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散现象论文-修晨曦,楚锡华

频散现象论文-修晨曦,楚锡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频散现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颗粒材料,微形态模型,波传播,频散

频散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修晨曦,楚锡华[1](2018)在《基于微形态模型的颗粒材料中波的频散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颗粒材料冲击与波动响应特性的调控波传播行为的超材料设计受到广泛关注,设计这类材料需要对颗粒材料的波传播机制及调控机理有深入认识.波在颗粒材料中传播的频散现象及频率带隙等行为与材料的非均匀性密切相关,通常讨论频散现象是基于弹性理论框架建立微结构连续体或高阶梯度连续体等广义连续体模型来进行.本研究基于细观力学给出了一个颗粒材料的微形态连续体模型.在该模型中,考虑了颗粒的平动和转动,且颗粒间的相对运动分解为两部分:即宏观平均运动和细观真实运动.基于此分解,提出了一个完备的变形模式,得到了对应于不同应变及颗粒间运动的宏细观本构关系.结合宏观变形能的细观变形能求和表达式,获得了基于细观量表示的宏观本构模量.应用所建议模型考察了波在弹性颗粒介质的传播行为,给出了不同形式的波的频散曲线,结果显示此模型具有预测频率带隙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力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葛强,曾庆才,黄家强,姜仁,王秀姣[2](2017)在《基于斑块饱和模型的地震波反射系数频散现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地震波在含气储层中进行传播过程中会发生频散和衰减。本文基于斑块饱和岩石物理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含气饱和度、渗透率的不同对衰减介质垂直入射反射系数、速度和衰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地震频带内含气饱和度和渗透率的变化会引起地震波的频散和衰减,为含气饱和度和渗透率的地震响(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专题58: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期刊2017-10-15)

任科英[3](2011)在《实验室岩心声学速度测试中的频散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对实验室岩心测试中由于高频引起的速度频散现象进行研究。研究中主要采用Gassmann方程计算了干岩样盐水饱和后的纵、横波速度,代替地震勘探频率下的纵、横波速度,并与盐水饱和样品的实测速度进行对比,由此估计速度频散的大小。通过对不同地区实例的研究发现:对物性较好的样品,频散现象较小,此时基于岩心测试数据所作的岩石物理研究可以用来指导地震勘探研究;而对物性较差的样品,频散现象较为明显,此时要审慎应用测试的数据。(本文来源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期刊2011年05期)

[4](2010)在《上地壳低频地震波频散现象的物理学机制被揭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上地壳岩石低频地震波的频散现象及其成因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最近科学家采用双重孔隙结构逼近地壳岩石,对比理论预测与实验观测,为上地壳孔隙岩石中低频地震波强频散现象提出了合理的物理学解释.这项题为"双重孔隙介质波传播理论与地震响应实验(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0年34期)

梁柏波,陈久照[5](2008)在《混凝土质量检测声测法中的频漂与频散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衰减系数的计算,运用经典吸收理论解析了混凝土质量检测声测法中的频漂现象,而驰豫吸收理论解析了违背经典吸收理论的频散现象的本质,并结合工程实例的信号波形解析频漂与频散现象。(本文来源于《广东土木与建筑》期刊2008年12期)

高伟,王宁,高大治[6](2006)在《2005黄海实验混响信号垂直相关特性分析——分层海底模型与声速频散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浅海混响一般认为主要是由海底散射引起的。它一方面是影响浅海主动声纳性能的噪声,另一方面又是包含有大量海底环境信息的信号。近年来对浅海混响垂直相关特性及其利用混响垂直相关反演海底参数的研究成为海洋声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分析2005黄海实验混响信号的垂直相关特性并反演海底声速等参数,数据处理发现:研究频段内声速反演值随频率增加而减小的频散现象。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我们假设一种两层海底模型,结果证明:该模型可有效地减小理论值与实验值的误差,合理地解释上述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国声学学会2006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6-10-01)

