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岩溶土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岩溶,土洞,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
岩溶土洞论文文献综述
刘振宇,邹仁辉[1](2019)在《高密度电法与地质雷达联作在岩溶及土洞探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某城镇山心村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工作中,采用高密度电法与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对调查区地下岩溶及土洞进行勘探,将两种方法获得的资料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再辅以地质钻探工程验证,达到了高效、精确的勘查目的,为工程设计和施工处理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来源于《云南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陈晓丹,翟利华,史海欧,王一兆,陈俊生[2](2019)在《岩溶区地铁暗挖区间溶(土)洞勘察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广州地铁2, 3, 8号线延长段,5, 6, 9号线和广佛线的溶、土洞勘察经验,研究岩溶区地铁暗挖区间的溶、土洞勘察对策,结果表明岩溶区地铁暗挖区间溶、土洞勘察的范围划定为平面上扩展到隧道轮廓线外3~5 m范围,竖向上扩展到结构底板以下10 m范围,以查明该范围内的溶、土洞发育情况。勘察可应用跨孔超高密度电法和跨孔地震CT法;在场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利用地表超高密度电法进行地质普查。(本文来源于《建筑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容宇坤[3](2019)在《岩溶地区隐伏型土洞对运营期城市轨道交通盾构隧道受力与变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不断增大,岩溶地区修建盾构隧道项目逐渐增多,岩溶地区隐伏型土洞对运营期隧道结构的受力变形影响以及在列车循环动力荷载作用下隧道基底沉降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岩土工程师非常关注且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课题。目前针对岩溶地区溶土洞对隧道施工稳定性影响的研究颇多,而针对岩溶地区盾构隧道附近一定范围内存在隐伏型土洞时,盾构隧道在运营期的动力响应、隧道结构的变形以及隧道基底出现了不均匀沉降的研究较缺乏。事实上,岩溶地区盾构隧道施工前的勘察技术的局限性,未能有效地把岩溶地区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的所有溶土洞探测出来。此外,岩溶地质的土洞隐伏型特性以及隧道运营设计期限100年中岩溶地质的土洞可发育性,建成后的盾构隧道仍需考虑周边土洞给隧道运营带来的潜在风险。本文结合广州地铁2号线北延段岩溶地质,基于2号线隧道施工前岩溶地区勘察时有可能存在的未探明的溶土洞,制定了详细的隧道底部、侧边存在土洞的数值试验方案,采用叁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手段对运营期地铁列车振动作用下盾构隧道周边存在隐伏型土洞大小及与隧道净距管片和地层的动力响应进行分析,再借助贝叶斯风险概率模型,对是否存在土洞发育进行预判;然后借鉴Peck公式思想推导土层缺失导致的沉降值,推导出岩溶地区发生不均匀沉降的预测公式,并结合监测点沉降数据,成果如下:(1)建立了叁维有限元数值模型,利用人工激振函数模拟列车动力作用于铁轨,基于运营期盾构隧道管片结构的变形和应力状况,分析了列车振动作用下管片的动力响应。计算结果显示自重应力作用下和列车荷载作用下,应力均符合管片设计强度要求,但当土洞位于盾构隧道底部时,隧道结构竖向变形较大。本文根据叁维有限元数值模型所得到的结果,总结了土洞大小、位置和土洞与隧道净距的安全距离。(2)利用贝叶斯风险概率模型对历史沉降数据进行识别,在更新新的沉降数据后,重新给予一个概率值。通过概率值与多年后的沉降数据对比,表明该模型具备较强的评判及预测能力,可以为岩溶地区不均匀沉降提供风险控制参考值,达到提前预判、提前排除风险,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提供参考。