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茬大白菜心温室高效栽培技术

六茬大白菜心温室高效栽培技术

一、大棚一年六茬菜心高效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熊春晖,刘小全,钟秋瓒,明家琪,扶京龙,何庭发,刘奇,宋倩,袁经相,张静燕,李峰[1](2020)在《赣南地区叶菜类蔬菜高效种植模式及效益分析》文中提出根据田间试验表现,并结合生产应用效果,从品种选择、茬口安排、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出赣南叶菜类一年多茬及蕹菜—苦瓜套种等高效种植模式,通过分析其经济效益,建议可根据市场行情进行推广。

梁中秀[2](2019)在《有机肥对黄秋葵生长发育、品质和产量的效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秋葵(Hibiscus esulentus L.),为锦葵科秋葵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黄秋葵嫩夹中除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外,还含有黄酮、果胶等特有成分,既可作为高档蔬菜,又可开发成新型的功能性保健食品。人体摄入的硝酸盐80%以上来自蔬菜,施用有机肥可以有效降低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提高蔬菜食用的安全品质;另一方面,黄秋葵主要食用部分为未完全成熟的嫩荚,降低荚果的纤维素含量是提高黄秋葵食用品质和产量的重要措施。本试验以黄秋葵“卡里巴”为试材,通过田间栽培试验,研究了腐熟鸡粪和腐熟猪粪两种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对黄秋葵生长发育、生理生化、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腐熟鸡粪设置A1(785 kg/1000m2)、A2(1570 kg/1000m2)、A3(2355 kg/1000m2)三个施肥水平,腐熟猪粪设置B1(583 kg/1000m2)、B2(1166 kg/1000m2)、B3(1749 kg/1000m2)三个施肥水平,施用化肥作为对照。通过对黄秋葵的生理特性、品质、植株氮磷钾含量和产量的分析,明确不同有机肥在黄秋葵栽培中的效应,为黄秋葵绿色生产和科学配法推广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施用鸡粪、猪粪都能明显增加黄秋葵的株高和叶片数,且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株高方面,鸡粪处理A1(785 kg/1000m2)、A2(1570 kg/1000m2)、A3(2355 kg/1000m2)分别较施用化肥提高了15.56%、17.67%、24.51%;猪粪处理B1(583 kg/1000m2)、B2(1166kg/1000m2)、B3(1749 kg/1000m2)分别较施用化肥提高了15.86%、22.86%、27.29%。在叶片数方面,鸡粪处理A1(785 kg/1000m2)、A2(1570 kg/1000m2)、A3(2355 kg/1000m2)分别较施用化肥增加14.29%、17.14%、28.57%;猪粪有机肥处理B1(583 kg/1000m2)、B2(1166kg/1000m2)、B3(1749 kg/1000m2)分别较施用化肥增加17.14%、17.14%、20.00%。与对照相比,两种有机肥对黄秋葵的茎粗影响不大。2、鸡粪处理A2(1570 kg/1000m2)和猪粪处理B2(1166 kg/1000m2)显着提高了黄秋葵各生长时期的叶绿素含量、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MDA含量也显着降低,大大提高了黄秋葵植株的生理状况和抗性。试验还表明,随着鸡粪施用量增加,黄秋葵植株的CAT活性在提高;随着猪粪施用量的增加,黄秋葵植株的SOD活性在降低、POD活性在提高。3、鸡粪处理A2(1570 kg/1000m2)和猪粪处理B2(1166 kg/1000m2),都能明显提高黄秋葵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维生素C含量、黄酮含量、果胶含量,同时降低了黄秋葵果实的硝酸盐和纤维素的含量。与施用化学肥料相比,鸡粪处理A2(1570kg/1000m2)的黄秋葵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维生素C含量、黄酮含量、干品果胶含量分别提高了91.74%、49.88%、37.99%、8.06%、33.54%,黄秋葵果实的硝酸盐和纤维素含量分别降低了41.16%、34.91%;猪粪处理B2(1166 kg/1000m2)的黄秋葵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维生素C含量、黄酮含量、果胶含量分别提高了84.74%、89.39%、28.91%、10.53%、7.17%,黄秋葵果实的硝酸盐和纤维素含量分别降低了34.35%、12.32%。另外表明,随着猪粪施用量增加,黄秋葵果实的果胶含量在提高,纤维素含量在下降,说明不同种类有机肥,以及同类的不同施用量,对蔬菜品质的影响存在差异性。4、鸡粪处理A2(1570 kg/1000m2)可以显着提高黄秋葵果实中全氮、全磷、全钾的积累,分别较对照提高11.07%、19.85%、18.21%;猪粪处理B2(1166 kg/1000m2)显着增加了黄秋葵果实中的全氮含量,较对照提高7.85%,果实中全磷、全钾含量增加作用不大。说明施用适量鸡粪可促进黄秋葵果实中的养分积累,提高果实品质。5、鸡粪处理A2(1570 kg/1000m2)显着提高了黄秋葵的单株结果数,猪粪处理B2(1166kg/1000m2)显着提高了黄秋葵果实的单果重。试验表明,施用适量鸡粪和适量猪粪都能显着提高黄秋葵的产量,处理A2、B2的产量分别达到1360.004 kg/1000m2、1241.525kg/1000m2,为同种有机肥处理的最高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265.306 kg/1000m2、146.787kg/1000m2,差异显着。相比较,以鸡粪处理A2(1570 kg/1000m2)产量最高。综上所述,鸡粪处理A2(1570 kg/1000m2)和猪粪处理B2(1166 kg/1000m2)两种施肥处理,都能有效提高黄秋葵的品质和产量,可以作为黄秋葵种植生产的施肥依据。

