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胃小凹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胃黏膜,糜烂,胃镜,胃小凹
胃小凹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徐秋云,李志红[1](2018)在《胃黏膜糜烂患者胃镜下胃小凹形态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胃黏膜糜烂是胃镜下常见的一种胃黏膜病理性损伤。随着电子胃镜检查方法的普及,胃黏膜糜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从目前研究文献来看,中医辨证治疗有肯定的疗效,但辨证分型多为个人经验分型,难以形成一个统一标准用于指导临床。胃小凹是胃腺开口处,在胃镜下放大能够肉眼直接观察到其形态,根据Sakaki分型标准,将其分为A、B、C、D、E、F型6种形态[1]。本研究将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镜下胃小凹的形态(本文来源于《中国民间疗法》期刊2018年07期)
梁雪,宾金秀,黄祖美,周德丽,卢杰夫[2](2015)在《隆起糜烂型胃炎的中医证型与Hp感染、胃小凹形态及其病理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隆起糜烂型胃炎(VG)的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研究中医分型与胃小凹形态、胃小凹形态与病变黏膜病理组织学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入选患者均行电子胃镜检查和Hp检测、中医辨证分型,在放大电子内镜下予蒸馏水及二甲基硅油稀释液充分冲洗后,用0.2%靛胭脂喷洒染色进行病变黏膜及周围胃小凹形态学观察分类,并选择病变黏膜区域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Hp阳性的VG患者的中医证型多见于肝胃气滞型及湿热内蕴型,高于其他证型(P<0.05)。列联表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300例VG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胃小凹形态改变有正相关关系(r=0.649,P<0.01)。湿热内蕴型VG患者病变胃小凹形态多见于C型、D型,共占76.33%。同时,胃小凹形态与病理组织学的等级相关结果亦显示有正相关关系(r=0.798,P<0.01)。结论:Hp感染的VG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临床多见肝胃气滞型和湿热内蕴型。放大内镜下靛胭脂喷洒染色技术对VG患者病变胃黏膜癌变有早期诊断价值,与病理组织学比较,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可行性,对胃癌的一级预防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广西中医药》期刊2015年03期)
张静洁,孟宪梅,党彤,周怡,王晶[3](2013)在《胃小凹形态及微血管变化联合PCNA、p53检测在胃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胃小凹形态及微血管变化联合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53检测在胃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因上腹不适、腹痛、腹胀、反酸等症状就诊的95例患者,均行放大色素内镜检查,观察并记录胃小凹的形态及微血管的变化,在小凹形态最明显处取材活检,送病理检查,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送检胃黏膜组织中的p53及PCNA。结果在放大色素内镜下观察并取材共248处。胃小凹A型9处,B型38处,C型42处,D型67处,E型62处,F型30处。微血管分型R型92处,I型123处,D型33处。肠上皮化生的典型表现为E型小凹+I型微血管改变,不典型增生的典型表现为F型小凹+D型微血管改变。E、F型小凹胃黏膜组织中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0%、86.7%,高于A、B、C、D型小凹的22.2%、34.2%、50.0%、58.2%,P均<0.05。E、F型小凹胃黏膜组织中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1%、93.3%,高于A、B、C、D型小凹的33.3%、39.7%、61.9%、67.2%,P均<0.05。结论放大色素内镜下如观察到胃小凹形态及微血管改变,同时有PCNA、p53高表达,高度提示早期胃癌存在。(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3年30期)
杨建荣,吴进峰[4](2012)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下胃小凹形态观察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技术下胃小凹的形态分型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应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技术对113例患者进行检查,观察胃小凹形态,并于各不同形态处行活组织检查。结果 A、B型胃小凹主要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C、D、E型胃小凹主要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D、E型胃小凹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密切相关。结论通过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对5种胃小凹的形态观察可以推测病理组织学诊断,使镜下准确诊断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成为可能,以指导正确的治疗方法及内镜下随诊。(本文来源于《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期刊2012年01期)
