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文化与英语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方涵[1](2021)在《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及其教学实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学科教学中,学科特性是教学展开的逻辑起点,对学科特性的深入理解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实践中,由于忽视对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的理解,长期存在“重知识、轻文化”的困境,过度重视中学英语的工具性,使得中学英语教学失去了文化涵养,遮蔽了应有的育人价值。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实现跨文化性成为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论文旨在探究“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应该如何在教学中得以实现”这一问题,从学科跨文化性出发,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理论,通过对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的育人价值、内容过程以及教学实现的系统探索,以期为中学英语深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本论文通过学习借鉴文化教育学从人生命本体出发考察教育的立场,及其关于“教育—文化—人”三者关系论断,解读教育人类学关注文化的复杂性和流动性对人的影响,用关系性思维的方法思考文化与人的双向滋养关系,梳理语言—文化学中冯堡特的民族世界观、萨丕尔—沃尔夫假说、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概念、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研究成果,本研究明确了从多元文化教育视角研究中学英语教学,强调文化是人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揭示了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工具理性对语言文化性的割裂,割裂了语言的交流功能与其文化性的基本关联,割裂了学生的生命发展与教学的基本关联。基于课例研究和访谈调查结果,本研究分析了由于中学英语常态教学的实践惯性和教师对学科特性理解不足,中学英语教学已不能满足由于时代发展引发的学生学习需要的变化,停留在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的浅层教学无法触及本学科的跨文化逻辑,不能通过跨文化意义建构来丰富学生的生命层次。英—汉两种异质文化相遇产生的文化间距是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研究的逻辑起点,间距打开了跨文化反思的空间,并由此产生了跨文化性的思维方式“文化间性”。间性思维认为,正是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异质文化之间才有了相互借鉴,互为烛照的可能。文化间性为本研究提供了开放的、动态的、关联性的思维方式,“跨”是文化动态交互的过程。跨文化性是中学英语学科所蕴含的汉英文化间距所达成的文化间性,包括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和共通性,是从感知英汉文化差异到达成文化共通的过程。文化差异性的根据在于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实践活动的差异,人类共同的实践活动则是文化共通性的依据,“通”指成就差异以达成沟通,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共通性可以理解为来自不同文化的人通过后天教化所形成的共同文化行动意识。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可以通过发展学生文化知识、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四个维度的从差异性到共通性的动态过程来实现。跨文化性是本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性之一,其在教学中的实现是对学科教学规律的尊重,可凸显本学科的育人价值,让中学英语从“知识育人”走向“文化育人”,从工具理性的知识表层教学走向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深度教学。在跨文化性视域下,对中学英语教学的本质、价值、知识、教学方法的认识有了新的推进,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的教学实现机制可以分解为发生机制、展开机制和促进机制三个部分。就跨文化性的教学发生机制而言,语言文化性的诉求是其发生的源头,中学英语教学中异质文化的相遇是其发生的前提,中学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是其发生的动力。在跨文化性教学实现的展开过程中,应基于整体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对比性原则来设计教学;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跨文化性下中学英语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从差异到共通的认知发展阶段,是促进跨文化生成的师生交往活动,是跨文化情境下的教与学的关系;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实现的教学,应选择主体参与策略、合作教学策略和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教学策略。可以通过尝试设计多元的教学评价、开展跨文化的课外活动、营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来促进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的教学实现。在对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教学实现的样态探讨部分,本论文提出学生跨文化知识构建的体验--对比教学、跨文化行为养成的活动教学、跨文化思维发展的共情式教学、跨文化价值观建构的主题探究教学是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教学实现的可能模式。
李瑶[2](2021)在《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的简单性问题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对于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英语的学习并不是简单地记忆单词,背背英语短句,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感受及对英语的思维能力。学生能够以教材内容为载体,运用对比学习的方式,体验到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能够了解到人或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双重属性或多重属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分析,以实然状态的生活为基础,以理性与人性为判断标准,分析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过程中存在的简单性问题,探索如何运用对应性思维解决这些简单性问题,从而培养教师和学生运用对应性思维学习英语的能力。本文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课堂观察法。从英语学科德育渗透的背景、内容、过程、原则、途径、方法、评价七个维度对Q市M小学的教师及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存在的简单性问题,根据这些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后从这七个维度出发,分别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提升教师与学生的对应思维能力。文章共分为如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设计以及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界定。第二部分是调查设计与实施部分,阐述了调查设计的目的与调查对象的选择、调查方法的设计与实施以及调查数据的处理与总结。最终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在英语学科德育渗透的七个维度下都存在简单性问题这一普遍现状。第三部分具体指出了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存在的简单性问题。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背景的简单性偏重于中国(汉语)文化背景下渗透德育,基于中英文化背景对比进行德育渗透的意识欠缺;英语学科德育内容渗透的片面性体现在渗透单一完善的理论知识,教材中中英文化对比的知识呈现薄弱;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过程的外在性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单向灌输式教育,学生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低下;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原则的抽象性体现在教师对学生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和知行统一的原则;英语学科德育渗透途径的单一性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偏重课堂教学的间接途径和重在通过文本符号形式渗透;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方法的浅显性体现在教师对学生采用说服教育法、陶冶教育法和榜样示范法;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评价的不足性偏重于采用他评和表扬的评价方式。第四部分对七个维度进行具体的原因分析。