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动请求协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动重传请求协议,马尔可夫中断,泊松分布,缓冲器占用
自动请求协议论文文献综述
Dashdondov,KHONGORZUL,Yong-Ki,KIM,Mi-Hye,KIM[1](2019)在《马尔可夫中断下停止等待自动重传请求协议的性能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了一种使用停止等待自动重传请求协议的语音数据集成分组多路复用器的性能。假设输入数据流量经泊松过程呈指数增长,且各数据包在单时隙中传输。同时,假设仅存在单一语音信号,其比数据包有更高优先级,且其流量通过开关马尔可夫过程给出。一旦语音信号被激活,则占用输出链路,阻塞数据包。引入缓冲器占用概念简化分析,并发现当中断信号通过马尔可夫过程给出时,使用停止等待自动重传请求协议的数据多路复用器表现出排队延迟和缓冲行为。仿真结果验证了分析结果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期刊2019年09期)
余作奔,岑岗,舒向宁,项阳阳,杨昉[2](2016)在《基于有效信噪比的自动重传请求协议性能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自动重传请求协议(ARQ)系统的重传能量进行分析,提出一个新概念——有效信噪比。以有效信噪比为基准,比较了3种校验码对ARQ系统误比特率、重传次数、吞吐量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ARQ系统的可靠性仅在中高传统信噪比下得到提高。在低传统信噪比下,重传导致ARQ系统实际的有效信噪比远大于无重传系统;在相同有效信噪比下,ARQ系统的误比特率性能劣于无重传系统,此时不应使用ARQ。混合ARQ(HARQ)通过纠错码降低系统重传频率,可有效缓解该问题。(本文来源于《浙江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智钢,刘荣科,赵岭[3](2008)在《分块选择重传的LDPC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协议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分块选择重传(SSR)的LDPC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LDPCC-HARQ)协议设计。根据LDPC码译码失败后错误码字的位置分布与译码器输入的对数似然比之间关系的统计特性,将接收码字依据信道条件分块,并选择受信道损害最严重的若干块进行重传。仿真结果表明,SSR-HARQ协议与传统整包重传的WPR-HARQ协议相比,在降低误码率、改善译码性能的同时提高了传输效率,另外在硬件实现中不消耗更多的存储器资源。SSR-HARQ协议适用于含有突发错误并对误码率控制要求很高的信道环境。(本文来源于《遥测遥控》期刊2008年05期)
刘存明[4](2008)在《无线通信链路自动请求重传协议研究及排队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的内容为无线通信网保证数据可靠传输的链路层重要差错控制技术——自动请求重传(ARQ)协议的时延性能。作为重要的差错控制技术,基本ARQ系统其主要的缺点是随着信道错误率的增加(如在卫星通信链路),特别是随着重传周期较大时,系统时延迅速增加,吞吐量也随之急剧的下降。如何在无线移动环境下克服阴影衰落和多径衰落等影响,提高ARQ系统的传输效率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成为研究的重点。针对于此,本文主要研究ARQ系统效率的重要指标:时延性能。本文基于排队理论对ARQ以及自适应GBN-ARQ系统的时延性能等指标做了深入的模型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第3,4章)概括如下:首先,在对基本的ARQ以及混合的ARQ协议的传输原理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休假排队理论初步对应用最广泛的标准GBN-ARQ(SGBN-ARQ)的传输特征进行了排队性能建模分析,求解出了系统分组的平均等待时延以及分组平均服务时延等主要的时延性能指标,分析了窗口长度、分组长度以及分组传输错误率对系统时延性能的影响;并基于时延模型对SGBN-ARQ系统的最佳滑动窗口长度以及最佳分组长度的存在确定性进行了理论模型研究和数值验证。其次,考虑了发送端到达信息包的随机拆分以及前向链路与反向链路的不同,对上述的时延模型进行了扩展,建立了SGBN-ARQ和SR-ARQ系统的分组批到达的M~([X])/G/1排队模型,对系统分组平均服务时延以及归一化的最大吞吐量进行了理论推导以及数值分析,得出在不提高系统实现复杂度的情况下,通过自适应的改变滑动窗口长度可以使SGBN-ARQ系统达到接近于SR-ARQ系统时延性能的重要结论;而且进一步对两系统最佳滑动窗口的存在确定性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验证。最后,通过对基本的叁种单模式GBN-ARQ系统的时延性能进行分析比较,基于统计连续接收到的ACK/NAK应答次数的信道状态估计方法构造了一种包含CGBN-ARQ和nGBN-ARQ两种传输模式自适应的AGBN-ARQ传输机制。继而针对前向链路为G-E信道,反向链路为噪声信道的情况建立了具有(α+β)个信道状态的该自适应机制的半Markov(semi-Markov)传输状态模型,给出了更加准确的稳态概率解析解,求得了该自适应传输机制的主要时延性能指标。通过数值模拟分析,证明了该机制提供了比连续的GBN-ARQ和nGBN-ARQ协议更好的系统时延性能。(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08-05-01)
