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论文-陈小香

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论文-陈小香

导读:本文包含了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奈保尔,《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空间叙事,后殖民生态和谐

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论文文献综述

陈小香[1](2018)在《追寻后殖民生态和谐》一文中研究指出维·苏·奈保尔是当今世界最伟大、最多产的英语作家之一,其一生笔耕不辍、着述颇丰,享誉世界。他的作品在学界一直备受推崇,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再度引起研究热潮。然而,鲜有学者从空间叙事的角度对奈保尔作品进行研究,尤其是其小说《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空间叙事理论于上世纪中叶由美国评论家弗兰克提出,其中蕴含了“重复叙事”、“并置”和“反应参照”等叙事技巧。本论文试图运用以上叁个叙事技巧,分析小说中两组对比鲜明的重复意象、游离于叙事之外并置的诸多情景和主题以及小说人物和读者的接受空间,及由此构成的迭代和圆圈式空间形式。这些空间形式打断叙事的时间流,通过读者的反应参照,体会奈保尔对西方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解构,揭示作者对后殖民生态和谐的追求,引起读者对人类种族平等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并为当今全球化和生态恶化背景下的世人指明前行的道路。(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耿卉[2](2018)在《《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身份与空间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维·苏·奈保尔出生于特立尼达,随后求学并迁居英国。结合自身国内外的生活经历,他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于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以奈保尔的父亲为原型,讲述了主人公毕生寻求房子的经历,为其早期写作生涯的代表作之一。这本小说营造了交融错杂的空间,刻画了人物的畸形身份,揭露了奈保尔对殖民地矛盾的价值观,尤其是他的出生地特立尼达,为其写作生涯奠定了基调。本篇论文分为叁个章节。第一章主要研究小说的物理空间,力图呈现后殖民社会的多层概貌。古老的哈奴曼大宅代表着传统社会的枷锁,临时住处象征着变革社会的动荡,毕斯沃斯先生自己的房子则影射了现代化社会的伪善。第二章重点关注小说人物的精神空间,研究他们所形成的畸形身份。随着物理空间层次的转换,毕斯沃斯先生、莎玛和他们的孩子不断改变原有身份,积极、消极或无意地塑造新的身份。第叁章通过展开小说中多样的社会空间,揭示出奈保尔对殖民地矛盾的价值观念。小说人物在探求精神空间的过程中,反映了进步与落后共存的社会现状,其中涵盖种族问题、等级制度及性别差异,体现出奈保尔对殖民地人复杂的态度。小说通过描绘前殖民地特立尼达,呈现殖民地复杂的社会现状,不同的物理空间相互交融。当地居民穿梭于传统、变革和现代之中,不得不放弃先前的文化身份,从而去探索新的文化身份。面对人们所形成的畸形文化身份,奈保尔重新审视种族、阶级及性别空间,既欣喜于社会所取得的进步,又悲哀于社会所暴露的问题。因此,小说通过建立物理、精神及社会空间叁者的关系,不仅指明了多层社会所导致的畸形身份,而且揭示出奈保尔对殖民社会矛盾的价值观念。(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5-01)

纪宇新[3](2018)在《边缘人对自我身份的寻求与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维·苏·奈保尔被认为是当今世界杰出的后殖民作家。他的作品主要体现后殖民环境中第叁世界人群的生存困境,以及他们对寻绎自我做出的努力,表达作者超地域性的人类关怀。《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是奈保尔以父亲为原型创作的作品。故事讲述的是印度裔劳工后代毕斯沃斯先生渴望在特立尼达拥有一所属于自己房子的故事。本论文主要运用空间批评的理论来分析主人公毕斯沃斯先生的边缘人身份,指出他在家庭、社会权力空间被边缘化的处境以及他在心理空间对自我身份的寻求与重建。本论文共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作者、作品和空间批评这一文学理论,并对小说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第二章阐述毕斯沃斯先生在家庭空间的边缘化处境,并分析导致他身份危机的原因。第叁章论证哈奴曼大宅和西班牙港两个典型社会权力空间的不同文化特质,指出哈奴曼大宅的实质是海外的印度飞地,而西班牙港则是西方殖民社会的缩影并对主人公对自我身份寻求所作出的积极尝试进行分析。第四章从心理空间的角度论述毕斯沃斯先生对房子的追求以及他对自我身份重建的途径。第五章总结全文,指出房子这一空间意象所蕴含的隐喻和象征意义。房子对于毕斯沃斯先生而言象征着独立、自由和成功。毕斯沃斯先生对房子的不懈追求体现了被边缘化的第叁世界人群在后殖民社会渴求认同和归属的美好希冀。(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8-03-01)