背景方面:中英文化对比进行德育渗透缺乏理论支持,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能力薄弱;内容方面:教材本身内容的单一,缺乏丰富的内容作参照,对中西方思维和价值观之间存在的差异认知浅显;过程方面: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应试教育普遍存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力度不够;原则方面:偏离实然存在的师生活动与交往,偏重间接经验,忽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对应参照;途径方面:遵循简单的课程安排,缺乏师生共同参与的安排,在考试中难以把握对实际行为效果的考查;方法方面:存在简单的道德认识观,而缺乏认识与实践的对应,存在简单的教学进度观,而缺乏教学进度与教学质量的对应;评价方面:师生间存在简单权威观,缺乏师生对应共建教育教学关系,教师对自身行使批评教育权的认识不清楚。第五部分针对问题和原因分别对这七个维度提出了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简单性问题的建议即对应渗透。背景方面:走向中英文化对比渗透,加强培训中英文化异同点对比的相关内容;内容方面:由渗透简单求善的教育到去恶求善模式对应的转换,由零散的中英文化内容走向中英文化知识之间的对比;过程方面:改变教师单向灌输,推动师生走向对话与交流,由师生授受关系到对等型师生关系的转换;原则方面:由因材施教的原则走向因问教学原则的对应,由知行统一的原则走向知行互参定位的对应;途径方面:由偏重课堂教学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对应,由偏重文本符号到文本符号与行为事实的对应;方法方面:从认知、情感、行为层面对方法进行改造,由简单的教学进度观到教学进度与教学质量的对应;评价方面:由偏重采用他评的方式到他评与自评的对应,由采用表扬的评价方式到表扬与批评的对应。
林雅[3](2021)在《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酒店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增长,酒店业的发展速度正在逐步提高。在各国贸易、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的情况下,酒店业越来越需要具有专业的酒店管理知识与一定的英语水平的专业人才。中等职业学校的酒店相关专业是为培养专业的酒店人才而开设的,是输送酒店人才的主要渠道之一。在酒店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酒店英语》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外语应用水平、提高酒店专业素养。本研究根据问题导向的原则,首先对相关文献、学术研究进行历史回顾与总结,对学者们典型的观点进行归纳,从而分析得出目前中职《酒店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现状与问题;再由实地调研的方式对学生与教师发放问卷、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对中职《酒店英语》课程认知、中职《酒店英语》教学现状、学生的学习诉求;了解教师对这一门的教学现状与教学中的困难。本研究由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的形式得出目前中职《酒店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主要有: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较欠缺;教学内容与职业英语的拓展面不广;教学方法与学科特点的联系不紧密、教学评价主体与评价侧重点不突出。体验式教学法是在教学实施时创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体验式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理解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本研究尝试采用体验式教学的方法,提出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酒店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与路径。应用策略主要从“提高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从探寻乐趣中体验英语;拓展酒店英语知识,从课堂的内外体验英语;更新课堂教学方法类型,在实战演练中体验英语;突出评价主体与评价侧重点,从具体细则中体验英语”来展开。应用的路径主要借助大卫·科尔布的体验学习圈,从“预感”酒店英语、“剖析”酒店英语、“应用”酒店英语、“拓展”酒店英语四个循环上升的步骤来创建不同的体验情境并开展酒店英语教学。本研究在进行体验式教学法的实验后,用问卷与访谈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数据表明,学生的兴趣度、融入课堂活动的主动性、对酒店英语工作要求与注意事项的熟悉度、应用度有相应的提高。
楚慧杰[4](2021)在《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英语写作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与英语听、说、读技能相比,英语写作过程具有更复杂的心理、语言学和文化等机制,因而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我国中学英语教师的难题。伴随着21世纪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学科育人理念的深入,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如何解决传统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试价值倾向、过度依赖某种方法或模式和缺乏语言实践活动等问题,建构以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以发挥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提升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21世纪英语写作教学转型的研究课题。因此,为顺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教学理念更新对英语学科写作教学改革的需求,本研究在基于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的反思、深化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需要及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思考之上,采用多学科视角,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及个案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理论基础阐释和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构建“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对拓宽我国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视域、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写作教学观和形成个人的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理论、以及丰富我国外语写作教学的理论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分析了英语写作教学的基本概念,认为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就是通过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应对社会、生活和学习所需的书面交流的技能,培养学生能够通过书面语言自由表达意义和进行交流的能力。英语写作教学对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促进语言知识内化和思维发展、重建学生的可能生活有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从写作的心理过程、语言哲学依据、文化基础和教学法基础四个部分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重点探索:揭示了英语写作的心理过程机制;语言的结构(语形)、语言的意义(语义)和语言的使用(语用)等语言逻辑关系;英语写作超越“工具性”通达“人文性”的文化内蕴,进一步明晰了英语写作教学的本质内涵;同时,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英语写作教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后方法论”视角的必要性,为构建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为进一步厘清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建构的现实基础和实践依据,本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英语写作教学的育人价值、教学活动过程和教学方法等维度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展开调查。调查分别发放了 343份教师问卷和700份学生问卷,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发现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全面育人价值尚未落实;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功利化倾向明显,侧重应试训练;中学英语写作教学重形式,忽视了学生的活动与体验。