黄海聪[3](2017)在《广东省博罗县福田镇菜心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福田镇位于“岭南第一山”罗浮山脚下,其特色农产品福田菜心是在独特的生态环境下,经福田人近三十年的栽培实践培育出的优良蔬菜品种,已于2016年成功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本文结合国内外蔬菜产业领域发展的研究理论、应用成果及福田镇、福田菜心的实际情况,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与分析,总结发现福福田菜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与建议,为实现福田菜心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借鉴、参考作用。本文在国内外学术界对蔬菜产业特别是菜心产业发展研究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文献查阅法、归纳分析法、实地访谈调查研究法、数据分析法等方法展开对福田菜心产业发展的研究,发现福田菜心产业发展主要存在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政府服务体系不完善、品牌知名度不高、产业规模偏小、销售渠道不畅、农户思想意识淡薄、产业的附加值不高等问题;通过分析问题,借鉴国内外蔬菜产业发展经验,结合福田镇的实际情况,提出加大政府引导和扶持力度、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农旅结合助推产业发展、互联网+农业促进产业发展等建议和对策。从而对打造地方特色蔬菜品牌,促进福田镇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福田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及对惠州乃至全国其他类似地区的特色蔬菜产业发展起到参考作用。

李昕升[4](2015)在《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瓜起源于美洲,学名Cucurbitamoschata,Duch.,是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性草本植物。南瓜在中国的产地不同,叫法各异,南瓜无疑是该栽培作物最广泛的叫法。南瓜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是中国菜粮兼用的传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经由欧洲人间接从美洲引种到中国,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是世界南瓜的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南瓜的栽培面积很广,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产量颇丰,南瓜除了作为夏秋季节的重要蔬菜,还有诸多其他妙用。本研究属于农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以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重点分析南瓜的起源、世界范围的传播、品种资源、名称考释,中国引种的时间、引种的路线、推广的过程、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引种和本土化的影响等,力求全方位、动态的展现南瓜在中国引种和本土化的全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的运用,尽可能地将历史时期南瓜种植分布情况地图化,以便更清晰、直观的呈现南瓜种植的时空演变。顾名思义,“引种”是指美洲作物南瓜从域外引种到中国,包括引种的时间、路径、过程等相关问题。“本土化”则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推广本土化,南瓜从引种到中国以后,通过多种方式、路径在中国推广,从最初引种的东南沿海、西南边疆推广到各大地区,并逐步覆盖全国,南瓜的推广本土化过程不但使南瓜在全国迅速普及,而且也导致南瓜主要种植区发生了时空的变迁,推广本土化最为重要,南瓜很快成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推广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第二,技术本土化,虽然南瓜的生产技术与加工、利用技术在美洲历史悠久,但是没有随着南瓜引种到中国而一同传入,完全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传统瓜类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南瓜生产技术体系和加工、利用技术体系,技术本土化最为复杂,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民国以来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基本完成;第三,文化本土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南瓜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南瓜民俗的兴起,到南瓜文学的传播,再到南瓜精神的扩散,南瓜文化从属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文化本土化最为深入人心,是当今国人不知南瓜为域外作物的重要心理原因,文化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发展最快,达到了高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到了今天都从未停止。推广本土化、技术本土化和文化本土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研究也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美洲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南瓜的起源中心,南瓜在美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前哥伦布时代,南瓜已经是美洲印第安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对南瓜的生产和利用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南瓜随着欧洲向美洲殖民、探险、宗教传播的高潮,先传入欧洲,并经由欧洲人之手传遍世界各地。中国可能是在16世纪初期由葡萄牙人首先引种到东南沿海,稍晚西南边疆也独立从印度、缅甸一带引种南瓜。由此,南瓜迅速在中国内地推广,南瓜与其他美洲作物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个别省份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引种的,17世纪之前,除了东三省、台湾、新疆、青海、西藏,其他省份南瓜栽培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入清以来南瓜在各省范围内发展更加迅速,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逐渐成为南瓜主要产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瓜产业发展有序而规范,文革时期南瓜生产进入停滞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南瓜产业才再次焕发生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南瓜的生产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才是推动南瓜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南瓜拥有丰富的基因库,品种、形态非常多样,生物多样性极其突出,堪称“多样性之最”,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南瓜称谓混乱、名实混杂,以及正名与别称长期共存的现象,对南瓜的名称进行考释,可以理清其命名原由等问题。