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冲刷论文-王骏,毕春娟,陈振楼,周栋

初始冲刷论文-王骏,毕春娟,陈振楼,周栋

导读:本文包含了初始冲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降雨经流,COD,BOD5,EMC

初始冲刷论文文献综述

王骏,毕春娟,陈振楼,周栋[1](2013)在《温州城市降雨径流中BOD_5和COD污染特征及其初始冲刷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温州降雨径流污染情况,监测了温州2个采样区4场较为典型的降雨过程,测定了不同下垫面径流中BOD5和COD的浓度,并且计算出污染物的EMC值、M(V)曲线和BOD5/COD值等.结果表明,温州城市降雨径流中BOD5和COD的含量分别介于ND~69.21 mg.L-1和ND~636 mg.L-1之间,不同城市下垫面径流中BOD5和COD的含量均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而呈下降趋势,处理初期径流水样对减少耗氧性有机污染具有重要意义.从COD和BOD5的EMC值来判断,部分城市下垫面降雨径流中污染物浓度超出地表五类水标准,甚至高于污水排放二级标准,此类降雨径流若直接入河将对下级受纳水体造成耗氧性有机污染的压力.根据M(V)累积曲线判断,COD初期冲刷效应在城市降雨径流中是较为普遍的,城市降雨径流中的BOD5表现出与COD类似的初始冲刷情况,该结果亦表明径流初期耗氧性有机污染严重.城市降雨径流中COD和BOD5的浓度受下垫面类型和降雨条件的影响,而BOD5/COD指标的变化特征则指出生物降解是削减有机污染负荷的有效途径之一,但不同下垫面径流有机污染的治理工作应采用不同的最佳管理方案(BMPs).(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3年05期)

郭怀成,向男,周丰,王永华,李发荣[2](2013)在《滇池流域宝象河暴雨径流初始冲刷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理解滇池非点源入湖过程,选择滇池流域宝象河开展暴雨径流初始冲刷效应的初步研究.2009年雨季,在其干流沿程上、中、下游设置3个断面进行了初期3场暴雨及河道水量、水质同步观测,并提出降雨净冲刷量、负荷净冲刷量以及净冲刷径流平均浓度EMCn的定义与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宝象河TSS、TN、TP、高锰酸盐指数的EMCn、累积曲线M(V)随着河道沿程不透水地面比例和人口规模的增加而提高,TSS、TP负荷贡献率及其M(V)与降雨强度的变化趋势一致,而TN和高锰酸盐指数负荷贡献率则与降雨量表现正相关,其中TN中NO3--N所占比例随着降雨事件次数增加而逐渐降低;此外,提出的EMCn也被证实能有效消除各点位的基流及其负荷影响,相对冲刷径流平均浓度,更为真实反映且能放大沿程断面间、不同降雨事件间的暴雨初始冲刷效应的差异.(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3年04期)

任玉芬,王效科,欧阳志云,侯培强[3](2013)在《北京城市典型下垫面降雨径流污染初始冲刷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硬化地表的迅速增加使得降雨径流量增加,屋面和路面等下垫面上污染物的大量累积并随径流进入城市排水系统,对城市水环境造成威胁.为了解径流污染过程和给径流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于2004~2006年选取典型屋面和路面对径流污染过程进行了监测和分析,计算了两种径流的次降雨平均浓度(EMC)水平,发现两类径流的COD和TN污染较为严重;屋面径流的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分别超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V类)3.64和4.80倍;路面径流的COD、TN分别超标3.73和1.07倍.利用M(V)曲线,判断径流量同径流污染负荷的关系,发现屋面径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TSS)、COD、TN和总磷(TP)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初始冲刷现象;路面初始冲刷现象主要表现为TSS和TP,总体上初始冲刷效应不明显.汇水面性质、降雨强度、污染物累积状况等都是影响屋面和路面径流污染物排放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3年01期)

周栋,陈振楼,毕春娟[4](2012)在《温州城市降雨径流磷的负荷及其初始冲刷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监测了温州2个采样区5场较为典型的降雨过程,测定了不同下垫面径流pH值以及总磷(TP)、溶解态磷(DP)、颗粒态磷(PP)、总无机碳(TIC)、总有机碳(TOC)、总悬浮颗粒(TSS)、BOD5、COD的含量.结果表明,温州城市降雨径流中TP、DP以及PP含量分别介于0.01~4.32 mg.L-1、ND~0.88 mg.L-1以及ND~4.31 mg.L-1之间,径流初期阶段PP占绝对主导地位,而在整个径流过程的中后期,大部分降雨径流中DP占TP的比重呈现出一个上升的趋势,屋面径流和汇流口径流这一情况尤其明显.从TP和DP的EMC值来判断,有些城市降雨径流会对下级受纳水体造成环境压力.同时,不同城市降雨径流中TP以及DP含量之间的差异显着,而不同的降雨条件也会影响降雨径流中磷的含量.根据M(V)累积曲线判断,TP初期冲刷效应在城市降雨径流中是较为普遍的;与TP相比,城市降雨径流中的DP比较难发生初始冲刷的情况.城市降雨径流中总磷的含量不但受下垫面类型的影响,而且与径流各种理化指标之间呈现出显着的相关关系.所有结果皆指出针对不同下垫面径流磷污染的治理工作应采用不同的最佳管理方案(BMPs),而降低径流TSS含量是削减其磷负荷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2年08期)