李亚俊,陶伟,杨力[5](2011)在《窄带成像及放大胃镜观察胃小凹形态改变对胃黏膜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窄带成像及放大内镜(narrow-band imaging system with magnifying endoscopy,NBI-ME)下胃小凹形态改变对诊断胃黏膜病变及早期胃癌的价值。方法对112例常规胃镜检查发现有局部胃黏膜病变(糜烂、颜色异常、隆起、浅凹陷、粗糙等)的患者,NBI-ME模式观察胃小凹形态,参照Tanaka分型对病变进行判断,同时病变区域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结果窄带成像及放大胃镜观察胃小凹形态改变诊断癌前病变(中-重度肠化、轻-中度异型增生)检出率为39.2%(44/112),诊断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为42.3%(11/26);胃黏膜病变NBI-ME诊断癌前病变(中-重度肠化、轻-中度异型增生)的灵敏度为72.7%,特异度为77.9%,符合率为75.8%;诊断早期胃癌的灵敏度为81.8%,特异度为96.0%,符合率为94.6%。结论窄带成像及放大胃镜观察胃小凹形态能够提高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本文来源于《宁夏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12期)
郭贵海,刘金才[6](2011)在《放大染色内镜下胃小凹形态与胃粘膜病理的关系及Runx3蛋白的表达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色素放大内镜下胃小凹形态与胃黏膜病理的关系及Runx3蛋白的表达意义。方法因上消化道症状行胃镜检查,普通胃镜检查后行放大染色检查,共97例,男56例,女41例,平均年龄39.3岁,胃小凹形态分6型,后活检取组织分别送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抑癌基因Runx表达。结果 (1)胃小凹分型与病理的关系:C、D、E、F各型胃小凹分别有33例、39例、11例、14例。轻度非萎缩性胃炎、轻度肠上皮化生的病变主要为C型胃小凹,中度非萎缩性胃炎、溃疡的病变主要为D型胃小凹,异型增生的病变主要为E型胃小凹,胃癌的病变主要为F型胃小凹,经Spearman关联(本文来源于《2011全国消化内镜学术大会暨第七届中日消化内镜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期刊2011-09-01)
李生发,武云娟,李婕,李洁,王棕可[7](2011)在《放大内镜观察隆起糜烂性胃炎胃小凹形态及临床病理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染色放大内镜下隆起糜烂性胃炎胃小凹的形态分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OLYMPUSGIF-XQ260型电子放大内镜对162例隆起糜烂性胃炎的患者进行检查,局部喷洒0.4%靛胭脂染色后,观察糜烂胃黏膜小凹的形态改变,并与放大观察部位所取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B两型胃小凹主要见于正常胃黏膜,而C、D、E和F四型分别见于活动性、萎缩性、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主要见D、E和F型。放大内镜对胃黏膜隆起糜烂萎缩性、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镜下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70.1%、80%及64.3%。结论:6种胃小凹形态与病理组织学存在明显相关性,在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下识别胃小凹的形态将有助于对胃黏膜病变性质的判断。(本文来源于《北方药学》期刊2011年02期)
刘金材[8](2009)在《色素放大内镜下胃小凹形态与胃黏膜病理的关系及Runx3蛋白的表达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色素放大内镜下胃小凹形态与胃黏膜病理的关系及Runx3蛋白的表达意义。方法:应用放大染色胃镜对97例因上消化道症状就诊病人进行检查,其中男性56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39.3岁,放大胃镜下根据胃小凹形态变化做出实时诊断,分6型,后活检取组织分别送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抑癌基因Runx3及Smad4的表达。分析放大胃镜下胃小凹基本形态与病理组织学的关系,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非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等病变中抑癌基因Runx3及Smad4表达,分析其与色素放大内镜下胃小凹形态的关系。结果:(1)胃小凹分型与病理的关系:C、D、E、F各型胃小凹分别有33例、39例、11例、14例,且各型胃小凹形态与病理分类不全相同(P<0.01)。轻度非萎缩性胃炎、轻度肠上皮化生的病变主要为C型胃小凹,中度非萎缩性胃炎、溃疡的病变主要为D型胃小凹,两两比较C与D型胃小凹病理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型增生的病变主要为E型胃小凹,胃癌的病变主要为F型胃小凹,E与F型胃小凹病理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型胃小凹两两比较其病理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Spearman关联性分析,胃小凹的形态和病理分型有关联,r=0.56,P<0.01。(2)Smad4表达与胃小凹形态(C、D、E、F)的关系,C、D、E、F四型小凹中均有Smad4表达,C型胃小凹Smad4蛋白的表达较D、E、F小凹多,随着胃小凹形态从C→F,Smad4的表达逐渐减少,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Smad4表达与各种病理的关系,非萎缩性胃炎组Smad4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叁组(P<0.05),胃癌与异型增生组中Smad4蛋白的表达均减少,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上皮化生组Smad4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胃癌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肠上皮化生组Smad4的表达高于不典型性增生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Runx3表达与胃小凹形态(C、D、E、F)的关系,C型胃小凹Runx3的表达较