同时,南瓜与同为南瓜属的美洲同源作物笋瓜、西葫芦的对比以及对南瓜的品种资源的梳理,都有助于更准确的认识南瓜本土化过程。南瓜传入中国不久,劳动人民便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创新出了关于的南瓜的选种育种、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的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以及贮藏、食用、药用和饲用等多方面的南瓜加工、利用技术体系,体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我国传统农业的包容性,这些关于南瓜的技术经验和基本成就,对于现代南瓜生产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遗产。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南瓜技术成就,受现代自然科学影响越来越深,也还是能看出传统技术深深的烙印。南瓜是美洲作物中的“急先锋”,引种和本土化速度为美洲作物之最,有着深刻的动因:前提因素是自然生态因素(生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最重要因素是救荒因素,移民因素是加速因素,经济因素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因素且作用越来越大,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南瓜引种和本土化产生了诸多影响,意义深远:对救荒、备荒的影响是南瓜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影响,在全国任何地区均是如此,养活了无数的人口;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蔬菜作物结构,完善了传统农业种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对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就从来不乏依靠南瓜牟利的人群,如今,南瓜产前—生产—加工—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构成了南瓜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晚明以降南瓜就一直是重要的中药材,不但充实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更在救死扶伤方面建树颇多,对传统医学影响很大;最后便是对文化的影响,南瓜文化丰富多彩,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多样的文化符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牛燕琴[5](2014)在《太白县小菜蛾的发生,种群遗传结构和越冬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是分布最广,最普遍的鳞翅目害虫。我们的研究地点太白县(34°03’E,107°18’N)是一个十字花科生产基地,太白县是一个高原盆地,冬季最低气温在-20℃。在这个相对孤立的环境中,我们在实验室和野外的条件下得到了以下结果:1.生物学测定。我们研究了小菜蛾在16中寄主植物上的选择,发育,存活,繁殖和生命参数的情况。包括八种中国常见的作物:白菜,油菜,花椰菜,萝卜,青菜,球茎甘蓝,甘蓝,西兰花;和八种野生寄主植物分别:蔊菜,碎米荠,播娘蒿,荠菜,白花碎米荠,诸葛菜,菥莫,大叶碎米荠。在选择实验中,作物寄主的产卵指数都小于1,最大为0.94(油菜),最小为0.28(球茎甘蓝);野生寄主中产卵指数有三种作物超过1,分别为1.40(蔊菜),1.32(大叶碎米荠),1.11(荠菜),最小为0.61(播娘蒿)。小菜蛾在作物寄主上发育时间最短为15.5天(白菜)和15.7天(油菜),最长是22.3天(西兰花);在野生寄主上发育时间最短的是蔊菜(15.8天),发育时间最长的是在大叶碎米荠寄主上,为20.8天。作物寄主中,小菜蛾种群最高的内禀增长率rm为0.2753(油菜),野生寄主中,内禀增长率rm最高为0.2402(碎米荠),所以油菜和碎米荠分别是小菜蛾最适宜的作物寄主和野生寄主。这些结果可以用来掌握小菜蛾在作物寄主和野生寄主上的行为和种群动态。2.不同地点种群差异性检测。为了研究太白县小菜蛾种群与周围其他地区小菜蛾种群是否具有差异,我们研究了太白县与秦岭周围七个地点,以及广州和北京的小菜蛾种群的线粒体COl基因。这十个小菜蛾种群的COI基因多样性非常高,我们在这十个种群149个小菜蛾成虫个体中共检测到了32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差异性为1.7%(0.04-4.1%)。十个地区单倍型多样性最小为0.571(AK,安康),最大为0.885(HZ,汉中)。核苷酸多样性最小为0.00286(AK,安康),最大为0.0117(HZ,汉中)。Mantal test结果表明,基因分化和地理距离之间没有相关性。每代的迁移个体数量(Nm)从1.43到无穷大,表明小菜蛾种群之间存在着基因交流。但是,主因素分析(PCA)表明TB(太白县)和TC(铜川)种群与其他八个种群有一定区别,说明高山阻挡可能对小菜蛾迁移和基因交流造成一定阻碍。3.抗寒性和越冬。为了测试小菜蛾的抗寒能力和在太白县越冬的情况,一系列的实验在实验室和太白县进行。我们测试了小菜蛾蛹和四龄幼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田间初冬小菜蛾四龄幼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为-11.26℃和-9.97℃,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为-21.06℃和-18.96℃。当小菜蛾在0,-1,-3,-5,-7,-9,-11,-13,-15,-17,-20℃条件下放置3小时,当置于0℃条件下时,幼虫和蛹的死亡率为零;温度为-20℃时,幼虫和蛹的死亡率都是百分之百。当把小菜蛾幼虫和蛹放在0℃条件下,一个月后四龄幼虫的存活率为60.4%,蛹的存活率为79.5%,两个月后所有的幼虫和蛹都死亡。在田间实验中,初冬掩埋在实验田中的小菜蛾一个月后30~40%的幼虫变成了蛹,10~20%的蛹发育成了成虫,但是两个月以后,所有的幼虫和蛹都已经死亡。我们在田间得到了四个直接的证据可以证明小菜蛾可以在太白县成功越冬。(1)我们从2012年4月到2014年3月常年监测小菜蛾成虫的动态,除了2013年2月和3月,2014年3月没有诱集到成虫以外,其余每个月份都能诱集到小菜蛾,包括最冷的月份12月和1月。更重要的是,2014年1月,我们在田间收集到一头交配过的小菜蛾雌虫并且在实验室的条件下从这一头小菜蛾得到了58粒卵。(2)在11月份田间的十字花科蔬菜收获之后,田间遗落的白菜和甘蓝的菜心内部依旧新鲜,每个白菜菜心的小菜蛾数量最多达到50头,在2013年到2014年的冬天,白菜菜心最低温度比太白县最低气温高2℃,白菜菜心为小菜蛾提供了较为温暖的小生境。(3)在网罩实验中,每年11月每个笼子里放置50头小菜蛾幼虫,2013年平均收集到0.8头小菜蛾;2014年平均每个笼子收集到6头小菜蛾。(4)太白县冬季的温室也为小菜蛾提供了另外一个越冬场所,每个月平均每个诱捕器上收集到了0.6~1.6头小菜蛾。小菜蛾抗寒实验和越冬实验说明了实验室数据并不能真正推断田间小菜蛾的死亡率。太白县平均温度0℃以下的时间超过四个月,冬季最低气温到达-20℃,但是小菜蛾种群可以在这里成功越冬。此外,小菜蛾在太白县越冬的种群为春天最初种群贡献比例为多少尚未可知。

