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肠道内环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不饱和脂肪酸,肠道内环境,肉鸡,α-亚麻酸,脂肪酶活性,重要生理功能,十二指肠,消化酶,PUFA,淀粉酶活性
肠道内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重庆市优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1](2019)在《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肉鸡肠道内环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接9月22日8版)(3)不同水平PUFA对肉鸡胰蛋白酶发育的影响不同水平PUFA对肉鸡28、42日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各肠段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在日粮中添加150mg/kg PU-FA、250mg/kg PUFA和35(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报》期刊2019-09-29)
王金聚[2](2019)在《植物源饲料添加剂对猪肠道内环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源饲料添加剂能够改善猪肠道内环境,可以提高肠道pH,抑制肠道大肠杆菌,促进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的增殖,促进肠道黏膜的发育,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植物源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对养猪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今日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8期)
王征[3](2019)在《肠道内环境因素通过维生素D受体调节肠黏膜屏障及相关机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肠道内环境因素通过维生素D受体调节结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及机制的初探目的:探究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调节结肠上皮细胞系屏障功能作用及其受肠道内部分环境因素(低氧及丁酸)影响的相关机制。方法:1.VDR敲降细胞系实验:1).采用Western blot法及RT-PCR法筛选两种高表达VDR的结肠上皮细胞系DLD-1和Caco2;2).采用慢病毒包装转染技术对两种细胞系进行VDR基因敲降,构建各自的稳转细胞系Sh-VDR(Small Hairpin-VDR)及对照 Sh-NC(Small Hairpin-Normal Control);3).跨膜电阻抗法(Transepithelial Electric Resistance,TEER)检测 DLD-1 VDR 敲降细胞系单层细胞完整性;4).Western blot法检测DLD-1,Caco2敲降细胞系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TJ)蛋白 Zo-l,Occludin 和黏合连接(Adhesive Junction,AJ)蛋白E-cadherin表达。2.体外低氧刺激VDR敲降细胞实验:1).将DLD-1分别给予低氧(1%O2)、维生素D(100 nM)及低氧联合维生素D处理48h。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紧密连接结构蛋白Zo-1,Occludin,Claudin-l和黏合连接蛋白E-cadherin及VDR的表达情况;2).对DLD-1的VDR敲降细胞系Sh-VDR及对照Sh-NC,给予低氧处理48h,检测上述蛋白的表达情况。3.体外丁酸刺激VDR敲降细胞实验:1).分别给予浓度为0.3mM-3miVJ丁酸处理DLD-1细胞48h,采用 RT-PCR 及 Western blot 法检测各组细胞中 Zo-1,0ccludin,E-cadherin 及VDR在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2).对DLD-1 Sh-VDR及对照Sh-NC,以0.3mmM 丁酸处理24h后,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上述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VDR敲降细胞系实验:1).与对照组Sh-NC相比,DLD-l,Caco2 VDR基因敲降后TJ蛋白Zo-1,0ccludin及AJ蛋白E-cadherin表达均明显降低(n=5,P<0.001);2).DLD-1敲降组Sh-VDR细胞系连续培养7天及11天后跨膜电阻抗值显着降低(n=3,22.0±3.28 vs.4.33±1.73,P=0.009;n=3,21.0±1.86 vs.9.33±0.58,P=0.004)。2.体外低氧刺激VDR敲降细胞实验·:1).与常氧条件培养的DLD-1对照组相比,DLD-1低氧处理48 h后紧密连接结构蛋白Occludin,Claudin-1及VDR表达增加(n=3,P<0.001),低氧+维生素D联合处理组较单独维生素D处理组,除上述蛋白表达增加外,Zo-1及E-cadherin表达也明显增加(n=3,P<0.001);2).