(3)结合判定的土洞发育区间,采用经验拟合公式得出不排水条件下土体变形和排水固结,再通过Peck公式变形,建立不均匀沉降区间土体缺失的时程分析函数,通过积分求得土体缺失体积,并拟合该区间土体缺失体积随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时间变化后,确定某一年的土体缺失体积,从而预测该不均匀区间因土层缺失所导致的最大沉降量,由于土层缺失会放大变形及固结沉降,则根据叁维有限元数值模拟确定的扩大系数,修正变形与固结沉降,土层缺失所引起的沉降与修正后的变形与固结沉降相加,得到最终沉降值,再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对比,证明该预测模型是有效的。(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3)
蔡全辉[4](2019)在《路基施工中岩溶土洞塌陷的原因分析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溶土洞塌陷是岩溶区路基施工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以铜仁市松桃至玉屏城际快速道路岩溶土洞塌陷为例,介绍了岩溶土洞形成的条件和塌陷的原因,分析了路基施工对土洞塌陷的影响,提出了路基施工中土洞塌陷的防治与治理措施,可供其他路基工程建设参考。(本文来源于《城市道桥与防洪》期刊2019年03期)
黄鹏,简文彬,洪儒宝,张少波,陈鸿志[5](2018)在《覆盖型岩溶土洞泡沫混凝土复合地基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建立室内模型,进行了复合地基变形特性研究试验,研究覆盖型岩溶土洞泡沫混凝土复合地基的变形特性。试验设置两种工况共九组试验,探讨在分级荷载作用下不同桩长形成的复合地基的沉降规律,处理前后的土压力变化规律,以及桩土荷载分担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溶洞无充填物时,利用泡沫混凝土进行充填及作竖向增强体桩,桩体与充填体形成整体,与桩间土共同形成复合地基,地基承载力提升明显。若桩长继续增加,承载力没有提高,桩体工作性状接近端承桩。当溶洞被其它软弱土层充填时,桩长越长,承载力越高,但达到一定长度之后承载力提升有限,桩体工作性状接近摩擦桩。试验结果对泡沫混凝土复合地基处理覆盖型岩溶土洞的应用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赵明华,袁腾方,陈言章,杨超炜[6](2018)在《基于Schwarz交替法的岩溶区双孔土洞地基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岩溶区双孔圆形土洞的地基稳定性,利用柯西积分法求出存在单一土洞时的复应力函数,基于Schwarz交替法进行二次迭代导出双极坐标系下土层中任意一点的应力大小;通过应力坐标转换求得土体的最大、最小应力,利用Mohr-Coulomb强度准则判定土洞洞边最危险点的稳定状态;将本文方法计算结果与精确解析解以及ABAQUS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并结合工程算例验证了Schwarz交替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引入稳定系数,从土体的侧压力系数、土洞半径比以及土洞相对位置3个方面对双孔土洞的稳定性进行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土洞稳定系数与土体侧压力系数呈线性正相关,随土洞半径比的增大而非线性减小,随土洞相对位置的增大先保持不变而后线性增大。(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科技进展》期刊2018年06期)
苏添金,洪儒宝,简文彬[7](2018)在《覆盖型岩溶土洞致灾过程的数值模拟与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福建永定樟坑自然村岩溶塌陷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地质环境特征和工程地质资料,归纳总结了岩溶塌陷的致塌机理,采用莫尔-库仑准则建立了考虑了负压作用、地下水浮托力和动压力、降雨入渗作用的力学模型,通过极限平衡理论进行土洞稳定性评价,同时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模拟了地下水位下降条件下岩溶土洞的发育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永定樟坑自然村岩溶塌陷成因机制以渗流潜蚀作用为主;岩溶塌陷系数K与地下水位差呈线性关系,地下水位变化幅度越大,K值降低越多;地下水位变幅、气压差、降水强度叁个因素对樟坑岩溶土洞塌陷的影响方面,地下水位下降对岩溶塌陷所起的作用最大;研究区岩溶塌陷主要由于周边矿山采矿过度抽水、地下水位落差过大导致。