冯均科[6](2013)在《昆山市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昆山市作为调查研究区域,以昆山市蔬菜产业作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数据分析,明确了昆山市蔬菜产业的特点、分析了产销环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昆山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可为昆山市蔬菜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制定提供依据。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昆山市蔬菜发展特点表现在:面积产量基本保持稳定;设施得到快速发展;品种结构日趋合理;规模种植比例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效益持续增长;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功能不断拓展等方面。2.昆山市蔬菜产业发展目前面临着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菜地面积保持稳定难度大、劳动力严重匮乏、科技服务能力函待提高、规模种植比较效益低、品种结构仍需调优、产销对接仍不畅通等一系列问题。3.提出发展昆山市蔬菜产业的基本策略:按照“外协基地与自建基地同步发展”思路,加快蔬菜基地整合建设,把有限的蔬菜地资源建设成规模化的蔬菜生产基地。努力加快科技创新体系、流通体系、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对基地生产经营管理与机制进行创新,实现蔬菜生产规模化、基地设施化、品种优质化、服务社会化、产品标准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蔬菜市场的稳定供应,使产业服务功能更加健全。

李雪红[7](2013)在《白菜薹细胞质雄性不育转育研究及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指出白菜薹(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chinensis var. utilissen. et Lee)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白菜亚种的一个变种,以幼嫩的花薹为食用器官。白菜薹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早期育种主要是集中在常规品种的选育、提纯复壮或栽培技术上,对杂交育种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以红菜薹细胞质雄性不育系(Eru-5A)为母本,以白菜薹华15和华16为父本选育白菜薹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通过对各世代农艺性状及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了解白菜薹与红菜薹杂交后代性状的变化情况;从形态学和分子两个方面对育成的白菜薹不育系进行研究;同时,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本课题组搜集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地40份白菜薹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不育源、授粉时间和授粉后培养方式三个方面研究,探索出适用于白菜薹的一年转育三代的高效转育体系,并成功获得两个白菜薹雄性不育系Eru-15A. Eru-16A。2.通过对红菜薹、白菜薹及其杂交和回交后代的主要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分析发现,两个杂交组合的杂种一代(F1)性状优良,部分性状存在杂种优势。随着回交世代的增加,各种指标越接近轮回亲本白菜薹。各性状在转育过程中的变化可分为以下两类:(1)随着转育世代的递增而逐渐趋近于轮回亲本;(2)在早期存在杂种优势,其值高于双亲,之后逐渐趋近于轮回亲本。3.将白菜薹不育系Eru-15A和Eru-16A从表型性状和分子水平两个方面综合分析。通过表型分析,发现它们除了雄蕊败育外,花器官发育正常,且不育性稳定。通过特异引物的PCR扩增,发现根据orf138设计的特异引物在两个不育系及Eru-5A中均扩增出特异条带,回收测序后经Blast分析,与线粒体基因orf138的序列同源性为100%,表明它们均含有相同序列的Ogura细胞质不育基因,红菜薹不育系Eru-5A的不育基因已转育到白菜薹中。4.利用SSR技术对40份白菜薹材料进行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0.69处将其分成四大类:第Ⅰ类包括B1、B21、B5等12份材料,以早熟、叶色浓绿的白菜薹为主。第Ⅱ类主要包括B3、B12、B33等19份材料,中晚熟,生长势强,薹叶大而多,产量偏高。第Ⅲ类包括B9、B22、B28及B34四份材料,除B28外均属早熟品种,叶色偏浅。第Ⅳ类包括B4、B16、B37、B39及B41五份材料,除B4外均属早熟品种,叶色黄绿,品质好,但抗性弱,产量低。

莫伟钦,苗兵兵,黎运通[8](2011)在《华南地区简易大棚瓜菜轮作高效栽培模式》文中认为东莞市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显着,具有长夏无冬,冬冷夏热,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气候温暖,温度变幅小,雨量充沛,干湿季明显的特点。雨量集中在49月份,其中46月为前汛期,以锋面低槽降水为多,79月为后汛期,台风降水活跃,容易出现蔬菜夏淡现象。根据东莞市的气候特点和简易大棚的性能,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与菜农一起