与未处理 DLD-1 Sh-VDR 组相比,DLD-1 Sh-VDR 细胞低氧处理后,Zo-1,Occludin,Claudin-1及E-cadherin表达均显着降低(n=3,P<0.001,P<0.001,P<0.001,P<0.01)。3.体外丁酸刺激 VDR 敲降细胞实验: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DLD-1在0.3mmM 丁酸处理48 h后紧密连接结构蛋白Zo-1,Occludin和黏合连接蛋白E-cadherin及VDR表达在蛋白水平及mRNA 水平均显着增加(n=3,P<0.001,P<0.001,1<0.001,P<0.001);2).与 DLD-1 Sh-NC和Sh-VDR空白对照组相比,DLD-1 Sh-NC及Sh-VDR细胞0.3mM 丁酸处理24h后,Zo-1,Occludin,E-cadherin 表达在 mRNA 水平均显着增加(P<0.001,P<0.01,P<0.001),Sh-VDR细胞丁酸处理后VDR在mRNA水平也显着增高(P<0.001)。结论:1.VDR敲降后,结肠上皮细胞系DLD-1,Caco2单层细胞屏障功能减低;2.低氧和菌群代谢产物丁酸可通过VDR调节结肠上皮细胞屏障蛋白;3.VDR对于低氧状态下结肠上皮细胞系DLD-1肠上皮屏障蛋白表达有调节作用,提示VDR通路可能为肠道低氧环境下保护肠黏膜屏障的重要机制之一。第二部分利用VDR敲除小鼠探究VDR调节肠黏膜屏障相关机制目的:利用VDR敲除(VDR Knock-out,VDR KO)小鼠探究VDR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1.VDR KO小鼠:1).利用CRISPR/spCas9技术构建C57BL/6品系VDR基因敲除首建鼠(Founder),采用后代中8-10周VDR KO纯合子VDR(-/-)及其同窝野生型(Wild Type,WT)对照VD(+/+)进行后续实验;2).小鼠活体共聚焦显微镜下荧光素渗漏实验检测VDR KO小鼠及WT对照小鼠结肠黏膜屏障通透性变化;3).Western blot法检测VDR KO小鼠及其WT对照小鼠结肠黏膜TJ蛋白Zo-1,Occludin和AJ蛋白E-cadherin在蛋白水平变化;4).16S V3-V4区测序法检测VDR KO小鼠及WT对照小鼠粪便菌群变化。2.VDR KO小鼠建立DSS模型实验方法:1).动物实验分组:8-10周WT VDR(+/+)及VDR KO小鼠VDR(-/-)分别分为对照组(Ctrl)和 DSS 处理组(DSS),即 Ctrl 组(n=4),Ctrl+DSS 组(n=4),K0组(n=4)及KO+DSS组(n=4),DSS处理组给予质量分数为1.5%的DSS饮用水5天,期间每日监测体重、大便性状及便潜血,选择第7天(D7)做为观察终点,记录结肠长度,大体评分及评估病理评分;2).用小鼠活体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检测各组小鼠结肠黏膜屏障通透性变化;3).电镜观察小鼠结肠上皮间连接结构;4).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结肠黏膜TJ蛋白Occludin表达差异。结果:1.VDR KO小鼠:1).小鼠活体荧光素渗漏实验显示与WT组相比,VDR KO组小鼠结肠黏膜通透性增加,渗透评分显着增高(n=3,0±0 vs.1.1±0.74,P<0.0001);2).电镜下(20000×)表现为KO组小鼠结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结构不完整,边缘模糊,提示结肠屏障功能已部分受损;3).VDR KO组小鼠屏障蛋白Zo-1、Occludin和E-cadherin表达均明显降低(n=3,P<0.001);4).小鼠粪便菌群16S V3-V4区测序结果显示:有两种与纤维降解相关,可产生包括丁酸,乙酸在内的短链脂肪酸的Ruminiclostridium及Anaerotruncus菌属在VDR KO组小鼠粪便中表达减低(n=5;P=0.023,P0.029),同为专性厌氧菌的Desulfovibrio及Odoribacter在VDR KO组小鼠粪便中表达也明显减低(P=0.041,P=0.003)。2.VDR KO小鼠建立DSS模型实验结果:1).1.5%DSS处理后D7天,与KO组相比,KO+DSS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显着增高(0.25±0.50 vs.3.75±0.17,P=0.015),大体评分显着升高(0±0 vs.3.75±0.25,P=0.011),结肠长度明显缩短(7.72±0.17 vs.5.24土0.40,P<0.001);病理学评分也显着增高(0±0 vs.22±2.48,P=0.014);小鼠结肠活体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KO+DSS组结肠黏膜选择性通透功能几乎完全丧失,渗透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电镜显示KO+DSS组小鼠结肠上皮间TJ及AJ结构严重破坏甚至消失;Western blot 法检测 KO+DSS 组 TJ 结构 Occludin 表达减低(P<0.001)。2).与Ctrl+DSS组相比,KO+DSS组大体评分显着升高(2.50±0.29 vs.3.75±0.25,P=0.032),结肠短缩十分明显(6.83±0.23 vs.5.24±0.40,P=0.006);病理学评分显着增高(8.25±1.80vs.22.0±2.48,P=0.021),渗透评分也显着升高(1.2±0.13 vs.1.8±0.13,P=0.023),电镜表现同前,Western blot 法检测Occludin蛋白表达减低(P<0.001)。结论:1.小鼠VDR基因敲除后,结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粪便中产短链脂肪酸如丁酸的有益细菌显着减少;2.在较低浓度DSS处理后VDR KO小鼠结肠炎及屏障损伤表现更重伴上皮修复功能障碍;3.VDR的存在对结肠黏膜屏障功能及损伤修复有重要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9-06-02)
