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平行隧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线平行隧道,数值模拟,最大沉降量,施工监测
平行隧道论文文献综述
王彦彪,徐宇[1](2019)在《双线平行隧道施工对应力及位移沉降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哈尔滨市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工程海河东路站~先锋路站区间的双线平行隧道开挖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3D软件对左线和右线隧道施工过程中不同截面的应力及位移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应力变化主要发生在开挖面周围3~6m,远离隧道土体应力变化不明显。右线开挖完成后比左线开挖完成后拱顶和拱腰应力值均有略微的增大;隧道开挖完成后的最大沉降量发生在隧道的拱顶,地表最大沉降也发生在隧道中心线上方的各个断面。右线隧道开挖对左线隧道的沉降有明显影响,即沉降槽深度和宽度的增加,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施工监测值数据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26期)
匡星晨[2](2019)在《盾构施工对临近平行隧道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都将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而地铁作为城市中最为便捷的运输工具,近年来在各大城市中被广泛应用。在城市有限的地下空间内,地铁施工会对城市建筑物或既有线路产生扰动,严重的会影响建筑物或者既有线路的安全使用。为了防止过大的地表沉降以及桩顶沉降影响地面及周围建筑物的基础安全,本文参考合肥地铁5号线盾构下穿已建成的1号线的工程实例,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分别探究临近平行隧道盾构开挖对周边围岩及周边存在桩基两种情况下的扰动机理。在数值模型中,用内置命令建模,土体采用Mohr—Coulomb弹塑性模型,衬砌单元采用线弹性材料,桩基础采用Pile单元代替桩体结构。通过建立叁维数值模型来模拟实际开挖过程。研究盾构开挖对周边土体,上部既有线路以及临近桩基的扰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相关结论如下:(1)首先,在不考虑桩基存在的情况下,对隧道盾构开挖引起周围土体的运动以及衬砌管片应力和应变的变化做了分析。研究表明,下部线路开挖对既有隧道的拱腰和拱顶沉降及衬砌应力影响较大,对既有隧道拱底的影响较小。(2)其次,分别考虑周围环境存在单桩或群桩的情况,研究盾构开挖对桩基及地表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周围存在桩基时对地表和既有线路都有较大的影响,而施工线路的开挖又会对桩基产生很大的扰动。(3)最后,通过改变单桩桩长以及桩体与隧道的间距,研究桩的沉降与他们的关系。结果表明,桩的沉降随着桩长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桩体与隧道的间距增加而减小,但桩体与隧道的间距对桩的沉降起决定作用。(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4-15)
路平,耿艳,张稳军,张友良[3](2019)在《平行隧道穿越形式对砌体建筑变形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保盾构隧道修建过程中上方建筑物的安全,基于天津地铁3号线和平路站至津湾广场站区间平行盾构穿越3座砌体建筑物的全过程现场监测结果,结合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分析双线平行盾构隧道以先行隧道下穿、后行隧道侧穿和先行隧道侧穿、后行隧道下穿2种不同的穿越形式掘进通过砌体建筑物时,建筑物的沉降与倾斜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双线平行盾构隧道先下穿后侧穿时可对建筑物下伏地层产生二次损伤,这种穿越形式会加重影响与隧道走向呈小角度斜交的砌体建筑物的沉降与倾斜率,使其墙体的沉降曲线分布趋于"单斜状",墙体的倾斜率为先侧穿后下穿时的2倍; 2) 2种穿越形式对与隧道走向呈大角度斜交的砌体建筑物的沉降与倾斜率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隧道建设(中英文)》期刊2019年01期)
罗洪成,徐庭,李送根,王路[4](2018)在《某地铁上下线平行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以某地铁线路为研究对象,针对该线路存在上下平行式隧道,通过建立隧道的有限元模型,对隧道开挖后围岩周边的应力分布、应变特征及位移情况进行了分析,对可能产生环境影响的拱顶沉降进行了全面监控。数值分析表明:先行隧道采用全断面法可以控制围岩变形并使围岩变形处在允许范围内,综合考虑施工便利性、投资等多种因素,先行隧道采用全断面法施工。从监测结果可知:该断面在开挖后的沉降和水平变形速率始终平稳、正常,沉降残差均未超过2mm,且随时间下降,趋势平缓,说明了围岩已基本稳定,隧道施工过程安全。(本文来源于《中外公路》期刊2018年05期)