经分析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知识本位”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应试教育现象普遍存在,教师缺乏系统的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本研究在阐述理论基础和揭示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从教学理念、方法论和实现途径三个方面对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进行探索:一是对“知识为本”和“素养为本”两种不同课堂教学价值取向进行对比和分析,提出英语写作教学应坚持“素养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及其教学;二是在阐释“后方法”是对“方法”的一种超越与重建,后方法视角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是一种不局限于理论原则、注重情境、重视教师进行理论建构和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本的教学的基础上,倡导英语写作教学应打破以往英语写作教学中“迷信”某种固定原则、方法或模式的传统,建立一种强调教学活动的情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方法论视角,以复杂性的思维审视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解决写作教学实践中教师所遭遇的困境;三是提出了实现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的三个关键途径:提倡写作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出应通过写作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学习活动对学生写作技能的获得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写作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并提出英语写作是基于跨文化理解的表达。对以“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的探讨,既需要从多学科的理论角度对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进行深入剖析,也需要基于教学实践进行反复、不断的探索。本研究对此进行尝试,以期望能探索出一条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国中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写作教学之路。
王双凤[5](2020)在《高中生跨文化素养教育的策略构建研究 ——以浙江省嵊州市三界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输入各国不同文化,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是教育发展的趋势。课程作为教育的“心脏”,课程目标的各个主要方面都与文化意识培养分不开。以英语课程为例,对多元文化的感知、理解、鉴别和融合过程是提高学生跨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这已成为广大教师们的共识。面对现实,我们还必须坦率地承认,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跨文化素养教育效果仍然欠佳。本研究以笔者所任教的浙江省嵊州市三界中学为例,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立足高中生实际,在合理界定跨文化素养概念的基础上,对其核心要素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编制调查问卷,对该校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依据调查结果,从跨文化知识、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入手,了解高中生跨文化素养教育的现状,分析跨文化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以提升高中生跨文化素养教育水平。研究发现,当前高中生跨文化素养教育整体水平较为薄弱,主要由于在跨文化素养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跨文化知识传授匮乏、跨文化能力发展欠缺和跨文化价值观养成弱视等问题。导致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跨文化素养教育目标不够明确、跨文化素养教育内容不够系统、跨文化素养教育方式方法单一和跨文化素养教育评价相对片面等。笔者以对高中生自身所具有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创造性和教师自身所具有的教育自主性的有效提升为目的,通过将学生和教师分别设定的中心角色以及主导角色的方式,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和教育评价等出发,结合跨文化素养的三要素,即跨文化知识、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价值观,对现阶段高中生跨文化素养教育策略进行深入探究:明晰跨文化素养教育目标,完善落实跨文化素养教育内容,运用正确的跨文化素养教育方式方法,全面评价跨文化素养教育。
崔艳英[6](2020)在《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智表征是认知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一个从古至今尚没有解决的谜题。笛卡尔的接触力学没能解决“思维物质”和语言创造性问题,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解决了力学难题,但是对于“语言创造性”和“心智”无能为力。洪堡特提出“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说明语言创造性,但只是为心智换了一种说法,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乔姆斯基迎难而上,反对行为主义,发起一场认知革命,研究语言能力,研究心智表征问题。他的心智表征观主要由几个方面构成。这几方面问题通过七个部分展开讨论。首先,心智表征研究可以追溯到经院哲学时期,其路径研究主要包括一元论和二元论研究,无论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都不能成为心智解读的理想路径。乔姆斯基的心智研究继承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通过语言维度研究心智。其次,他的理性主义心智,以“语言创造性”为切入点,追本溯源,找到历史依据,复现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他的普遍语法假设可以在波尔·罗亚尔语法中找到原型;他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并非空穴来风,源于历史文献;他的生成理论源于洪堡特的“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第三,他对心智的研究主要是对心智表征的自然主义追问。心智是不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不是可以计算?方法论自然主义是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论,可否用于心智表征研究?心智表征是否具有意向性?第四,这些问题的解答,使得意向性成为乔姆斯基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他尝试通过思维的计算表征维度对心智的意向性问题进行解读,但他的解读面临困境,这个困境是概念问题还是术语问题?如果是术语概念问题,那乔姆斯基理论是否要摒弃意向性?摈弃意向性似乎意味着乔姆斯基支持还原论?第五,心智还原论问题,是心智哲学避不开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如何处理心智表征还原问题?乔姆斯基像牛顿一样,怀疑物理主义,坚持自然主义方法论。他的普遍语法是语言能力问题,是心智表征问题。第六,普遍语法说明人类具有语言器官,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不受其他认知能力影响。然而,诸多证据说明模块独立不可行,模块互动是真谛。心智模块论具有系统性、互动性。最后,乔姆斯基理论不是终极理论,也有局限性。心智表征的意向性研究不适合自然主义路径研究,意向性自然化构成乔姆斯基理论的局限性。心智表征研究需要总结前人研究之成果,借鉴视觉研究之成果,借鉴语言研究之思路。
杨蓓丽[7](2020)在《依托英语绘本培养小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核心部分,是与人相处、合作的一种社会生存能力,现如今,教师逐渐意识到英语语用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语用能力的培养。英语绘本教学是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有效方式。原版英语绘本帮助创设了真实的语境,它的社会性意义使学生能感受语言文化,绘本的故事内容增加了学生的语量。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英语绘本进行有效整合,优化学生的学习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对语言知识从“懂”转化为“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本研究主要解决以下问题:小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由什么构成?如何选择适合小学牛津英语教材的原版英语绘本?如何结合小学牛津教材进行内容整合,形成合适的教学内容?如何在绘本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在教学环节中应该注意什么?有什么教学策略?在研究过程中,首先运用文献法来收集国内外关于运用英语绘本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相关研究的学术论文、着作、期刊等文献,进行梳理,撰写综述,充分了解此课题现今研究的趋势,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其次,运用个案分析法,在随堂课和研究课中,针对所研究的课题进行备课,进行课堂观察,及时记录各种有帮助的教学案例;剖析英语绘本教学活动及培养语用能力的策略运用的得失,积累详实的实践研究资料。在绘本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行动研究法,深入课堂,通过制定计划、开展行动、反思总结得出结论,如何在绘本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最后,运用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归纳和整理依托英语绘本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具体策略。本研究在依托英语绘本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研究过程中,归纳出选择绘本的三大依据: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依据教材的教学主题和依据绘本的具体内容。同时,结合阅读前的导入准备、阅读中的新授过程和阅读后的巩固活动这三个环节展开教学,在三个环节中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在导入过程中,通过呈现主题、建立联系、封面阅读和背景介绍来进行阅读准备;在新授过程中,通过整体感知、强化输入、问题引领和辨认言语行为来培养学生的语用理解能力;在巩固活动中,通过故事诵读、表演和续编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用表达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归纳总结了依托英语绘本培养语用能力的四个策略:话语理解的策略,话语表达的策略,跨文化交际的策略和评价策略。
