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投射资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嘉善县,示范点,资源
投射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陈卫强[1](2016)在《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过程中“重要资源”投射与效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浙江省嘉善县成为全国首个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以来,在典型示范推进过程中得到国家、省级、市级层面在政策、资金、试点、名号、项目、土地指标、权限下放等方面的"资源投射"。如何保障上级部门单位对示范点建设的关注和支持,如何保障大量上级"资源投射"在嘉善县域快速发展中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保障典型地区树立过程中的"强心针"作用,就迫切需要对"资源投射"及时督查以及及时评估。并为今后省内各部门对其它县域的资源下(本文来源于《党政视野》期刊2016年05期)
丁宁[2](2015)在《英文社论中投射动词的介入资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韩礼德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对人际意义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语气和情态两种实现手段。评价理论的提出扩展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于语言人际功能研究的范围,为人际意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马丁所提出的评价理论更加关注语言使用者如何运用评价资源来表明态度和立场,对事件和事物进行判断和鉴赏,从而影响听者和读者的态度,达到作者与听者或读者的一致和等同。评价系统包含叁个子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介入系统是说话者用来对所说言语承担责任的方式,是表明自己是否愿意与不同立场、不同言辞来源的多声进行协商和对话的一系列词汇语法资源。本文从一系列的词汇语法结构中抽出投射动词作为研究对象,从评价理论的介入资源入手来研究和探索投射动词在社论中实现人际意义的方式和功能。本文采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将所搜集的五十篇《华盛顿邮报》社论文章作为研究语料。论文首先对所研究的投射动词进行了界定,并依次对投射动词的种类、分布特征及人际意义和功能进行了讨论并得出以下发现:根据投射模式、投射层、言语功能和时态的不同,社论中的投射动词可分别投射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投射内容也相应的分为言语和思想,其中表达言语过程的投射动词多于表达心里过程的投射动词。投射从属句的动词较多,并列句较少。投射动词所使用的过去时态较多,现在时态次之,其他时态较少。投射动词在介入系统“对立”子系统以外的所有子系统中都有应用,但各类资源的使用分布有所差异。相对于对话收缩而言,投射动词多用于构建对话扩张。虽然投射动词在其他资源上也有应用,但整体较少。社论作者更倾向于使用投射动词来构建接纳资源和归属资源。从分布功能而言,英文社论的结构分为导入、论证和结论。投射动词作为评价资源多分布在论证部分,导入部分次之,结论部分最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社论各部分的功能有所不同。社论作者根据文章不同结构的功能来合理分配投射动词,通过对话收缩来避开不同观点,实现与读者结盟。通过对话资源扩张来容纳不同观点,借口说话,涵化立场实现与读者的共同和一致,达到影响读者的目的,这也正是投射动词人际意义的体现。从情感功能上而言,投射动词可分为含有情感倾向的投射动词和中立的投射动词,这一功能能够更好地帮助投射动词完成人际意义的实现。(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5-06-01)
郝丰玲[3](2009)在《投射资源及其在政治语篇中的评价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政府招待会是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和新闻价值最大的招待会形式,其所传递的信息相对直接、权威和丰富,是新闻媒体重要的新闻来源。因此,追求信息的客观、公正、准确、时效与权威是政府招待会中发言人所要达到的目标。作为发言人的媒体和政府官员通常会采取一定的语言策略来实现其特殊的提问艺术或应答技巧。投射作为评价理论中介入的一种重要语言资源,可引入不同声音,体现丰富的评价功能,在语篇构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从评价理论角度对投射在政府招待会语篇的研究还比较少见。本文根据Martin和Rose的观点将投射分为四种方式,即小句投射(projecting clauses)、语用间接投射(names for‘speech acts’)、句内投射(projecting within clauses)和部分投射(scare quotes),并试图以美国总统布什在其第二任期内所召开的主题为“press conferences by President Bush”的25篇语录(2005.1-2008.4,约21万词)为语料,在评价理论的框架下研究布什政府招待会语篇中投射的分布情况和评价功能。