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彼得异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彼得异蝎,浅黄琵蝎,行为,捕食
彼得异蝎论文文献综述
焦国宾[1](2010)在《彼得异蝎和浅黄琵蝎的捕食、求偶和交配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次对彼得异蝎(产自越南西宁)和浅黄琵蝎(产自西藏)的捕食、求偶和交配行为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两种蝎的捕食流程以及捕食期间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均相似,最快的捕食流程包括对猎物的定位、尝试捕捉猎物、捕捉成功、在捕捉地点摄食猎物。2、在摄食猎物前后,两种蝎均表现出清洁行为。清洁行为可以降低或是消除来自外界环境物质对于感官的影响,有利于蝎对外界刺激做出及时准确的应答。3、两种蝎的求偶和交配流程相似,但期间所表现出来的求偶和交配行为却存在明显的差异。浅黄琵蝎使用的螯肢牵引行为更是蝎交配史上的首次发现。在室内饲养过程中,对彼得异蝎的昼夜活动、饮水、蜕皮及育幼等行为进行了观察,对彼得异蝎和浅黄琵蝎在日常活动期间表现来的清洁行为(非摄食猎物引起的)以及捕食过程中高加索正钳蝎、条纹正钳蝎、波氏琵蝎的清洁行为进行了记录。通过实验观察,丰富了蝎行为学的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蝎的饲养成活率,为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充足的原材料。(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0-05-01)
焦国宾,朱明生,张璐,邸智勇[2](2009)在《彼得异蝎捕食行为初步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研究了彼得异蝎Heterometrus petersii的捕食行为,统计分析了不同温度条件下蝎的捕食量。结果显示,彼得异蝎捕食黄粉虫时仅使用螯,并不使用毒针,其捕食流程包括活跃、定位、尝试捕捉、捕捉失败、捕捉成功、来回走动、静止、摄取等环节。在一定温度(20~30℃)范围内,捕食量与环境温度成正比。温度为20℃时,蝎捕食量最小;温度为30℃时,蝎捕食量最大;温度为40℃时,蝎正常昼夜活动被打乱。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温度条件下彼得异蝎捕食量差异显着(P<0.05)。(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09年02期)
刘世咛,朱明生,董震[3](2008)在《彼得异蝎蝎毒的毒力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寇氏法测定彼得异蝎蝎毒腹腔注射对小鼠的半致死量。方法:取70只小鼠,雌雄各半,体重(25±2)g,随机分成7组。腹腔一次注射0.2ml/20g不同浓度的蝎毒溶液,观察小鼠的行为表现,并计算蝎毒的半致死量及95%可信区间。结果:半数致死量为164.63mg/kg,95%可信区间为(164.63±27.95)mg/kg。结论:该蝎毒毒性低,小于马氏正钳蝎,不会对人构成严重危害。(本文来源于《大理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彼得异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研究了彼得异蝎Heterometrus petersii的捕食行为,统计分析了不同温度条件下蝎的捕食量。结果显示,彼得异蝎捕食黄粉虫时仅使用螯,并不使用毒针,其捕食流程包括活跃、定位、尝试捕捉、捕捉失败、捕捉成功、来回走动、静止、摄取等环节。在一定温度(20~30℃)范围内,捕食量与环境温度成正比。温度为20℃时,蝎捕食量最小;温度为30℃时,蝎捕食量最大;温度为40℃时,蝎正常昼夜活动被打乱。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温度条件下彼得异蝎捕食量差异显着(P<0.0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彼得异蝎论文参考文献
[1].焦国宾.彼得异蝎和浅黄琵蝎的捕食、求偶和交配行为研究[D].河北大学.2010
[2].焦国宾,朱明生,张璐,邸智勇.彼得异蝎捕食行为初步观察[J].四川动物.2009
[3].刘世咛,朱明生,董震.彼得异蝎蝎毒的毒力测定[J].大理学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