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李矮缩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李矮缩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克隆,原核表达
李矮缩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陈立伟,宗晓娟,王文文,王甲威,魏海蓉[1](2012)在《李矮缩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制备李矮缩病毒(prunus dwarf virus,PDV)抗血清,克隆PDV外壳蛋白(CP)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优化蛋白表达条件。以阳性感病甜樱桃叶片为试验材料,提取总RNA,根据PDV CP基因(L28145.1)设计特异引物,RT-PCR方法扩增,克隆、测序,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0a-PDVCP,在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表达。PDV CP基因(GenBank登录号:JF333587.1)全长657 bp,编码217个氨基酸,与GenBank其他PDV分离物CP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89.2%~93.9%,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99%。根据完整CP基因核苷酸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显示:12个PDV分离物可分为3组,泰安分离物与巴西、土耳其等分离物属于Ⅰ组。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0a-PDVCP,并在体外条件下诱导表达出融合蛋白。转pET30a-PDVCP载体的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表达分子量约24 kDa的重组蛋白。该重组蛋白在30℃,1.0 mmol/L IPTG、诱导4 h表达量最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2年12期)
赵世恒,王进忠,李明福,李桂芬,马洁[2](2009)在《北京怀柔地区李矮缩病毒的检测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北京怀柔地区核果类果树病毒疫情调查中,对樱桃树上有矮缩、斑驳、皱缩等症状的叶片样品,通过酶联免疫检测为阳性反应,进行RT-PCR鉴定、外壳蛋白基因扩增片段测序,发现该序列与李属坏死环斑病毒(PDV)ch株系分离物(L28145.1)序列的同源性为100%,与分离物(AF208746.1,AF208747.1,AF208743.1)序列的同源性大于97%,说明被检测样品感染有PDV。这是PDV病毒在北京地区发生的首次报道,对该病毒来源及其流行趋势也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植保导刊》期刊2009年02期)
赵世恒,王进忠,李明福,李桂芬,马洁[3](2008)在《北京怀柔地区樱桃上发现李矮缩病毒》一文中研究指出李矮缩病毒(prune dwarf virus PDV)属雀麦花叶病毒科(Bromoviridae)等轴不稳环斑病毒属(Ilarvirus),是我国叁类检疫对象。该病毒是为害桃、樱桃、李、杏等核果类果树品种及其砧木的主要病毒之一,在全世界均有普遍发生,与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CLSV和李属坏死环斑病毒PNRSV构成了核果类果树的叁大主要病毒。PDV主要为害李属植物,包括樱桃(P.avium)、桃(P.persica)、杏(P.armeniaca)、樱桃李(P.cerasifera)、(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8-10-01)
阙勇[4](2008)在《核果类果树上李坏死环斑病毒和李矮缩病毒的血清学及RT-PCR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核果类果树是一类种植较为广泛的果树,在我国南方以桃、李、杏、油桃等为主。李坏死环斑病毒(Prunus necrotic ringspot virus,PNRSV)和李矮缩病毒(Prunedwarfvirus,PDV)是严重危害核果类果树的两种重要病毒,导致被感染果树生长衰退、产量锐减,对这两种病毒进行有效的检测是防止这两种病毒的传播从而减少其危害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采用生物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桃、李、杏和油桃四种核果类果树上的PNRSV和PDV进行了检测研究,取得的结果如下:1.从我国湖北省武汉、咸宁等地区搜集了127份的桃、李、杏及油桃样品,采用A蛋白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Protein A Sandwich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PAS-ELISA)对这些样品进行了PNRSV和PDV两种病毒的检测。结果显示,PNRSV和PDV总检出率分别为26.8%及16.5%,其中,在54份桃树样品中PNRSV的检出率为25.9%,PDV的检出率为16.7%;在17份李树样品中PNRSV的检出率为35.3%,PDV的检出率为29.4%;在20份杏树样品中PNRSV的检出率为25.0%,PDV的检出率为15.0%;在36份油桃树样品中PNRSV的检出率为25.0%,PDV的检出率为11.1%。两种病毒的复合侵染率为14.2%。2.对PAS-ELISA检测呈阳性的样品,在温室中采用汁液摩擦接种法草本指示植物黄瓜(Cucumis sativus)和昆诺藜(Chenopodium quinoa)上进行了生物学鉴定,检测结果显示,在10份桃树样品和6份李树样品中各有5份样品在接种的黄瓜和昆诺藜上都诱导产生了明显的局部和系统性症状;所接种的杏树样品在这两种指示植物上都没引起症状表现,而9份油桃样品中有2个样品在黄瓜上引起轻微症状。3.对PAS-ELISA及生物学检测PNRSV和PDV呈阳性的部分样品,提取总RNA,采用基于PNRSV和PDV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部分片段核苷酸序列设计的引物分别对这些样品进行了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所选取样品都分别扩增出了预期大小约为449bp和172bp的目标片段。(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侯义龙,于亚军,张立娟,赵洋,于大永[5](2006)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歇马杏”李矮缩病毒》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选择不携带主要病毒的植株,利用作者已建立的PDVRT-PCR检测体系对辽宁省大连市地方特产“歇马杏”田间植株携带PDV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被检植株PDV的感染率达90%,但程度不同。(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06年06期)
侯义龙,杨俊玲,李春敏[6](2005)在《李矮缩病毒RT-PCR方法建立及检测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感病和健康指示植物GF305的总RNA为模板,进行cDNA的合成和PCR扩增,结果从感病材料中扩增出与预期的172bp大小一致的目的片段,而健康的材料无此扩增产物。对此PCR扩增产物克隆测序,进一步佐证了RT-PCR检测结果。经过多次试验验证该检测体系,都可得到很好的重演性,从而建立了李矮缩病毒快速、灵敏、准确的RT-PCR检测技术,并进行了实际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5年02期)
李矮缩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北京怀柔地区核果类果树病毒疫情调查中,对樱桃树上有矮缩、斑驳、皱缩等症状的叶片样品,通过酶联免疫检测为阳性反应,进行RT-PCR鉴定、外壳蛋白基因扩增片段测序,发现该序列与李属坏死环斑病毒(PDV)ch株系分离物(L28145.1)序列的同源性为100%,与分离物(AF208746.1,AF208747.1,AF208743.1)序列的同源性大于97%,说明被检测样品感染有PDV。这是PDV病毒在北京地区发生的首次报道,对该病毒来源及其流行趋势也进行了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李矮缩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陈立伟,宗晓娟,王文文,王甲威,魏海蓉.李矮缩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
[2].赵世恒,王进忠,李明福,李桂芬,马洁.北京怀柔地区李矮缩病毒的检测鉴定[J].中国植保导刊.2009
[3].赵世恒,王进忠,李明福,李桂芬,马洁.北京怀柔地区樱桃上发现李矮缩病毒[C].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4].阙勇.核果类果树上李坏死环斑病毒和李矮缩病毒的血清学及RT-PCR检测[D].华中农业大学.2008
[5].侯义龙,于亚军,张立娟,赵洋,于大永.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歇马杏”李矮缩病毒[J].广西植物.2006
[6].侯义龙,杨俊玲,李春敏.李矮缩病毒RT-PCR方法建立及检测应用[J].中国农业科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