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助人倾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归因,共情,紧急助人倾向
助人倾向论文文献综述
李霞,侯木兰,吴茜玲,秦浩轩[1](2019)在《大学生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对紧急助人倾向的影响:共情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大学生的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对不同紧急情境下助人行为倾向的影响及其机制,对某省四所大学的490名大学生施测个人公正世界信念问卷、共情问卷、紧急助人问卷及社会赞许量表。研究结果表明:紧急归因影响个体的助人倾向,其中外归因情境下的紧急助人倾向显着高于模糊归因和内归因情境;在控制社会赞许性后,共情中介了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在外归因情境和模糊归因情境下的紧急助人行为,内归因情境中共情的中介效应不显着。为促进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可加强高校公正信念建设,促进个人公正世界体验;开展共情训练干预,提升大学生的共情能力。(本文来源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任玉冰,武玉玺,王红霞,杜秀芳,廉卓群[2](2017)在《观看可爱图片是否可以增加助人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124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图片类型:可爱、中性)×2(助人成本:高、低)×2(性别:男、女)的完全被试间实验设计,探讨可爱图片和助人成本对个体助人倾向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高助人成本条件下,被试观看可爱图片后的助人倾向得分显着高于看中性图片,低助人成本条件下,被试观看可爱图片后的助人倾向得分与看中性图片后的助人倾向无显着差异;(2)男性观看可爱图片后的助人倾向得分显着高于观看中性图片,女性观看可爱图片后的助人倾向得分与观看中性图片后的助人倾向无显着差异;(3)可爱图片对助人倾向的影响与可爱图片激起了人们的积极情绪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特殊教育》期刊2017年09期)
侯佳君[3](2016)在《初中生道德提升感的现状及其与助人倾向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考察王晓真编制的大学生道德提升感量表对初中生群体的适用性,分析和了解初中生的道德提升感的现状及特点,并探讨初中生道德提升感与助人倾向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将王晓真编制的大学生道德提升感量表在初中生群体进行适用性研究。基于对初中生进行初始问卷的调查的前提,综合运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信效度检验等方法形成包含16个项目的初中生道德提升感量表。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了初中生道德提升感的现状及其和助人倾向的关系。结果:初中生道德提升感量表由16个项目组成,包括情感反应及流露、认知判断、行为倾向叁个维度。量表的各维度及总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在0.838-0.904之间,各维度间的相关在0.428-0.543之间,各维度与总分间的相关在0.783-0.860之间。初中生道德提升感的平均得分为3.452,其中行为倾向得分最高、认知判断次之、情感反应及流露得分最低。初中生道德提升感在性别、年级、生源地等人口学变量上差异显着,其中初中女生的得分显着高于男生,初叁年级得分显着高于初一年级,农村初中生得分显着高于城市初中生(p<0.05)。初中生不同道德提升感水平在助人倾向结构上存在显着差异,初中生道德提升感与助人倾向的相关为0.519,并能够解释助人倾向的26.9%。结论:初中生道德提升感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初中生道德提升感的工具。初中生道德提升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并在性别、年级、生源地上存在显着的差异,初中生道德提升感与助人倾向存在显着相关,可以显着地预测助人倾向。(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叶艳晖[4](2015)在《感戴、助人倾向与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53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感戴问卷、助人倾向问卷及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感戴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影响过程及助人倾向的中介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感戴、助人倾向女大学生得分显着高于男大学生,人际困扰总分及与人交谈、待人接物、异性交往叁个因子均是男大学生得分显着高于女大学生;大学生感戴、助人倾向及人际困扰总分、交际交友因子存在显着年级差异。(2)感戴与助人倾向呈显着正相关,与人际关系困扰总分及各因子呈显着负相关。(3)感戴对人际关系困扰有显着的直接效应,助人倾向在感戴与人际关系困扰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心理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方圣杰,闵昌运,张林[5](2014)在《负面新闻报道对助人行为倾向的影响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负面新闻报道对个体助人行为的影响效果。