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低层低密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低层低密度独立住宅,设计现状,发展趋势
低层低密度论文文献综述
范莉[1](2018)在《关于低层低密度独立住宅设计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现阶段我国的低层低密度独立住宅的发展比较迅速,人们在对其设计的要求上也不断提高,这对建筑设计人员来说挑战就愈来愈大。本文先就当前低层低密度独立住宅的发展以及住宅特点加以阐述,然后就低层低密度住宅布局及设计和设计发展趋势详细探究,希冀能通过此次对低层低密度独立住宅的设计研究分析,能从理论层面进一步深化。(本文来源于《四川水泥》期刊2018年06期)
郭鸿儒[2](2016)在《东北现代低层低密度住宅适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住宅是人类栖居的时空载体。近年来,随着城市环境质量的滑坡,住宅适居性开始渐入人们的视野。低层低密度住宅作为高端住宅,其适居性也是学术关注的重点。东北地区属于寒温带,地域特点鲜明。但学界对该地区低层低密度住宅的适居性关注甚少。为此,本人将东北低层低密度住宅的适居性作为研究对象,以期能提供些许经验借鉴。本研究通过对适居性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得到适居性实际上是舒适感,安全感,归属感,领域感和参与感复合作用并不断随时间演化的结果。故而,本人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舒适感和安全感与基础需求,归属感和领域感与心理需求,参与感与自我实现需求进行对应,将适居性定义为以基础需求,心理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和时间为顶点的四面体体积。然后,通过这个基础定义,分析了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东北低层低密度住宅适居性的影响。最后运用这个定义确立了东北现代低层低密度住宅适居性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人本原则和开放性原则。同时以奢岭·碧水山庄为案例,用这两个原则从物理环境营造,空间营造和心理环境营造叁个方面对东北现代低层低密度住宅的适居性设计进行了总结分析。(本文来源于《吉林建筑大学》期刊2016-12-01)
龚杰[3](2016)在《大城市城郊低层低密度住宅适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居住环境以及舒适性,相对于,城市的拥挤与喧闹,人们开始青睐于城郊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开始了“5+2”的生活。低层低密度住宅作为典型的住宅类型之一,受到众多人群的青睐,那么如何利用我们的知识技术,改进低层低密度住宅使之成为不单纯是可供人们选择的一款新型居所,更令低密度住宅对人们生活形态友好并另人们乐于居住的居所,由此提高居住空间的质素,这是建筑师应有的责任。本文试针对城郊低层低密度住宅就其居住环境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并结合他人的一些成功的方法对其提出一些改进的设计措施。以上述思路为基础,本文将由五部分构成:第一,绪论。陈述研究的目的背景以及意义,同时纵览国内外就城郊低层低密度住宅的研究报告和成果,此部分结尾简介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与结构。第二,相关研究基础。首先对低层低密度住宅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概述,包括发展历程和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住宅适居性,对舒适性的相关概念展开了论述,包括影响因素与相关论点。第叁,城郊低层低密度住宅适居性特点分析。分别讲述了物理环境的舒适性、功能空间环境的舒适性、心里环境的舒适性以及满足特殊群体需求。第四,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第五,评价上海市低层低密度住宅适居性。第六,结论。(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期刊2016-11-01)
宋晶[4](2015)在《基于低碳理念的低层低密度住区设计——以崇明海尚黑森林项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低层低密度住区在我国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由于节地政策的要求和土地供应的现状,在市场上一直处于非主流地位,相关设计研究方面也较欠缺。然而低层低密度住区作为城市现代住区系统的一个不可回避的分支,其在规划及建筑设计、绿色低碳科技运用方面还有很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崇明海尚黑森林项目为例,就低层低密度住区的设计方法和节能技术进行总结和研究。(本文来源于《住宅科技》期刊2015年05期)
刘思思[5](2015)在《高层低密度与低层高密度住区空间形态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住区空间形态的设计是住区设计的重点,不仅可以提升居住环境的物质环境质量,同时对提升居住环境的精神环境也有很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对生活质量越来越关心,住区的空间环境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经济、政策、交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住区基本是高层低密度住宅小区的建设模式,与国外低层高密度的混合街坊式住区相比,我国仍处在以功能主义为主的阶段。相比于国外人性化、可持续的低层高密度住区,高层低密度住区已经显现出了许多问题。本文对比分析了高层低密度住区与低层高密度住区的空间形态特点,试图从比较分析中寻求出人性化生态住区的设计原则。论文总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文章的理论、背景、意义、目的和内容进行介绍。