D、E、F小凹多,随着胃小凹形态从C→F,Smad4的表达逐渐减少,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Runx3表达与各种病理的关系,非萎缩性胃炎组Runx3的表达明显高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叁组(P<0.05),胃癌与异型增生组中Runx3蛋白的表达均减少,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上皮化生组Runx3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胃癌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上皮化生组Runx3的表达高于异型增生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经Spearman关联性分析,Smad4、Runx3在不同病理中的表达有关联,r=0.86 P<0.01。结论:1.在非萎缩性胃炎中,胃小凹形态从C至D改变,提示胃黏膜炎症程度加重;2.胃小凹C、D、E、F型分别见于非萎缩性胃炎、轻度肠上皮化生、异型怎增生、胃癌;3.Runx3、Smad4蛋白在非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中表达逐渐减少;4.胃小凹C、D、E、F黏膜组织中Runx3、Smad4的表达逐渐下降;5.在非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病变中Runx3、Smad4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6.随访D、E、F型胃小凹及Runx3、Smad4低表达有助于发现癌前病变、胃癌。(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09-06-01)
李易,韩盛玺,刘晓岗[9](2009)在《放大内镜窄带成像下胃小凹形态及其临床病理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放大内镜窄带成像下胃小凹的形态分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术对164例因消化不良症状就诊患者进行检查,通过分析内镜观察到胃黏膜结构的改变,制定出A型(圆点状)、B(线状)、C型(稀疏粗大的线状)、D型(斑块状)和E型(绒毛状)5型胃小凹形态分类,并与相应328个病变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B、C、D和E共5型分别见于从正常到重度萎缩、重度肠上皮化生,并与慢性炎症及肠上皮化生的程度呈明显正相关,异型增生主要见于D型和E型胃黏膜。结论5种基本胃小凹形态与病理组织学改变存在密切关系,通过放大内镜窄带成像准确识别5种胃小凹形态将有助于对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等常见胃黏膜病变的诊断。(本文来源于《中国内镜杂志》期刊2009年05期)
胃小凹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隆起糜烂型胃炎(VG)的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研究中医分型与胃小凹形态、胃小凹形态与病变黏膜病理组织学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入选患者均行电子胃镜检查和Hp检测、中医辨证分型,在放大电子内镜下予蒸馏水及二甲基硅油稀释液充分冲洗后,用0.2%靛胭脂喷洒染色进行病变黏膜及周围胃小凹形态学观察分类,并选择病变黏膜区域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Hp阳性的VG患者的中医证型多见于肝胃气滞型及湿热内蕴型,高于其他证型(P<0.05)。列联表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300例VG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胃小凹形态改变有正相关关系(r=0.649,P<0.01)。湿热内蕴型VG患者病变胃小凹形态多见于C型、D型,共占76.33%。同时,胃小凹形态与病理组织学的等级相关结果亦显示有正相关关系(r=0.798,P<0.01)。结论:Hp感染的VG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临床多见肝胃气滞型和湿热内蕴型。放大内镜下靛胭脂喷洒染色技术对VG患者病变胃黏膜癌变有早期诊断价值,与病理组织学比较,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可行性,对胃癌的一级预防有积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胃小凹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徐秋云,李志红.胃黏膜糜烂患者胃镜下胃小凹形态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J].中国民间疗法.2018
[2].梁雪,宾金秀,黄祖美,周德丽,卢杰夫.隆起糜烂型胃炎的中医证型与Hp感染、胃小凹形态及其病理关系的研究[J].广西中医药.2015
[3].张静洁,孟宪梅,党彤,周怡,王晶.胃小凹形态及微血管变化联合PCNA、p53检测在胃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3
[4].杨建荣,吴进峰.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下胃小凹形态观察的临床价值[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2
[5].李亚俊,陶伟,杨力.窄带成像及放大胃镜观察胃小凹形态改变对胃黏膜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
[6].郭贵海,刘金才.放大染色内镜下胃小凹形态与胃粘膜病理的关系及Runx3蛋白的表达意义[C].2011全国消化内镜学术大会暨第七届中日消化内镜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2011
[7].李生发,武云娟,李婕,李洁,王棕可.放大内镜观察隆起糜烂性胃炎胃小凹形态及临床病理意义[J].北方药学.2011
[8].刘金材.色素放大内镜下胃小凹形态与胃黏膜病理的关系及Runx3蛋白的表达意义[D].南昌大学.2009
[9].李易,韩盛玺,刘晓岗.放大内镜窄带成像下胃小凹形态及其临床病理意义[J].中国内镜杂志.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