2.6 液膜贮藏 |
1.2.7 超高压贮藏 |
1.2.8 速冻保鲜 |
1.2.9 臭氧保鲜 |
1.3 橡实国内外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1 橡实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对策 |
1.3.2 橡实腐败变质的原因及其机理的研究 |
1.3.3 橡实的贮藏特性 |
1.3.4 橡实贮藏保鲜技术 |
1.4 国内外橡实加工利用现状 |
1.5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1.5.1 立题依据 |
1.5.2 研究内容 |
2 酸处理对橡实贮藏效果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设备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酸处理方法 |
2.1.4 检测方法 |
2.1.5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酸处理对橡实呼吸强度的影响 |
2.2.2 不同酸处理对橡实淀粉老化值的影响 |
2.2.3 不同酸处理对橡实好果率的影响 |
2.2.4 不同酸处理对橡实失重率的影响 |
2.2.5 不同酸处理对橡实种仁细菌总数的影响 |
2.2.6 不同酸处理对橡实含水量的影响 |
2.2.7 不同酸处理对橡实总糖含量的影响 |
2.3 小结 |
3 涂膜处理对橡实贮藏效果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涂膜处理方法 |
3.1.4 检测方法 |
3.1.5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涂膜处理对橡实呼吸强度的影响 |
3.2.2 不同涂膜处理对橡实淀粉老化值的影响 |
3.2.3 不同涂膜处理对橡实好果率的影响 |
3.2.4 不同涂膜处理对橡实失重率的影响 |
3.2.5 不同涂膜处理对橡实细菌总数的影响 |
3.2.6 不同涂膜处理对橡实PPO活性的影响 |
3.2.7 利用响应面方法优化橡实的贮藏条件 |
3.3 小结 |
4 微波处理对橡实贮藏效果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仪器与设备 |
4.1.3 微波处理方法 |
4.1.4 检测方法 |
4.1.5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微波处理对橡实呼吸强度的影响 |
4.2.2 微波处理对橡实淀粉老化值的影响 |
4.2.3 微波处理对橡实好果率的影响 |
4.2.4 微波处理对橡实失重率的影响 |
4.2.5 微波处理对橡实总糖含量的影响 |
4.2.6 微波处理对橡实含水量的影响 |
4.2.7 微波处理对橡实POD活性的影响 |
4.2.8 微波处理对橡实CAT活性的影响 |
4.3 小结 |
5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1.1 不同处理与橡实呼吸强度的关系 |
5.1.2 不同处理与橡实淀粉老化值的关系 |
5.1.3 不同处理与含水量的关系 |
5.1.4 不同处理与细菌含量的关系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改性壳聚糖及辐照处理对新高梨的保鲜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梨果保鲜技术综述 |
1.1.1 梨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的变化 |
1.1.2 常见保鲜技术 |
1.2 壳聚糖涂膜技术 |
1.2.1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特性 |
1.2.2 壳聚糖的降解制备研究进展 |
1.2.3 壳聚糖保鲜食品的研究进展 |
1.3 辐照保鲜技术 |
1.3.1 辐照保鲜技术的生物效应及机理 |
1.3.2 辐照保鲜食品安全性、毒理性评估 |
1.3.3 辐照技术在各类食品中的应用 |
1.3.4 食品辐照保鲜装置 |
1.4 本论文的研究依据和研究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仪器与药品 |
2.1.1 试验仪器 |
2.1.2 试验药品 |
2.1.3 供试样品 |
2.1.4 样品的辐照处理 |
2.2 壳聚糖涂膜保鲜试验 |
2.2.1 改性壳聚糖制备试验 |
2.2.2 壳聚糖保鲜剂配置试验 |
2.2.3 壳聚糖涂膜处理 |
2.3 新高梨处理方法 |
2.3.1 壳聚糖涂膜处理 |
2.3.2 辐照处理 |
2.4 测定方法 |
2.4.1 好果率的测定 |
2.4.2 硬度的测定 |
2.4.3 褐变指数的测定 |
2.4.4 有机酸(TA)含量的测定 |
2.4.5 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的测定 |
2.4.6 维生素C(VC)含量的测定 |
2.4.7 失重率的测定 |
2.4.8 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
2.4.9 呼吸速率的测定 |
2.4.10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定 |
2.4.11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壳聚糖保鲜剂制备研究 |
3.1.1 羧甲基壳聚糖(CMCS)的合成 |
3.1.2 羧甲基壳聚糖的辐照降解 |
3.1.3 壳聚糖保鲜剂的配置 |
3.2 两种处理对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
3.2.1 新高梨的好果率 |
3.2.2 硬度 |
3.2.3 褐变指数 |
3.2.4 可滴定酸(TA)的含量 |
3.2.5 可溶性固形物(TSS)的含量 |
3.2.6 VC的含量 |
3.3 两种处理对梨果实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3.3.1 失重率 |
3.3.2 呼吸速率 |
3.3.3 细胞膜透性的变化 |
3.3.4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 |
3.3.5 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多种保鲜技术在板栗储藏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供试杀菌剂 |
1.3 涂膜材料 |
1.4 试验方法 |
1.4.1 热处理条件试验 |
1.4.2 杀菌剂SMC处理保鲜条件试验 |
1.4.3 涂膜处理条件试验 |
1.4.4 保鲜效果评价 |
1.4.5 多种保鲜工艺的比较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热处理条件对板栗储藏的影响 |
2.2 杀菌剂SMC浸渍条件对板栗储藏的影响 |
2.3 涂膜处理对板栗储藏的影响 |
2.4 不同处理工艺对板栗储藏的影响 |
3 结 语 |
(10)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和采后适度失水处理对红地球葡萄保鲜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葡萄及其采后生理 |