分析目前我国住区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阐述选取高层低密度住区和低层高密度住区作为研究对象必要性。第二部分为认识论,主要介绍了住区、密度和住区空间形态的定义,总结归纳了国内外住区的的主要发展理论和发展模式,介绍了目前国内外住区的发展现状。第叁部分为方法论,在分析研究了国内外住区发展模式不断变化的基础上、得出影响城市居住空间形态演变的因素,为人性化生态住区的设计奠定方法论基础。第四部分为实践论,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首先对高层低密度住区和低层高密度住区的代表性城市进行城市空间发展结构分析,进而从城市不同发展区域各自选取了四个案例进行分析,之后在两者的对比中分析出高层低密度住区和低层高密度住区的空间形态特征,为人性化生态住区的设计奠定理论基础。第五部分为结论,对文章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做出总结,提出了人性化生态社区的设计原则、为今后的绿色住区研究提供更多有利的帮助。(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5-05-12)
周彦[6](2015)在《低层低密度住宅规划布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低层低密度住宅作为一种住宅形式在房地产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以其能为业主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而受到有条件的购房者的欢迎。在此类型住宅不断演进的过程中,作为住宅设计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规划布局亦随之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以网格式、带状式、散点式和组团式为代表的住宅布局类型。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业主在住区布局及所引导的生活方式方面提出更多的需求,市场上此类住宅产品也不再拘泥于既有的布局类型,受基地环境特征、规划布局理念及业主要求等方面的影响,多种布局类型相结合的综合型布局方式的运用日渐增多。在这种条件下,本文针对低层低密度住宅规划布局的研究既是对现有布局类型发展的梳理,又对未来住宅规划布局的发展趋势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本文主体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国内外低层低密度住宅的发展情况,并重点关注国内低层低密度住宅的发展历程,追溯此类住宅发展中的本质内容及当今主要的发展特性,并结合低层低密度住宅主要的产品类型分析作为文章规划布局设计研究的基础;第二部分结合具体案例对低层低密度住宅规划布局的主要类型加以探讨,并讨论适用不同类型布局方式的基地条件;第叁部分选取叁个此类住宅的经典案例对其规划布局方式及相关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介绍相关住宅的设计特色作为研究资料的补充;第四部分为对笔者曾参与的工程实践案例香桥郡项目的介绍,并对项目的规划布局及其他特色加以分析,作为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部分。文章最后结合全文对低层低密度住宅规划布局的分析,对此类住宅布局未来的发展特性及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希冀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各类型布局方式进行很好的概括并为未来住区布局的发展提供方向指导。(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5-05-01)
严锋林[7](2015)在《低层低密度生态居住小区——中山市清华坊》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东方华太建筑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华太设计是由一批海外留学人员主持的国家甲级建筑设计单位,经过十几年的辛勤耕耘,已发展成具有良好品牌的优秀设计团队,也是国内建筑设计界有一定影响力的设计公司。公司以建筑设计为主,同时涉及规划、景观及室内设计。(本文来源于《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期刊2015年04期)
岑坤昌[8](2012)在《环境渗透在珠叁角郊区低层低密度住区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从开发商到设计师都在不断地进行低层低密度住区研究及设计,但也不断有投机、急功近利的低层低密度住区出现,这些忽略与环境、与人的关系的住区,与使用者追求优质住区环境的理想相悖。环境渗透是郊区低层低密度住区的理想追求之一,本文立足环境渗透的设计理念,从环境渗透叁个层次的空间形态入手,通过环境渗透各要素的确立及案例分析,试图实现定义及量化分析环境渗透,以对低层低密度住区环境渗透的理想追求。论文采取了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思路,强调四个分析,一共包括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分析。说明对本文的研究对象——低层低密度住区建筑与环境相互渗透所要实现的目标;分析本文提出环境渗透的概念;分析环境渗透的叁个层次的渗透因子(媒介)及渗透的建构,并结合相关理论分析。第二部分是现状分析。从需求层面及地域环境分析我国及珠叁角郊区低层低密度住区的发展现状,透析基于相关新时代需求下的珠叁角郊区低层低密度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对本文环境渗透设计要素进行总结,并且对国内几个案例进行分析,得出各优缺点以及对本文的启示。第叁部分是目标分析。进入本文研究的重点案例——华发生态庄园,从微观、中观、宏观等方面对华发生态庄园进行深入的研究,量化分析各渗透因子,得出华发对本文环境渗透的设计方法的启示。第四部分是路径分析。对案例的研究即是一个目标分析的过程也同时进行路径分析,发现各案例的问题和总结其成功经验是本研究的直接成果,从建筑与环境相互渗透的叁个层次上分别对设计手法进行分析总结的同时,本论文的最后探索了一套适合珠叁角近郊低层低密度住区建筑与环境相互渗透的规划、设计等策略。(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2-12-01)