方法随机抽取147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实验采用2(事件起因:人为/非人为)×2(事件结果:身体损伤/财产损失)被试间设计。结果负面新闻事件的起因及后果共同影响个体的助人行为倾向(F=6.671,P<0.05);负面新闻报道能够显着唤起个体的紧张情绪(F=10.988,P<0.001)以及怜悯情绪(F=18.905,P<0.001);怜悯情绪、人际信任感与助人行为倾向存在显着正相关(r=0.260,0.313;P<0.01),心理不安全感与助人行为倾向存在显着负相关(r=-0.321,P<0.01);人际信任感在怜悯情绪与助人行为倾向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结论负面新闻报道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要保障个体的心理安全感和人际信任感,个体才会产生助人行为倾向。(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4年09期)
王晓[6](2013)在《视觉空间转换与共情、助人倾向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视觉空间转换是指个体需要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外界物体时,在不进行外界物体和自身的真实运动的情况下,个体对物体或自身进行想象的空间运动,其可能与共情可能存在联系。助人倾向是指决定助人者对助人行为(包括情境和被助者)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其与共情的相关显着。本研究旨在探讨视觉空间转换与共情、助人倾向的关系。研究方法:研究一,招募81名本科生(排除有家族精神病史的、头部损伤的、左利手的和药物滥用的),每位被试均需完成问卷测试(共情问卷IRI和助人倾向问卷)和不同材料的视觉空间任务(人物视觉转换任务和字母旋转任务),随后统计问卷数据,记录空间任务反应时和正确率,对视觉空间任务的成绩与共情、助人倾向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研究二,招募79名本科生(排除有家族精神病史的、头部损伤的、左利手的和药物滥用的),每位被试均需完成问卷测试(共情问卷IRI和助人倾向问卷)和不同判断策略的视觉空间任务(左右判断任务和异同判断任务),随后统计问卷数据,记录空间任务反应时和正确率,最后分析数据。研究结果:研究一:在视觉空间转换与共情的关系中发现:(1)女性的IR工总分与字母旋转任务的表现呈显着负相关(rs=-.316,p<.05);(2)在视角转换任务中,女性观点采择(PT)与视角转换任务的反应时呈显着负相关(rs=-.415,p<.01);(3)在字母旋转任务中,女性PT与其反应时呈负相关(rs=-.359,p<.05);与其正确率呈正相关(rs=.316,p<.05)。在视觉空间任务与助人倾向的关系中发现:女性的助人倾向与视角转换任务的反应时呈显着负相关(rs=-.382,p<.05);与字母旋转任务的反应时呈显着负相关(rs=-.418,p<.01)。研究二:在视觉空间任务与共情的关系中发现:(1)在左右判断任务中,女性的观点采择(PT)与左右判断任务的反应时呈显着负相关(rs=-.498,p<.01);(2)在异同判断任务中,女性的PT与其反应时呈负相关(rs=-.443,p<.01)。在视觉空间转换与助人倾向的关系中发现:(1)男性的助人倾向与异同判断任务的正确率呈显着正相关(rs=.396,p<.05);(2)女被试的助人倾向与左右判断任务的反应时呈显着负相关(rs=-.318,p<.05)。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发现:1.女性的认知共情(观点采择)与视觉空间任务的反应时呈显着负相关;2.女性的助人倾向与自我中心的空间转换任务的反应时呈显着负相关。结果表明女性被试的共情、助人倾向与视觉空间转换存在联系。可能提示女性被试基本的认知功能可能与复杂的亲社会特质之间存在联系。(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3-11-01)
闵昌运,郑超然,郜广超,林静洛,张林[7](2013)在《情景风险因素对助人行为倾向的影响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随机抽取的大学生403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探讨了大学生助人行为倾向现状以及情景风险因素对其的影响,并考察了大学生对负面社会道德事件的看法。结果表明:(1)不论在一般情景下还是有风险情景下,大学生的助人行为倾向都处在较高水平。其中,一般情景下的助人行为倾向显着高于有风险情景下的助人行为倾向(2)性别和助人情景的交互作用显着。其中,一般情景下,女生助人行为倾向显着高于男生,有风险情景下,男生助人行为倾向显着高于女生;生源和助人情景的主效应显着,不论在一般情景下还是有风险情景下,农村大学生的助人行为倾向都显着高于城市大学生。(3)对于新闻媒体在报道如"扶老人反被诬陷""小悦悦"等事件中的作用,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社会心理科学》期刊2013年07期)
周玲玲,任磊,张航,贺金波[8](2013)在《感恩与助人倾向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感恩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情绪,具有激发积极社会行为的作用。本文研究了特质感恩和状态感恩对助人倾向的影响,并且分析了性别和是否独生等人口学特征对感恩及助人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感恩特质及其各维度和助人行为倾向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感恩深度、感恩频度、感恩密度对助人倾向有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3年21期)