赵文,陈阳,李慎刚,唐志扬,柏谦[5](2018)在《砂土地区浅埋非对称近接平行隧道施工地层位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隧道开挖引起地表沉降经典Peck公式,考虑砂土地区浅埋非对称近接平行隧道不同开挖步序,研究隧道周围土体横向水平位移及工后地表沉降规律。根据沉降迭加原理,建立考虑隧道内径均匀收敛非对称近接平行隧道修正Peck公式,并进行影响因素讨论。结果表明:土体横向水平位移集中在横通道转正洞及大直径断面拱脚处;隧道施工后地表沉降主要发生在小断面区域;地表横向沉降模拟值与计算值二者吻合较好,随着隧道圆心距L的增大,土体横向沉降量逐渐减小并由正态分布转变为马鞍形;隧道埋深H越大,沉降越大;非对称隧道施工时先开挖小断面隧道优于先开挖大断面隧道。(本文来源于《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朱成伟,应宏伟,龚晓南,沈华伟,王霄[6](2019)在《水下双线平行隧道渗流场解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对于水下单线隧道渗流场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对于双线平行隧道则鲜有研究。基于达西定律以及质量守恒定律,采用保角变换法和迭加法对双线平行隧道稳态渗流场进行了推导,获得该问题的水头分布以及隧道涌水量的解析解。采用数值软件COMSOL对本文解析解进行验证,发现两者拥有较好的吻合度。结合算例,讨论了隧道间距对双线平行隧道渗流场、衬砌外围水头分布形态以及隧道涌水量的影响。发现将双线隧道简化为单线隧道进行分析,将会高估隧道周围水头以及隧道涌水量,并且这一现象随着隧道间距的减小而愈发明显。(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冯晓九,李其成,丁琪,杨兆,许桦楠[7](2018)在《非一致随机地震动激励下双洞平行隧道动力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地铁隧道的真实抗震性能,基于常州软土地区场地特征参数,采用随机地震动模型合成随机地震波,应用有限元ABAQUS软件进行了双洞平行隧道非一致随机地震动激励下的动力响应分析。结果表明:非一致随机地震动激励下,双洞平行隧道纵向峰值位移响应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且隧道之间相互作用明显,右线内力响应更为剧烈,隧道结构拱底和拱腰易出现应力集中。在实际地铁隧道建设中,应控制隧道净距、加强管片整体刚度等措施以提高非一致地震动激励下的抗剪切能力,确保隧道安全。(本文来源于《工业安全与环保》期刊2018年03期)
白雪峰,王梦恕[8](2017)在《平行隧道开挖引起上方既有隧道的纵向变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地铁隧道大多数采用平行双洞的布置形式作为隧道设计施工方案,根据不同的地层条件等因素采用盾构法或暗挖法施工。由于城市地下空间变的越来越拥挤,研究新建平行双洞隧道施工过程中对邻近既有隧道的影响程度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两阶段分析方法研究预测平行双洞隧道开挖引起上方已建隧道的纵向变形的简化解析方法。首先,采用两高斯曲线迭加,计算新建平行双洞隧道施工引起的作用在既有隧道上的附加荷载。然后,将既有隧道考虑为Winkler地基上的Timoshenko梁,建立既有隧道纵向变形的基本微分方程,并基于Galerkin法进行求解。将本文提出的简化解析方法得到的结果与工程沉降实测数据进行对比以验证本文提出的预测方法的合理性。最后,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研究了不同隧道相互位置、地层损失率、相对抗弯刚度和地层土性参数等对结果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S1期)
法赛(Faisal)[9](2017)在《双线平行隧道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珍贵,对地下空间的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对地下空间的利用中,一种高效的方式就是隧道。在隧道的设计时,经常会采用并行的两孔的布置形式。两孔隧道的施工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相互影响,这种相互作用不仅影响围岩的应力状态和位移,而且对地表位移及支护荷载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并行隧道施工的相互影响进行深入系统地探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回顾了双线平行隧道的研究现状,接下来对大连香工街~沙河口站区间隧道盾构施工方式及沉降测量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对双线隧道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机理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最后介绍了数值模拟软件FLAC3D以及盾构掘进的FLAC3D实现。