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所得论文-林颖,王伟域

劳动所得论文-林颖,王伟域

导读:本文包含了劳动所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综合劳动所得,个人所得税,减税效果,征管配套

劳动所得论文文献综述

林颖,王伟域[1](2018)在《综合劳动所得个人所得税:减税效果及征管配套》一文中研究指出与2018年国务院8 000亿元整体减税目标相适应,2018年8月31日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围绕减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本文在对综合劳动所得"叁箭齐发"的减税政策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从四个角度深入分析了本次税改在综合劳动所得方面的减税效果,并基于充分释放减税红利的目标,对综合劳动所得的征管配套提出了改革建议。(本文来源于《税务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李浏清[2](2018)在《“劳有所得”才能“劳动最美”》一文中研究指出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守住"劳有所得"的底线,充分保障与维护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才能更好体现劳动价值,彰显"劳动最美"。目前,保障劳动者工资支付还有哪些难题待解?为保障工资支付,各地又有哪些积极实践?对此,进行了相关调查。劳动者伤"薪"事,到底谁人知"薪事",有时也会成为劳动者的心事。"我2017年7月来这里上班,之前工资发放还比较正常。但从2018年5月-6月20日停工,我的工资一直在拖欠。"达州市某商贸公司货车司机(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期刊2018年10期)

梁发芾[3](2018)在《劳动性所得综合计征需要更细致的制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叁次会议闭幕,备受关注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并未提请本次会议表决,个税法修正案草案修改后或将再审。个税法修正案草案是对该法的重大修正,受到人们的广泛好评和社会的高度期待。不过,此草案在不少地方还存在争议,有些地方还很不成(本文来源于《中国经营报》期刊2018-07-02)

谢文英[4](2018)在《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审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北京6月19日电(谢文英)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今天上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个税起征点拟从每月3500元调升至5000元,四类劳动所得将按年综合征税,中低档次税率级距拟扩大。财政部部长刘昆在向十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叁次会议作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本文来源于《检察日报》期刊2018-06-20)

张伟杰[5](2018)在《起征点拟提高为每月5000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北京6月19日电 (张伟杰)今天,备受关注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十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叁次会议审议,这是个税法自1980年出台以来第7次大修。财政部部长刘昆向大会作草案说明时表示,按照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工资、薪金所得的基本减除费用标准为35(本文来源于《工人日报》期刊2018-06-20)