莫伟钦,苗兵兵,黎运通[9](2011)在《东莞地区简易大棚瓜菜轮作高效栽培模式》文中提出广东省东莞市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显着,具有长夏无冬,冬冷夏热,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气候温暖,温度变幅小,雨量充沛,干湿季明显的特点。雨量集中在4~9月份,其中4~6月为前汛期,7~9月为后汛期,台风降水活跃,容易出现蔬菜夏淡现象。根据东莞的气候特点和简易大棚的性能,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与菜农一起摸索总结出一套简易大棚瓜菜轮作高效栽培模式,实现了简易大棚一年四种四收或三种三收,每667m2产值2.5万元以上,有效地提高了简易大棚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在华南地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杨红梅[10](2009)在《叶菜田马齿苋成灾机制及其防除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广州市叶菜田恶性杂草马齿苋为研究对象,对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全面的测定;土壤种子库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土壤处理法对三种除草剂进行了单剂筛选及对菜心的安全性试验,以期找出对马齿苋有良好防除效果且能在叶菜田中使用的除草剂;并对马齿苋解除休眠前后种子蛋白质进行差异分析,希望从这些蛋白质中发现与种子休眠有关的蛋白,从而有助于研究马齿苋种子休眠机理,发现诱导种子进入并维持休眠状态的条件,达到防除马齿苋的目的。1从不同收获时间种子休眠的比较、种子萌发特性、生长繁殖习性和田间发生消长规律四个方面对马齿苋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马齿苋种子解除休眠需要的时间越短;最适宜萌发温度为25℃~35℃之间,最适宜萌发土壤湿度为40%左右,出苗的适宜深度范围为0~0.5cm,完全黑暗条件不利于马齿苋种子萌发,对pH值的适应范围比较广,具有一定的抗盐能力;马齿苋种子播种以后,冬、春季节5~6天出苗,2个月左右结实;夏、秋季节2~3天出苗,一个月左右结实;广州菜田调查,马齿苋4月份开始现蕾,5月份田间开始有结实植株,6月份达到花盛期,7月份结实率达到100%,7月、8月、9月及10月是田间马齿苋发生严重时期。2对不同菜场进行马齿苋种子库调查发现:马齿苋土壤种子库主要分布在0~15cm范围,占整个种子库数量的90%以上,15~20cm土层种子密度很小;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马齿苋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不断增大;马齿苋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最高,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相对较低;地上发生量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最大,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较小。3除草剂对叶菜田杂草马齿苋的防除效果研究表明:能在叶菜田推广使用的除草剂为苋草净1号,值得推广的除草剂为苋草净2号,苋草净3号不能推广。4对马齿苋种子解除休眠前后表达的差异蛋白进行分析,发现马齿苋解除休眠后有10个点蛋白质表达量上升;7个点在解除休眠后蛋白质表达量下降,2个点为解除休眠后在蛋白质表达图谱中新出现的点。