在进行了地质参数敏感性反分析和上软下硬地层地铁盾构施工反分析之后,结合双孔并行隧道施工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双孔并行隧道先后开挖的叁维计算模型。通过不同计算模型的对比,得出了影响地表沉降的四个因素:隧道的间距、围岩条件、掘进方式以及隧道埋深,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地表横向沉降范围随着上覆土层厚度的变大而变大,而地表的最大沉降量的变化趋势与地表横向沉降范围的变化趋势相反(2)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隧道的间距越大,地表沉降曲线的双峰形态越明显。当间距大于3D时,地表沉降曲线与两条隧道分别施工的迭加曲线几乎相同。(3)盾构隧道穿过的土层的主要成分是粉细砂、粉质粘土。当粉细砂不含水或者含水量很小时,其稳定性非常好。因此,当开挖土体的主要成分是粉细砂时,盾构施工所造成的地表沉降往往很小。相比来说,粉质粘土的稳定性就差得多。粉质粘土条件盾构施工所造成的地表的沉降很大。因此,在对地铁线路进行规划时,应该尽量避开粉质粘土地层。(4)不同的施工方式造成的地表沉降也不同。其中同向同时开挖造成的地表沉降最大,逆向同时开挖造成的沉降比前者小,同向不同时开挖造成的地表沉降最小。在施工条件允许时,应尽量采用同向不同时的开挖方法。(5)在复杂条件下对隧道地质参数敏感性进行反分析,中风化钙质板岩的C1、φ1对于测点位移的影响是最大的,其他参数对拱顶和拱底的影响都不大。从位移的极差值曲线图分析可以看出,强度参数对位移的影响比刚度参数的要大,主要通过C、φ值对位移产生影响。将反演参数计算值与已知监测位移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实际现场监测值略小于数值计算结果,相对误差最大为9.62%,反演的结果令人满意,证明了反分析参数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17-03-01)
张天奇[10](2016)在《盾构法平行隧道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及隧道相互影响机理与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部分地铁区间都是往返区间,很多时候需要修建双线隧道。而平行隧道形式是最常见的双线隧道形式。由于工期、造价以及后勤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双线隧道一般采取分开开挖的方式施工。这意味着两条隧道施工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第二条隧道开挖时,第一条隧道将被当成既有结构物。所以,如何在第二条隧道施工时,确保第一条隧道的安全是修建双线隧道时需要解决的第一个关键问题。双线隧道并非同时开挖,近距离平行隧道相继施工引起的土体变形势必与两个单条隧道独立施工引起变形有所不同,进而附近结构和设施的沉降亦有所不同。因此,如何有效的预测两隧道连续施工引起的土体变形是修建双线隧道时另一个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本文主要就以上两方面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内容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就单条隧道施工引起的土体变形展开研究。研究手段为物理模型试验。试验中设计了模型盾构机,尽可能多的考虑了真实盾构机的工作原理。总的来说,试验可以分成两类:坍塌试验(ATs)和掘进试验(CTs),分别研究开挖面坍塌的灾害情况和盾构机正常掘进情况。多组重复试验数据规律基本一致,可以用来定性表述土体位移场特点。随后,为了解释试验观测到的土体响应,采用了耦合的欧拉拉格朗日方法(CEL)进行数值模拟。CEL方法在模拟极端大变形问题时具有常规拉格朗日方法所不具备的优势,但却不能直接提供土体位移场输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文发展了一种“跟踪盘”的方法,通过在欧拉土体域内设置跟踪盘,获得了土体的位移场。计算结果与实测规律基本一致,证明该方法有效可靠。由此,获得了土体位移场(包括水平位移场和竖向位移场),单条盾构隧道开挖对土体的扰动机理也得以明确。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一个软土地区近距离平行隧道工程。工程中采用了一系列加固措施保护先行隧道,管片变形监测数据齐全,可作为加固措施研究的典型案例。后续隧道在施工时,考虑了第一部分中单条隧道施工对土体的扰动机制,针对性的采用将盾构机的土仓压力严格控制在埋深位置处静止土压力以下的施工方案。然而实测结果表明,后施工隧道的盾构开挖面接近但尚未到达先行隧道上设置的观测点时,观测点所在的既有隧道管片仍然受到来自新隧道方向的挤压。为了解释这一反常现象,建立了叁维有限元模型,精细的模拟了双线盾构隧道施工全过程。