韩旭[8](2020)在《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发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中首次提出“学习活动观”这一教学理念,学习活动观整合了课程内容六要素,为实施深度教学、落实课程总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英语教与学的效果提供了可操作性途径。然而,受实验版课程标准多年的影响,高中英语教学目前依旧以传统教学听、说、读、写分开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不能体现出学习活动观所提倡的整体教学思想,所以,探究基于学习活动观的当下高中英语教学现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本研究在建构主义理论、输入假设理论、从“做中学”理论和语篇分析理论的指导下,以吉林省延边州某高中高二年级540名学生和6名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历时三个月,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学生“学”的情况反应教师“教”的情况,重点探究了高中生对于学习活动观的主线“课程内容六要素”中每一要素具体的掌握情况,并结合教师访谈结果,对学生没能较好掌握的课程内容做具体的原因分析,最终提出合理对策。研究结果可以使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有更好地掌握,在教学中有的放矢,重点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为落实学习活动观所提倡的教学方式、改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整理,本研究最终形成七条结论:(1)学生对主题语境的理解和认识不足,分不清三大主题语境;(2)学生对语篇知识的掌握有限,对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研读能力差;(3)学生对物质文化知识和精神文化知识的掌握量有所欠缺;(4)学生对语言技能中的口语技能有待加强;(5)学生语言技能中写作技能有待提高,表现在词汇量不足、缺乏体裁认知;(6)学生不擅长使用学习策略中的认知策略,学习英语效率低。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学习活动观的确没有得到有效落实,高中英语教学现状有待于改善。鉴于此,提出关于教师的对策:(1)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开展基于主题语境英语单元教学;(2)改变对语篇研读的错误认知,采用“what、why、how”方法去研读语篇;(3)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知识,精心备课,适时为学生补充教材以外的文化知识:(4)改变“口语不重要”这一传统的教学观念,营造语言环境,坚持全英式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减轻学生的焦虑心理,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5)加大学生的英语词汇的输入量,设立专门的英语写作课,加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训练量;(6)加强理论指导,优化策略培训教学。提出关于学生的对策:(1)借助多媒体、报刊等主动学习中外优秀的文化知识;(2)努力改正自身不良的英语学习习惯,增强自身认知策略的意识。诚然,因为受时间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本研究依旧存在着非常多不足,尽管如此,本研究基本上达到了研究目的,找到了学生对课程内容六要素薄弱的环节,进而发现学习活动观的落实确实存在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可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加深一线教师对学习活动观的了解,全面改善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
柴歌阳[9](2020)在《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 ——以重庆市N小学英语特色课程开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多样化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小学校通过打造学校特色课程,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提升核心素养。目前国内有很多学校选择将课程开发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切入点,着手进行关于学校特色课程的实践,来彰显学校个性化特色。研究者在本篇论文中以N小学的特色英语课程作为研究对象,在总结之前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结合文献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对N小学目前的学校英语特色课程阶段性成果进行深入研究,以叙事的方式展现该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历程,并深入剖析N小学英语特色课程开发的整体设计与实践操作,总结其成功经验,提出有关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建议,以期今后可以为其他学校特色课程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的价值。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具体的论述: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缘起,对国内外关于特色课程开发的研究成果及国内关于英语特色课程开发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正文部分首先是关于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概述,确定学校特色课程内涵与特点,进而明晰学校特色课程与特色学校发展,并从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理论和斯腾豪斯“过程模式”课程理论,探讨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基础,进一步阐述通过开发学校特色课程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其次,通过对已有的文本资料及访谈资料收集,围绕N小学学校特色课程的确定,论述N小学确立“责立南小,任当世界”办学理念,凝练“孕育中国灵魂开启世界眼光”育人目标的历程,阐述N小学从英语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到英语课程特色明晰,逐步确立学校特色课程的明确定位。之后归纳关于N小学基于学校自身独特的教育哲学思想,梳理办学理念,建构体系框架,加强顶层设计对英语特色课程开发做整体设计,并从学校特色课程开发采取的设计理念、基本路径两方面展开论述。再次,归纳N小学英语特色课程开发具体实践操作,结合相关课程设计与实施案例,分为三方面进行论述:国家课程层面的英语课程二次开发,开发定位学校特色的校本英语课程,建设富有学校特色的英语课程资源平台三方面。最后,在根据N小学英语特色课程特开发现有成果的基础之上,归纳分析N小学学校特色课程推动了学校特色发展,不仅提升学校整体育人质量,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而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并且,根据N小学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有益探索,进一步提出依托学校自身定位开展特色课程开发的实践反思:一是学校通过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建设,进一步澄清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目标导向;二是完善学校特色课程的内容体系,开发更具高质量学校特色课程;三是不断丰富学校特色课程资源平台优势,满足特色育人需求;四是提升学校和教师的课程领导能力,动员全校参与,提升特色知名度。