(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刘永莉,管振德,肖衡林[8](2018)在《基于BOTDR技术的深埋岩溶土洞监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溶洞穴发育成地表塌陷影响因素复杂。为了获得岩溶土洞监测标识区域的应力特征,在太沙基松动土压力理论基础上,对岩溶土洞发育历程中松动区竖向土压力进行了分析。松动区的空间位置由洞穴特征及其上方岩土介质的物理、力学性质决定;平面应变和非平面应变条件下,松动区竖向土压力的分布特征差异明显。根据岩溶土洞上方松动区竖向土压力的分布特征,结合BOTDR技术优点,提出应用BOTDR技术监测岩溶土洞的发育,针对光纤监测系统设计中光纤布线型式进行了分析。岩溶土洞应力场变化特征的定量研究对光纤传感技术应用于岩溶土洞监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8年03期)
宋伟健,刘权斌,闫涵,崔笑庚[9](2018)在《瞬变电磁法在岩溶土洞发育区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土洞是岩溶地层上覆盖的土层被地表水冲蚀或地下水潜蚀所形成的洞穴。进一步发育形成地表塌陷。作为一种典型的不良地质现象,由于其埋藏深度及规模不定,对地质工作和工程设计带来了很大困扰,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和使用。文中结合了的广西某水利枢纽工程中瞬变电磁法的运用,通过实例结果说明了瞬变电磁法在岩溶、土洞发育区的探测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东北水利水电》期刊2018年05期)
胡传鹏,阳艳[10](2017)在《基于某燃机电厂的岩溶土洞不同处理方案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旨在探讨岩溶土洞地区的电厂工程不同地基处理方案的优劣性。以国内某燃机电厂的地基处理过程为例,从施工难易程度、经济性及处理效果等叁个方面对本工程中使用的两种地基处理方案进行比较,并总结了两种方案各自的优缺点。相关比较结果表明,只有根据具体地质特点及特定结构的功能特性和安全等级,结合使用两种地基处理方案,才能在安全性和经济性上达到平衡,取得最佳的地基处理效果。(本文来源于《南方能源建设》期刊2017年S1期)
岩溶土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总结广州地铁2, 3, 8号线延长段,5, 6, 9号线和广佛线的溶、土洞勘察经验,研究岩溶区地铁暗挖区间的溶、土洞勘察对策,结果表明岩溶区地铁暗挖区间溶、土洞勘察的范围划定为平面上扩展到隧道轮廓线外3~5 m范围,竖向上扩展到结构底板以下10 m范围,以查明该范围内的溶、土洞发育情况。勘察可应用跨孔超高密度电法和跨孔地震CT法;在场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利用地表超高密度电法进行地质普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岩溶土洞论文参考文献
[1].刘振宇,邹仁辉.高密度电法与地质雷达联作在岩溶及土洞探测中的应用[J].云南地质.2019
[2].陈晓丹,翟利华,史海欧,王一兆,陈俊生.岩溶区地铁暗挖区间溶(土)洞勘察对策研究[J].建筑技术.2019
[3].容宇坤.岩溶地区隐伏型土洞对运营期城市轨道交通盾构隧道受力与变形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9
[4].蔡全辉.路基施工中岩溶土洞塌陷的原因分析与防治[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9
[5].黄鹏,简文彬,洪儒宝,张少波,陈鸿志.覆盖型岩溶土洞泡沫混凝土复合地基模型试验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8
[6].赵明华,袁腾方,陈言章,杨超炜.基于Schwarz交替法的岩溶区双孔土洞地基稳定性分析[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8
[7].苏添金,洪儒宝,简文彬.覆盖型岩溶土洞致灾过程的数值模拟与预测[J].自然灾害学报.2018
[8].刘永莉,管振德,肖衡林.基于BOTDR技术的深埋岩溶土洞监测分析[J].中国岩溶.2018
[9].宋伟健,刘权斌,闫涵,崔笑庚.瞬变电磁法在岩溶土洞发育区的应用[J].东北水利水电.2018
[10].胡传鹏,阳艳.基于某燃机电厂的岩溶土洞不同处理方案对比研究[J].南方能源建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