李隆涛,何存富,吴斌[7](2004)在《管道长距离超声导波模态频散现象的抑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超声导波频散特性所导致的信号波包在结构中传播发生展宽及衰减现象 ,研究了超声导波在 2 m长管道中以特定频率 ( 77k Hz)传播时的频散现象。指出了采用圆周均匀分布传感器在管道中激励导波可以抑制其中弯曲导波模态的产生 ,同时利用信号重建激励方法以及所建立的实验系统在特定的距离上抑制了超声导波模态的频散现象。结果表明 ,本文方法有效地抑制了 77k Hz的 L( 0 ,1 )导波模态的频散现象。(本文来源于《数据采集与处理》期刊2004年03期)

唐炼,韩有信,张守谦,康国军,陈森鑫[8](1995)在《高频段岩石介电频散现象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在10MHZ至1100MHZ的频率范围内,岩石介电常数的测试结果;研究了岩石介电常数随频率的变化规律;得出了不同频率下岩石介电常数与孔隙度、含水饱和度、矿化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所得出的结论对于高频电磁波测井仪器的设计及资料解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石油物探》期刊1995年03期)

范宜仁,陆介明,王光海,赵文杰,刘兵开[9](1994)在《岩石电阻率频散现象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介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证明,岩石电阻率存在频散现象,主要是由于岩石松驰极化所致。在实际测井中,纯岩石及盐水溶液电阻率的频散可以忽略不计。随着岩石泥质含量、含油气饱和度的增高和饱印溶液浓度的降低,频散现象明显增强;随着测量频率的增高。所测岩石电阻率逐渐降低。在实际测井中,不同电阻率测井方法因使用频率不同,在泥质地层中的测量结果将存在差别。(本文来源于《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4年01期)

贺绍英[10](1994)在《岩石磁化率各向异性的频散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磁化磁场为恒定磁场(无定向磁力仪─—A)与10kHz交变磁场(MiniseP旋转磁力仪─—M)的两种情况下,作岩样比测时发现,后者测得的主磁化率值кM较小,而且沿磁性叶理面方向f的主磁化率值кmax与кint比沿其法线方向n上的кmin减少得更多.作者以涡流磁滞机构对磁性载体材料的“磁屏蔽”作用发生了各向异性的影响来解释此现象;并推测磁化率各向异性存在频散现象.(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1994年01期)

频散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引言地震波在含气储层中进行传播过程中会发生频散和衰减。本文基于斑块饱和岩石物理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含气饱和度、渗透率的不同对衰减介质垂直入射反射系数、速度和衰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地震频带内含气饱和度和渗透率的变化会引起地震波的频散和衰减,为含气饱和度和渗透率的地震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频散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1].修晨曦,楚锡华.基于微形态模型的颗粒材料中波的频散现象研究[J].力学学报.2018

[2].葛强,曾庆才,黄家强,姜仁,王秀姣.基于斑块饱和模型的地震波反射系数频散现象分析[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十)——专题58:油气田与煤田地球物理勘探.2017

[3].任科英.实验室岩心声学速度测试中的频散现象[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

[4]..上地壳低频地震波频散现象的物理学机制被揭示[J].科学通报.2010

[5].梁柏波,陈久照.混凝土质量检测声测法中的频漂与频散现象[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8

[6].高伟,王宁,高大治.2005黄海实验混响信号垂直相关特性分析——分层海底模型与声速频散现象[C].中国声学学会2006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

[7].李隆涛,何存富,吴斌.管道长距离超声导波模态频散现象的抑制方法研究[J].数据采集与处理.2004

[8].唐炼,韩有信,张守谦,康国军,陈森鑫.高频段岩石介电频散现象的实验研究[J].石油物探.1995

[9].范宜仁,陆介明,王光海,赵文杰,刘兵开.岩石电阻率频散现象的实验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

[10].贺绍英.岩石磁化率各向异性的频散现象[J].地球物理学报.1994

标签:;  ;  ;  ;  

频散现象论文-修晨曦,楚锡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