马英[5](2012)在《城市降雨径流面源污染输移规律模拟及初始冲刷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面源污染中,城市降雨径流污染作为仅次于农业面源污染的第二大面源污染,其径流中包含的有毒污染物,其直接危害是有机磷、有机农药及毒性污染物累积在水体食物链中,导致受纳水体内生殖的水生生物发生急性中毒。同时,城市降雨径流中含有的毒性污染物进入水环境,各污染物将会发生协同作用危害水生生物,最终经食物链转移到人类体内,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的威胁。本文以同沙水库集水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同沙水库集水区代表性功能区降雨径流水量、水质的监测,通过监测结果分析研究区域内不同功能区降雨径流面源污染状况、不同降雨情景下污染物输出过程、污染物赋存状态以及颗粒物粒径分布规律,并通过主成分分析研究评价不同降雨特征及集水区参数对降雨径流的影响;建立面源污染输移冲刷模型对功能区污染进行模拟预测;对同沙水库集水区进行主要污染物初始冲刷效应研究,通过定性及定量评价识别方法研究污染物初始冲刷效应,并根据径流污染负荷分配规律提出初期雨水截留标准,为城市降雨面源污染的研究、控制、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为减少对受纳水体的污染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成果如下:(1)不同功能区污染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类似,降雨初期污染物浓度迅速升高,并很快达到峰值,浓度峰值滞后于降雨峰值但先于径流峰值,具有较显着的时间特征;(2)集水区内降雨径流主要污染物为TSS、COD_(cr)、和TP,工业区及商住区污染物浓度值接近典型生活污水的浓度值,污染负荷高,大大超出了地表水V类水标准;(3)颗粒态Pb、溶解态COD_(cr)、颗粒态Ni及溶解态Zn是降雨径流污染物输出的主要形态,可以采用沉淀等方法去除径流中颗粒物的同时对重金属有较好的去除效果;(4)影响EPL的主因子是最大雨强、雨前干期长度、不透水率,而影响EMC的主因子是最大雨强、雨前干起长度、降雨历时、降雨量;(5)径流颗粒平均中值粒径D50顺序为高速路面>牛山溪沟>环城南路排水沟,且在降雨径流中迁移的主要颗粒物粒径为5-40um,且在大雨事件中在5-40um粒径段的颗粒在径流过程中前30min的变化趋势较大;径流中污染物浓度与粒径最小的细颗粒(<5um)的相关系数最大,且污染物浓度与粒径的相关系数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加而变小,说明污染物主要吸附与细颗粒表面;(6)构建了由线性函数与伽马型函数组成的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物冲刷数学模型,该模型方程式为:NewConc.[V_(nRU)(t)]=δ+V_(nRU)(t)·{γ+β·Exp×[-α·V(nRU)(t)},污染物浓度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接近,满足模型校核要求,模型模拟显示出较高的模拟精度,有效地证明该模型可靠、精确度较高;(7)最大雨强、降雨量越大,初始冲刷效应越明显;在低降雨事件,主要是不渗透地面作为径流污染源;而在高强度降雨事件中,可透性地面作为径流污染源;研究采用两种图形识别方法——无量纲累积M(V)及MFFn比率曲线法,识别结果对比可以有效地消除直观微小差别造成的图形识别误差;(8)高速路面及屋面径流中各水质参数污染物浓度随无量纲降雨量的变化趋势类似。且高速路面及屋面均发生了季节性初始冲刷效应。重金属季节性初始冲刷效应强度要大于基本水质参数季节性初始冲刷效应强度;(9)研究采用FF40作为同沙水库集水区初期雨水径流截留参考标准,分离截取初期40%的径流雨水比截取整场降雨更为有效、经济。(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2-06-01)

郭渊,章武首,龚沛,刘洋[6](2010)在《初始冲刷效应在农村雨水利用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理论分析暴雨径流初始冲刷效应的影响因素,提出在农村雨水利用中,通过控制集雨面的制作、加强集雨面的维护等措施,强化初始冲刷效应,以少量的初期雨水携带大部分的污染物,从而改善后蓄雨水水质。(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10年06期)

