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精神审美生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世纪文学,文学生态,社会价值,人文关怀
精神审美生态论文文献综述
杨慧群,张鹏[1](2017)在《文学生态与价值关怀——论新世纪文学写作的时代精神和审美姿态》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以来,作家的文学创作充满了各种变量,写作心态、写作水平、写作对象都时刻在发生着变化,文学的审美组成在改变,文学的存在方式在拓展。从文学生态学的视角,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文学与意识形态呈现出新的审美姿态,即作家政治意识的坚守精神和对于时代政治的关照意识,作家政治责任的坚守选择和对于百姓民生的书写责任,作家政治激情的不断调动和对于社会负面信息的积极姿态。在人文关怀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即侧重自我情感的表达和对于人性原生态的呈现,更加接近平民、更具个人化特点,文学作品更贴近生活、更贴近人生。在教育启蒙方面则借助文学作品向人类个体传递价值思考和时代精神,是文学对于人类社会价值的认同引导,是对于人类群体美德的弘扬引导,是对人类个体欲望的精神引导。(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吴素萍[2](2016)在《畲族民间文学的审美特征与生态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畲族特定的社会形态以及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精彩的畲族民间文学。畲族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畲族人民生活活动的方式、意义和价值,更表现了该民族的特性及其审美特质。畲族民间文学所蕴含的审美特征与当代文化热点中的生态精神是不谋而合的。(本文来源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廖小玲[3](2016)在《精神生态视域中的《审美教育书简》》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今,我们人类的地球环境和自身的心理状态都已经陷入了十分危急的泥潭之中,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试图给生态危机问题的解决开出药方。我们必须意识到,生态危机是人造成的,要想正真解决生态危机问题,最根本和最迫切的是人的觉醒,恢复人健康的精神状态。精神生态学的出现,“精神生态”的研究急剧增长,使得无形的精神备受重视。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明确地提出了美育的概念,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精神生态美育思想。文章旨在用精神生态这一独特角度对《审美教育书简》的美育思想进行挖掘。文章由五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是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论文创新之处。第一章是《审美教育书简》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论述社会背景和哲学基础的影响。第二章对近代社会的精神生态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分析了古希腊完美的精神生态和近代社会失衡的精神生态。第叁章提出精神生态的完善之路,即要实现生态化审美生存、恢复天性完整性和创造自由的人生境界。第四章论述《审美教育书简》的当代意义,包括解决生态危机之启示、丰富精神生态研究以及丰富生态教育理念。希望可以对解决当下人的精神生态危机提供帮助,重建人良好的精神生态并且丰富生态教育理念。(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期刊2016-05-01)
邓桂英[4](2016)在《庄子与海德格尔的审美生存思想及其精神生态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庄子和海德格尔都提倡审美化生存。庄子主张"乘道德而浮游",海德格尔则倡导"诗意地栖居"。庄子审美生存的本质根植于"无待逍遥"之"自由",海德格尔审美生存的本质规定是"无蔽状态"的"自由"。庄子的"人为物役"和海德格尔的"被遮蔽的生存"都指向审美生存的否定状态。而在"物化"与"对物的泰然任之"中追求主客合一、物我两忘,追求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和谐是庄子与海德格尔审美生存的共同的价值诉求。在实现审美生存理想的具体方法和途径上,庄子主张"无为"、"无言",极力反对人为艺术,海德格尔则强调"艺术拯救",十分重视艺术和语言,但是他们的审美生存思想都包含着对人类现实生存的深切关怀、对物化与功利化世界的反叛和超越以及对人类精神"伊甸园"与审美生存境域的不舍追寻和皈依,具有抵御人类精神生态深度失衡的价值效应。(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白婧[5](2014)在《传统民居的生态审美精神及其环境塑造观探析——以汾河流域中游地区传统民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古老的农耕文明的发达,使我们的祖先具备了成熟的环境意识。自然崇拜,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逐渐演化成一种基本的民族文化心理,其在思想上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反映在建筑活动中及环境塑造上,则表现出崇尚自然,顺应自然,亲近自然,体宜因借,因地制宜,力求与自然融合、与人居环境协调的生态审美意向。