谢娜[10](2020)在《中国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提出给我国外语界敲响了中国文化缺失的警钟,学者们和一线教师开始关注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研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把文化知识的教学有机融入到语言学习之中,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价值,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鉴于此,本研究对标《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学业质量水平要求,开展有关中国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调查,提出加强中国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对策。本研究以H市Z中学136名学生和25名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访谈、课堂观察及测试等方法,通过为期三个月的调查发现:学生对以英语形式表达出来的中国文化的熟悉度和掌握度较低;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较弱;教师在加大中国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思考不够,有关中国文化的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没有对相关主题进行深入挖掘,文化教学流于形式,导致中国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效果不理想。研究者对所收集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影响中国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为:学生对于将中国文化和英语学习融合的重视不够,对于用英语学习中国文化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对于中国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认识有限,跨文化教学素养和能力有待提高;教材中的中西文化占比不均衡且对中国精神文化的介绍较少;《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考试评价的要求没有得到落实。针对以上问题和影响因素,研究者提出中国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以下建议: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和英语学习的关系;加强对学生的兴趣引导,提高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跨文化鉴赏、适应及交际能力,讲好“中国故事”;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树立语言教学即文化教学的意识;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跨文化教学素养和能力;加强英语教材建设,增加中国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开设中西文化比较与鉴赏类选修课程;增加文化考核内容,落实《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评价要求。
二、浅谈文化与英语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文化与英语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及其教学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1.中学英语教育的理解需要更新 |
2.学科的育人价值有待彰显 |
3.英语课堂深度教学亟需推进 |
(二)文献综述 |
1.理论溯源 |
2.热点分析 |
3.述评小结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 |
一、核心概念的涵义 |
(一)文化性 |
1.文化的词源 |
2.文化的界定 |
3.文化性的解读 |
(二)跨文化性 |
1.异质文化交互的动态过程 |
2.基于文化间距的反思空间 |
3.从差异到共通的间性特性 |
(三)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 |
1.源自语言文化性的学科属性 |
2.凸显育人价值的学段区别性 |
3.完善自我认知的个体发展性 |
(四)教学实现 |
二、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实现不足的现状及反思 |
(一)调查: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教学实现的现状 |
1.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
2.调查的设计 |
3.调查的结果 |
(二)反思: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教学实现困境的原因 |
1.学科特性的理解不足 |
2.常态教学的实践惯性 |
3.学科育人价值的遮蔽 |
三、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的教学意蕴 |
(一)跨文化性下中学英语教学的本质认识 |
1.文化碰撞下的社会性人为存在 |
2.跨文化情境中的教与学关系 |
3.促进文化生成的师生交往活动 |
(二)跨文化性下中学英语教学的价值追寻 |
1. 传统教学理念偏差的澄清 |
2.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结合 |
3. 生命发展的学科情感陶冶 |
(三)跨文化性下中学英语教学的知识解析 |
1. 本质:多元性情境性 |
2. 分类:多类型多层次 |
3. 获得:主动构建内化 |
(四)跨文化性下中学英语的教学方法归纳 |
1. 价值传承的文化育人法 |
2. 互动感知的师生对话法 |
3. 意义生成的个体驱动法 |
四、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的教学实现机制 |
(一)教学实现的发生机制 |
1. 源头:语言文化性的述求 |
2. 前提:异质文化的相遇 |
3. 动力: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 |
(二)教学实现的展开机制 |
1. 动态多维:旨在实现跨文化性的教学目标设计 |
2. 情境对比:旨在实现跨文化性的教学原则分析 |
3. 灵活多样:旨在实现跨文化性的教学组织解读 |
4. 差异共通:旨在实现跨文化性的教学过程探索 |
5. 对话建构:旨在实现跨文化性的教学策略选择 |
(三)教学实现的促进机制 |
1. 设计:多元的教学评价 |
2. 开展:跨文化的课外活动 |
3. 营造:丰富的教学环境 |
五、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教学实现的样态 |
(一)学生跨文化知识构建的体验-对比教学 |
1. 中学英语的跨文化知识 |
2. 跨文化知识的感性认知:体验 |
3. 跨文化知识的理性认识:对比 |
4. 教学样态:跨文化知识的体验--对比式教学 |
(二)学生跨文化行为养成的活动式教学 |
1. 中学英语的跨文化行为 |
2. 跨文化行为的前提:学习动机 |
3. 跨文化行为的载体:实践活动 |
4. 跨文化行为的动力:问题解决 |
5. 教学样态:问题解决驱动的活动教学 |
(三)学生跨文化思维发展的共情式教学 |
1. 中学英语的跨文化思维 |
2. 跨文化思维的基础:文化共情能力 |
3. 跨文化思维的核心:批判思维能力 |
4. 跨文化思维的挑战:文化身份认同 |
5. 教学样态:构建批判思维的共情式教学 |
(四)学生跨文化价值观建构的主题探究教学 |
1. 中学英语的跨文化价值观 |
2. 跨文化价值观的迷失:工具理性 |
3. 跨文化价值观的取向:多元共生 |
4. 跨文化价值观的抓手:主题探究 |
5. 教学样态:多元共生的主题探究教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教学实现的现状访谈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2)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的简单性问题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当前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存在突出的简单性偏差 |
2.在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运用对应性思维的重要性 |
(二)研究的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背景的研究 |
2.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内容的研究 |
3.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过程的研究 |
4.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原则的研究 |
5.英语学科德育渗透途径的研究 |
6.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方法的研究 |
7.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评价的研究 |
8.对已有研究的简评 |
(四)研究设计 |
1.研究方法 |
2.论文研究思路 |
(五)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
1.理论基础 |
2.核心概念界定 |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设计目的与对象的选择 |
1.调查设计目的 |
2.调查对象的选择 |
(二)调查方法的设计与实施 |
1.课堂观察法的设计与实施 |
2.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3.访谈提纲的设计与实施 |
(三)调查数据的处理 |
1.学生对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的认知 |
2.学生对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原则的认知 |
3.学生对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途径的认知 |
4.学生对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方法的认知 |
5.学生对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评价的认知 |
6.对调查数据的总结 |
二、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存在的问题:简单渗透 |
(一)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背景的简单性 |
1.偏重在中国(汉语)文化背景下渗透德育 |
2.基于中英文化背景对比进行德育渗透的意识欠缺 |
(二)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内容渗透的片面性 |
1.渗透单一完善的德育理论知识 |
2.教材中中英文化对比的知识呈现薄弱 |
(三)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过程的外在性 |
1.教师对学生单向灌输式教育 |
2.学生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低下 |
(四)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原则的抽象性 |
1.教师对学生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渗透德育 |