刘勇华,高超,王登峰,汪磊[7](2009)在《城市降雨径流污染初始冲刷效应对BMPs选择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城市降雨径流污染初始冲刷效应(FFE)在城市非点源污染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综述FFE的判定及大小定量化方法、季节性FFE的概念和污染物的相态对FFE的影响。FFE初中期雨水径流污染物浓度高的特性,为选择经济高效的最佳管理措施(BMPs)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重要启示。结合FFE及冲刷过程中污染物的形态提出的工程BMPs,能使资源配置和污染控制效果达到最优化,为城市公共管理部门的决策和实践提供建议。(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保护》期刊2009年06期)

常静,刘敏,许世远,侯立军,王和意[8](2006)在《上海城市降雨径流污染时空分布与初始冲刷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上海市中心城区典型功能区监测降雨事件,研究降雨径流污染时空变化及初始冲刷效应。研究表明,上海中心城区路面径流主要污染物为TSS和CODCr,超出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四倍多;总磷超出Ⅴ类水质标准两倍以上,氮素营养盐也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物含量在不同功能区之间显示出相似的分布趋势,交通区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其次为商业区和工业区,居民区情况较为良好。降雨强度是影响初始冲刷效应的主要因素,强度较大的降雨冲刷效应较为明显;不同功能区之间,商业区初始冲刷效应较强,其次为居民区和工业区,交通区冲刷强度较弱;TSS和CODCr在商业区和工业区冲刷强度要大于氮磷污染物质;而在交通区和居民区分异特征不明显。(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06年06期)

常静,刘敏,许世远,侯立军,林啸[9](2006)在《上海城市降雨径流污染时空分布与初始冲刷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使不透水地面迅速增加,形成了不同于自然地表的“城市第二自然格局”,对地表水文过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雨季特别是暴雨时期,降雨在不透水地面上迅速转化为径流,冲刷和挟带大量污染物进入地表水体,形成典型的水体非点源污染,成为影响城市受纳水体水质下降及河口污染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6-08-01)

王和意,刘敏,刘巧梅,侯立军,欧冬妮[10](2006)在《城市暴雨径流初始冲刷效应和径流污染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暴雨径流污染初始冲刷效应在城市径流污染的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总结和分析了国外对城市暴雨径流污染初始冲刷的研究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对不同的初始冲刷定义进行分析和比较,建议采用初期30%的径流中携带了整个降雨事件污染物总量的80%这一初始冲刷定义,可以比较合理的对初期径流中污染物进行定量,从而为径流污染的治理提供方便;提出了处理初期径流污染物和保护受纳水体的管理方法,可为我国城市暴雨径流污染的治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借鉴。(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06年02期)

初始冲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有效理解滇池非点源入湖过程,选择滇池流域宝象河开展暴雨径流初始冲刷效应的初步研究.2009年雨季,在其干流沿程上、中、下游设置3个断面进行了初期3场暴雨及河道水量、水质同步观测,并提出降雨净冲刷量、负荷净冲刷量以及净冲刷径流平均浓度EMCn的定义与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宝象河TSS、TN、TP、高锰酸盐指数的EMCn、累积曲线M(V)随着河道沿程不透水地面比例和人口规模的增加而提高,TSS、TP负荷贡献率及其M(V)与降雨强度的变化趋势一致,而TN和高锰酸盐指数负荷贡献率则与降雨量表现正相关,其中TN中NO3--N所占比例随着降雨事件次数增加而逐渐降低;此外,提出的EMCn也被证实能有效消除各点位的基流及其负荷影响,相对冲刷径流平均浓度,更为真实反映且能放大沿程断面间、不同降雨事件间的暴雨初始冲刷效应的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初始冲刷论文参考文献

[1].王骏,毕春娟,陈振楼,周栋.温州城市降雨径流中BOD_5和COD污染特征及其初始冲刷效应[J].环境科学.2013

[2].郭怀成,向男,周丰,王永华,李发荣.滇池流域宝象河暴雨径流初始冲刷效应[J].环境科学.2013

[3].任玉芬,王效科,欧阳志云,侯培强.北京城市典型下垫面降雨径流污染初始冲刷效应分析[J].环境科学.2013

[4].周栋,陈振楼,毕春娟.温州城市降雨径流磷的负荷及其初始冲刷效应[J].环境科学.2012

[5].马英.城市降雨径流面源污染输移规律模拟及初始冲刷效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6].郭渊,章武首,龚沛,刘洋.初始冲刷效应在农村雨水利用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2010

[7].刘勇华,高超,王登峰,汪磊.城市降雨径流污染初始冲刷效应对BMPs选择的启示[J].水资源保护.2009

[8].常静,刘敏,许世远,侯立军,王和意.上海城市降雨径流污染时空分布与初始冲刷效应[J].地理研究.2006

[9].常静,刘敏,许世远,侯立军,林啸.上海城市降雨径流污染时空分布与初始冲刷效应[C].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6

[10].王和意,刘敏,刘巧梅,侯立军,欧冬妮.城市暴雨径流初始冲刷效应和径流污染管理[J].水科学进展.2006

标签:;  ;  ;  ;  

初始冲刷论文-王骏,毕春娟,陈振楼,周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