本刊编辑部[6](2018)在《个税法第七次修正4项劳动性所得纳入综合征税》一文中研究指出6月29日,中国人大网公布了十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叁次会议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开始为期一个月的向全社会征求意见。这是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自1980年出台以来第七次修正,从草案披露内容看,此次修订在提高起征点、综合纳税、年度计税、专项附加扣除等方面有诸多亮点。一是初步实施综合与分类相结合个人所得税制。草案把现行税法列出的11项应税所得中的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等4项劳动性所得归并为综合所得,纳入综合征税范围,(本文来源于《财会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程韫[7](2018)在《民生改善视角下的个人所得税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在十八大时,提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标,并将其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相联系。个人所得税是收入分配制度中的重要部分,而其中的劳动所得税目又与最广大的普通劳动者联系紧密。因此,本文旨在从民生改善的角度出发,探讨劳动所得税目的制度内容的改革措施。本文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民生改善的含义,以及民生改善与劳动所得税目改革之间的联系。民生即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其内容包括人权中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民生的好坏标准以及民生改善的内容和目标,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宏观层面,民生与税收的联系透过了一系列历史事件展现: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人民革命均起因于“税收危机”,人民因税收对其生存权的侵夺而愤而反抗。在个体层面,税收通过减损纳税人的消费能力,而与民生产生联系。民生的实质就是对财富的消费。有了消费,民众才有物质基础满足其民生需求。从收入到消费,个人所得税会改变纳税人的税后可用于支配的收入的量,恰好就是横亘期间的一个环节。民生改善与公共财政相结合催生出了“民生财政”的概念。政府对于实现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负有最主要的责任。通过公共财政的运行,政府可以对民生产生极大影响,而税收制度作为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发挥效果的空间。从民生改善的角度看劳动所得税目,改革的要点有叁点:一,改革模式将更倾向于以“减税”为核心理念的消极式干预模式;二,为保障民生改善的效果,需要坚守税收法定原则和量能负担原则;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应直接以中产收入群体为改革的目标收益人群。本文第二章主要论述了现行我国劳动所得税目的制度内容中,有碍于民生改善的缺陷。本文分别从税制模式、税基、税率叁个方面对现行劳动税目的制度内容进行分析。就税制模式来说,我国实行的是以个人为纳税单位的分类税制,这会导致总收入即使相同的家庭,也会因其收入结构所存在的差异,而承担不同的税负,从而造成不公平。此外,以个人为纳税单位,也无法将家庭的赡养负担纳入考量中,无法真实衡量纳税人的税负能力,有违量能负担原则。工薪、劳务和稿酬所得分别征收的模式,由于各劳动所得税目之间具有不同的费用扣除和税率,则在同等收入额时,各类所得的税负不同,造成税负不公。就税基来说,各劳动所得税目具有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用以确定应纳税所得额。不管是工资薪金,还是劳务、稿酬所得,其费用扣除制度早已落后于时代的要求,一方面是标准额度过低,另一方面则是缺乏教育、医疗等与民生相关的分项扣除项目。费用扣除制度的时滞性的产生,与历次标准调整不具有统一的调整思路不无关系。就税率来说,我国劳动所得税目的税率设置有二大不平衡,一是各劳动所得税目的之间的不平衡,二是工薪税的税率级次、级距的不平衡。前者造成了税负的不公,后者因不与我国收入分布相适应,使得中低收入者承担了不合理的税负。工薪税的税率级次和级距,呈现出低收入水平级次过多,级距较窄,高收入水平级次较少,级距较大的情况。这影响了该超额累进税率制度的累进效果,集中调节了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造成了无效级次,且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产生较重的税级攀升问题。本文第叁章主要针对第二章中问题,论述了劳动所得税目的改革思路,并分别从税制模式、费用扣除、税率制度和动态调整这四个方面阐述。在税制改革方面,本文建议将“工资薪金”、“劳务报酬”和“稿酬”叁项劳动性所得税目,合并征收为一个综合性的“劳动报酬”税目,余下税目仍保留分类征收。此外,合并后的“劳动报酬”税目,可采用个人与家庭申报相结合的双轨模式。所得税上的“家庭”,主要从经济角度注重家庭内成员间的财富共享。在确定作为纳税单位的一个“家庭”时,不应拘泥于家庭形态,以纳税人的自行申报为主要依据,再参考户籍信息确定。关于劳动所得税目的合并,本文认为,由于劳动所得在本质上均是通过劳动所得获得的收入,其分类征收模式存在税负不公的问题,因此应当合并为一个综合劳动所得税目。合并后该税目的各项制度内容,则应以工薪税为合并的主体。这是因为,工薪税的覆盖面最广,且其对个人所得税收入的贡献最大。在费用扣除方面,本文通过劳动力价值理论和需求层次理论探讨了生计费用扣除的理论基础,得出生计费用扣除应当包括所有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须的资源,即居民保障生存权和发展权所须的全部必要支出。生计费用的扣除额的确定,则应摈弃以往的“收入因素”、“征税面因素”,以生计支出作为唯一的计算依据。在计算生计支出时,则应当将城镇居民的开支数额作为计算基础。以城镇居民作为样本人群,在城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能够具有代表性,且又能兼顾收入较低的农村居民的利益。在费用扣除方法的选择上,本文对各项扣除方法做了介绍和分析,最终认为应当选择预定、定额扣除方法,将标准扣除与分项扣除相结合。在税率制度方面,本文分析了工薪税在低收入水平设置了较高的累进性税率,不利于民生改善,因此应当扩大第一级次的税率级距,以拉长基本税率线,并随着税率从低到高,使税率级距应由宽至窄、由疏至密,以此达到照顾中低收入者的目的。最后,本文还提出要建立动态的调节机制。考虑我国国情,可以建立指数化调整机制以抵御通胀,而对地区差异则由于成本过大可以舍弃。对于指数化调整机制,其核心就是根据CPI指数而对各税收要素做相应调整。因此,CPI对通货膨胀的度量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统计技术的局限,CPI指数对真实情况的偏差会影响民生改善的效果。关于指数化调整机制的建立,本文则建议从典型的美国指数化调整措施中汲取经验。本文第四章论述了基于民生改善的各项劳动所得税目的改革措施。首先就是要建立综合与分类所得税制,以家庭为单位,将劳动所得税目合并征收。在改革过渡期,可以引入年终汇算清缴制度。关于费用扣除制度的建议,则是应当合理确定生计费用扣除的标准,将标准扣除与分项扣除结合利用。在税率设置方面,则是以工薪税的税率表为基础,扩大级距。关于指数化措施,本文建议考虑我国的低通胀国情,采用定率调整方式,以减少制度成本;并进一步改革CPI指数的计算,以提高民生改善的效果。此外,指数化调整措施的建立与运行,应当时刻注意遵守税收法定原则,将民生改善作为个人所得税法的指导思想。(本文来源于《华东政法大学》期刊2018-05-15)