李寒冰,吴宿慧,张颜语,齐月娟,吕宁[4](2018)在《基于肠道内环境调整的火麻仁润下作用的现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研究火麻仁水提液对便秘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短链脂肪酸(SCFAs)水平以及结肠炎症的病理变化,探讨火麻仁润肠通便作用的现代科学内涵。方法 SPF级Wistar大鼠48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火麻仁水提液组、阳性对照(优乐多益生元)组,给药处理28 d。采用复方地芬诺酯制备便秘致肠道菌群紊乱的大鼠模型。采用细菌平板计数法检测新鲜粪便中细菌变化,PCR-DGGE检测盲肠内菌群结构变化;气相色谱法测定盲肠中SCFAs水平;对结肠进行HE病理染色观察并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新鲜粪便中大肠杆菌及双歧杆菌有增多趋势,乳酸杆菌减少(P<0.01);盲肠内细菌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比值升高,丁酸梭菌属、乳酸杆菌属减少;肠道内乙酸、丁酸水平显着升高(P<0.05、0.01);结肠病理评分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火麻仁水提液调整盲肠中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比值,升高乳酸杆菌、丁酸梭菌、Blautia、颤杆菌等水平,降低梭菌属IV群等水平;降低乙酸、丁酸水平(P<0.05);降低结肠病理评分,改善病理损伤(P<0.05)。结论火麻仁水提液能够缓解模型大鼠的便秘状态并修复结肠炎性损伤,其作用途径与调整肠道微生态有关,即促进失调的肠道菌群恢复平衡,同时通过影响肠道内SCFAs水平而改变肠道内的酸性环境。(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8年14期)
谢红兵,邹云,刘丽莉,杨永生,贺建华[5](2018)在《植物多糖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肠道内环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探讨断奶仔猪饲粮中单独或联合添加黄芪多糖、白术多糖和牛膝多糖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肠道内环境的影响。试验选取256头35日龄的杜×长×大叁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为8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采用叁因素两水平(2×2×2)试验设计,饲粮中黄芪多糖、白术多糖和牛膝多糖的添加水平设置为0和800 mg/kg,试验共进行28 d。结果表明:1)在断奶仔猪饲粮中单独或两两联合添加黄芪多糖、白术多糖和牛膝多糖有提高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的趋势(P>0.05),3种多糖联合使用能显着提高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P<0.05),各组之间料重比无显着差异(P>0.05)。断奶仔猪饲粮中单独添加黄芪多糖、白术多糖和牛膝多糖均能显着降低断奶仔猪的腹泻率(P<0.05),多糖之间存在一定互作效应。2)与对照组相比,单独或联合添加多糖组断奶仔猪回肠、直肠内容物的p H无显着变化(P>0.05),盲肠和结肠内容物p H显着降低(P<0.05),3种多糖联合添加对盲肠内容物p H有互作效应(P<0.05)。3)与对照组相比,单独或联合添加多糖组断奶仔猪盲肠内容物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均显着上升(P<0.05),叁者联合的效果显着优于单独添加(P<0.05)。4)在断奶仔猪饲粮中单独或联合添加植物多糖均能显着提高肠道内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P<0.05),多糖两两组合组与单一添加组相比肠道内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有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单独或联合添加多糖能显着降低肠道中大肠杆菌的数量(P<0.05)。由此可见,饲粮添加黄芪多糖、白术多糖和牛膝多糖可改善其肠道内环境,降低仔猪腹泻,从而改善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且以叁者联合添加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王建烽[6](2018)在《可溶性纤维日粮对福建黄兔生产性能、免疫机能以及肠道内环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可溶性纤维日粮对福建黄兔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免疫机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肠道形态、盲肠内环境的影响。分为两个试验:试验一:比较不同可溶性纤维日粮对福建黄兔盲肠体外发酵的影响。分别按25%的比例将高可溶性纤维(苜蓿干草、甜菜渣、叁叶青)、低可溶性纤维(燕麦草)和高不溶性纤维(大麦糠、爱博素)配制成福建黄兔日粮,进行48 h的盲肠体外试验。