闫志英,张奇勇,杨晓岚[9](2012)在《共情对助人倾向的影响:人格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共情、助人倾向、人格叁者之间的关系,即人格是否是共情、助人倾向之间的调节变量。方法:采用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中的内外向(E)、神经质(N)分量表和助人倾向问卷对269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①总体而言,内外向(E)、神经质(N)与共情、助人倾向之间的相关不高,共情与助人倾向之间相关较高。②分层回归的结果表明,内外向(E)在共情与助人倾向之间的调节作用显着(P<0.05);神经质(N)的调节作用不显着。结论:内外向在共情与助人倾向之间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2年06期)
李婷玉,盖笑松[10](2012)在《奖励对幼儿共情性和利他性助人行为倾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考察奖励对幼儿共情性和利他性助人行为倾向的影响,在幼儿园内对71名3-5岁儿童进行了一对一实验。采用两阶段范式,在第一阶段中奖励儿童的助人行为,间隔一段时间,在第二阶段不再提供奖励,对比儿童在这两个阶段助人行为的情况。自变量是儿童表现出助人行为后主试给予的不同奖励:无奖励(Neutral,N)、口头奖励(Verbal,V)和物质奖励(Tangible,T),因变量是儿童在两个阶段表现出的助人行为。研究得出的主要结果如下:(1)对共情性助人行为的组间差异分析发现,第一阶段,叁组儿童共情性助人行为得分差异不显着;第二阶段T组儿童共情性帮助得分显着高于V奖励组与N组,V组与N组得分差异不显着。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儿童主动助人行为得分组间差异不显着。(2)对共情性助人行为的组内前后测差异分析发现,T组儿童第二阶段的共情性助人行为得分高于第一阶段,这种差异接近显着;V组和N组两阶段差异不显着。第二阶段T组儿童主动助人行为得分显着高于第一阶段,V组和N励组两阶段差异不显着。(3)对利他性助人行为的组间差异分析发现,第一阶段,T条件下的儿童利他性助人行为得分均显着高于其他组,V组与N组差异不显着;第二阶段,T组儿童利他性助人行为得分显着高于N组,N组显着高于V组。第一阶段的叁种条件下儿童主动助人行为得分差异不显着;第二阶段,T组儿童主动助人行为得分显着高于其他两组,N组和V组差异不显着。(4)对利他性助人行为的组内前后测差异分析发现,T组儿童两阶段利他性助人行为得分差异显着,N组和V组两阶段差异不显着;T组儿童两阶段主动助人行为得分差异显着,N组和V组两阶段差异不显着。(5)对儿童共情性与利他性助人行为随年龄的变化分析发现,第一阶段N组儿童的共情性和利他性助人行为得分与年龄均无显着相关。(6)对儿童共情性与利他性助人行为的差异比较发现,第一阶段N组儿童的共情性助人行为得分显着高于利他性助人行为得分。从结果可以发现,对助人行为的物质奖励可以促进儿童的共情性和利他性助人行为倾向,对助人行为的物质奖励将会减少儿童的利他性助人行为倾向。3-5岁儿童的共情性助人行为的发展好于利他性助人行为。研究还对奖励对儿童共情性和利他性助人行为倾向的影响,儿童助人行为的发展,以及本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的方向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1-30)
助人倾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以124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图片类型:可爱、中性)×2(助人成本:高、低)×2(性别:男、女)的完全被试间实验设计,探讨可爱图片和助人成本对个体助人倾向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高助人成本条件下,被试观看可爱图片后的助人倾向得分显着高于看中性图片,低助人成本条件下,被试观看可爱图片后的助人倾向得分与看中性图片后的助人倾向无显着差异;(2)男性观看可爱图片后的助人倾向得分显着高于观看中性图片,女性观看可爱图片后的助人倾向得分与观看中性图片后的助人倾向无显着差异;(3)可爱图片对助人倾向的影响与可爱图片激起了人们的积极情绪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助人倾向论文参考文献
[1].李霞,侯木兰,吴茜玲,秦浩轩.大学生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对紧急助人倾向的影响:共情的中介作用[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9
[2].任玉冰,武玉玺,王红霞,杜秀芳,廉卓群.观看可爱图片是否可以增加助人倾向?[J].中国特殊教育.2017
[3].侯佳君.初中生道德提升感的现状及其与助人倾向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16
[4].叶艳晖.感戴、助人倾向与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关系[J].心理研究.2015
[5].方圣杰,闵昌运,张林.负面新闻报道对助人行为倾向的影响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
[6].王晓.视觉空间转换与共情、助人倾向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13
[7].闵昌运,郑超然,郜广超,林静洛,张林.情景风险因素对助人行为倾向的影响作用[J].社会心理科学.2013
[8].周玲玲,任磊,张航,贺金波.感恩与助人倾向的关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
[9].闫志英,张奇勇,杨晓岚.共情对助人倾向的影响:人格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
[10].李婷玉,盖笑松.奖励对幼儿共情性和利他性助人行为倾向的影响[C].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