王佳佳[8](2018)在《我国个人所得税劳动所得课税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迅速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收入也随之增加,收入的来源和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横亘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过大也愈加凸显出来。此时,对个人所得税发挥调节贫富差距的功能的需求更加急迫。尽管我国个人所得税在总体税收收入的比重随着个人所得税的增加而增加,但占比仍然较低,因此,个人所得税不能完全发挥出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我国现行个税采用分类计征的方式,有些情况下需要纳税人自行申报,虽然这种分类制便于征收,但容易造成税负不公的现象产生,例如收入相同的人会因为计税依据、税率、计税方式的不同导致承担的税负不同。近些年,学界对分类所得税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也提出了不少解决方案,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随着分类所得税制缺点的不断显现,加快从分类制向分类综合制转变步伐的呼声越来越多。我国个人所得税历经四次改革,每次改革的重心均停留在对工资薪金免征额的调整上,并没有涉及到对税收模式的改革。这种改革方式只是在短期内降低了纳税人的税负,对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功能却无异于杯水车薪。毫无疑问,我国居民的收入来源和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丰富多样,但劳动收入在居民收入中仍然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15年我国劳动力人口数为8.24亿人次,其中大部分人群仍然以工资薪金为主要的收入来源,而一些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都相对较低的人群则以劳务报酬为生活的唯一来源。因此,对劳动所得课税问题进行研究并有助于降低劳动者承担的税负,对于实现税收公平、建设和谐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脉络是分析劳动所得的理论、回顾劳动所得的发展历史以及梳理立法规定,再通过实证分析现行劳动所得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完善意见,为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尽到一份绵薄之力。本文第一部分首先对劳动所得进行了概念界定,将劳动所得的范畴确定为工资薪金所得、稿酬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并结合劳动所得的特点找到劳动所得的课税依据。然后梳理了劳动所得在我国的立法进程和法律规定得到我国现行劳动所得的现状。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理论基础上,通过举例和数据分析,总结了我国分类个人所得税制下劳动所得存在的问题。例如,叁个劳动所得项目之间存在税负不公的现象;劳动所得本身税负重于非劳动所得;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标准不够合理等。第叁部分对在我国实行劳动所得综合税制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借鉴国外一些国家的做法,从征税范围、费用扣除、税率设计叁方面进行了劳动所得综合课税模式的设计;最后从征管措施和其他配套措施方面对我国劳动所得的税收管理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华东政法大学》期刊2018-05-10)

张京萍[9](2017)在《降低中低收入劳动者税负 增进税制公平性和包容性——OECD成员国劳动所得税收改革最新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越来越关注各成员国内部以及各国之间在增长、收入以及财富分配方面的持续不平等,鼓励从强调经济增长转到更多地强调包容性,确保增长的福利被更广泛分享。近年来各国税收政策改革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着重降低中低收入劳动者和家庭的个人所得税负,增进税制的公平性和包容性。本文以OECD在2017年9月发布的研究报告《2017税收政策改革:OECD及某些伙伴经济体》(1)为基础,侧重反映OECD成员国的劳动所得税收状况及其劳动税收政策改革的最新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国际税收》期刊2017年12期)