殷洁[4](2017)在《奈保尔小说《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空间与身份危机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末叶,文化研究领域出现了“空间转向”。相较于时间领域,学者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空间领域。同时,空间的概念得以拓展,它包含了简单的物质空间和具有社会学及文化含义的社会空间。空间研究已渗透到文学领域。维·苏·奈保尔是一位自传型的“后殖民文学”作家,其代表作《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以其父为原型而创作,通过小说主人公毕斯沃斯先生在不同空间中奋力求索、试图摆脱身份危机的抗争来展现殖民地人民的命运。本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一.对奈保尔及其作品《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进行简单梳理并提出论文的研究价值及论文框架;二.运用空间理论分析小说中毕斯沃斯先生的身份危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从个人空间层面展示出身份危机与空间的关系并进行分析与解读,挖掘出作品中毕斯沃斯先生的身份危机与不同空间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对毕斯沃斯先生命运的影响;叁.从社会空间层面解读主人公身份危机与空间的关系及其对主人公命运的影响;四.身份危机也影响了空间的构建,它对毕斯沃斯先生身份危机的处理有重要意义:他通过自我空间及精神空间的构建来应对身份危机;五.总结全文,并提出本文的研究价值所在。本文以空间理论为视角,旨在通过对小说中不同空间及主人公身份危机的细致分析,深入探讨主人公的身份危机与空间之间的因果关系、相互影响关系及空间在该小说中的文学价值。(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3-01)

宋洪雷[5](2016)在《维·苏·奈保尔的后殖民主义解析——以《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维·苏·奈保尔是公认的一位印度裔英国着名作家,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是奈保尔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它向人们展现了后殖民地人民真实的生活状况,揭示了后殖民地人民"他者"的边缘化状态,反映了后殖民地人民对于确认的个人身份的追求。(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6年35期)

陈阳阳,张敬品[6](2016)在《从压迫走向希望——简析《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叁代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殖民主义流散作家奈保尔受多重文化的影响,处于"无根"的边缘性状态,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使他的创作体现出一种边缘性和不确定性。本文将分析其经典之作《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中叁代女性人物的生活,讨论在后殖民时期生活在特立尼达地区移民女性处于多重压迫之下的被边缘化问题以及解决该问题的可能途径。(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6年30期)

舒进艳[7](2014)在《奈保尔的《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模仿者——一种后殖民视角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移民作家维·苏·奈保尔的作品反映了后殖民社会中像他一样的边缘人和无根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寻找家园和文化身份时所处的困境,对帝国强加给殖民地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进行了成功地颠覆和解构。《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毕斯沃斯先生就是部分地以作者奈保尔的父亲为依据来塑造的,主要描写了一个生活在特立尼达的印度裔婆罗门通过拥有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来寻求在异域文化中的自我与独立,以及寻找自身价值及文化身份时所表现的无奈与无助。从后殖民视角出发,运用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模仿理论来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自我价值与文化身份的追寻。(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许丽芹,施维祯[8](2013)在《《比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自然主义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奈保尔的成名小说《比斯沃斯先生的房子》叙述了一个充满野心和梦想的小人物在平凡生活中奋斗的痛苦故事。小说中表现出明显的自然主义倾向。本文在研究自然主义文学特征的基础上,对小说中体现的自然主义真实原则的运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小说中反映的自然主义宿命论和悲观主义人生观,并解读了小说中自然意象的深刻蕴含。(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3年11期)

时倩丽[9](2013)在《重建家园:维·苏·奈保尔《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的后殖民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从后殖民角度分析奈保尔的代表作《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发现主人公对房子的追寻源于对于家园的渴望。家园是身体和心灵栖息之所,为人类提供基本的需要,因此是所有人的渴望。远离故土,深处异国他乡的人们总是试图重新回到故乡,或者在异地重新建立心目中的家园。在作品中奈保尔对于在建立什么样的家园问题上给予了多重思考。是把传统的印度文化移植在新土地、新环境中?还是模仿宗主国文化?处在两种文化边缘的奈保尔对两种文化都做了深入思考,通过塑造毕斯沃斯先生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他对于殖民地人民重建家园的探索与思考。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在奈保尔在本小说中所构建的家园必须具备叁个要素:家庭的独自自主权,家人之间的爱与关怀,家庭的秩序。第一章探讨独立自主权的构建。所谓构建自主权是因为有自主权危机,以比斯沃斯先生为代表的殖民地人民没有自主权,处于家庭环境中的男主人公没有自主权,没有自主权就意味着没有尊严和自由。于是,通过追逐自己的职业梦想、经过同传统印度家族的抗争,主人公终于获得了经济独立,摆脱了图尔斯家族的控制,赢得了小家庭的自主权。此外,奈保尔注意到了培养殖民地人民自主意识的重要性,主人公对子女自主意识的培养体现了这一点。第二章探讨家庭成员之间爱与关怀的构建。在后殖民语境中,母亲这个角色总是有着深刻的寓意。她象征着同母国的联系,而儿子和母亲的关系则象征着殖民地移民和故国的关系。深处矛盾中的奈保尔一方面想摆脱母国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渴望从母亲那里得到温暖和关怀,渴望得到母国的支持。本章还探讨了夫妻之间的关系,没有自主权。第叁章探讨家庭秩序的构建。家庭秩序包括成员之间的排列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两个部分。作品中展现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家庭秩序,深受两种男性中心文化影响的奈保尔在其早期小说中有明显的男权主义倾向。此外,奈保尔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给予了极大关注,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者对自然的掠夺,表达了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3-04-10)

