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论文-蒋本聪

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论文-蒋本聪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听觉诱发,中潜伏期反应,AR模型系数,模式识别

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论文文献综述

蒋本聪[1](2018)在《基于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的脑—机接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脑-机接口技术在全球被广泛地研究,尤其是它可以帮助瘫痪或残疾病人重建运动控制和对外交流的能力。当前基于视觉诱发脑电的脑-机接口系统技术已应用比较广泛。但是,对于一些视觉系统损伤的患者来说,视觉刺激具有局限性,所以他们使用视觉脑-机接口系统就非常困难。有幸的是,大多数视觉障碍患者的听觉系统往往是完好的,所以研究听觉诱发电位的脑-机接口系统具有潜在价值。然而,目前基于听觉诱发电位的脑-机接口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现有系统还存在许多缺陷。为此,设计一种新的听觉脑-机接口范式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本文针对原来常用的实验范式采用较多的电极且诱发时间较长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听觉诱发中潜伏期反应的实验范式。首先在两种状态下(注意和非注意)诱发出相应的中潜伏期波形。然后使用db10小波变换对数据进行6层小波分解预处理。由于滤波之后的数据仍然可能存在肌电、眼电等干扰,所以本文还会使用相干平均算法对数据再次滤波。经过最后实验对比,证明了所用滤波是有效的。由于预处理后的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数据仍是高维向量,接下来使用特征提取算法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降维处理。本文基于自回归模型(Autoregressive Model,AR),通过Burg算法提取AR模型系数。再分别计算中潜伏期反应的能量、方差、面积、AR模型系数和波形峰值作为特征。这为后面使用模式识别分类算法提供了基础。最后,我们使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分类算法分别对离线数据进行分类识别,并统计了8位受试者的分类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在组合特征_1v,_2v,_3v下,基于ANN的分类准确率比SVM的分类准确率分别高出10.7%、8.7%、11.1%。其中使用组合特征_1v和ANN的分类准确率最优,达到了84.7%。基于上面的结果,可以得出本文设计的实验范式是有效的,且对于大部分受试者的效果较理想。这为今后把此实验范式应用到脑机-接口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8-05-01)

蒋本聪,王力,邹采荣,胡晓,汪家冬[2](2017)在《基于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的听觉注意特征提取与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研究听觉注意的实验范式采用电极数量较多,且使用P3电位诱发时间比较长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听觉诱发中潜伏期反应(MLR)的实验范式。首先在注意与非注意两种状态下诱发出相应的MLR,再分别计算MLR的能量、方差、面积、AR模型系数和波形峰值作为特征值。最后,通过模式识别算法进行分类。实验结果表明:8位受试者以人工神经网络(ANN)为分类器的平均正确率可达到77.2%,本范式对于大部分受试者的效果较理想。(本文来源于《电子器件》期刊2017年06期)

刘会,郑剑,杨小萍,朱广友[3](2016)在《听力正常人的长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长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long latency response,ALR)潜伏期、波幅与声刺激强度间的关系和特点,并探讨其在听阈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对46名听力正常人(92耳)进行ALR测试,予受试者从70、50、30、20至10 dB nHL 5个声刺激强度顺序诱发ALR波形,标记N_1波、P_2波,得出叁个观察指标(N_1波及P_2波潜伏期、N_1-P_2波幅)的数值。分析观察叁个指标的变化趋势及频率差异性。结果 46名听力正常人(92耳)ALR波形的引出率均为100%。随着声刺激的降低,ALR的N_1波、P_2波潜伏期延长,N_1-P_2波幅降低。结论在适宜的条件下,ALR是一项稳定的检测技术。ALR的N_1波、P_2波潜伏期及N_1-P_2波幅与声刺激强度间的关系对ALR应用于听阈评估中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法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李昂,沈君姝,郭辉,潘永泉,曹新志[4](2014)在《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的提取与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小波变换模极大值和人工神经网络对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进行提取与识别,判断患者处于的麻醉深度。方法:利用信号和噪声在分解尺度上的不同特性来滤除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中的强噪声成分。经过模极大值处理后,小波系数在每个尺度上只剩下有限个模极大值点。通过Mallat交替投影算法,根据这些模极大值点重构出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在此基础上,根据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与麻醉深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适用于麻醉深度监测的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模型。结果:通过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提取后,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的信噪比由-15.43~0 dB提升到10.05~20.18 dB,基本恢复了原始信号;麻醉深度监测的BP神经网络模型测试集精确度分别为90%和100%。约登指数和Kappa值均为0.900 0,大于0.75。该模型对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结论: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提取可以有效地去除信号中的强噪成分,还原信号;麻醉深度监测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与麻醉深度之间的关系具有良好的识别性。(本文来源于《医疗卫生装备》期刊2014年08期)