廖丰羽[10](2017)在《调节劳动所得差距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收入分配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先富带后富”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导向的确使我国经济有了迅速的增长,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但居民间贫富差距也不断拉大。近年来,我国的基尼系数居高不下,已超过了公认的国际警戒线,居民收入差距过大,贫富悬殊。过大的收入差距不仅会阻碍和谐社会的完善,同时也会阻碍经济的持续增长,因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遏制两极分化尤显迫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个人所得税作为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工具,其功能作用的发挥关系着我国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目前,由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不完善以及体制、社会等其它多方面原因,造成我国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受到限制,缩小收入差距的程度较小,没能达到预期效果。从1996年发布“九五”计划到2011年发布“十二五”规划,我国已连续在四个五年规划中提出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从税制模式改革的想法提出至今已有21年,但个税改革还仅仅停留在对现行分类所得税制的局部微调上,人们期待已久的综合分类税制仍然没有迈出实质性的改革步伐。仅凭免征额的提高上并不能真正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只有将免征额的设计与征收模式、纳税单位、费用扣除、税率等多个税制要素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才能有助于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功能的发挥。有鉴于此,本文从我国劳动所得差距出发,来探讨调节劳动所得差距的个人所得税制度。首先,对劳动所得和非劳动所得进行定义,根据定义,现行个人所得税中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和稿酬所得属于劳动所得,剩余部分属于非劳动所得。通过对比发现劳动所得在国民收入中占主导地位,且劳动所得内部差距有持续增大趋势,初步判断劳动所得内部差距对我国收入差距的扩大有重要影响;然后,将我国收入基尼系数按收入来源项目进行分解,分别计算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各项收入的差距对全国收入基尼系数的贡献率大小。计算发现工资性收入差距对全国收入基尼系数的贡献率最大,进一步验证了劳动所得内部差距对我国收入差距的扩大有重要影响的初步判断,因而有必要对劳动所得差距进行调节。进一步分析发现,劳动收入初次分配不合理、科学技术在劳动中的应用以及劳动所得税制设计的缺陷等原因共同导致了劳动所得内部差距的不断增大;最后对完善调节劳动所得内部差距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进行设计,确定在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的既定目标下,对非劳动所得部分仍采用分项计征方式,而对劳动所得部分率先实行综合征收。劳动所得综合税制部分,以取得劳动收入的家庭为纳税单位,采用夫妻联合申报、夫妻单独申报、单亲家庭申报和单身个人申报四种方式。费用扣除按不同不项目区别对待:成本费用扣除据实全额扣除,专项费用扣除包括住房贷款利息支出、租金支出的限额扣除,子女教育费用限额扣除和医疗费用支出的限额扣除,免征额统一扣除标准42,000元/年,被赡养的老人和被抚养的子女也可以按照其对应系数进行扣除。税率结构为五级超额累进税率,税率分别为5%、10%、15%、25%、35%。在完善劳动所得税制的基础上,还应加强税收征管,两者相互配合保障税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本文来源于《浙江财经大学》期刊2017-12-01)

劳动所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守住"劳有所得"的底线,充分保障与维护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才能更好体现劳动价值,彰显"劳动最美"。目前,保障劳动者工资支付还有哪些难题待解?为保障工资支付,各地又有哪些积极实践?对此,进行了相关调查。劳动者伤"薪"事,到底谁人知"薪事",有时也会成为劳动者的心事。"我2017年7月来这里上班,之前工资发放还比较正常。但从2018年5月-6月20日停工,我的工资一直在拖欠。"达州市某商贸公司货车司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劳动所得论文参考文献

[1].林颖,王伟域.综合劳动所得个人所得税:减税效果及征管配套[J].税务研究.2018

[2].李浏清.“劳有所得”才能“劳动最美”[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8

[3].梁发芾.劳动性所得综合计征需要更细致的制度设计[N].中国经营报.2018

[4].谢文英.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审议[N].检察日报.2018

[5].张伟杰.起征点拟提高为每月5000元[N].工人日报.2018

[6].本刊编辑部.个税法第七次修正4项劳动性所得纳入综合征税[J].财会研究.2018

[7].程韫.民生改善视角下的个人所得税改革[D].华东政法大学.2018

[8].王佳佳.我国个人所得税劳动所得课税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8

[9].张京萍.降低中低收入劳动者税负增进税制公平性和包容性——OECD成员国劳动所得税收改革最新发展[J].国际税收.2017

[10].廖丰羽.调节劳动所得差距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7

标签:;  ;  ;  ;  

劳动所得论文-林颖,王伟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