2.教师对学生采用知行统一的原则渗透德育 |
(五)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途径的单一性 |
1.教师对学生偏重课堂教学的间接途径渗透德育 |
2.教师对学生重在通过文本符号形式渗透德育 |
(六)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方法的浅显性 |
1.教师对学生采用说服教育法渗透德育内容 |
2.教师对学生采用陶冶教育法渗透德育内容 |
3.教师对学生采用榜样示范法渗透德育内容 |
(七)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评价的不足性 |
1.德育渗透评价偏重采用他评的方式 |
2.德育渗透评价多采用表扬的评价方式 |
三、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简单教育 |
(一)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背景的简单性 |
1.中英文化对比教学缺乏理论支持 |
2.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能力薄弱 |
(二)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内容渗透的片面性 |
1.教材本身内容的单一,缺乏丰富的内容作参照 |
2.对中西方思维和价值观之间存在的差异认知浅显 |
(三)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过程的外在性 |
1.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 |
2.应试教育普遍存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力度不够 |
(四)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原则的抽象性 |
1.偏离实然存在的师生活动与交往 |
2.偏重间接经验,忽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对应参照 |
(五)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途径的单一性 |
1.遵循简单的课程安排,缺乏师生共同参与的安排 |
2.考试中难以把握对实际行为效果的考查 |
(六)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方法的浅显性 |
1.存在简单的道德认识观而缺乏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对应 |
2.存在简单的教学进度观而缺乏教学进度与教学质量的对应 |
(七)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评价的不足性 |
1.师生之间存在简单权威观而缺乏师生对应共建教育教学关系 |
2.教师对自身行使批评教育权的认识不清楚 |
四、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存在问题的改造:对应渗透 |
(一)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背景的简单性的建议 |
1.由偏重汉语文化背景下渗透德育走向中英文化对比渗透 |
2.加强培训中英文化异同点对比的相关内容 |
(二)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内容渗透片面的建议 |
1.由渗透简单求善的教育到去恶求善模式对应的转换 |
2.由零散的中英文化内容走向中英文化内容之间的对比 |
(三)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过程外在性的建议 |
1.改变教师单向灌输,推动师生走向对话与交流 |
2.由师生授受关系到对等型师生关系的转换 |
(四)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原则抽象性的建议 |
1.由因材施教原则走向因问教学原则的对应 |
2.由知行统一原则走向知行互参定位原则的对应 |
(五)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途径单一性的建议 |
1.由偏重课堂教学转换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对应 |
2.由偏重文本符号转换到文本符号与行为事实的对应 |
(六)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方法浅显性的建议 |
1.从认知、情感、行为层面对方法进行合理改造 |
2.由简单的教学进度观转换到教学进度与教学质量的对应观 |
(七)针对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评价不足性的建议 |
1.由偏重采用他评的方式转换到他评与自评的对应 |
2.由偏重表扬的评价方式转换到表扬与批评的对应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小学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小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小学英语课堂观察案例分析 |
致谢 |
(3)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酒店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1.适应酒店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
2.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 |
3.突破中职《酒店英语》教学困境的需求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国内外研究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研究必要性与可行性 |
1.研究必要性 |
2.研究可行性 |
(六)研究创新点 |
二、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1.体验式教学法 |
2.中职《酒店英语》 |
(二)理论基础 |
1.杜威的经验学习理论 |
2.大卫·科尔布体验式教学理论 |
三、中职《酒店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对象与内容 |
1.调查对象与问卷编制 |
2.调查方法与内容 |
(二)调查信息的回收与分析 |
1.学生调查结果 |
2.教师调查结果 |
(三)中职《酒店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原因 |
1.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较欠缺 |
2.教学内容与职业英语的拓展面不广 |
3.教学方法与学科特点的联系不紧密 |
4.教学评价主体与评价侧重点不突出 |
四、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酒店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与路径 |
(一)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酒店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1.提高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从探寻乐趣中体验英语 |
2.拓展酒店职业英语知识,从相关知识中体验英语 |
3.更新课堂教学方法类型,在实战演练中体验英语 |
4.突出评价主体与侧重点,从具体细则中体验英语 |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酒店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
1.体验式教学法应用的流程设计 |
(1)“预感”酒店英语 |
(2)“剖析”酒店英语 |
(3)“应用”酒店英语 |
(4)“拓展”酒店英语 |
2.体验式教学法应用的具体要求 |
(1)对教学条件要求 |
(2)对教师的要求 |
(3)对学生的要求 |
五、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酒店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实践探索 |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
(二)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 |
1.总体规划 |
2.第一轮教学实践探索 |
3.第二轮教学实践探索 |
(三)实践效果分析 |
1.提高了学生对中职《酒店英语》的兴趣 |
2.学生愿意参与中职《酒店英语》体验式课堂活动 |
3.学生对酒店职业英语的工作要求的了解度有所提高 |
4.学生加深了对酒店职业英语工作注意事项的熟悉度 |
5.提高了学生对酒店英语应用度 |
(四)体验式教学法在《酒店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
1.注意体验式教学法的内容适用性 |
2.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提高参与度 |
3.学校应提供相对应的教学保障 |
六、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由 |
一、源于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的反思 |
二、基于深化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需要 |
三、出于对英语写作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思考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概念与价值 |
第一节 英语写作的概念 |
一、写作的概念 |
二、第一语言写作、第二语言写作与外语写作的区别 |
三、英语写作的概念 |
第二节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概念 |
一、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概念及目的 |
二、英语写作教学与阅读及口语教学的关系 |
第三节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价值 |
一、夯实学生写作基础,为其终身发展做准备 |
二、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 |
三、发展学生思维 |