(本文来源于《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蔡承智,张文,梁颖[6](2013)在《仡佬族原生态文化:精神特质与审美心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仡佬族既有春节、元宵节等与汉族一样的传统节日,又有诸如祭山节、吃新节、牛王节等属于本民族的传统节日,透过这些传统节日及其独特的节庆活动,表现出仡佬族人如下的精神特质:包容与开放的心态、勤劳与节俭的品质、对生命心怀敬畏与关爱、懂得感恩与乐于分享、自尊自律自强,贵州仡佬族的自然崇拜包括山崇拜、植物崇拜和动物崇拜,其审美心理也正滋生和显现于一系列习俗化的崇拜活动中。就山崇拜而言,仡佬族人将山看成是主宰一切的神灵,赋予山与人一样的形象、情感、性格,形成了审关心理的原生形态。就植物崇拜而言,仡佬族从远古时期就产生了树木有灵的观念,树木演变成为一种庄严神圣的图腾,而竹崇拜情结表达着仡佬族人对生命传承的一种敬畏和信仰,对生命美的一种追求和向往。不仅如此,仡佬族人还将竹用之于生产劳动、饮食起居、休闲娱乐中,从而创造了美。就动物崇拜而言,对牛和狗等动物的崇拜则表达了仡佬族人对人间美好事物与品质的执着追求。(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评论》期刊2013年00期)
詹冬华[7](2013)在《新时期中国生态散文的审美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以来,中国生态散文呈现出独特的审美精神。李存葆、徐刚、张炜、苇岸、刘亮程等人以散文的方式建立了一个天人亲和、充满大地情怀的意义世界,堪称天人相亲的绿色之"诗"。作家们通过"以物观物"、"以物观人"的审美视角,在一种往来赠答的"间性"关系中展开天与人之间的精神交通,成就了一种生态化的审美心胸。当代散文作家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了一种处身性的生态体验与融入天地的生存姿态,这是一种深透大地的生态话语。(本文来源于《青海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04期)
王冬梅[8](2012)在《新世纪文学的精神生态与审美诉求》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社会转型中的文学精神危机相比1980和1990年代的社会结构,新世纪的社会转型无疑更加复杂,复杂之处在于市场化已经比较成熟,大众文化有足够的实力与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分庭抗礼,当代中国文化结构发生重大调整。知识分子身份的变异和分化导致精神衰退,无力对复杂的现实发言,而是被各种新的文化势力收编、改造。(本文来源于《创作与评论》期刊2012年07期)
邵金峰[9](2012)在《“气韵生动”的生态审美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气韵生动"是南齐画家谢赫首先提出的美学范畴,是我国绘画创作与批评的最高准则和历代画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气韵生动"的哲学基础是我国古代的生命哲学和元气本根论思想,是饱含生态意识的美学之思。"气韵生动"标举的是生命的自然节奏,是对浑沦一气的宇宙生命的礼赞。"气韵生动"的宇宙生命是艺术家表现的审美本体,也是中国艺术生态审美精神之所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盘晓日[10](2011)在《从生态审美角度分析史铁生的精神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审美和哲学的角度来看,小说仅仅只有故事情节是不够的,它还需要灌注审美性和哲学的思辨性,史铁生的整个创作追求就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其创作通过对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个体的交织呈示出了"适者生存,美者优存"的生态审美理念,从而显示出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文学研究)》期刊2011年05期)
精神审美生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畲族特定的社会形态以及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精彩的畲族民间文学。畲族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畲族人民生活活动的方式、意义和价值,更表现了该民族的特性及其审美特质。畲族民间文学所蕴含的审美特征与当代文化热点中的生态精神是不谋而合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精神审美生态论文参考文献
[1].杨慧群,张鹏.文学生态与价值关怀——论新世纪文学写作的时代精神和审美姿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2].吴素萍.畲族民间文学的审美特征与生态精神[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3].廖小玲.精神生态视域中的《审美教育书简》[D].广西民族大学.2016
[4].邓桂英.庄子与海德格尔的审美生存思想及其精神生态价值[J].广西社会科学.2016
[5].白婧.传统民居的生态审美精神及其环境塑造观探析——以汾河流域中游地区传统民居为例[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6].蔡承智,张文,梁颖.仡佬族原生态文化:精神特质与审美心理[J].生态经济评论.2013
[7].詹冬华.新时期中国生态散文的审美精神[J].青海社会科学.2013
[8].王冬梅.新世纪文学的精神生态与审美诉求[J].创作与评论.2012
[9].邵金峰.“气韵生动”的生态审美精神[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
[10].盘晓日.从生态审美角度分析史铁生的精神变迁[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