试验测定体外产气量、发酵参数和体外真消化率,研究可溶性纤维对福建黄兔盲肠体外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可溶性纤维(HSDF)组的体外产气量极显着高于高不溶性纤维(HIDF)组,且以甜菜渣组的产气量最高;HSDF组的体外真消化率最高,叁叶青组与燕麦草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苜蓿干草组、甜菜渣组的发酵液pH值和氨态氮含量均显着低于HIDF组(P<0.05),甜菜渣组的pH值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HSDF组的乙酸、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均极显着高于HIDF组(P<0.01),叁叶青组的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苜蓿干草组、甜菜渣组中乙酸与丙酸的比值均显着低于HIDF组(P<0.05),而叁叶青组中乙酸与丙酸的比值与大麦糠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配制福建黄兔日粮时以甜菜渣做为可溶性纤维来源,其盲肠体外真消化率、体外产气量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最高;HIDF日粮会使福建黄兔的盲肠体外真消化率、体外产气量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均降低。试验二:以福建黄兔为研究对象,探讨可溶性纤维来源对福建黄兔的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免疫机能、养分消化率、肠道形态、盲肠发酵的影响。选择200只35±2日龄断奶福建黄兔,随机分为4组:高可溶性纤维组HSDF(苜蓿干草、甜菜渣),高不溶性纤维组HIDF(大麦糠)和对照组(燕麦草)。结果表明:(1)HSDF日粮末重和料重比极显着小于HIDF日粮(P<0.01),HSDF的平均日增重极显着高与HIDF组(P<0.01)。HSDF的屠宰率低于对照组日粮(P<0.05)。(2)HSDF的Tp、TG高于对照组(P<0.05),T-CHO、Glu低于对照组(P<0.05)。HIDF 组的 Glu 高于 HSDF 组(P<0.01)。HSDF 和 HIDF组的血清T AOC和CAT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HSDF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3)日粮IDF会使脾脏指数呈增大趋势(P>0.05)。HSDF组的血清IgA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和HIDF组(P<0.05)。HSDF组和HIDF组的IgG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HSDF2(甜菜渣)组极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1)、HIDF组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H]DF组的IgM含量极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1)。IHIDF组的SIgA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和HSDF组(P<0.05)。HSDF组和HIDF组的IL-2含量均高于对照组,HSDF组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的促炎症因子IL-1α含量低于HIDF,且在空肠的促炎症因子IL-1α含量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4)HSDF日粮能提高养分表观消化率但SDF水平的增加养分表观消化率下降,HIDF日粮使养分表观消化率降低(P<0.01)。随着日粮SDF水平的提高福建黄兔十二指肠的隐窝变浅,V/C值变大(P<0.01)。HIDF日粮使福建黄兔十二指肠肠道绒毛变短、隐窝加深、V/C值变小(P<0.01)。HSDF、HIDF日粮均显着提高福建黄兔盲肠的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的含量(P<0.01)。HSDF日粮使盲肠果胶酶的含量显着提高(P<0.01),HIDF日粮降低的盲肠果胶酶的含量。(5)HSDF日粮显着降低了福建黄兔的盲肠pH值和氨态氮含量(P<0.01)。HIDF使盲肠pH值和氨态氮升高(P<0.01)。HSDF日粮的TVFA、乙酸、丙酸、丁酸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JP<0.01)。HIDF日粮则与之相反。(6)饲喂HSDF.日粮会使福建黄兔盲肠的大肠杆菌和乳酸菌显着增加(P<0.01)但随着日粮SDF水平的升高大肠杆菌数增加,乳酸杆菌数减少(P<0.01)。饲喂HSDF日粮瘤胃球菌数显着少于对照组和HIDF组(P<0.01),瘤胃球菌数有随着日粮IDF水平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综合分析认为,SDF日粮能够对福建黄兔的生产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免疫机能造成影响。SDF日粮比IDF日粮更适宜应用于福建黄兔生长肉兔的生产,且当以25%苜蓿干草做为日粮SDF来源在福建黄兔的日粮中应用比较合适。(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8-04-01)