李懿,葛圣金[5](2013)在《静脉注射丙泊酚或氯胺酮对大鼠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分别静脉注射丙泊酚、氯胺酮对大鼠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mid-latency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MLAEP)的影响。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10组,每组8只,分别经尾静脉注射0.9%氯化钠液、脂肪乳、不同剂量丙泊酚和氯胺酮。分别于给药前后各1 min记录大鼠内侧膝状体腹侧核团(ventral medial geniculate body,MGBv)内MLAEP的变化,包括N0、P0、Na、Pa、Nb潜伏期和Pa波幅。结果:静脉注射0.9%氯化钠液、脂肪乳、氯胺酮和0.5 mg/kg丙泊酚对大鼠MLAEP无显着影响;与静脉注射0.9%氯化钠液组相比,静脉注射1 mg/kg以上剂量丙泊酚使Na、Pa、Nb潜伏期延长,并使Pa波幅降低。结论:静脉注射1 mg/kg以上丙泊酚能够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大鼠MLAEP,而静脉注射氯胺酮则无此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学》期刊2013年06期)

朱程,王涛,黄江华,詹长安,谭小丹[6](2013)在《40 Hz暂态听觉诱发电位中潜伏期成分的引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常规方式下听觉诱发电位(AEP)的一些成分(如P b)的出现和稳定程度与刺激率有关,但是刺激率的提高受到AEP潜伏期的制约,两者的卷积效应导致暂态AEP无法直接获取。连续循环平均去卷积(CLAD)和多刺激率稳态平均去卷积(MSAD)是提取高刺激率下暂态AEP的两种新方法。由于两种方法的计算原理和实验范式不同,需要通过充分的实验评估其性能。本研究采用这两种去卷积技术获取了11例正常成年人的40 Hz暂态AEP,并和常规(5 Hz)AEP对照。结果发现40 Hz高刺激率下暂态AEP主要波形的引出率均为100%(常规AEP的N b和P b的引出率分别为72.73%和54.55%);潜伏期的变异系数为6.57%(常规方式11.18%);个体AEP与总体平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7(常规方式0.70)。上述结果表明,与常规方法相比,40 Hz时去卷积技术得到的暂态AEP的主要成分可以更稳定地被引出,在应用上更具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尤兰英[7](2012)在《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引导下右美托咪啶和咪达唑仑用于妇科肿瘤手术镇静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和评估右美托咪啶(DEX)和咪达唑仑用于妇科肿瘤手术中镇静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妇科肿瘤手术患者46例,均接受腰硬联合麻醉,按镇静方法完全随机分为两组,D组22例以DEX0.5μg/(kg.小时)静脉恒速输注(负荷量0.5μg/kg);M组24例以咪达唑仑50μg/(kg.小时)静脉恒速输注(负荷量50μg/kg)。两组均将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值控制在≤50,并以此为依据相应选择加深镇静或停止输注减浅镇静,同时记录剂量的调整。术中记录呼吸频率(RR)、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平均动脉压(MAP),并在术毕停药前评估记录患者的Ramsay镇静评分(RSS评分)。结果:D组的HR71±6次/分在用药30分钟后相比M组80±6次,分显着减慢(P<0.05),RR、MAP在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停药前R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有5例、M组有6例需要进行剂量调整。另外,M组有5例因舌后坠致SPO2下降需托下颌处理,D组无类似情况。结论:DEX用于妇科手术镇静可引起HR减慢但对血压无明显影响;在相同的镇静程度下,DEX比咪达唑仑更有利于维持呼吸道通畅,可能更适用于该类手术的镇静。(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期刊2012年34期)