二、大棚一年六茬菜心高效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棚一年六茬菜心高效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赣南地区叶菜类蔬菜高效种植模式及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叶菜类一年多茬种植模式
    1.1 基地准备
    1.2 品种选择
    1.3 茬口安排
    1.4 田间管理
2 蕹菜—苦瓜套作种植模式
    2.1 施足基肥
    2.2 品种选择
    2.3 茬口安排
    2.4 田间管理
    2.5 病虫害防治
3 投入产出比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2)有机肥对黄秋葵生长发育、品质和产量的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黄秋葵研究现状
        1.2.1 黄秋葵功能价值研究
        1.2.2 黄秋葵施肥效果研究
    1.3 有机肥在蔬菜种植生产上的应用研究
        1.3.1 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
        1.3.2 施用有机肥可以促进蔬菜的生长发育
        1.3.3 施用有机肥可以增强蔬菜的适应性
        1.3.4 施用有机肥可以改善蔬菜的品质
        1.3.5 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蔬菜的产量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内容
    2.1 试验地概况
    2.2 材料和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2.3.1 植株形态指标的测定
        2.3.2 植株生理指标的测定
        2.3.3 果实品质指标的测定
        2.3.4 植株氮磷钾含量的测定
        2.3.5 产量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有机肥对黄秋葵生长状况的影响
        3.1.1 有机肥对黄秋葵株高的影响
        3.1.2 有机肥对黄秋葵茎粗的影响
        3.1.3 有机肥对黄秋葵叶片数的影响
    3.2 有机肥对黄秋葵植株生理生化状况的影响
        3.2.1 有机肥对黄秋葵叶绿素变化的影响
        3.2.2 有机肥对黄秋葵SOD活性变化的影响
        3.2.3 有机肥对黄秋葵POD活性变化的影响
        3.2.4 有机肥对黄秋葵CAT活性变化的影响
        3.2.5 有机肥对黄秋葵MDA含量变化的影响
    3.3 有机肥对黄秋葵果实品质的影响
        3.3.1 有机肥对黄秋葵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3.2 有机肥对黄秋葵果实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3.3 有机肥对黄秋葵果实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3.3.4 有机肥对黄秋葵果实黄酮含量的影响
        3.3.5 有机肥对黄秋葵果实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3.3.6 有机肥对黄秋葵果实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3.3.7 有机肥对黄秋葵果实果胶含量的影响
    3.4 有机肥对黄秋葵植株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3.4.1 有机肥对黄秋葵植株氮磷钾分布的影响
        3.4.2 有机肥对黄秋葵植株全氮含量的影响
        3.4.3 有机肥对黄秋葵植株全磷含量的影响
        3.4.4 有机肥对黄秋葵植株全钾含量的影响
    3.5 有机肥对黄秋葵产量的影响
        3.5.1 有机肥对黄秋葵单果重的影响
        3.5.2 有机肥对黄秋葵单株果数的影响
        3.5.3 有机肥对黄秋葵小区产量的影响
        3.5.4 有机肥对黄秋葵产量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有机肥对黄秋葵生长状况的影响
        4.1.2 有机肥对黄秋葵植株生理生化状况的影响
        4.1.3 有机肥对黄秋葵果实品质的影响
        4.1.4 有机肥对黄秋葵植株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4.1.5 有机肥对黄秋葵产量的影响
        4.1.6 鸡粪和猪粪肥效探讨
    4.2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广东省博罗县福田镇菜心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菜心
        2.1.2 福田菜心
        2.1.3 菜心产业
    2.2 理论基础
        2.2.1 区域发展理论
        2.2.2 农业产业化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福田镇菜心产业发展现状
    3.1 福田菜心产业发展的分析
        3.1.1 便利的地理位置
        3.1.2 优越的自然条件
        3.1.3 良好的政策环境
    3.2 福田菜心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3.2.1 福田菜心的特点、品种种类及生长习性
        3.2.2 福田菜心产业发展现状
        3.2.3 福田菜心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情况
    3.3 数据来源
        3.3.1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3.3.2 调查的基本情况
第四章 福田镇菜心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4.1.1 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4.1.2 传统生产方式仍占主要地位,现代农业发展滞后
    4.2 政府服务体系不完善
        4.2.1 镇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和能力不强,人才流失
        4.2.2 农业服务体系上下连接出现“断层”
    4.3 品牌知名度不高
        4.3.1 福田菜心的知晓范围不广
        4.3.2 福田菜心的品牌价值不高
    4.4 产业规模偏小、销售渠道不畅
        4.4.1 运销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服务功能不够健全
        4.4.2 产品档次较低,优势特色不突出,品牌效应不强
        4.4.3 地缘优势发挥不够,难以形成订单产业
    4.5 农户思想意识淡薄、文化水平偏低
        4.5.1 农户思想意识淡薄
        4.5.2 农户整体文化水平偏低
第五章 国内外蔬菜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5.1 国外蔬菜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5.1.1 美国蔬菜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5.1.2 日本蔬菜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5.2 省内迟菜心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5.2.1 增城迟菜心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5.2.2 连州迟菜心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第六章 福田镇菜心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6.1 加大政府引导和扶持力度
        6.1.1 科学规划福田菜心产业发展
        6.1.2 从种植到销售全程监管,保证福田菜心品质优良
        6.1.3 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
        6.1.4 成立福田菜心产业化发展基金
    6.2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6.2.1 完善水利设施建设
        6.2.2 完善农田道路设施建设
        6.2.3 完善环保设施建设,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6.3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6.3.1 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
        6.3.2 大力发展家庭农场模式
        6.3.3 探索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
    6.4 提升综合竞争实力
        6.4.1 以市场为导向,找准定位
        6.4.2 打响福田菜心品牌
        6.4.3 适应市场变化,鼓励企业走出去
    6.5 农旅结合助推产业发展
        6.5.1 推进农村休闲旅游农业景区示范点建设
        6.5.2 打造富有本地特色的福田菜心旅游产品
    6.6 互联网+农业促进产业发展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
    7.3 不足
    7.4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