裴玲燕[7](2018)在《DSS诱导UC模型小鼠肠道内环境菌群失衡特征及蒙药嘎日迪散对菌群失衡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自发性炎症性肠病,病变部位累及直肠及结肠黏膜。UC病变范围广泛、病情反复发作、治疗效果欠佳、癌变可能性大,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疾病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环境因素,特别是肠道微生物以及遗传和免疫因素等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关键病理因素,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嘎日迪散是蒙医用于治疗UC的经典方剂,其治疗效果好,复发率低。前期研究发现嘎日迪散对UC模型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为进一步探讨蒙药嘎日迪散治疗UC的可能作用机制以及UC模型小鼠肠道内环境菌群变化特点,本研究结合现代医学对UC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最近研究结果,拟以肠道内环境菌群为靶点,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DSS诱导的UC模型小鼠肠道内环境菌群失衡特征以及嘎日迪散对失衡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DSS循环自由饮水法复制UC小鼠模型,无菌条件下对小鼠结肠组织进行取材。取材后对空白组、模型组、柳氮磺吡啶组、补脾益肠丸组及嘎日迪散组小鼠结肠外黏液层、内黏液层及肠道内容物菌群进行总DNA提取,之后扩增菌群16SrRNA基因V3+V4区序列并纯化PCR产物,然后进行高通量测序,测序后对OTUs进行聚类、物种注释及多样性分析。通过MetaStat、LefSe、多元方差分析和空间统计学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分组样品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差异性。结果:1.通过对空白组和UC模型组结肠内容物菌群分析,得到与UC相关差异菌共141个,对141个差异菌进一步进行贝叶斯因果关系分析,发现与U C存在直接作用关系的菌群共有3种,分别属拟杆菌科S24-7,Anaerotrunc us属,瘤胃球菌科,当UC发生时会引起Anaerotruncus属丰度显着增加,而拟杆菌科S24-7、瘤胃球菌科丰度减少时会促进UC的发生。2.将柳氮磺吡啶组-模型组24个差异OTU与空白组-模型组内容物141个差异OTU进行比对,筛选得到10个共同差异菌,分别属消化链球菌科、罗氏菌属、肉毒杆菌属sensu_stricto_1、毛螺球菌科、瘤胃菌科、海旋菌属、Blautia属、Alistipes_sp._AP11。将以上共同差异菌进行因果关系分析后发现柳氮磺吡啶可直接影响肠道内容物中Alistipes种AP11来发挥对UC的治疗作用,Alistipes种AP11除对UC存在直接影响外,可直接作用于其下游消化链球菌科,而消化链球菌科最终通过其下游毛螺菌科对UC产生间接作用关系。3.将补脾益肠丸组-模型组16个差异OTU与空白组-模型组内容物141个差异OTU进行比对,筛选得到8个共同差异菌,分别属毛螺菌科、Hold emania_filiformis_DSM_12042 种、克里斯滕森菌科、Alistipes_sp._AP11 种。将以上共同差异菌进行因果关系分析后发现补脾益肠丸、共同差异菌及UC叁者不存在直接作用关系,即补脾益肠丸对UC模型小鼠肠道内容物菌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其对UC治疗作用机制与肠道内容物菌群调节无关。4.将嘎日迪散组-模型组10个差异OTU与空白组-模型组内容物141个差异OTU进行比对,得到5个相同差异OTU,分别属毛螺菌科、Blautia属、Alistipes_sp._AP11种。将以上共同差异菌进行因果关系分析后发现嘎日迪嘎日迪可通过直接影响毛螺菌科细菌来发挥对UC的治疗作用。5.空白组,模型组结肠内容物,外黏液层,内黏液层组间菌群多样性有显着差异,且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相同分类水平细菌组间丰度存在一定差异。UC与OTU各层丰度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有统计学差异O TU主要分布部位为外黏液层,差异OTU注释主要分类为Clostridiales目中的 Lachnospiraceae 科和 Ruminococcaceae 科。6.将柳氮磺吡啶组-模型组外黏液层26个差异OTU与空白组-模型组外黏液层204个差异OTU进行比对,得到9个相同差异OTU,分别属瘤胃球菌属、Erysipelotrichacea 科、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 属、毛螺菌科、拟杆菌属、肠杆菌科、Acetatifactor属。将以上共同差异菌进行因果关系分析后发现柳氮磺吡啶、外黏液层差异OTU及UC叁者不存在直接作用关系,即柳氮磺吡啶对UC模型小鼠肠道外黏液层菌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并未经外黏液层菌群调节途径发挥对UC治疗作用。7.将柳氮磺吡啶组-模型组内黏液层26个差异OTU与空白组-模型组内黏液层110个差异OTU进行比对,得到2个相同差异OTU,分别为梭菌目vadinBB60科、瘤胃菌科。将以上共同差异菌进行因果关系分析后发现柳氮磺吡啶、内黏液层差异OTUs及UC叁者不存在直接作用关系,即柳氮磺吡啶对UC模型小鼠肠道内黏液层菌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并未经内黏液层菌群调节途径发挥对UC治疗作用。8.将补脾益肠丸组-模型组外黏液层7个差异OTU与空白组-模型组外黏液层204个差异OTU进行比对,得到2个相同差异OTU,分别属毛螺菌科。将以上共同差异菌进行因果关系分析后发现补脾益肠丸、外黏液层差异OTUs及UC叁者不存在直接作用关系,即补脾益肠丸对UC模型小鼠肠道外黏液层菌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并未经外黏液层菌群调节途径发挥对UC治疗作用。