四、全面提升英语教学水平 |
五、重建学生的可能生活 |
第二章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写作的心理机制 |
一、写作的心理转换理论 |
二、写作过程的“阶段模式” |
三、写作过程的“认知模式” |
四、知识陈述和知识转换模式 |
第二节 写作的语言哲学依据 |
一、语言逻辑概述 |
二、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语法”及其“语言能力” |
第三节 写作的文化基础 |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
二、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 |
第四节 写作的教学法基础 |
一、几种主要的写作教学法 |
二、“后方法”语言教学 |
第三章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调查工具 |
第二节 调查过程与结果分析 |
一、调查过程 |
二、结果分析 |
第三节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全面育人价值尚未落实 |
二、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功利化倾向明显,侧重应试训练 |
三、中学英语写作教学重形式,忽视了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
第四节 归因分析 |
一、“知识本位”教学思想根深蒂固 |
二、应试教育现象普遍存在 |
三、教师缺乏系统的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
第四章 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理念 |
第一节 素养为本的价值取向 |
一、“知识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 |
二、“素养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 |
第二节 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目标 |
一、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教学的具体要求 |
二、课程标准中的文化知识与英语写作教学 |
第五章 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方法论:后方法视角 |
第一节 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要义 |
一、后方法教学与折中主义教学 |
二、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要义 |
第二节 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特征 |
一、情境性 |
二、开放性 |
三、创造性 |
第三节 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学生与教师 |
一、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
二、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教师 |
第六章 实现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关键途径 |
第一节 尊重学生主体,激发写作兴趣 |
一、写作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
二、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写作兴趣 |
第二节 通过活动提高写作能力 |
一、活动及英语学习活动 |
二、英语写作学习活动 |
三、注重“学习活动”设计的英语写作课堂教学 |
第三节 培养中学英语写作中的跨文化理解 |
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
二、基于跨文化理解的英语写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致谢 |
(5)高中生跨文化素养教育的策略构建研究 ——以浙江省嵊州市三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概念界定 |
(一) 跨文化素养 |
(二) 跨文化素养教育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五、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六、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 研究的创新点 |
(二) 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高中生跨文化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 |
(二) 效度与信度检验 |
(三) 对象选取及实施 |
(四) 样本的基本情况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 高中生跨文化知识传授现状分析 |
(二) 高中生跨文化能力发展现状分析 |
(三) 高中生跨文化价值观养成现状分析 |
第三章 高中生跨文化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高中生跨文化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 跨文化知识传授匮乏 |
(二) 跨文化能力发展欠缺 |
(三) 跨文化价值观养成弱视 |
二、高中生跨文化素养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
(一) 跨文化素养教育目标不够明确 |
(二) 跨文化素养教育内容不够系统 |
(三) 跨文化素养教育方式方法单一 |
(四) 跨文化素养教育评价相对片面 |
第四章 高中生跨文化素养教育的策略构建 |
一、明晰跨文化素养教育目标 |
(一) 以传授跨文化知识为提升素养的根基 |
(二) 以发展跨文化能力为提升素养的动力 |
(三) 以养成跨文化价值观为提升素养的导向 |
二、完善跨文化素养教育内容 |
(一) 夯实跨文化素养教育基本内容 |
(二) 挖掘跨文化知识元素 |
(三) 优化跨文化素养教育环境 |
三、选择跨文化素养教育方式方法 |
(一) 善用灵活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
(二) 充分利用视听法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多元文化 |
(三) 亲身体验多元文化第二课堂 |
四、实施跨文化素养教育全面评价 |
(一) 跨文化素养教育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
(二) 跨文化素养教育评价形式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高中生中跨文化素养教育的现状调查问卷 |
(6)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心智表征的思想渊源 |
1.1 心智表征研究的术语形成和哲学背景 |
1.2 心智表征的方法论 |
1.3 心智表征研究的问题和进路 |
1.4 小结 |
第二章 理性主义:乔姆斯基的内在论基础 |
2.1 语言创造性:有限形式的无限运用 |
2.2 深层表征形式与表层表征形式 |
2.3 杜·马赛斯的构式-语法理论 |
2.4 普遍语法——语言刻画与解读 |
2.5 语言习得机制与语言能力 |
2.6 小结 |
第三章 心智计算论:心智表征的自然主义追问 |
3.1 方法论自然主义:乔姆斯基心智研究的方法论 |
3.2 内在论:心智理论的范式 |
3.3 意向性:自然主义研究的天敌? |
3.4 计算与内容:心智表征的实质 |
3.5 自然主义能否最终解释意向性问题 |
3.6 小结 |
第四章 心智表征需要意向性理论吗 |
4.1 乔姆斯基对思维计算表证承诺了什么 |
4.2 思维计算表征理论存在什么问题 |
4.3 表征是不是具有意向性 |
4.4 意向性问题是术语概念问题所致? |
4.5 乔姆斯基需要意向性吗 |
4.6 小结 |
第五章 心智还原论:心智表征的终极方案? |
5.1 心身问题:心智哲学的永恒话题 |
5.2 牛顿革命的理解:物理主义批判的原石 |
5.3 心智模块论:怀疑主义与自然主义的交融 |
5.4 两大主题反对物理主义的一致性 |
5.5 心智与意识的同一性 |
5.6 小结 |
第六章 心智模块论:语言是心智的一个模块? |
6.1 心智模块论——语言本能的结果? |
6.2 语言天才还是智障 |
6.3 模块论能不能解释心智表征问题 |
6.4 复杂系统论:模块理论的替代方法 |
6.5 小结 |
第七章 乔姆斯基范式:视域与局限 |
7.1 方法论自然主义:科学研究是否行得通 |
7.2 常识概念问题是不是方法论二元论问题 |
7.3 形而上学自然主义存在何种问题 |
7.4 方法论自然主义可否用于意向性研究 |
7.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I 乔姆斯基生平及其贡献 |
附录II 乔姆斯基着作与文章 |
附录III 诺姆·乔姆斯基研究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7)依托英语绘本培养小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4 文献综述 |
1.5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英语绘本与语用能力的概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言语行为理论 |
2.1.2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输入与输出假说 |
2.1.3 语境 |
2.2 英语绘本的概述 |
2.2.1 英语绘本与其他读物的比较 |
2.2.2 英语绘本的功能 |
2.3 语用能力的概述 |
2.3.1 语用能力的分类 |
2.3.2 小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构成 |
第3章 英语绘本的选择与内容整合 |
3.1 英语绘本的选择依据 |
3.1.1 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 |
3.1.2 依据教材的教学主题 |
3.1.3 依据绘本的具体内容 |
3.2 英语绘本与牛津教材的内容整合 |
3.2.1 基于学习主题进行内容整合 |
3.2.2 基于学生学情进行内容整合 |
3.2.3 基于教学目标进行内容整合 |
3.2.4 基于学习内容进行内容整合 |
第4章 英语绘本教学的基本流程 |
4.1 阅读前的导入准备 |
4.1.1 呈现主题,建立联系 |
4.1.2 封面阅读,背景介绍 |
4.2 阅读中的新授过程 |
4.2.1 制定计划 |
4.2.2 开展行动 |