(4)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南瓜的起源与传播
第一节 南瓜在美洲的起源与传播
    一、美洲是南瓜的起源中心
    二、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第二节 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
    一、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
    二、南瓜传入中国的路径 第二章 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
第一节 南瓜名称考释
    一、南瓜的主要名称
    二、南瓜的其他别称
第二节 南瓜属作物与南瓜品种资源
    一、南瓜与笋瓜、西葫芦
    二、南瓜的品种资源 第三章 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
第一节 南瓜在全国的引种路线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南瓜在各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一、南瓜在东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二、南瓜在华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三、南瓜在西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四、南瓜在西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五、南瓜在东南沿海的引种和推广
    六、南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的生产和发展
    一、南瓜在全国的生产概况
    二、南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栽培技术的积累
    一、播种育苗
    二、定植
    三、田间管理
    四、病虫害防治
    五、采收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生产技术的改进
    一、选种育种
    二、播种育苗
    三、定植
    四、田间管理
    五、病虫害防治
    六、采收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生产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五章 南瓜加工、利用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奠基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改进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六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自然生态因素
    一、生态适应性
    二、生理适应性
第二节 救荒因素
    一、南方地区
    二、北方地区
第三节 移民因素
    一、西南移民潮:“湖广填四川”与“改土归流”
    二、东南棚民潮:“客家棚民”与“江西填湖广”
    三、东北大移民:“招民开垦”与“闯关东”
第四节 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
    一、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
    二、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的原因
第五节 经济因素
    一、南瓜的相对经济优势
    二、南瓜加工、利用的经济优势
    三、南瓜其他利用方式的经济优势 第七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对救荒、备荒的影响
    一、全国性的救荒影响
    二、六大区的具体救荒影响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改变了蔬菜作物结构
    二、影响了农业种植制度
第三节 对经济的影响
    一、直接南瓜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二、南瓜子对经济的促进
    三、南瓜众多深加工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四、南瓜与养殖业发展 第八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一、基本性状的描述
    二、同食相忌
    三、具体应用
第二节 南瓜与文化
    一、南瓜精神
    二、南瓜民俗
    三、南瓜观赏文化
    四、南瓜名称文化
    五、南瓜饮食文化
第三节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
    二、民国时期的文学创作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太白县小菜蛾的发生,种群遗传结构和越冬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菜蛾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1.1.1 小菜蛾的形态与生物学
        1.1.2 重要性和危害
    1.2 小菜蛾与寄主的相互作用
        1.2.1 寄主植物
        1.2.2 芥子油苷
        1.2.3 寄主植物对小菜蛾的作用
        1.2.4 三级营养关系
    1.3 小菜蛾的发生和迁移
    1.4 小菜蛾抗药性
    1.5 小菜蛾的防治
        1.5.1 耕作防治
        1.5.2 生物防治
        1.5.3 性诱剂
        1.5.4 杀虫剂
        1.5.5 害虫综合治理
    1.6 太白县简介
    1.7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第二章 小菜蛾在十字花科寄主植物上的选择性和适应性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供试昆虫
        2.2.2 寄主植物
        2.2.3 选择性实验
        2.2.4 不同寄主植物上小菜蛾发育,存活和生殖力的测定
        2.2.5 不同寄主植物上小菜蛾成虫生殖力测定
        2.2.6 生命表参数
        2.2.7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小菜蛾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选择性
        2.3.2 小菜蛾在不同寄主植物的发育时间
        2.3.3 蛹重,存活率,性比,存活时间和生殖力
        2.3.4 生命表参数
        2.3.5 小菜蛾在寄主作物上的适合度和种群增长率的关系
    2.4 讨论
第三章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小菜蛾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采样
        3.2.2 小菜蛾总DNA提取
        3.2.3 线粒体COI基因扩增
        3.2.4 PCR扩增产物的纯化
        3.2.5 数据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小菜蛾抗寒能力和在西北地区太白县越冬情况的测定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室小菜蛾抗寒能力的测定
        4.2.2 小菜蛾田间测试与调查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过冷却点和结冰点
        4.3.2 小菜蛾抗寒能力的测定
        4.3.3 太白县气温和白菜心温度
        4.3.4 太白县幼虫和蛹的田间掩埋实验
        4.3.5 太白县田间小菜蛾成虫密度的调查
        4.3.6 太白县田间小菜蛾幼虫和蛹的调查
        4.3.7 田间笼子里小菜蛾越冬情况
        4.3.8 温室成虫数量调查
    4.4 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昆山市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发达国家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2. 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3. 我国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 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昆山市蔬菜产业生产经营现状
    1. 面积产量基本保持稳定
    2. 设施得到快速发展
    3. 新品种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4. 规模种植比例不断提高
    5. 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
    6. 种植效益持续增长
    7. 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
    8. 功能不断拓展
第三章 昆山市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 镇区间发展不平衡且面积保持稳定难度大
    2. 劳动力严重匮乏
    3. 科技服务能力函待提高
    4. 规模种植比较效益偏低
    5. 品种结构仍需调优
    6. 产销对接仍不畅通
第四章 昆山市蔬菜产业的发展对策
    1. 发展思路
    2. 发展目标
    3. 发展措施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白菜薹细胞质雄性不育转育研究及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课题的提出
    2 十字花科蔬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
        2.1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主要来源
        2.2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主要类型
        2.3 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水平方面的研究
        2.4 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3 分子标记技术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3.1 RFLP标记
        3.2 RAPD标记
        3.3 SSR标记
        3.4 AFLP标记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 白菜薹细胞质雄性不育转育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白菜薹细胞质雄性不育转育
        1.3 农艺性状调查
        1.4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1.5 花器官育性及形态调察
        1.6 花粉活力测定
        1.7 总DNA提取及检测
        1.8 利用线粒体特异引物的PCR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白菜薹高效转育体系的建立
        2.2 F1代杂种优势分析
        2.3 各世代农艺性状变化趋势分析
        2.4 花器官育性鉴定
        2.5 特异引物PCR检测
    3 讨论
        3.1 白菜薹高效回交转育体系的建立
        3.2 白菜薹和红菜薹杂交创建新种质
        3.3 白菜薹和红菜薹杂交后代的农艺学性状、生理生化指标的遗传分析
        3.4 白菜薹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研究
    4 本研究的后续工作
第三部分 基于SSR标记的白菜薹遗传多样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PCR反应体系及程序
        1.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1.4 引物的筛选
        1.5 结果统计及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引物的筛选
        2.2 基于SSR的聚类分析
    3 讨论
    4 本研究的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白菜薹照片
附录二 白菜薹性状调查
致谢