9.将补脾益肠丸组-模型组内黏液层35个差异OTU与空白组-模型组内黏液层110个差异OTU进行比对,得到5个相同差异OTU,分别属毛螺菌科、毛螺菌科bacterium_6-1种、Allobaculum属。将以上共同差异菌进行因果关系分析后发现补脾益肠丸、内黏液层差异OTUs及UC叁者不存在直接作用关系,即补脾益肠丸对UC模型小鼠肠道内黏液层菌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并未经内黏液层菌群调节途径发挥对UC治疗作用。10.将嘎日迪散组外黏液层37个差异OTU与空白组-模型组外黏液层204个差异OTU进行比对,得到16个相同差异OTU,分别为海旋菌属、毛螺菌科、Eubacterium_desmolans 种、Blautia 属、乳酸菌属、Turicibacter 属、Gastranaerophilales目、罗斯氏菌属、肠杆菌科、链球菌属。将以上共同差异菌进行因果关系分析后发现嘎日迪、外黏液层差异OTUs及UC叁者相互作用关系,即嘎日迪散可直接影响外黏液层毛螺菌科细菌来发挥对UC的治疗作用。11.将嘎日迪散组内黏液层58个差异OTU与空白组-模型组内黏液层110个差异OTU进行比对,得到5个相同差异OTU,分别属毛螺菌科、恶臭假单胞菌种、韦荣球菌科Incertae_Sedis属、拟杆菌属。将以上共同差异菌进行因果关系分析后发现嘎日迪散、内黏液层差异OTUs及UC叁者不存在直接作用关系,即嘎日迪散对UC模型小鼠肠道内黏液层菌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并未经内黏液层菌群调节途径发挥对UC治疗作用。结论:本研究发现UC模型小鼠肠道内容物菌群出现失调现象,失调菌群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作用关系,其中与UC有直接作用的细菌为拟杆菌目S24-7 科(Bacteroidales family S24-7)、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An aerotruncus属共3类细菌,与UC有间接作用的细菌有韦荣球菌科、Turici bacter科、拟杆菌属等共141类细菌。拟杆菌目S24-7科细菌和瘤胃球菌科细菌与UC呈负相关,而Anaerotruncus属细菌与UC呈正相关。当给予UC模型小鼠不同药物时,肠道内容物菌群失调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也说明UC的发生与肠道菌群失调存在一定相关性。常用的UC治疗药物作用机制虽尚不明确,但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失衡相关,并且这些药物参与调整的菌群不同,本研究发现给予UC模型小鼠嘎日迪散后,嘎日迪散可通过直接影响毛螺菌科细菌来发挥对UC的治疗作用,并且毛螺菌科细菌属厚壁菌门(Firmicutes),由此推测嘎日迪散可通过调节肠道内厚壁菌门细菌来发挥治疗UC作用,未来需进一步实验验证。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研究对肠道菌群与UC模型小鼠结肠各部位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肠道内容物菌群变化相较于黏液层并不显着,菌群结构和种类的变化主要集中于结肠外黏液层,关注肠道黏液层之间特别是外黏液层菌群变化特征对于探究炎症性肠病菌群共性特点以及与疾病之间相互关系将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基于该结论,本研究对嘎日迪散对肠道不同结构菌群的调节作用进行了分析,发现嘎日迪散可对肠道黏液层拟杆菌门(Bacter 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细菌产生调节作用,并通过对肠道外黏液层毛螺菌科细菌的调节发挥对UC的治疗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肠道菌群研究仅限于内容物菌群变化并不能完整揭示肠道菌群变化规律,应结合黏液层菌群变化规律共同研究肠道菌群变化特点。嘎日迪散对肠道菌群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但对结肠内容物和外、内黏液层菌群的调节作用并不相同,毛螺菌科细菌可能成为研究嘎日迪散治疗UC机制的重要直接作用靶点。(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8-03-20)
郑宁[8](2018)在《ICU内环境因素对个体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肠道微生物对于维持宿主健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的波动直接影响着体内微生态的平衡,并由此引起机体功能紊乱甚至导致疾病。饮食、生活习惯、使用药物和环境因素都会导致肠道菌群发生改变。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环境因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肠道菌群:过度洁净的环境则会导致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在相同环境中生活的个体拥有相似的肠道菌群结构。然而,ICU作为特殊的医疗单元,其中的环境因素会对医护人员的肠道菌群造成何种影响尚不得而知。