王绪国,杨杰[5](2006)在《多重抑制自动重传请求协议的实现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采用多重抑制ARQ协议的宽带无线接入系统进行研究。实现了一种能为上层提供可控时延、高吞吐量、可控丢包率的链路传输结构。对影响协议算法仿真性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期刊2006年03期)
司马苗,周源华,张伟[6](2004)在《基于多个Markov信道的联合自动请求重发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了叁种在多个并行的Markov信道上进行实时数据传输时使用的选择重发式自动请求重发(SR-ARO)协议.构造了一个简单的多信道数据传输模型.以此为背景,在原有的独立多信道SR-ARQ(IMSR-ARQ)和循环联合SR-ARQ(RJSR-ARQ)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Markov信道的交叉联合SR-ARQ(CJSR-ARQ)协议.并对这叁种SR-ARQ协议的性能,主要是数据包的重发尝试次数和接收端的重排缓冲区占用情况,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软件仿真.结果表明,在仿真中假定的信道条件下CJSR-ARQ可以在保持系统吞吐率不变的情况下,减小数据包重发的次数以及重发次数在不同数据包之间的差别,同时显着地减小了重排缓冲区的占用率.(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04年S1期)
耿爱丽,刘元宁,赵宏伟,丁飞,周冉[7](1996)在《面向实时处理的LAN停等自动请求重发协议SWARQ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 RS-422-A 为物理层内涵,根据 ISO/OSI 网络体系结构原则,针对急需解决的既有初级网络环境又有实时处理要求的工程热点,结合优先级控制算法,给出了以提高网络响应特性、网络利用率、吞吐量为目的的 LAN SWARQ的设计与实现方法,经实际运行表明此方法可行。(本文来源于《吉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1996年01期)
自动请求协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自动重传请求协议(ARQ)系统的重传能量进行分析,提出一个新概念——有效信噪比。以有效信噪比为基准,比较了3种校验码对ARQ系统误比特率、重传次数、吞吐量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ARQ系统的可靠性仅在中高传统信噪比下得到提高。在低传统信噪比下,重传导致ARQ系统实际的有效信噪比远大于无重传系统;在相同有效信噪比下,ARQ系统的误比特率性能劣于无重传系统,此时不应使用ARQ。混合ARQ(HARQ)通过纠错码降低系统重传频率,可有效缓解该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动请求协议论文参考文献
[1].Dashdondov,KHONGORZUL,Yong-Ki,KIM,Mi-Hye,KIM.马尔可夫中断下停止等待自动重传请求协议的性能分析(英文)[J].FrontiersofInformationTechnology&ElectronicEngineering.2019
[2].余作奔,岑岗,舒向宁,项阳阳,杨昉.基于有效信噪比的自动重传请求协议性能比较[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6
[3].智钢,刘荣科,赵岭.分块选择重传的LDPC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协议设计[J].遥测遥控.2008
[4].刘存明.无线通信链路自动请求重传协议研究及排队性能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08
[5].王绪国,杨杰.多重抑制自动重传请求协议的实现与仿真[J].计算机应用.2006
[6].司马苗,周源华,张伟.基于多个Markov信道的联合自动请求重发协议[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
[7].耿爱丽,刘元宁,赵宏伟,丁飞,周冉.面向实时处理的LAN停等自动请求重发协议SWARQ的设计与实现[J].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