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介绍并统计投射的四种方式在本语料中的分布情况,统计发现小句投射的使用情况最为频繁,其他叁种相差甚少。据此,进一步总结出了投射在本语料中所具有的七种评价功能:否定、反对、怀疑、不确定、中立、肯定和赞成,并对这七种评价功能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经分析发现:肯定与赞成这两种评价功能在本语料中占有很大比例;每种投射方式都有其占主导地位的评价功能;一些投射可以同时具有几种评价功能。最后,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投射及其评价功能,本文还探讨了有助于投射实现其评价功能的四种主要手段:情态隐喻、语气附加语、转述动词和文化因素。通过对布什招待会语篇中投射及其评价功能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发现说话者可以利用投射将其话语客观化;在语篇构建中,投射的最终目的是增进人际意义。同时,对投射在具体语类中评价功能的探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介入系统在评价理论中的地位和完善介入资源的评价功能。(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09-02-15)
贺文俊,叶顺祥[4](2007)在《投射法半结构面试在人力资源测评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才就是效益,已成为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理念。然而,如何科学、快捷地选拔人才,仍是许多管理者的困惑。人力资源测评凭借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技术的可操作性,已成为西方企业选择与考核人才的必备手段。随着其理论的深化及技术的更新,人力资源测评在管理中的价值日益突出,基于这种情况,本文研讨了投射法在人力资源测评中的理论基础和运用范畴,为企业实践提供管理借鉴。(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期刊2007年04期)
投射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韩礼德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对人际意义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语气和情态两种实现手段。评价理论的提出扩展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于语言人际功能研究的范围,为人际意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马丁所提出的评价理论更加关注语言使用者如何运用评价资源来表明态度和立场,对事件和事物进行判断和鉴赏,从而影响听者和读者的态度,达到作者与听者或读者的一致和等同。评价系统包含叁个子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介入系统是说话者用来对所说言语承担责任的方式,是表明自己是否愿意与不同立场、不同言辞来源的多声进行协商和对话的一系列词汇语法资源。本文从一系列的词汇语法结构中抽出投射动词作为研究对象,从评价理论的介入资源入手来研究和探索投射动词在社论中实现人际意义的方式和功能。本文采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将所搜集的五十篇《华盛顿邮报》社论文章作为研究语料。论文首先对所研究的投射动词进行了界定,并依次对投射动词的种类、分布特征及人际意义和功能进行了讨论并得出以下发现:根据投射模式、投射层、言语功能和时态的不同,社论中的投射动词可分别投射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投射内容也相应的分为言语和思想,其中表达言语过程的投射动词多于表达心里过程的投射动词。投射从属句的动词较多,并列句较少。投射动词所使用的过去时态较多,现在时态次之,其他时态较少。投射动词在介入系统“对立”子系统以外的所有子系统中都有应用,但各类资源的使用分布有所差异。相对于对话收缩而言,投射动词多用于构建对话扩张。虽然投射动词在其他资源上也有应用,但整体较少。社论作者更倾向于使用投射动词来构建接纳资源和归属资源。从分布功能而言,英文社论的结构分为导入、论证和结论。投射动词作为评价资源多分布在论证部分,导入部分次之,结论部分最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社论各部分的功能有所不同。社论作者根据文章不同结构的功能来合理分配投射动词,通过对话收缩来避开不同观点,实现与读者结盟。通过对话资源扩张来容纳不同观点,借口说话,涵化立场实现与读者的共同和一致,达到影响读者的目的,这也正是投射动词人际意义的体现。从情感功能上而言,投射动词可分为含有情感倾向的投射动词和中立的投射动词,这一功能能够更好地帮助投射动词完成人际意义的实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投射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陈卫强.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过程中“重要资源”投射与效用研究[J].党政视野.2016
[2].丁宁.英文社论中投射动词的介入资源研究[D].郑州大学.2015
[3].郝丰玲.投射资源及其在政治语篇中的评价功能[D].宁波大学.2009
[4].贺文俊,叶顺祥.投射法半结构面试在人力资源测评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