目前的研究大多专注于ICU中的重症患者的菌群特征,ICU内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借助于测序技术的进步,使我们可以在更高层面上研究环境因素对人体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利用16sRNA测序技术,着眼于ICU环境因素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寻找微生物学线索,为人类健康促进工程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方法本研究选取22位ICU内工作人员和一位长期留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进入ICU时间的长短分为两组。将在ICU内短期轮转、工作时间不超过两个月的研究对象设置为A组;将在ICU内工作时间超过一年的医护人员以及一位长期留院长达4年的患者设置为B组。提取他们粪便样本中的总DNA,对16sRNA的V3-V5可变区间进行PCR扩增,并利用PCR滤器对PCR产物进行过滤。利用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对经过放大的V3和V5的Barcoded序列进行测序,产生的序列经过质量和长度的筛选。高质量的序列进行下一步分析,通常按照97%的相似性阈值将序列划分为不同的可操作分类单元(OTU),每一个OTU通常被视为一个微生物物种,通过OTU,我们得到α多样性分析、差异性分析、物种注释和肠道菌群信息。结果本研究使用16sRNA测序对23例样本的肠道菌群结构以及多样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测序所得OTU分属下列8个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放线菌门、互养菌门、疣微菌门以及未定名Melainabacteria菌门,其中拟杆菌门丰度最高,在样本肠道菌群门水平所占比例为43.28%;排在第二位的是厚壁菌门,为40.41%;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梭菌门所占比例分别为14.33%、1.81%和0.11%。拟杆菌门在A组和B组肠道菌群所占百分比分别为43.74%和39.91%,厚壁菌门在两组中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3.28%和47.02%,变形菌门在两组中所占百分比分别为17.25%和11.63%,放线菌门在两组中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33%和1.33%,互养菌门和疣微菌门在23例样本肠道菌群中占比极少。23例样本在属水平主要分布于五个菌属,分别是埃希菌属、考拉杆菌属、拟杆菌属、肠杆菌属和副杆状菌属,此五个菌属在23个样本肠道菌群总丰度所占近似百分比分别为24.55%、17.68%、9.93%、7.56%和7.05%。上述菌属在A、B两组肠道菌群所占丰度百分比分别为埃希菌属(22.21%vs 26.96%)、考拉杆菌属(18.28%vs 17.07%)、拟杆菌属(11.60%vs 8.20%)、肠杆菌属(7.94%vs 7.16%)、副杆状菌属(8.31%vs 5.76%),均无明显差异;B组中氨基酸球菌属占组内总丰度的5.10%,而在A组中该菌属的丰度趋近于零。我们结合OTU所代表物种,在门、科、属、种不同水平找到研究对象的肠道核心微生物组共包含19个OTU,门水平:拟杆菌门,科水平:瘤胃球菌科,属水平:多形杆状菌属,种水平:大肠埃希菌和普氏黄杆菌。A组和B组在α多样性检测中无明显差异性,而在表示遗传差异的β多样性有差异,提示两组肠道菌群结构存在差异,证实了ICU环境因素对于人体肠道菌群的塑造作用。B组中约翰逊乳杆菌、Butyricimonas virosa等益生菌种丰度较A组减少,趋近于零;而梭状芽孢杆菌等潜在致病菌丰度较A组增多,提示长期处于ICU环境易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结论1.A组和B组肠道菌群结构均无严重紊乱,与研究对象临床表现相符合,A组肠道菌群中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比例高于B组。2.研究对象的肠道核心微生物组共包含19个OTU,门水平:拟杆菌门,科水平:瘤胃球菌科,属水平:多形杆状菌,种水平:大肠埃希菌和普氏黄杆菌。3.A组和B组间在α多样性检测中无明显差异,而在表示遗传差异的β多样性表现为有差异,虽不显着,但证实了ICU环境因素对于人体肠道菌群的塑造作用。4.B组中约翰逊乳杆菌、Butyricimonas virosa菌等益生菌种丰度较A组减少,梭状芽孢杆菌等潜在致病菌丰度较A组增多,提示长期处于ICU环境易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8-02-01)
官丽辉,郭颖,刘海斌,吴占福,王志伟[9](2017)在《日粮不同蛋白水平对塞北乌骨鸡肠道内环境、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40日龄塞北乌骨鸡450只,分为5组,每组90只。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各试验组日粮蛋白分别为低蛋白Ⅰ组(15.5%)、低蛋白Ⅱ组(16.0%)、中蛋白Ⅲ组(16.5%)、高蛋白Ⅳ组(17.0%)和高蛋白Ⅴ组(20.7%)。结果显示:中蛋白组的腺胃、肌胃和十二指肠重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空肠重显着高于低蛋白组和高蛋白组(P<0.05),回肠重显着低于低蛋白组(P<0.05)。中蛋白组的大肠杆菌(回肠)的数量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高蛋白组显着高于低蛋白组(P<0.05),而乳酸杆菌的数量为中蛋白组最多,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日粮蛋白水平对消化道pH值的影响为中蛋白组的效果最好;Ⅲ组的腺胃pH值最低,显着低于Ⅰ、Ⅱ、Ⅳ、Ⅴ组,分别为29.21%、23.60%、23.37%和26.52%(P<0.05)。