张馨元,刘昕,尚笑平,关楠思,梁宇光[8](2012)在《正常人长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的法医学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正常人短纯音诱发的不同频率长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long latency response,ALR)的特点及其法医学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主观检查配合的正常听力受试者20名(40耳),依次测试500、1 0002、000、4 000Hz4个频率的纯音主观听阈、短纯音主观听阈和短纯音ALR反应阈。结果在4个频率上,短纯音主观听阈与纯音主观听阈之差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3.48±2.17、4.33±2.364、.07±1.78、3.96±2.21;短纯音ALR反应阈与短纯音主观听阈之差的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3.85±2.27、3.78±1.833、.15±2.14、5.22±2.04;短纯音ALR反应阈与纯音主观听阈之差的均值和标准差(dB)分别为7.33±3.12、8.11±2.627、.22±2.50、9.19±2.85。各频率短纯音ALR波反应阈与纯音主观听阈之差均在20dB之内。结论短纯音诱发的ALR具有频率特异性、接近主观听阈,能够反应整个听觉通路的功能状况。(本文来源于《中国法医学杂志》期刊2012年04期)

王斌,曹克利[9](2012)在《听觉中潜伏期诱发电位与人工耳蜗植入》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耳蜗植入后听力及言语能力恢复与中枢听皮质功能密切相关,听觉中潜伏期诱发电位可反映中枢初级听觉皮层的功能状态。本文综述了听觉中潜伏期诱发电位的起源,声刺激和电刺激,测试方法,影响因素以及临床意义,并讨论其与人工耳蜗植入的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期刊2012年02期)

马丽萍,朱立宏,陈学新,孟尽海[10](2009)在《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和应激指标对老年人麻醉深度的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老年人静脉复合麻醉中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MLAEP)、血流动力学及血浆皮质醇(CORT)浓度的变化,评估MLAEP和应激指标对老年人麻醉深度的应用价值.方法: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40例,年轻组年龄20~45岁,老年组年龄65~81岁,每组20例.ASAⅠ~Ⅱ级,心功能l~2级.无内分泌疾患及听力障碍.常规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并接呼吸机控制通气,于入室后(T0)、麻醉诱导后3min(T1)、插管后1min(T2)、切皮后2min(T3)、关腹后(T4)及拔管后(T5)各时间点分别记录HR,MAP及MLAEP各波波幅及潜伏期.在上述各时间点采中心静脉血3mL,测定血浆皮质醇的浓度.结果:两组患者给药后各时间点的Pa,Nb的潜伏期与基础值比较都延长(P<0.05),Na/Pa,Pa/Nb波幅都降低(P<0.05);在T0时老年组患者Pa较年轻组潜伏期长(P<0.05),两组患者给药后心率与基础值比较均有变化(T2时刻除外),在T5时年轻组心率比老年组快(P<0.05).MAP在给药后T1,T2,T3,T4与基础值比较均降低(P<0.05),在T4时刻年轻组比老年组MAP值高(P<0.05).CORT在给药后各时间点与基础值比较有变化(P<0.05),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LAEP联合血流动力学及血浆皮质醇可有效地对老年人麻醉深度进行评估.(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21期)

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目前研究听觉注意的实验范式采用电极数量较多,且使用P3电位诱发时间比较长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听觉诱发中潜伏期反应(MLR)的实验范式。首先在注意与非注意两种状态下诱发出相应的MLR,再分别计算MLR的能量、方差、面积、AR模型系数和波形峰值作为特征值。最后,通过模式识别算法进行分类。实验结果表明:8位受试者以人工神经网络(ANN)为分类器的平均正确率可达到77.2%,本范式对于大部分受试者的效果较理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论文参考文献

[1].蒋本聪.基于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的脑—机接口研究[D].广州大学.2018

[2].蒋本聪,王力,邹采荣,胡晓,汪家冬.基于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的听觉注意特征提取与识别[J].电子器件.2017

[3].刘会,郑剑,杨小萍,朱广友.听力正常人的长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J].法医学杂志.2016

[4].李昂,沈君姝,郭辉,潘永泉,曹新志.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的提取与识别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4

[5].李懿,葛圣金.静脉注射丙泊酚或氯胺酮对大鼠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学.2013

[6].朱程,王涛,黄江华,詹长安,谭小丹.40Hz暂态听觉诱发电位中潜伏期成分的引出分析[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3

[7].尤兰英.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引导下右美托咪啶和咪达唑仑用于妇科肿瘤手术镇静的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

[8].张馨元,刘昕,尚笑平,关楠思,梁宇光.正常人长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的法医学应用价值[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2

[9].王斌,曹克利.听觉中潜伏期诱发电位与人工耳蜗植入[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2

[10].马丽萍,朱立宏,陈学新,孟尽海.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和应激指标对老年人麻醉深度的评估[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

标签:;  ;  ;  ;  

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论文-蒋本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