徐闻[9](2009)在《中关村惊现低层低密度板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住宅市场沉寂了8年后,中关村核心区近日终于再一次发力,挥出了一记重拳,区域首个低密度板楼中铁置业·翰庭项目日前宣布高调入市,据悉,这是中铁置业在北京首度推出的城市文化宅邸的代表作品,而作为区域内惟一的新项目和惟一的低密度板楼,该项目已经引发市场的广泛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商报》期刊2009-07-31)
刘大为[10](2009)在《南方低层低密度住区总体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为了适应人们不断提高的居住要求,近20年来,中国出现了一大批低层低密度住区,然而由于其实践还刚刚起步,理论研究也相对缺乏,在建设过程中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和极大地资源浪费,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有优秀的低层低密度住区的存在。本文的研究就是为了总结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经验和教训,指导其有序健康的发展并完善该类住区规划设计的理论体系。我国的南方与北方最大的不同就是其山水景观资源丰富,而北方主要以平原为主,鲜有大山大水的环境资源,我国南方具有低层低密度住区建设的天然优势,丰富的山水资源,起伏变化的地形特点是营造丰富的居住空间的前提条件,因此南方低层低密度住区成为本文研究的对象。总体设计是项目规划设计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有着战略性的高度和指导性的作用。本文就是在总体设计的高度上,对南方低层低密度住区的总体定位、组区设计以及景观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阐述,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论文共分7章,分4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讨论了课题的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基本概念的界定、相关发展综述和课题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第2章),分析了南方低层低密度住区的现状,比较了南方与北方典型城市低层低密度住区的特点,分析得出南方该类住区总体设计上存在的问题。第叁部分(第3章—第7章)针对第二部分分析提出的问题,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对南方低层低密度住区在总体定位上、组区设计上与景观环境营造上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举出了南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低层低密度住区实例;对南方低层低密度住区的未来与发展做出了预测。第四部分(结论)对本文的进行最终的总结。(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9-05-20)
低层低密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住宅是人类栖居的时空载体。近年来,随着城市环境质量的滑坡,住宅适居性开始渐入人们的视野。低层低密度住宅作为高端住宅,其适居性也是学术关注的重点。东北地区属于寒温带,地域特点鲜明。但学界对该地区低层低密度住宅的适居性关注甚少。为此,本人将东北低层低密度住宅的适居性作为研究对象,以期能提供些许经验借鉴。本研究通过对适居性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得到适居性实际上是舒适感,安全感,归属感,领域感和参与感复合作用并不断随时间演化的结果。故而,本人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舒适感和安全感与基础需求,归属感和领域感与心理需求,参与感与自我实现需求进行对应,将适居性定义为以基础需求,心理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和时间为顶点的四面体体积。然后,通过这个基础定义,分析了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东北低层低密度住宅适居性的影响。最后运用这个定义确立了东北现代低层低密度住宅适居性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人本原则和开放性原则。同时以奢岭·碧水山庄为案例,用这两个原则从物理环境营造,空间营造和心理环境营造叁个方面对东北现代低层低密度住宅的适居性设计进行了总结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层低密度论文参考文献
[1].范莉.关于低层低密度独立住宅设计探讨[J].四川水泥.2018
[2].郭鸿儒.东北现代低层低密度住宅适居性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6
[3].龚杰.大城市城郊低层低密度住宅适居性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
[4].宋晶.基于低碳理念的低层低密度住区设计——以崇明海尚黑森林项目为例[J].住宅科技.2015
[5].刘思思.高层低密度与低层高密度住区空间形态对比研究[D].湖南大学.2015
[6].周彦.低层低密度住宅规划布局研究[D].天津大学.2015
[7].严锋林.低层低密度生态居住小区——中山市清华坊[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5
[8].岑坤昌.环境渗透在珠叁角郊区低层低密度住区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9].徐闻.中关村惊现低层低密度板盘[N].中国商报.2009
[10].刘大为.南方低层低密度住区总体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