日粮蛋白水平对塞北乌骨鸡的抗氧化功能具有显着的增强趋势,Ⅴ组的血清T-SOD含量显着高于Ⅰ、Ⅱ、Ⅲ组(P<0.05);Ⅲ组比Ⅰ、Ⅱ组显着高35.33%和32.47%(P<0.05)。胸腺指数:中蛋白组最高,分别比低蛋白组和高蛋白Ⅴ组显着高1.65%、11.42%、27.2%(P<0.05),与高蛋白Ⅳ组差异不显着(P>0.05);法氏囊指数:Ⅲ组分别比其他各组显着高5.14%、3.02%、8.16%、9.67%(P<0.05),低蛋白组和高蛋白Ⅳ组差异不显着(P>0.05);脾脏指数:高蛋白Ⅳ组最高,与中蛋白组差异不显着(P>0.05),分别比Ⅰ、Ⅱ、Ⅴ组高14.04%、10.17%、8.33%(P<0.05),低蛋白Ⅱ组和高蛋白V组差异不显着(P>0.05)。新城疫抗体滴度:中蛋白组最高,分别比低蛋白组和高蛋白组高10.52%、7.93%、2.90%、3.66%(P<0.05),高蛋白Ⅳ组和Ⅴ组差异不显着(P>0.05)。由此可知,中蛋白日粮在塞北乌骨鸡的肠道内环境、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方面为较理想的添加剂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左晓磊,赵德明,韩爱云,赵国先[10](2016)在《中草药制剂对獭兔肠道内环境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研究不同水平的纯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生长獭兔肠道内环境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分组设计,将120只生长獭兔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在同一饲养环境下进行饲喂。第Ⅰ组为基础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第Ⅱ组为抗生素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4 mg/kg的地克珠利;第Ⅲ、Ⅳ、Ⅴ、Ⅵ组为中草药饲料添加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5%、1.0%、1.5%、2.0%体重的中草药制剂。50 d后测定獭兔肠道内环境指标。结果表明:1试验中添加中草药制剂组的腹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中草药制剂含有多种天然抗菌物质,对生长獭兔腹泻有良好的防治作用。2本中草药制剂能促进獭兔肠胃蠕动,调节体内酶的分泌,对改善生长獭兔的肠道环境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3中草药制剂抑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害菌的增殖,同时调节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的代谢,促进生长獭兔肠道微生态系统的稳定。(本文来源于《饲料工业》期刊2016年01期)
肠道内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物源饲料添加剂能够改善猪肠道内环境,可以提高肠道pH,抑制肠道大肠杆菌,促进乳酸杆菌和大肠杆菌的增殖,促进肠道黏膜的发育,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植物源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对养猪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肠道内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1].重庆市优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肉鸡肠道内环境的影响[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9
[2].王金聚.植物源饲料添加剂对猪肠道内环境的影响[J].今日畜牧兽医.2019
[3].王征.肠道内环境因素通过维生素D受体调节肠黏膜屏障及相关机制初探[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4].李寒冰,吴宿慧,张颜语,齐月娟,吕宁.基于肠道内环境调整的火麻仁润下作用的现代研究[J].中草药.2018
[5].谢红兵,邹云,刘丽莉,杨永生,贺建华.植物多糖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肠道内环境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8
[6].王建烽.可溶性纤维日粮对福建黄兔生产性能、免疫机能以及肠道内环境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8
[7].裴玲燕.DSS诱导UC模型小鼠肠道内环境菌群失衡特征及蒙药嘎日迪散对菌群失衡的调节作用[D].中央民族大学.2018
[8].郑宁.ICU内环境因素对个体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8
[9].官丽辉,郭颖,刘海斌,吴占福,王志伟.日粮不同蛋白水平对塞北乌骨鸡肠道内环境、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兽医学报.2017
[10].左晓磊,赵德明,韩爱云,赵国先.中草药制剂对獭兔肠道内环境影响的研究[J].饲料工业.2016
标签:不饱和脂肪酸; 肠道内环境; 肉鸡; α-亚麻酸; 脂肪酶活性; 重要生理功能; 十二指肠; 消化酶; PUFA; 淀粉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