4.2.3 反思总结 |
4.3 阅读后的巩固活动 |
4.3.1 故事诵读 |
4.3.2 故事表演 |
4.3.3 故事续编 |
第5章 英语绘本教学的基本策略 |
5.1 话语理解策略 |
5.1.1 立足文本,整体感知 |
5.1.2 立足语言,逐层输入 |
5.1.3 还原语境,培养理解能力 |
5.2 话语表达策略 |
5.2.1 营造情境,角色扮演 |
5.2.2 关注留白,展开推理 |
5.3 跨文化交际策略 |
5.3.1 识别认知差异,了解英语文化习惯 |
5.3.2 识别表达习惯差异,正确使用表达方式 |
5.4 话语评价策略 |
5.4.1 根据日常表现进行评价 |
5.4.2 给与积极评价 |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
6.1 主要结论 |
6.1.1 绘本与教材相整合能培养英语语用能力 |
6.1.2 整体感知绘本故事能培养英语语用能力 |
6.1.3 重视语言输出能培养英语语用能力 |
6.2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一至五级分级目标描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学习活动观 |
1.5.2 活动 |
1.5.3 语篇教学 |
1.5.4 语言技能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 输入假设理论 |
2.3 “从做中学”理论 |
2.4 语篇分析理论 |
第三章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 |
3.1 研究方案的设计 |
3.1.1 研究目的 |
3.1.2 研究对象 |
3.1.3 研究假设 |
3.1.4 研究工具 |
3.1.5 研究过程 |
3.2 现状调查结果 |
3.2.1 主题语境教学现状 |
3.2.2 语篇知识教学现状 |
3.2.3 语言知识教学现状 |
3.2.4 文化知识教学现状 |
3.2.5 语言技能教学现状 |
3.2.6 学习策略教学现状 |
第四章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
4.1 主题语境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
4.2 语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
4.3 文化知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
4.4 语言技能教学中口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
4.5 语言技能教学中写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
4.6 学习策略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
第五章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对策研究 |
5.1 提高学生对主题语境的理解和认识对策 |
5.2 提高学生语篇知识掌握量对策 |
5.3 提高学生文化知识掌握量对策 |
5.4 提高学生口语技能对策 |
5.5 提高学生写作技能对策 |
5.6 发展学生运用认知策略能力对策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问卷调查之主题语境课标要求 |
附录二 问卷调查之语篇知识课标要求 |
附录三 问卷调查之语言知识课标要求 |
附录四 问卷调查之文化知识课标要求 |
附录五 问卷调查之语言技能课标要求 |
附录六 问卷调查之学习策略课标要求 |
附录七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八 访谈提纲 |
致谢 |
(9)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 ——以重庆市N小学英语特色课程开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概述 |
(一)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界定和内涵分析 |
(二)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理论基础 |
(三)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
二、N小学学校特色课程的确定 |
(一)N小学的办学理念与育人特质 |
(二)N小学特色课程的选择与定位 |
三、N小学英语特色课程开发的整体设计 |
(一)N小学英语特色课程开发的设计理念 |
(二)N小学英语特色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 |
四、N小学英语特色课程开发的实践操作 |
(一)国家英语课程的二次开发 |
(二)特色定位的校本英语课程开发 |
(三)学校英语特色课程平台开发 |
五、N小学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启示与反思 |
(一)N小学学校特色课程开发带来的启示 |
(二)N小学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实践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中国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出现 |
1.1.2 文化自信的提出和文化传承的需要 |
1.1.3 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内容的要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核心概念界定 |
1.3.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3.3 理论基础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问题 |
2.2 研究方法与工具 |
2.2.1 问卷调查 |
2.2.2 访谈 |
2.2.3 课堂观察 |
2.2.4 测试 |
2.2.5 数据分析工具 |
第三章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融入效果调查 |
3.1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
3.1.1 学生情感与认知 |
3.1.2 教材评价 |
3.1.3 学习过程评价 |
3.1.4 学习效果评价 |
3.2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
3.2.1 教师情感与认知 |
3.2.2 教学过程评价 |
3.2.3 教师素质评价 |
3.2.4 教学效果评价 |
3.3 学生和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
3.3.1 学生访谈结果和分析 |
3.3.2 教师访谈结果和分析 |
3.4 课堂观察结果与分析 |
3.5 测试卷结果与分析 |
3.5.1 汉译英 |
3.5.2 英译汉 |
3.5.3 书面表达 |
3.6 小结 |
第四章 影响中国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相关因素分析 |
4.1 学生因素 |
4.1.1 学生对于将中国文化和英语学习融合的重视不够 |
4.1.2 学生对于用英语学习中国文化的积极性不高 |
4.2 教师因素 |
4.2.1 教师对于中国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认识有限 |
4.2.2 教师跨文化教学素养和能力有待提高 |
4.3 教材因素 |
4.4 考试评价因素 |
第五章 高中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建议 |
5.1 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和英语学习的关系 |
5.2 加强对学生的兴趣引导,提高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主动性 |
5.3 培养学生跨文化鉴赏、适应及交际能力,讲好“中国故事” |
5.4 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树立语言教学即文化教学的意识 |
5.5 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跨文化教学素养和能力 |
5.6 加强英语教材建设,增加中国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内容 |
5.7 完善课程设置,开设中西文化比较与鉴赏类选修课程 |
5.8 增加文化考核内容,落实《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附录七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浅谈文化与英语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及其教学实现研究[D]. 方涵. 四川师范大学, 2021
- [2]小学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的简单性问题研究 ——以Q市M小学为例[D]. 李瑶.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体验式教学法在中职《酒店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林雅.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4]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D]. 楚慧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5]高中生跨文化素养教育的策略构建研究 ——以浙江省嵊州市三界中学为例[D]. 王双凤. 济南大学, 2020(05)
- [6]乔姆斯基的心智表征观研究[D]. 崔艳英. 山西大学, 2020(12)
- [7]依托英语绘本培养小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实践研究[D]. 杨蓓丽.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韩旭. 延边大学, 2020(05)
- [9]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 ——以重庆市N小学英语特色课程开发为例[D]. 柴歌阳. 西南大学, 2020(01)
- [10]中国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D]. 谢娜. 宁夏师范学院,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