黄钰[10](2012)在《奈保尔《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反讽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是维·苏·奈保尔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使得作者享誉世界的小说讲述了毕斯沃斯先生悲惨的一生。主人公为了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耗尽毕生心血,结果徒劳。奈保尔在悲剧中掺杂了许多喜剧因素,赋予了小说悲喜剧的特点。反讽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论文对小说《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中出现的各种反讽进行分析,凸显反讽在小说人物刻画、悲喜剧气氛营造和主题表现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部小说运用了叁大类型的反讽:言语反讽、戏剧反讽和情景反讽。通过运用言语反讽,奈保尔成功地刻画了移民扭曲的心态和整个特立尼达殖民地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戏剧反讽在营造悲喜剧气氛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结局反讽(命运的嘲弄)是一种特殊的情景反讽。这种反讽深化了主题,展现了小说中分别以图尔西家族和毕斯沃斯先生为代表的两代移民的悲剧。(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2-06-30)

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维·苏·奈保尔出生于特立尼达,随后求学并迁居英国。结合自身国内外的生活经历,他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于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以奈保尔的父亲为原型,讲述了主人公毕生寻求房子的经历,为其早期写作生涯的代表作之一。这本小说营造了交融错杂的空间,刻画了人物的畸形身份,揭露了奈保尔对殖民地矛盾的价值观,尤其是他的出生地特立尼达,为其写作生涯奠定了基调。本篇论文分为叁个章节。第一章主要研究小说的物理空间,力图呈现后殖民社会的多层概貌。古老的哈奴曼大宅代表着传统社会的枷锁,临时住处象征着变革社会的动荡,毕斯沃斯先生自己的房子则影射了现代化社会的伪善。第二章重点关注小说人物的精神空间,研究他们所形成的畸形身份。随着物理空间层次的转换,毕斯沃斯先生、莎玛和他们的孩子不断改变原有身份,积极、消极或无意地塑造新的身份。第叁章通过展开小说中多样的社会空间,揭示出奈保尔对殖民地矛盾的价值观念。小说人物在探求精神空间的过程中,反映了进步与落后共存的社会现状,其中涵盖种族问题、等级制度及性别差异,体现出奈保尔对殖民地人复杂的态度。小说通过描绘前殖民地特立尼达,呈现殖民地复杂的社会现状,不同的物理空间相互交融。当地居民穿梭于传统、变革和现代之中,不得不放弃先前的文化身份,从而去探索新的文化身份。面对人们所形成的畸形文化身份,奈保尔重新审视种族、阶级及性别空间,既欣喜于社会所取得的进步,又悲哀于社会所暴露的问题。因此,小说通过建立物理、精神及社会空间叁者的关系,不仅指明了多层社会所导致的畸形身份,而且揭示出奈保尔对殖民社会矛盾的价值观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论文参考文献

[1].陈小香.追寻后殖民生态和谐[D].福建师范大学.2018

[2].耿卉.《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身份与空间书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3].纪宇新.边缘人对自我身份的寻求与重建[D].华北电力大学.2018

[4].殷洁.奈保尔小说《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空间与身份危机的关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5].宋洪雷.维·苏·奈保尔的后殖民主义解析——以《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为例[J].长江丛刊.2016

[6].陈阳阳,张敬品.从压迫走向希望——简析《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叁代女性[J].名作欣赏.2016

[7].舒进艳.奈保尔的《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模仿者——一种后殖民视角解读[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

[8].许丽芹,施维祯.《比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自然主义倾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

[9].时倩丽.重建家园:维·苏·奈保尔《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的后殖民解读[D].西南大学.2013

[10].黄钰.奈保尔《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反讽艺术[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

标签:;  ;  ;  ;  

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论文-陈小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