1.1.1 葡萄概况 |
1.1.2 葡萄采后生理 |
1.2 葡萄保鲜技术进展 |
1.2.1 采前处理对葡萄贮藏性的影响 |
1.2.2 采后处理对葡萄贮藏性的影响 |
1.3 壳聚糖及其在果蔬贮藏中的应用 |
1.3.1 采前壳聚糖喷布对果蔬贮藏性的影响 |
1.3.2 采后壳聚糖涂膜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
1.3.3 壳聚糖涂膜在鲜切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
1.3.4 壳聚糖涂膜纸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
1.3.5 壳聚糖商品化 |
1.4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1.4.1 选题依据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对葡萄品质、质构和激素含量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及处理 |
2.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对葡萄品质的影响 |
2.2.2 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对葡萄果粒质构的影响 |
2.2.3 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对葡萄果肉和果皮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对葡萄质构和品质的影响 |
2.3.2 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对葡萄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对红地球葡萄抗病性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及处理 |
3.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对葡萄果肉与果皮中抗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
3.2.2 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对葡萄果肉与果皮中酶活性的影响 |
3.2.3 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对葡萄果皮超微结构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对葡萄抗病性的诱导作用 |
3.3.2 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对葡萄果皮超微结构的影响 |
3.3.3 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浓度对葡萄耐藏性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淋激效应”对葡萄品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淋激效应”造成的葡萄损伤症状 |
4.2.2 “淋激效应”对葡萄品质的影响 |
4.2.3 “淋激效应”对葡萄酶活性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淋激效应”对葡萄贮藏品质的影响 |
4.3.2 “淋激效应”对葡萄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4.3.3 壳聚糖处理对“淋激效应”的减损作用探讨 |
4.4 小结 |
第五章 葡萄冷藏中电学参数与质地特性变化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葡萄电学参数随频率的变化趋势 |
5.2.2 不同冷藏期葡萄电学参数的变化 |
5.2.3 最佳测试频率的选取 |
5.2.4 质地参数的变化 |
5.2.5 电学参数与质地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5.3 讨论 |
5.3.1 葡萄冷藏期间电学参数的频率特性 |
5.3.2 不同冷藏时间葡萄电学参数变化 |
5.3.3 不同冷藏时间葡萄的质地变化 |
5.3.4 葡萄冷藏期间电学参数与质地性能的关联性 |
5.4 小结 |
第六章 采后失水处理对葡萄生理和电学参数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及处理 |
6.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不同失水率对葡萄电学参数的影响 |
6.2.2 失水处理对葡萄电学参数的影响 |
6.2.3 失水处理对葡萄贮藏品质的影响 |
6.2.4 失水处理对葡萄冷藏中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6.3 讨论 |
6.3.1 失水处理对葡萄电学参数的影响 |
6.3.2 失水处理对葡萄品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热处理结合壳聚糖涂膜对板栗贮藏效应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壳聚糖蛋白复合膜的制备、性能检测及在板栗上的应用研究[D]. 黄煜凯. 广州大学, 2020(02)
- [2]板栗褐变控制方法研究现状[J]. 郭玉曦,陈雪峰,龚频.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0(18)
- [3]电子束辐照对几种特色水果品质的影响及综合保藏技术研究[D]. 董婷.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4]超高压处理结合壳聚糖涂膜对板栗贮藏效果的研究[J]. 顾仁勇,杨万根.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24)
- [5]果蔬采后热激及交变磁场联合处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罗娜. 天津大学, 2018(06)
- [6]热处理结合壳聚糖对哈密瓜生理活性的影响[J]. 王静,李学文,廖新福,杨军,王正琴.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3(16)
- [7]涂膜保鲜对橡实采后生理变化及其贮藏效应的影响[D]. 沈玮.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09)
- [8]改性壳聚糖及辐照处理对新高梨的保鲜作用[D]. 郭锡凯. 扬州大学, 2013(04)
- [9]多种保鲜技术在板栗储藏中的应用研究[J]. 俞远志,汪见阳.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2(06)
- [10]采前喷布壳聚糖处理和采后适度失水处理对红地球葡萄保鲜效应研究[D]. 刘亚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