在数值模型计算值与场地实测值规律一致,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水平应力拱效应的概念,较好的解释了小间距平行隧道之后续隧道施工对先行隧道的影响机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定量评价了各种控制后续隧道施工对先行隧道影响的加固措施。第叁部分针对伦敦大学城市学院Sam Divall等人的离心机模型试验展开了数值模拟研究,旨在解释双线平行隧道连续施工时引起的土体变形行为。遵循着由简入繁的原则,数值模型分别采用了修正剑桥本构和叁面动态硬化本构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修正剑桥模型由于屈服面内弹性假设的缘故,会明显低估隧道周围土体应力变化,计算结果不能够反映试验发现的规律。相反,叁面动态硬化模型能够在多阶段模拟中应力路径方向反转时引入高刚度,可以确保隧道周围集中的、与试验结果一致的应力响应。更重要的是,由于叁面动态硬化模型本身就是为了考虑应力历史影响而提出的,因此,在分析后续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时,可以考虑先行隧道开挖造成的后续隧道周围土体刚度的变化,从而能够在根本上解释双线平行隧道连续开挖时后续隧道施工引起附加沉降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6-12-01)
平行隧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都将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而地铁作为城市中最为便捷的运输工具,近年来在各大城市中被广泛应用。在城市有限的地下空间内,地铁施工会对城市建筑物或既有线路产生扰动,严重的会影响建筑物或者既有线路的安全使用。为了防止过大的地表沉降以及桩顶沉降影响地面及周围建筑物的基础安全,本文参考合肥地铁5号线盾构下穿已建成的1号线的工程实例,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分别探究临近平行隧道盾构开挖对周边围岩及周边存在桩基两种情况下的扰动机理。在数值模型中,用内置命令建模,土体采用Mohr—Coulomb弹塑性模型,衬砌单元采用线弹性材料,桩基础采用Pile单元代替桩体结构。通过建立叁维数值模型来模拟实际开挖过程。研究盾构开挖对周边土体,上部既有线路以及临近桩基的扰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相关结论如下:(1)首先,在不考虑桩基存在的情况下,对隧道盾构开挖引起周围土体的运动以及衬砌管片应力和应变的变化做了分析。研究表明,下部线路开挖对既有隧道的拱腰和拱顶沉降及衬砌应力影响较大,对既有隧道拱底的影响较小。(2)其次,分别考虑周围环境存在单桩或群桩的情况,研究盾构开挖对桩基及地表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周围存在桩基时对地表和既有线路都有较大的影响,而施工线路的开挖又会对桩基产生很大的扰动。(3)最后,通过改变单桩桩长以及桩体与隧道的间距,研究桩的沉降与他们的关系。结果表明,桩的沉降随着桩长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桩体与隧道的间距增加而减小,但桩体与隧道的间距对桩的沉降起决定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平行隧道论文参考文献
[1].王彦彪,徐宇.双线平行隧道施工对应力及位移沉降影响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9
[2].匡星晨.盾构施工对临近平行隧道的影响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9
[3].路平,耿艳,张稳军,张友良.平行隧道穿越形式对砌体建筑变形的影响研究[J].隧道建设(中英文).2019
[4].罗洪成,徐庭,李送根,王路.某地铁上下线平行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J].中外公路.2018
[5].赵文,陈阳,李慎刚,唐志扬,柏谦.砂土地区浅埋非对称近接平行隧道施工地层位移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8
[6].朱成伟,应宏伟,龚晓南,沈华伟,王霄.水下双线平行隧道渗流场解析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9
[7].冯晓九,李其成,丁琪,杨兆,许桦楠.非一致随机地震动激励下双洞平行隧道动力响应分析[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8
[8].白雪峰,王梦恕.平行隧道开挖引起上方既有隧道的纵向变形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7
[9].法赛(Faisal).双线平行隧道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7
[10].张天奇.盾构法平行隧道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及隧道相互影响机理与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