(8)华南地区简易大棚瓜菜轮作高效栽培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基础设施
    1.1 地块选择
    1.2 简易大棚
    1.3 灌溉系统
2 茬口安排
3 厚皮甜瓜、小黄瓜栽培要点
    3.1 品种选择
    3.2 育苗
    3.3定植
    3.4 定植后整枝管理
    3.5 定植后肥水管理
    3.6 病虫害防治
4 菜心栽培要点
    4.1 品种选择
    4.2 整地
    4.3 播种育苗
    4.4 肥水管理
    4.5 病虫害防治
    4.6 适时采收

(9)东莞地区简易大棚瓜菜轮作高效栽培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基础设施
    地块选择
    简易大棚
    灌溉系统
茬口安排
厚皮甜瓜、小黄瓜栽培要点
    品种选择
    育苗
    定植
    定植后整枝管理
    定植后肥水管理
    病虫害防治
菜心栽培要点
    品种选择
    整地
    播种育苗
    肥水管理
    病虫害防治
    适时采收

(10)叶菜田马齿苋成灾机制及其防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菜田杂草发生及其防治
        1.1 菜田杂草的发生和危害
        1.1.1 菜田杂草发生的种类
        1.1.2 菜田杂草发生的规律和特点
        1.1.3 菜田杂草的危害
        1.2 菜田杂草的防治
    2 杂草马齿苋研究
        2.1 马齿苋的生物学特性及分布
        2.2 马齿苋的发生和危害
        2.3 马齿苋相关研究
    3 杂草土壤种子库研究
        3.1 种子库研究进展
        3.2 作物田杂草种子库相关研究
        3.2.1 作物田杂草种类组成
        3.2.2 作物田杂草种子库空间分布
        3.2.3 作物田杂草种子库萌发规律
        3.2.4 施肥方式对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3.2.5 轮作方式对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3.2.6 耕作方式对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3.2.7 除草措施对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4 差异蛋白组学在植物学上的应用
    5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马齿苋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不同收获时间马齿苋种子休眠的比较
        1.2.2 种子萌发特性
        1.2.3 马齿苋生长繁殖习性观察
        1.2.4 马齿苋田间发生消长规律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收获时间马齿苋种子休眠的比较
        2.2 马齿苋种子萌发特性
        2.2.1 温度对马齿苋种子萌发的影响
        2.2.2 光照对马齿苋种子萌发的影响
        2.2.3 土壤湿度对马齿苋种子出苗的影响
        2.2.4 土壤深度对马齿苋种子出苗的影响
        2.2.5 pH值对马齿苋种子萌发的影响
        2.2.6 NaCl对马齿苋种子萌发的影响
        2.3 马齿苋生长繁殖习性观察
        2.4 马齿苋田间发生消长规律观察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3.2.1 马齿苋种子休眠特性
        3.2.2 马齿苋种子萌发特性
        3.2.3 马齿苋生长繁殖特性
第三章 不同种植年限菜场马齿苋种子库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齿苋土壤种子库的垂直分布
        2.2 种植年限对菜田马齿苋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2.3 马齿苋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随季节的动态变化
        2.4 马齿苋地上发生数量与土壤种子库的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3.2.1 杂草种子库的垂直分布
        3.2.2 种植年限对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3.2.3 杂草种子库种子的萌发
第四章 化学除草剂对菜田杂草马齿苋的防除试验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苋草净1号对马齿苋的防除效果及对菜心的安全性
        2.2 苋草净2号对马齿苋的防除效果及对菜心的安全性
        2.3 苋草净3号对马齿苋的防除效果及对菜心的安全性
    3 结论
第五章 马齿苋种子解除休眠前后蛋白质差异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试验设备与试剂
        1.3 试验方法
        1.3.1 蛋白质提取与测定
        1.3.2 蛋白质纯化
        1.3.3 水化胶条
        1.3.4 第一向电泳──等电聚焦电泳(IEF)
        1.3.5 胶条平衡
        1.3.6 双向电泳第二向──SDS-PAGE
        1.3.7 固定及染色
        1.3.8 脱色和图谱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大棚一年六茬菜心高效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赣南地区叶菜类蔬菜高效种植模式及效益分析[J]. 熊春晖,刘小全,钟秋瓒,明家琪,扶京龙,何庭发,刘奇,宋倩,袁经相,张静燕,李峰. 长江蔬菜, 2020(03)
  • [2]有机肥对黄秋葵生长发育、品质和产量的效应分析[D]. 梁中秀.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3]广东省博罗县福田镇菜心产业发展研究[D]. 黄海聪.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7(05)
  • [4]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D]. 李昕升.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5]太白县小菜蛾的发生,种群遗传结构和越冬问题的研究[D]. 牛燕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4)
  • [6]昆山市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冯均科.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7]白菜薹细胞质雄性不育转育研究及遗传多样性分析[D]. 李雪红.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2)
  • [8]华南地区简易大棚瓜菜轮作高效栽培模式[J]. 莫伟钦,苗兵兵,黎运通.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1(02)
  • [9]东莞地区简易大棚瓜菜轮作高效栽培模式[J]. 莫伟钦,苗兵兵,黎运通. 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2011(02)
  • [10]叶菜田马齿苋成灾机制及其防除研究[D]. 杨红梅. 湖南农业大学, 2009(S1)

标签:;  ;  ;  ;  ;  

六茬大白菜心温室高效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